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共筑教育梦

2014-06-26 07:08魏永权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 2014年6期
关键词:老河口市教学点校园

魏永权

春夏际会、万物葱茏,老河口论坛的网友、市摄影家协会的会员及部分教育通讯员,相约走进中小学校园,用镜头、笔头记录校园景象,捕捉美好瞬间。映入眼帘的一所所学校,绿草如茵,鲜花簇拥,幽径长廊,如诗如画。“最美的环境是校园,最亮的色彩在学校。”大家纷纷感叹,“中小学校园成了全市各地一道靓丽的风景。”

如何让每一个孩子在家门口都能上好学,让公平教育的阳光洒满每一个角落?近年来,老河口市努力破解经费投入不足、办学条件参差不齐、师资不均衡等难题,探索出了一条学校基础设施标准化、校园文化特色化、师资配备均衡化、学校布局合理化、办学行为规范化的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新路。

为所有学校配置标准化的设施设备

2013年秋季刚开学,老河口市仙人渡中学八(5)班英语教师安睿发现QQ群里出现好多“抱怨”:“为什么我们一毕业,母校就变得这么漂亮,我们太‘悲催了!”

原来,已毕业的学生回到母校后发现,短短一个暑假,学校面貌焕然一新,于是在QQ群里发出上述感慨。

如今,一条刷黑的主干道贯通仙人渡中学,靓丽的教学楼、现代化的教室、标准的塑胶运动场、整洁的学生食堂、幽雅的校园环境,让人眼前一亮。很难想象,这是一所普通的乡镇中学。

“以前的操场是渣土的,一堂体育课下来满身是灰,遇到下雨天还上不成课。现在有了塑胶操场,不但干净了,而且不用担心雨天上不成体育课了!”

“现在教师用电子白板教学,我们学到的东西更多了;而且我们常去‘录播教室上课,哪节课没听懂可以上网再学一遍,真方便!”

“宿舍楼顶上安装了太阳能,我们在学校也能洗上热水澡。”

在仙人渡中学,问及学校的“新变化”,学生们围着笔者争相介绍。“比起市区学校,我们学校一点儿也不差。而且校园更大,环境更美。”校长戴勇自豪地说。

仙人渡小学四年级教师付小会说,在学习《观潮》时,由于学生没有亲身体验,她就用电子白板播放“潮涨潮落”的动画,一下子就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了。“现在学校体音美

器材齐备,各个功能室配套完善,教室里全部安装了电子白板,农村孩子和城里孩子一样能够享受现代化的教育。”

老河口市七中的体育苑原来是一块杂草地,地面凹凸不平,孩子们经常在上面滑倒。现在,体育苑里建起了水泥羽毛球场、塑胶篮球场、运动文化墙。教师们用一副对联形象地刻画出今昔变化:荒草地破球场烂危房,学生埋怨,教师心慌;新球场塑胶面文化墙,师生欢喜,家长赞扬。

“去年,我们在学校标准化建设上的投资达1.07亿元,共实施了46个大型基建项目。投资之多,规模之大,力度之强,均创老河口历史之最。”老河口市教育局局长李勇说,“我们的目标,不仅是要顺利通过省达标验收,而且要争创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市。”2013年以来,全市共新建教学楼、宿舍楼、学生食堂、教师周转房40栋,改扩建6栋,建筑面积达6.7万多平方米。

近两年来,全市共投入2400多万元,为39所小学、14所初中新建标准化科学室、理化生实验室、计算机网络教室,并建成1个未来教室,新增计算机2205台、图书23.6万册、体音美器材7877件,为496个教学班配备了电子白板“班班通”。

用特色文化提升学校办学品位

老河口市七中因地处光化老县城,因此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学校文化。学校大力开展以“正”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充分融入老县城的历史、地域、人文特点,实现了校园文化由重物质向重精神的转变。

漫步七中校园,扑面而来的是一股浓郁的历史文化韵味,走廊、墙壁甚至草地都被利用起来做教育,每幅画,每个字,用意至深、内涵至美,传递出极强的“正”能量。校园两纵三横五条主干路,分别被命名为正心路、正德路、正见路、正知路、正人路。文化长廊上,春秋名将伍子胥报孝恩为“正”,汉初名将萧何尽忠责为“正”,一代文豪欧阳修持己见为“正”,“南派”木版年画传人陈义文不言弃为“正”……浓浓的“正”文化气息,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先做人,后读书,读好书,做好人”。

