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体制就是解放教育生产力

2014-06-26 07:26肖昌斌曾宪波骆名录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 2014年6期
关键词:咸宁市旭东机制

肖昌斌+曾宪波+骆名录

2012年2月,由咸宁市委副秘书长调任咸宁市教育局局长的李旭东,保持着他一贯低调的风格,他自称“到教育局时间不长,对教育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对政策的把握也不够准确”,而多次推迟采访时间。“管理就是服务,治理需要创新。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激活区域教育资源,解放教育生产力。”5月上旬,李旭东在会议间隙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他从“治理”的高度和“创新”的角度,解析了咸宁教育发展的策略和动力。

创新教育优先发展机制,不断加大教育整体发展动力

“办人民满意教育,是责任政府、良心政府、为民政府的应有之义。”2013年4月,在全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场推进会上,市委副书记、市长丁小强的话掷地有声。

李旭东说,近五年来,教育工作都被列入咸宁市政府年度“十件实事”之一,不仅如此,市政府定期召开常务会议,专题研究部署教育改革发展工作。每年,市委书记任振鹤、市长丁小强等市委、市政府领导多次主持召开专题议教会议,深入基层学校调研,对教育发展提出明确意见和要求。

“教育发展,规划先行。”李旭东说,去年咸宁市编制出台了《咸宁市城区教育设施专项规划(2013-2030年)》、《咸宁市农村义务教育教育学校布局专项规划(2013-2015年)》和《咸宁市温泉中学和实验小学校园布局规划》。

“规划充分体现了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城市建设等其他规划必须服从服务于教育发展规划。”李旭东自豪地说,这三个规划的规格非常高,市委、市政府多次讨论,几易其稿,最后提交到市人大进行表决。

几年来,在管理机制的“调控”下,咸宁市各级党委政府切实落实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政策。2013年,市直投入2833万元,完成咸宁市温泉中学和实验小学建设项目18个,新建校舍5300平方米,改扩建校舍3050平方米,改扩建运动场21500平方米,添置课桌凳1000套,添置教学仪器设备1309台套,配备教室空调230台;全市累计投入7.22亿元,各县市区大力实施学校标准化建设,政策、资金、项目等一律向农村和薄弱学校倾斜,不断缩小区域、城乡和校际办学条件上的差距。

“教育管理体制的创新,让全市教育优先协调发展有了制度和机制保障。”李旭东说,义务教育重点是改造升级,今年实现县域基本均衡目标;学前教育,启动并按计划推进“第二轮行动计划”;普通高中,市政府决定一次性化解6000万元的债务,下一步继续深化课程改革;投入5.6亿元的职教园区已建成,未来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谋求内涵式特色发展。

创新教育均衡发展机制,不断提高教育整体发展实力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促进教育

公平既是党委政府的承诺和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李旭东不仅擅长通过制度机制创新,牢牢抓住教育发展的“牛鼻子”,而且善于争取政策,借势发展。

2013年初,按照布局规划,在咸宁城区兴建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被列入市政府“十件实事”之一。为此,市教育局组建工作专班,由一名副县级领导挂帅,第一时间完成了校内主干道硬化、三通一平、地下管网铺设等工程,去年年底学校各主体工程同时开工,计划今秋开始招生。

三年前,每逢秋季招生时节,像应对突发事件一样,市教育局都要制订工作预案,以应对城区入学难入园难问题。原因何在?李旭东说,一是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咸宁城区教育资源供求矛盾日益突出;二是随着社会发展,家长和社会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愈来愈大。

李旭东认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城区的主要任务是推进义务教育扩容工程,县市区则主要是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此,市教育局从机制创新入手,不断建立和完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机制。

