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和生 郑莲香
[摘 要]历史上鄱阳湖由于名称的不一致,造成了诗人诗作主题表述的分散,鄱阳湖之歌似乎唱得不是那么响亮。只要稍加研究,我们就不难发现这样一个有趣的文化现象:以鄱阳湖为中心,逐渐向鄱阳湖走来的环鄱阳湖流域诗人群体、环鄱阳湖外围诗人群体以及环鄱阳湖湖畔诗人群体,也都在鄱阳湖留下过足迹,挥写过不少有关鄱阳湖的不朽诗篇。研究鄱阳湖地域文化及其文学生态,或可彰显鄱阳湖应有的文学史地位。
[关键词]环鄱阳湖;诗人群体;文学生态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848(2014)02-0105-07
[作者简介]余和生(1955—),男,江西乐平人,上饶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文艺学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郑莲香(1958—),女,江西上饶人,江西上饶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英语语言文学研究。(江西上饶 334001)
[基金项目]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环鄱阳湖诗人群体暨文学生态研究”(13WX20)的阶段性成果。
Abstract: Inconsistent names of Poyang Lake in history caused scattered poetic themes, songs of Poyang Lake were not sung so loud. With a little research, it is not hard to find such an interesting cultural phenomenon: with Poyang Lake as the center, Poyang Lake poet group, peripheral poet group and poet group in Poyang Lake ring gradually coming toward Poyang Lake, they all left footprints, and wrote immortal poems about Poyang Lake. Poyang Lake regional culture and literary ecological research would highlight the proper status of Poyang Lake in literary history.
Keyword: Poyang Lake ring;poet group;literary ecology
环鄱阳湖诗人群体及其文学生态,指的是以鄱阳湖为中心的流寓诗人、外围诗人和湖畔诗人及其所形成的文学生态景观。历史上鄱阳湖由于名称的不一致,造成了诗人诗作主题表述的分散,鄱阳湖之歌似乎唱得不是那么响亮,这一隐藏着的遒拔劲秀的诗苑奇葩,虽常有人赏顾却往往不得其宗。环绕在鄱阳湖畔的历代诗人及其群体,他们的时空履痕,他们的创作实践以及他们的文学生态,我们有必要作一些发掘性的研究,或可找到一些解析的基点,还鄱阳湖应有的文学史地位。
一、环鄱阳湖的文化身份
环鄱阳湖指的是以鄱阳湖为中心的南昌、上饶、景德镇、九江所治的江西北部滨湖地带。以地域表征文学现象,历代以来并不乏先例,如先秦时的庄惠“濠梁之辩”,魏晋时的“邺下文人”,宋时的“江西诗派”,现代的“白洋淀派”等等。本文所要考论的,正是环绕在鄱阳湖周边的历代诗人群体及其文学生态问题。