一位教师告诉笔者,学校提出的以“正派做人、正确做事”为主题的校园“正”文化,对教师来说是一个警示,提醒大家时刻牢记修身正己,以德育人,公正促和谐,身正树师表,品正做真人。

“让娃们学‘正,比啥都好。”该校一名学生家长对笔者说,当今社会就是需要传递“正”能量,追求真善美,学校开展这种活动是“非常有必要的”。

走进薛集中学的校园,香橼林旁“你可以不成熟,但不能不成长”的标语,学生食堂里“我爱我的衣食父母”的巨幅喷绘,学生公寓墙上“我的未来不是梦,我的梦就是我的未来”的警示语,教学楼上“微笑的你真美,乐学的你真棒,向上的你真行”的鼓励语,草坪旁“绿色是对师生最大的关爱”的温馨提示,办公楼悬挂的“想干事是一种状态,会干事是一种能力,好共事是一种胸怀,干成事是一种追求”的激励口号,潜移默化,润物无声。正如电子屏上显示的字幕“天有三宝日月星,人有三宝精气神”那样,整个校园“正”能量十足。

张集中学校长李辉就本校的“成功”文化侃侃而谈:学校要为每一个学生走向成功创造条件,搭建阶梯,教师要甘当铺路石;成功不只看分数,有进步、能发展就是成功,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成功;失败是成功之母,成功亦是成功之母……

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践中,老河口市教育局以校园文化建设为突破口,围绕“一校一品,一校一线,一校一色”的思路,打造办学特色,提升办学内涵。仙人渡中学的“博”文化、仙人渡小学的“雅”文化、老河口市七中的“正”文化、洪山嘴中学的“和雅”文化、袁书堂中学的“红色”文化等,各具特色,匠心独运,受到师生、家长及周边县市同仁的广泛赞誉。

酝酿、讨论、设计、提炼,经过校园文化的洗礼,校长、教师有了教育思想,有了办学理念,有了对教育的更深思考。不少学校发动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社会人士参与校园文化的提炼,集思广益,浓缩精华。校风教风学风,校训校徽校歌,成为凝聚师生共识、砥砺奋进的精神力量。

校园文化在积淀中生成,在雕琢中升华,在创新中传承。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每一个角落都可以育人,校园变成了师生的教学乐园、精神家园。

把优质师资引向最需要的地方

老河口市三中的李晓宇,是全市优秀数学教师。他主动请缨交流到仙人渡中学任教,承担八年级数学教学任务。他运用现代教学理念,主动改变教学方法,使学生学习兴趣高涨,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所带班级数学成绩稳步提高。“看到自己的付出得到回报,真是说不出的高兴。”

近年来,老河口市不断扩大教师交流范围,鼓励优秀校长和教师到薄弱学校任职任教。先后出台了推进城乡教师交流制度、城区学校与薄弱学校结对帮扶制度、名师送教讲学制度等,下发了《关于加强城

乡学校对口联系和城乡教师交流工作的通知》。据统计,近三年城乡教师交流达899人,交流比例达到10%以上。

在洪山嘴中学采访时,一阵悠扬的琴声随着徐徐清风轻轻传来。校长牛鸿斌自豪地说:“这是学生在上钢琴课。”前些年,学校虽然开设有音乐、美术等课程,但是由于没有专职教师,基本都是凑合着上课,学生几乎学不到什么,兴趣也不高。去年秋季,该校招聘到2名专职美术教师、1名专职音乐教师,这些课程终于有了“科班”出身的教师。

为补齐体育、音乐、美术等小学科师资短板,老河口市面向大专院校公开招聘优秀教师。2010年以来,共引进免费师范生、优秀本科生、资教生270多人,其中接受省招聘教师217人,教师队伍结构明显改善。

