陈 欣
(扬州大学 美术与设计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0)
解构主义设计方法在后现代服饰发展中起了重要的作用,解构主义服装设计作为一种后服装设计方法,它以逆向思维的方式进行服装设计构思,将服装造型元素进行拆分组合,现成奇突的外形结构特征[1].目前国内研究解构设计方法的表面形式,如用堆砌、分解、打散、重组等方法对服装结构、材料、图案进行解构,致力于在设计思维创新上力求突破的文章较多[2-7],而在深层次辩证地分析解构方法的利与弊,避免生硬、机械地运用解构方法的研究尚属空白.本文通过深入分析表象的解构方法与辩证的解构方法的区别,找出解构思想对服装设计的积极影响,从而更加合理地将解构方法运用到后现代服装设计中去,方能实现解构在后现代服装设计中的深层次运用.
后现代服装呈现的是多元混合特征,其设计语言是反传统、反秩序、反调和、不确定、非理性、偶然性、繁复、模糊、游戏、破坏、矛盾、碎片、互渗合和反复无常的[8].这时出现的非现代传统的服装材料、服装颜色及服装图案等,各种风格混融,产生各种怪异反精英、多变反传统、多元化、去中心的服饰是后现代服装风格特点.
20世纪下半叶是一个多元化思潮萌发的年代,无论高级时装、街头便装,都充斥着反传统的后现代服装设计理念,人们着装变得长短无规,不受时装规范的约束,黑人装、牛仔装、破烂装、东方时装等随意混搭,对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单调、传统、简约的模式感到厌倦,力求用自由个性摆脱现代主义的理性、功能性的束缚,对现代服装设计进行突破与修正.
战后高级成衣工业得到巨大的发展,个性化的高级成衣风靡一时.其中以伊夫圣洛朗的透明装、川保久玲的乞丐装、三宅一生的自由褶皱装、薇薇安伊斯特伍德的朋克装为典型的后现代服装代表作,充分体现了多变性、个性化、自由化的后服装设计风格特点.这种后现代服装设计风格让设计师放开束缚,没有精致、规定的压力,往往服装变得放肆而有趣,更能彰显后现代独特个性的服饰风格魅力.解构设计作为20世纪80年代的一种设计思潮,是能够更好地诠释后现代主义服装反传统、多元化设计风格的方法之一[2].
服装的解构主义设计,就是指采用解构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主张重视结构的基本部件,而非整体,打碎原有的整体性,进行重新组合的设计风格.“解构”这个词,从字面上理解,“解”字意为“解开、分解、拆卸”;“构”字则为“结构、构成”之意,2个字合在一起引申为“解开之后再构成”之意[3].解构原本是一种哲学理论,20世纪60年代由法国当代哲学家德里达出版的《文学语言学》《声音与现象》《书写与差异》3本著作标志着解构主义这一理论的正式建立[4],这种新的哲学思想被人类吸收并应用到服装领域,将原有的服装款式和结构进行分解,打散构成后再重新组合设计[5],从而形成了解构主义服装设计.
图1 解构后视觉对比强烈的抹胸连衣裙
解构服装设计的核心内容是为了突破传统的设计思维方式,将原有的服装结构打散、重构,将原有的服装结构进行否定性的破坏与分解,力求通过偶然的机遇[6],在随意的组合和堆砌中创造出新的外型与结构.其造型因跳跃、断裂、分割、组合以及拼贴造成的非服装结构上的矛盾和冲突使服装显得越发沉厚与隐秘[7].如图1所示的解构先锋设计师马丁·马吉拉的作品,将抹胸连衣裙裙片进行块面重新打散分割,采用不同图案、纹样、肌理的面料对裙片进行重组和拼贴,形成材质层次丰富、视觉对比强烈的全新抹胸连衣裙,进而形成新奇的服装款式效果.