有道是“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在这一中国传统美学经典命题的推动下,历代以来的文人墨客不会不对“华夏之肺”的鄱阳湖抒怀寄志;也不能不对“长江之肾”的鄱阳湖泼墨挥毫。遗憾的是,由于历史上鄱阳湖名称的不一致,造成了诗人诗作表述的分散,鄱阳湖之歌似乎唱得不是那么响亮。由是,我们不妨从鄱阳湖的几度易名说起。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江西设立了三个县。一是南野(音yě)县,治所在今江西南康县西南章江南岸,隋初废南野县并入南康县,管辖赣南地区;二是庐陵县,治所在今吉安市西南,管辖赣中地区;三是番(音po′)阳县,治所在今江西鄱阳县东北,西汉改为鄱阳县,管辖赣北地区。彭蠡泽东北岸的番阳县,隋初曾名饶州。彭蠡水域扩展,浸漫鄱阳城,隋末时遂将彭蠡改名为鄱阳。至此,自秦时建鄱阳县到隋末定名八百多年后,鄱阳湖因县而得名。
鄱阳湖在历史上也有过多种称谓。《南康府志》载:“鄱阳湖,一名彭蠡,一名扬澜,一名宫亭。阔四十里,长三百里,巨浸弥漫,中有雁泊小洲。西接南昌,东抵饶州,会江西通省之水,北流入江。”①有据可查的鄱阳湖的最早名称是“彭蠡湖”。《尚书·禹贡》有云:“彭蠡泽在西。彭者大也,蠡者瓠瓢也。”②《汉书·地理志》亦有“豫章郡彭蠡”③条。二是“宫亭湖”,原来专指星子县东南鄱阳湖的一部分,因湖旁有宫亭庙而得名。《水经注》记载:“(庐)山下又有神庙,号曰宫亭庙。”④此即为宫亭湖名称的由来。三为“扬澜湖”,是由一些亲身经历过鄱阳湖波涛风险的诗人们的诗作而得名。宋代乙巳科状元彭汝砺《过扬澜》诗云:“路入扬澜险,心魂独惘然。秋风浪飞屋,春雨水弥天。”⑤写的正是鄱阳湖的惊涛骇浪。
这些有关鄱阳湖的文献记载以及直接描写鄱阳湖的诗作,都不失为鄱阳湖的历史文化印记,但和描写洞庭湖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⑥比起来,似乎有些逊色。为你补这一遗珠之憾,我们有必要作一些发掘性的研究,或者可以找到一些解析的基点,还鄱阳湖应有的文学本位及其所独有的文化生态。
二、环鄱阳湖的流寓诗人
环鄱阳湖的流寓诗人及其群体,指的是江西境外来到鄱阳湖或写到过鄱阳湖的诗人们。他们或是超一流诗人,或是某一诗派的开创者,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和超凡影响力,并且也都在环鄱阳湖留下过足迹,挥笔写过有关鄱阳湖的不朽诗篇,对鄱阳湖文学的形成和流播作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
第一个向鄱阳湖走来的,当数堪称诗国第一人的屈原(前340—前278年)。公元前298年,屈原遭令尹子兰忌妒,被顷襄王流放到楚国东部地区的陵阳。42岁的楚国三闾大夫屈原,从此踏上了二次流放、故国难回的不归之途,有《哀郢》诗为证:“登大坟以远望兮,聊以舒吾忧心……当陵阳之焉至兮,淼南渡之焉如?”⑦这首诗说的是诗人来到鄱阳湖口长江边的庐山汉阳峰西顾遥望,面对山北的流放终点站——陵阳,不禁感叹:烟波浩渺的鄱阳湖将送他南渡到何方?屈原另有《悲回风》,诗中借用回风矶一名为诗题,以借景生情手法抒发积压在心中已久的忧伤。回风矶,位于鄱阳湖口梅家洲西北岸的长江之滨。据《庐山志》记:“江矶寺西南有回风矶。”清人蒋骥所著《哀郢路图》也让今天的人们看到了屈原在鄱阳湖畔那一步三回首的身影。
谢灵运(385—433),浙江会稽(今绍兴)人,东晋名将谢玄之孙,袭封康乐公,人称谢康乐,中国文学史上山水诗派的开创者。元嘉八年(431年),谢灵运因围湖造田之事被贬至临川(今江西抚州临川),在赴临川任上,谢灵运写了一首题为《入彭蠡湖口》的诗,那种对鄱阳湖“三江事多往,九派理空存”①式的仔细观察、细致描写,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王勃(650—676),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县)人。一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②把鄱阳湖之歌推向极致,这就是“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的《滕王阁序》,它不失为鄱阳湖走进诗坛的一次形象展示。