一是三年在城区兴建二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可提供6000个义务教育学位,其中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已投入使用;二是加大对全市中小学的督导评估力度,督政策落实,督规范办学和内涵式发展;三是全面建立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补充机制,各县市区积极落实“国标、省考、县聘、校用”的教师准入和管理制度,两年共招录1248名新机制教师,已初步化解薄弱学校或薄弱学科教师紧缺问题;四是在全面落实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的同时,职称评定、评先表模、教师培训等一律向农村教师倾斜;五是加大城乡教师交流力度,大力实施“启明星计划”,推动城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六是在推进“周转房”建设的同时,市区、通山县等积极探索“教师安居工程”模式,改善教师工作生活条件。

近几年来,咸宁市创新工作思路,一切从实际出发力推教育公平。一是严格执行国家资助政策,建立了从小学到大学的资助体系。截至今年全市享受各类资助学生达53万多人,资助金额64883万元。二是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留守儿童、随迁人员子女工作网络。嘉鱼县组织开展“为留守儿童过生日”、“爱心一对一帮扶”等活动。崇阳县建立三级留守、流动儿童托管机构,托管留守、流动儿童1.5万余人。赤壁市落实留守学生档案登记管理制度、留守学生监护人制度、留守学生结对帮扶制度、留守学生寄宿制度,举办“五点半学校”。三是全面提升学校后勤保障水平。通山、崇阳、通城三县争取实施省营养改善计划学校397所,受惠学生近15万人。2013年,咸宁市启动“希望厨房项目”,筹集善款700万元,建设希望厨房300个,实现幕阜山区(通城县、崇阳县、通山县)所有符合援建条件的农村寄宿学校和咸安区部分学校“希望厨房”全覆盖。

李旭东告诉记者,经过几年的努力,咸宁市城区优质教育资源短缺的矛盾得到大大缓解,各县市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也跨上新台阶。2013年9月,赤壁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顺利通过教育部验收,并获得评估组的高度评价;去年12月,嘉鱼、崇阳高分通过省政府义务教育督导评估验收;通山、咸安、通城正按规划要求,抓紧推进各项工作,计划今年通过省督导评估验收。

创新教育优质发展机制,不断提高教育整体发展活力

去年湖北省被确定为全国教育信息化试点省后,李旭东积极争取省教育厅和市委、市政府的支持,开始了推进教育信息化的积极探索。坚定的信心来源于他深信:在信息时代已经来临的今天,教育发展的活力离不开信息化,要以信息化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化和教育治理的现代化。

一是完成了《咸宁市教育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方案》,并通过省专家组的审定。二是积极寻求与高校的合作。崇阳县与华中师范大学开展合作,建起全国第一个现代化的教师教育区域性数字化学习港;开通可视教室,与华师和华师一附中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咸安区与高校合作,在教学点开展信息化教学试点,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三是以咸宁市政府名义向省教育厅申报参加教育信息化试点。通山县已在黄沙镇开展“专递课堂”试点,把过去的“联校走教”发展成“联校网教”,目前已初见成效。

如何推进全市的教育信息化工程?“重在一个‘用字,简便才能普及,普及才有实效。”李旭东用四个字概括出咸宁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工作思路:“通”(信息资源通到学校,学校有设施设备,信息化网络畅通),“联”(城区学校和教学点通过网络联起来,形成一条教育信息环路),“用”(通过多轮多层次培训,让教师会用、爱用),“优”(技术操作简便,方便实用,让城乡师生都可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长期在党政部门任职、善于学习反思的李旭东,擅长于从制度机制等源头上寻求教育的治理之策。近一个小时的畅谈,他对咸宁教育的感情与信心溢于言表。“机会、起点等层面的教育公平已基本解决,我们正在组织力量建立完善素质教育评价标准体系,要通过创新评价机制,引领教育优质发展。”

(责任编辑 王甜甜)

猜你喜欢
咸宁市旭东机制
咸宁市农业科学院情况简介
给春天开门
工友艺苑
咸宁市农业科学院农机所简介
蜡笔画
看图说话,揭开幂函数的庐山真面目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
打基础 抓机制 显成效
此so非彼s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