服装解构时往往质疑的正是先前给出的原有服装结构,它强调的是当设计师陷入传统结构僵局而苦于无法创新之时,在服装结构再现与款式突破间的无限矛盾过程中,既非超前也非滞后地创造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强调“解构”的真谛是对传统的一种扬弃,而不是全盘的否定,全面的消极否定不是解构思想的本意,设计师是想通过解构的方法,来探询传统服装秩序的限度,来寻找旧传统造型的裂隙.通过这种方式,造成一种服装内部结构的晃动,以帮助人们克服以往传统服装结构的局限性,从而帮助人们通向另一种新的造型、色彩、材料、纹样、肌理的可能性.将这种理论用在服装设计方面就是形成一种求新的设计思维方式.
图2 裸露的毛边线条带给服装叛逆效果
(1) 解构对服装线条的积极影响 对服装线条的解构往往是打破、破坏服装内外的常规线条,运用更多非理性的随机线条进行设计,寻求变化,这种线条不受任何约束,有时刻意模糊人体与线条的位置,利用破损、移位等方式进行分解、拆散、重组,目的就是寻找“新鲜”“刺激”甚至“疯狂”、“恐怖”、“怪诞”的感觉.
通过解构形成的时装通常是不规则、不对称的.在服装衣片内部结构线条的解构中,往往在前胸、后背、裤子局部部位进行破损 、残缺、断裂等尝试,实验中会出现多条结构线和破缝线,各种尝试造成服装变化的不确定性,服装有可能因变化产生更强的趣味性,但同时也可能因变化造成视觉的不舒服.因此设计时要挖掘线条与线条、人体与线条之间的有机联系,主动抛弃或保留部分线迹,通过线条的取舍与改进让服装款式显得更加别致、耐人寻味.如图2所示,设计师将上身衣片内部重新分割,通过多次尝试,将线条进行弃留选择后,采用外露毛边来缝制选定的分割线,配以简洁的下身,没轧完的缝头,粗糙的毛边,形成特有的叛逆独行的服装特色.在线条分割的时候,既要考虑毛边脱散造成的穿着问题,也要多尝试线条分割的部位,如果上下身同时进行细碎的分割,反而因细碎显得过于凌乱无序,效果适得其反.因此,在解构服装设计中,对分割线条的分析与选择,对服装再设计是否成功是非常重要的.
图3 利用手套图形在背心上的重组形成视觉冲击
(2) 解构对服装面的积极影响 服装面的解构主要是把衣片、袖片等各个内部块面进行分解、打散、重构;也可以将衣片、袖片、裙片等元素分解重组,甚至将裁片任意分割成各种形的组合,如:方形、圆形、自由形等等;通过组合与重排会产生许多种意想不到的可能.服装平面图案的解构也是服装面的解构的一部分,将图案进行剪辑、变形、拼接,将图案结合人体的不同部位如胸部、肩部、臀部等进行重组和错排,有可能因重组、错排等方式造成视觉的混乱,有可能因这种方式造成奇特的视觉效果,如图3所示,在这件简单的无领背心式上衣内部,将手套的图形进行缩放、剪辑、拼接、重排等各种尝试,形成许多种手套图形的排列、组合试验效果,设计师选择其中最能产生新鲜、愉快感的那种效果方式,再配以不同明度、纯度层次的同一色系的色彩搭配,使背心内部块面既有图形的变化,又有色彩的层次变化,从而设计出视觉全新的背心.由此看出,通过对服装块面重新打散、分割、排列,在重组与排列过程中,设计师经过主观的取舍与后续的调整,放大保留因解构服装块面而形成的闪光部分,通过改良形成令人兴奋和愉悦的服装设计效果,同时设计师选材设计时还要兼顾到纺织面料的穿着服用性能.