孟浩然(689—740),湖北襄阳人。他的《彭蠡湖中望庐山》一诗中的名句“中流见匡阜,势压九江雄”③,毫不逊色于吟诵洞庭湖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鄱阳湖有幸,继屈原之后最具个性、最伟大的浪漫主义天才诗人——“诗仙”李白,也留下过以鄱阳湖为题的诗篇。李白(701—762),祖籍陇西(今甘肃)人,他的《下浔阳城汛彭蠡寄黄判官》一诗中“开帆入天镜,直向彭湖东”之句,④以形象的比喻写出开船进入明亮如镜、水天一色的鄱阳湖的情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在《过小孤山大孤山》中说:“泛彭蠡口,四望无际,乃知太白‘开帆入天镜之句为妙。”⑤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人。唐元和十年(815),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就此与鄱阳湖结下不解之缘,留下诗文一百余篇。《彭蠡湖晚归》有云:“彭蠡湖天晚,桃花水气春。鸟飞千白点,日没半红轮。”⑥写的正是鄱阳湖风情。
自唐以来,鄱阳湖成了诗人笔下的一道风景。一些来过或未来过鄱阳湖但都为之挥毫的名家也不在少数。杜甫有一首《白小》⑦诗:
白小群分命,天然二寸鱼。
细微沾水族,风俗当园蔬。
人肆银花乱,倾箱雪片虚。
生成犹舍卵,尽其义何如。
这首诗写得很形象,一看就知道是今天的鄱阳湖银鱼。虽然杜甫有没有到过鄱阳湖还有待考证,但这首诗至少可以说明杜甫心里还是向往着鄱阳湖的。
张九龄(678—740),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唐开元间官至尚书丞相。他有两首以鄱阳湖入题的诗:一是《彭蠡湖上》,抒写涉湖观感;另一是《自彭蠡湖初入江》,表达一种“更将心问影,于役复何求”的心境。⑧
此外,唐代诗人书写鄱阳湖的还有李群玉,澧州(今湖南澧县)人,其《桑落洲》诗云:“颓云晦庐岳,微鼓辨湓城”;①许棠,宣州泾县(今安徽泾县)人,以作洞庭诗著名,时号许洞庭,他的《寄贾处士岛》诗句“彭蠡波涌月,庐峰雪照天”,②写得很是气派;唐乾宁进士、吏部尚书韦庄《建昌渡暝吟》诗云:“鸟栖彭蠡树,月上建昌船。”③亦不乏鄱阳湖多彩风姿。
宋代以降,写鄱阳湖的流寓诗人诗作更是不胜枚举。著其名者,当数范仲淹。范仲淹(989—1052),苏州吴县(今江苏吴县)人,一生清正廉洁,以天下为己任,千百年来一直为人所称颂。曾任饶州知州18个月,被鄱阳人尊之古今十贤之一。《全宋诗》共录范仲淹诗作三百余首,在饶州时所作就有20多首。他的《落星寺》诗云:“长江万里来,古寺中流起。何如天上星,汩汩波涛里。”④虽是寥寥数语,从中也可以看到范文正公对鄱阳湖的亲近和眷念。范仲淹更有资助贫困书生“运去雷轰荐福碑”的事迹,不仅让鄱阳人津津乐道,也让他的形象在鄱阳湖边熠熠生辉。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他写过一首《过都昌》:“鄱阳湖上都昌县,灯火楼台一万家。水隔南山人不渡,春风吹老碧桃花。”⑤都昌人有幸,有了这首诗,县人颇为骄傲,向外人提及都昌县,脱口而出的就是这首诗。更有名文《石钟山记》,由于该文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让更多的人在认识石钟山的同时,也记住了鄱阳湖。后人为感激苏东坡,特地在石钟山建“怀苏亭”,以纪念这位文豪。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他的《观小孤山图》之“大孤江中央,四面峭插水;小孤特奇丽,丹翠凌云起”⑥,描绘的也都是庐山、鄱阳湖的种种风情。
也还有一些来到过鄱阳湖却未直接以鄱阳湖入诗的著名诗人。如中国游仙诗的代表诗人郭璞(276—324),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人,东晋文学家。相传他和许逊(南昌西山万寿宫所祭祀的许真君)一同游历,求仙炼丹,万寿宫的故址就是郭璞选定的。他写的14首游仙诗,其中第一首中的“左把浮丘袖,右拍洪崖肩”,⑦写的就是与南昌历史沿革有关的传说人物。
三、环鄱阳湖的外围诗人
