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能够有效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因此,要本着“农民自主、政府扶持,市场引导、社会服务,共同利用、提高效率”的改革创新精神,扶持发展基层农机服务组织,拓宽服务领域,提高农机利用率,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筑牢根基。
关键词:农机化;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08-38-1
1 梅河口市农机化现状
梅河口市地处松辽平原与长白山区的过渡地带。全市有耕地面积150万亩,其中水田面积60万亩,旱田面积90万亩,盛产水稻、玉米和大豆,粮食产量达10亿斤。是国家绿色水稻标准化示范区,2013年被省政府确定为省级水稻种植标准化示范县。全市绝大部分耕地比较平缓,适宜机耕作业。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近年来,全市农民购置先进农机的热情持续高涨。截至2013年12月,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了40.6万千瓦,拖拉机保有量达到了1.97万台。农机户发展到1.5万户,固定资产20万元以上的农机大户、联户已发展到181户。农机维修服务网点发展到115个,从业人员292人。农机化综合作业水平达到70.5%,比2012年提高了3.8个百分点。水旱田耕、种、收三大环节作业水平分别达到了99.1%、69.4%、33.4%。
2 制约农机化发展的因素
2.1 土地规模经营进展迟缓
落实“大包干”以来,耕地全部分到各家各户,呈现分散经营,单打独斗状态。由于户均耕地非常有限,地块零散不规则,与农业机械化要求大规模作业之间存在矛盾,特别在东北部山区乡(镇),农业机械的效能不能充分发挥。
2.2 多数农民缺乏购置能力
种粮投资持续增加,收益提升缓慢,农民的收入去掉各种花销所剩无几。虽然国家实施了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有相当多的农民萌发了购买农机的愿望,但是却心有余而力不足。
2.3作业服务“效益低显”
据调查了解,梅河口市农村存在着农业机械家庭自用多,外出作业少等问题。众多农户购置的农机都是自家使用,每年闲置的时间长达半年以上,例如,农户购置的“小手扶”、“八马力”只是春耕打垄时才用,平时都在闲置。四轮拖拉机也只是春天运点农资,秋天收割时才使用,造成了资金、机械的浪费。
2.4 人才队伍出现断层
人才是事业兴旺发达的基础,然而。由于受体制、编制等因素的制约,现在,基层农机服务队伍出现了年龄老化,素质提升缓慢,梯队结构不合理等诸多问题,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人才“断层”,不仅影响了管理和服务质量,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机化发展。
2.5农机推广经费不足
先进农机具的推广是农机部门的一项公益性职能,所提供的是无偿性服务,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可作为农机推广部门的基层站所,却由于多重原因,陷入经费短缺的境地。“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搞推广需要资金,没有资金,也就没有能力去开展各种农机具推广活动。
3 对策措施
3.1 认真贯彻落实政策措施
县、乡政府要认真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等法规,落实中央多个“一号文件”关于发展农机化事业的政策措施。同时,完善多元化投资机制,实行以农民个人投资为主体,金融部门信贷扶持,政府贴息补助等扶助机制,帮助更多的农户购置新型农机装备。
3.2 贯彻落实国家强农惠农政策
县乡政府、农机部门要通过会议、电视、广播、印发宣传单等方式,加强“国补”政策宣传,做到农户皆知。要强化工作措施,加强监督管理,规范操作程序,不折不扣执行补贴政策,实行公开公示,增强工作透明度,切实把国家强农惠农政策落到实处,真正让农民得到实惠。
3.3 加强人才队伍和基层服务体系建设
乡(镇)农机工作站是农机化工作的前沿阵地,是新装备、新技术宣传推广、维修服务、发展农机专业大户和专业合作组织的重要力量,它的良性发展直接影响到农业机械化发展进程。针对当前基层农机工作站人才短缺的问题,要破除体制编制壁垒,积极引进高素质农机专业人才,充实到乡(镇)农机服务一线。在未来的事业单位改革中,要优先保证乡(镇)农机工作站人员的编制,同时,制定出台优惠政策,确保新招录、引进的高校毕业生留得住。
3.4 发展农机合作服务组织
近年来,农机合作服务组织解决了农业机械大规模作业与农户小规模生产的矛盾,提高了农机利用率,其作用正日益凸显。以梅河口市为例,全市已培育建立农机专业合作社270个,拥有各类农机具3479台(套),作业面积达到25.85万亩,各级财政扶持资金总额达到了314.96万元,农业机械已成为农民耕种的主要力量。鉴于农机合作社的重要作用,要进一步调整完善扶持措施,搞好技术业务培训,搞好内部管理,使农机合作社持续健康发展。
3.5 建立农业机械化发展基金
要借鉴外地经验,探索建立农业机械化发展基金,支持农机推广部门开展农机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基金来源可以采取财政支持、社会捐款和有关企业赞助。就目前梅河口市而言,农业机械化发展基金每年筹资应不低于600万元。
4 结语
发展农机化事业意义深远,前景广阔,堪称“朝阳事业”,只要变革观念改革创新,持续加大扶持力度,认真落实“国补”政策,强化管理和服务,就一定会迎来农机化发展的春天。
作者简介:李艳萍,梅河口市一座营镇农机工作站,研究方向:农机管理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