图4 上衣的扭转形成服装的立体新鲜感
(3) 解构对服装体感的积极影响 在服装设计中,与人体相结合对服装中的点、线、面进行褶皱、波浪、层叠、堆积、扭转、垂荡、交叉等方法的处理,塑造出一个层次丰富、肌理明显、外观感较强的立体空间,随着人体的走动表现出层叠晃动的立体美感.对传统的解构给人们带来许多看似怪异离奇的造型,从视觉上违背常规的心理资料,甚至刻意地破坏心中的完整性,使服装的视觉艺术所拥有的力量和它唤起的记忆相互作用,让观赏者产生强烈的抗击、兴奋与跳跃感[9],从而赢得视觉的优先权,并发现人体形状的表现潜力,产生了许多新的构想.在对服装体的解构设计中,对方向、尺寸、数量进行随机变化,服装的整体性、秩序性会被破坏,随之出现的随机性和残缺性让服装产生各种造型变化的可能.这些貌似游戏的反叛尝试,虽然有时会让服装显得荒诞离奇,但同时也带给了设计师无限新的灵感,如图4所示,上身材料的多种扭转尝试,会形成特殊的视觉肌理和不对称的造型,有可能带来服装的趣味观感及视觉的兴奋感,也有可能带来令人癫狂、呕吐的感受,通过设计师充分地挖掘和选择另类美的元素,加以改良与取舍,放大形成美感的扭转部分,从而创造出新鲜、奇突的另类立体服装造型美,对服装造型的挖掘、抛弃、改良充分体现了解构服装设计对体的积极影响,提炼出的设计创意体现了设计师精神层面的思想深度和审美情趣.
服装设计的解构是为了在创作中寻求新的突破思路,利用分解、颠倒、重组、变形、夸张等解构方法对原有服装结构进行再设计,貌似不可能实现的异形通过解构来尝试实现.经过解构设计的服装一方面是反传统的、另类的、叛逆的、奇突的,同时也会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另一方面如果一味地强调这种方法,过于机械地使用这种方法,不经过筛选与后期的取舍与改良,往往会产生令人呕吐、难受、恐怖、癫狂的感受[10].因此解构服装设计的实质不光是追求表面方法与形式的变化,目的也不是在极端混乱的效果中哗众取宠,而是致力于对如何打破服装设计本身的僵化模式和惯性思维进行探索与思考,从中抛弃负面部分,积极寻找陌生的美,挖掘且放大新生的美感.
综上所述,解构是后现代服装设计创新过程中,寻求创新的一种设计方法之一,让设计师可以换一种思路去思考服装设计问题,不能僵化地理解服装解构的内涵,真正要做的是通过解构这种途径挖掘新鲜的服装美,强化与众不同的服装风格,寻找令人亢奋的、新鲜的、有趣的服装.如果离开基本的审美一味强调机械的解构,会因为使用拼贴、堆砌、打散、重组等路径,产生让人难受、恐怖的感受,只有从中扑捉到美的元素,通过主观选择将其改良,才是使用解构设计方法的核心内容.设计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审美情趣,正确地理解解构与设计的辩证关系,在服装面料、造型、肌理、内部结构等方面多思考、多尝试,方能把解构设计方法在后现代服装设计中的作用发挥到极致.
参考文献:
[1] 蒋红英.结构主义风格和解构主义风格的服装结构设计比较[J].西安工程大学学报,2011,20(2):206-210.
[2] 陈新颖.后现代服装设计中的解构风貌[J].北方美术,2007(13):76-77.
[3] 李卉,梁慧娥.解构主义手法在未来主义风格女装上的应用[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8(3):125-128.
[4] 张健,张志春.宋亮亮.重建服饰话语——解构主义之于当代中国服饰文化的意义[J].西安工程科技学院学报,2006,20(1):67-70.
[5] 曲义,郝云华.解构主义风格服装的特征及设计方法[J].丝绸.2012(4):49-51.
[6] 苏洁.论时装中的解构主义[J].浙江工程学院学报,2004(3):214-217.
[7] 陈建辉.论服装设计风格中的结构与解构[J].装饰,2005(1):105-106.
[8] 李艺.薇薇安·韦斯特伍德服装结构后现代解读[J].设计艺术研究,2014(4):64-66.
[9] 赵新平.解构主义对现代艺术设计的意义[J].美术大观,2001(12):83-84.
[10] 尹红.解构是对不可能的肯定——浅谈服装设计中的解构[J].美术大观,2010(7):1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