环鄱阳湖的外围诗人及其群体,指的是江西境内环鄱阳湖周围百十里地的诗人。江西自古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然在陶渊明之后,江西文坛却异乎寻常地沉寂了300年。盛唐时始有六人入典,他们是刘眘虚、綦毋潜、陶岘、熊曜、熊暄、余钦,但至今尚未查到他们有诗作写过鄱阳湖。稍后的江西进贤进士熊孺登较有诗名,与白居易、刘禹锡时有赠答。他有一首《董监庙》的诗写过彭蠡湖:
仁杰淫祠废欲无,枯枫老栎两三株。
神乌惯得商人食,飞趁征帆过蠡湖。⑧
中唐以后,江西文坛一片姹紫嫣红,出现了来氏兄弟、沈彬、孙鲂等洪州(今江西南昌)作家群;卢肇、任涛等袁州(今江西宜春)作家群;吴武陵、王贞白、女诗人程长文等信州(今江西上饶)作家群。南昌来鹏、来鹄兄弟善诗文,《全唐诗》收来鹄诗28首,其中《宛陵送李明府罢任归江州》诗云:
菊花村晚雁来天,共把离觞向水边。
官满便寻垂钓侣,家贫已用卖琴钱。
浪生湓浦千层雪,云起炉峰一炷烟。
倘见吾乡旧知己,为言憔悴过年年。①
诗中“浪生湓浦千层雪,云起炉峰一炷烟”的形象化描写,让我们看到了鄱阳湖、庐山的别样“风烟”。
晚唐宣昭年间(847—904)活跃着一个寒士诗人群体,史称“咸通十哲”②,其中的郑谷是江西袁州(今江西宜春)人,他有两首诗写到鄱阳湖。其一《送人之九江谒郡侯苗绅》:
泽国寻知己,南浮不偶游。
湓城分楚塞,庐岳对江州。
晓饭临孤屿,春帆入乱流。
双旌相望处,月白庾公楼。③
其二《赠别》:
南游曾共游,相别倍相留。
行色回灯晓,离声满竹秋。
稳眠彭蠡浪,好醉岳阳楼。
明日逢佳景,为君成白头。④
诗中“湓城分楚塞,庐岳对江州”、“稳眠彭蠡浪,好醉岳阳楼”的对句,大有“一字师”⑤之风范。
进入宋代,一大批江西籍的本土诗人活跃于诗坛如庐陵的欧阳修、胡铨、周必大,抚州的晏殊、王安石,南丰的曾巩,金溪的陆九韶、陆九渊等,形成“国朝文章之士特盛于江西”之局面。⑥还有一个人不能不提,他就是南宋爱国诗人文天祥。文天祥(1236—1283),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宋理宗宝佑四年(1256)考取进士第一,历任湖南提刑、知赣州。恭帝德佑元年(1275)元兵渡江,文天祥起兵勤王,后兵败被俘至元大都,终以不屈被害。《文山先生全集》中至少收有3篇以上与鄱阳湖有关的诗词,分别为:《临江仙·吴城望鄱阳湖》中的“文山慷慨饮苏公”。《被俘北归过吴城》:“凌云披雾望湖亭,屹立赣水修河滨。历尽沧桑罹万劫,饱经风雨度千秋。此日登亭神气爽。百代名胜载酒兵。六朝古迹招诗客,几忘囚服束吾身。”⑦《题吴城山》诗云:“龙行人鬼外,神在天地间。彭蠡石砮出,洞庭商舶还。”⑧吴城,这个鄱阳湖边永修县的一个小镇,是那个年代的南北交通必经之地,也是文天祥率兵勤王光复的城池。诗歌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精神,笔触有力,反映了作者坚贞的民族气节和顽强的战斗精神。
四、环鄱阳湖的湖畔诗人
环鄱阳湖的湖畔诗人及其群体,指的是江西境内环鄱阳湖湖区的诗人们。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鄱阳湖地域是文学家分布的密集区,有宋一代江西知名文学家有366人,而环鄱阳湖地域就有241人,占近2/3。①他们近水楼台,自有一份与众不同的乡土、乡音与乡情。
鄱阳湖畔生长的第一位诗人,是中国田园诗的开山鼻祖、东晋伟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名潜,浔阳柴桑(今九江市西南)人,一生都没有离开过鄱阳湖畔。由于地理环境的变迁,“鄱阳湖”的名称出现在陶渊明之后,他的诗作当中并未有过“鄱阳湖”、“彭蠡湖”之类的字眼。但他所挥写的诗文,莫不透露出对生养他的“母亲湖”的热爱与眷恋。陶渊明广为人知的故事是不为五斗米折腰,挂冠而去;他留下的妇孺皆知的诗句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充满闲情雅趣;他有一篇知名度极高的文章《桃花源记》传世,表达了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理想,因而被誉为“田园诗人”。