市教育局还不断完善教师培训机制,创新培训模式。中小学校长、教师参加国培、省培、市培达4000余人次。一轮轮培训,一次次洗礼,教师们视野开阔了,理念更新了,推进课改的自觉性增强了。全市“535”高效课堂科研总课题被列为襄阳市重点课题和省级立项课题。老河口市实验小学的“四段式”、八小的生本教育、三中的导学练稿、张集中学的“小组合作”学习等子课题,引领、带动了全市的课堂教学改革。

2011年以来,全市中小学大力开展“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工作,28人次教师获省级优质课奖,涌现出襄阳市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331人,老河口市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546人。袁冲乡纪洪小学教师陈传会身残志坚、育人心慈,任教17年,家访600余次,挽回辍学学生20余人。他用一支臂膀撑起了完整的师爱,被评为全省“十佳班主任”“学生喜爱的好老师”。

为鼓励教师在农村学校长期安心任教,老河口市成立了“乡村教师爱心基金管理委员会”,市政府每年预算100万元,并面向社会募集资金作为爱心基金,对全市农村完小和教学点教师,发放每月300-500元的岗位补贴,极大地调动了农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让更多孩子在家门口“上好学”

站在薛集镇徐营村教学点前,年近花甲的徐爷爷笑得合不拢嘴:“恢复了教学点,孙子上学再也不用发愁了。”他告诉笔者,孙子以前在离家5公里远的秦集小学就读,他每天早上6点多就得起床,送4岁多的孙子去上学前班,往返至少半个小时,每天接送得跑两趟。“现在好了,孙子自己步行,10分钟就可以到学校!”

村民徐国正8岁的小女儿徐慧怡,以前在广州上学,一学年的费用是5000元。徐国正说:“孩子听不懂粤语,我们也没空接送。”徐国正夫妇在广州打工已有十多年,大女儿读初一,因为老家无法就近入学,一直被寄养在河南的亲戚家,小女儿今年读二年级,刚好碰上村里恢复教学点,徐国正专程把女儿送回家门口的教学点就读。

徐营村教学点校长张合林介绍,该教学点2007年撤消,于2013年秋季再次恢复,吸引了附近7个自然村、13个组的适龄儿童就读。“目前教学点有130多名学生,根据学生年龄,设置了学前班和小学一至二年级。”

“我们要充分尊重群众的意见,同时听取专家建议,在增设教学点时既要符合城乡规划,也要具备一定的硬件条件,如校舍、场地等。”李勇介绍,通过合理规划,逐步调整,老河口市将形成每个乡镇保留1所初中、2至5所完全小学、若干个教学点的格局,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老河口市学校布局调整规划方案》显示,到2015年,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将由目前的53所调整到57所,其中初中14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小学41所,聋哑学校1所;教学点恢复到43个。

家住杨家道子的苏香玲女士,夫妻二人都在市区打工,眼看6岁的女儿小丽菲今年到了上学的年龄,是到家门口的老河口市五小就读,还是到办学条件相对好一些的实验小学就读,夫妻二人有些犯难。城区学校实施联合办学,让苏女士轻松拿定主意:让女儿就近在五小就读。

在城区,老河口市教育局实行义务教育学校联合办学、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办学管理模式,促进教师、教学的均衡。随着主城区的五小成为实验小学分校,七小成为八小分校,九小成为光未然小学分校,六中成为四中分校,一度困扰城区几所教育局直属学校的“择校热”“大班额”问题迎刃而解。往年生源不足的老河口市五小招生火爆,而生源充足的八小、实验小学、四中新生班额均控制在50人左右,“基本无择校”正在变成现实。

“以前一个班里要挤进70多个孩子,现在一个班只有50个学生,教师负担减轻了,家长也不抱怨了!”老河口市八小校长张随鄂介绍,入学压力小了,班额小了,学校招生时校长再也不用“躲”了。

老河口人心中有一个梦,那就是重现“小汉口”明星城市的辉煌;老河口教育人心中也有一个梦,那就是办好让学生满意、家长满意、社会满意的教育,让更多的孩子在家门口“上好学”。在这个梦想的指引下,河口市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脚步从未停歇。 (责任编辑 侯辛锋)

猜你喜欢
老河口市教学点校园
《土地资源》教学设计
展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优美画卷——湖北省老河口市人大常委会助推野生动物保护工作纪实
湖北省老河口市“多规合一”试点空间规划体系研究综述
关于办好农村小学教学点问题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