第一个以鄱阳湖入诗且又是生长在鄱阳湖边的诗人,是唐代的一位女诗人程长文,生卒年不详,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县)人。因丈夫离家求取功名,被歹徒强暴不成而遭诬陷下狱。她在狱中日夜写诗鸣冤,终被昭雪出狱。《全唐诗》存诗3首,其《狱中书情上使君》有云:
妾家本住鄱阳曲,一片贞心比孤竹。
当年二八盛容仪。红笺草隶恰如飞。
尽日闲窗刺绣坐,有时极浦采莲归。
谁道居贫守都邑,幽闺寂寞无人识。
海燕朝归衾枕寒,山花夜落阶墀湿。
强暴之男何所为,手持白刃向帘帏。
一命任从刀下死,千金岂受暗中欺。
我心匪石情难转,志夺秋霜意不移。
血溅罗衣终不恨,疮黏锦袖亦何辞。
县僚曾未知情绪,即便教人絷囹圄。
朱唇滴沥独衔冤,玉箸阑干叹非所。
十月寒更堪思人,一闻击柝一伤神。
高髻不梳云已散,蛾眉罢扫月仍新。
三尺严章难可越,百年心事向谁说。
但看洗雪出圜扉,始信白圭无玷缺。②
全诗叙事简洁,抒情强烈,饱含对邪恶的憎恨和对正义必定伸张的信念。可以说是继蔡琰《悲愤诗》之后由女诗人抒写自身经历的一首感人长诗“鄱阳曲”了。
程长文另有一首《铜雀台怨》,虽然没有写到鄱阳湖,但却以其特殊的魅力闪亮文坛:
君王去后行人绝,箫筝不响歌喉咽。
雄剑无威光彩沈,宝琴零落金星灭。
玉阶寂寞坠秋露,月照当时歌舞处。
当时歌舞人不回,化为今日西陵灰。③
这首诗写得清丽飘洒,神韵飞逸,像“雄剑无威光彩沈,宝琴零落金星灭”之类的句子就算是放在李太白的诗集中,也并不见逊色,在当时就引起了一定的反响。唐代的韦谷将其编入《才调集》;北宋郭茂倩将之收入《乐府诗集》;晚明文学家钟惺在他的女诗人评选集《名媛诗归》中对此诗也作了评价;兰陵笑笑生更是爱不释手,只将“君王”二字改为“豪华”,便直接用作《金瓶梅》的开篇诗,可见此诗的文学影响。
第一个以“鄱阳”命名文集且也是生长在鄱阳湖边的诗人,是宋代的乙巳科状元彭汝砺。彭汝砺(1042—1095),字器资,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县)人。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进士,官至吏部尚书,有诗作1176首,其中《过扬澜》诗云:
路入扬澜险,心魂独惘然。
秋风浪飞屋,春雨水弥天。
一叶渔翁艇,千金客子船。
相争蜗角利,平地看深澜。④
诗中所述说的,似乎是鄱阳湖的“心路历程”;又似乎是告诫“渔翁、客子”,面对鄱阳湖的博大与“深澜”,那些“蜗角之争”是多么的渺小、无聊而无谓。
姜夔(1155—1209),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县)人,字尧章,因居所与白石洞为邻,故自号白石道人。姜夔集诗、词、音乐、书法、鉴赏、评论于一身,为南宋文坛重要作家,也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多才多艺的文化名人。他的存世诗词有八十余首,其中有一首特别注明是在鄱阳写的,那就是《忆王孙·鄱阳彭氏小楼作》:
冷红叶叶下塘秋,长与行云共一舟。零落江南不自由。两绸缪,料得吟鸾夜夜愁。①
这首小令写彭氏小楼主人的闺怨之情。一男一女,两两分离,以景语起,以情语结,将身世之感与怀人之思紧紧结合起来。不写某公子想念某某小姐,而以女方的角度看景物,思念心上人,发一通感慨。这样写的意图也就在于营造一种美的意境。
江万里(1198—1275),宋南康军都昌(今江西都昌县)人,字子远,号古心,南宋宝庆二年(1226年)进士,官至参知政事、左丞相兼枢密院使。他一生忧国忧民,忠心报国,晚年因对南宋朝廷失望,告老还乡,隐居在现在的鄱阳县城芝山公园附近。他在门前挖了一口池塘,叫止水池,并建了一座止水亭。当他得知南宋灭亡的消息,便带着全家17口跳进止水池共赴国难,表达了深深的爱国情怀。遗憾的是,有关江万里的事绩目前尚未找到诸如鄱阳湖、彭蠡湖等的文字记录。不过,他有一首《诗退风涛》:
万里为官彻底清,舟中行止甚分明。
如今若有亏心事,一任碧波深处沉。②
虽然没有以鄱阳湖入诗,但却以鄱阳湖为镜,照见出诗人的坦荡、无私与无畏。
责任编辑:龙迪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