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时期鄱阳湖诗歌初探

2014-06-25 05:30王胜奇
鄱阳湖学刊 2014年2期
关键词:鄱阳湖诗歌

[摘 要]鄱阳湖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又是烟波浩渺、美景如画、生态良好的风景湖。六朝时,或称南湖为南湖、彭蠡湖、宫亭湖,令许多文人墨客留下了众多美文墨宝。笔者初步从收集到的六朝时12位诗人描写的15首鄱阳湖诗歌入手,试图探究他们创作的诗歌内容、特点和艺术手法。

[关键词]六朝;鄱阳湖;诗歌

[中图分类号]D0;X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848(2014)02-0112-05

[作者简介]王胜奇(1982—),男,江西鄱阳人,江西省社会科学院监察室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江西南昌 330077)

Abstract: Poyang Lake is the largest freshwater lake in China, and a scenic lake with a wide expanse of mist-covered waters, picturesque landscape and good ecology. During the Six Dynasties period, so many men of letters have left many beautiful writings and calligraphy. The author collects from the Six Dynasties 15 Poyang Lake poems by 12 poets, and attempts to explore their content, characteristics and artistic methods.

keyword: the Six Dynasties; Poyang Lake; poetry

鄱阳湖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又是水质清澈、烟波浩渺、美景如画、生态良好的风景湖。六朝时期鄱阳湖或称为南湖、彭蠡湖、宫亭湖,令许多文人墨客流连忘返,并留下了众多关于鄱阳湖的美文墨宝。

据笔者不完全统计,在六朝时共有12位诗人对鄱阳湖进行过诗歌描绘,共留下15篇诗作。这些诗歌分别是:湛方生的《帆入南湖》和《还都帆》、陶渊明的《游斜川并序》和《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谢灵运的《入彭蠡湖口》、鲍照的《望孤石》、谢庄的《自浔阳至都集道里名为诗》、范云的《泛宫亭湖》、刘孝标的《江州还入石头》、萧纲的《应令》、朱超的《咏孤石》、朱超道的《咏孤石》、惠标的《咏孤石》、刘删的《泛宫亭湖》。下面笔者将从六朝时鄱阳湖诗歌作者的特点、内容和艺术三个方面逐一进行浅析。

一、诗歌的创作者

笔者发现,六朝时共有12位有名有姓的作者对风景秀丽、烟波浩荡的鄱阳湖进行过诗歌描画,并留下了15篇诗歌。按照年代由远到近的顺序,他们分别是湛方生(2首)、陶渊明(3首)、谢灵运(1首)、鲍照(1首)、谢庄(1首)、范云(1首)、刘孝标(1首)、萧纲(1首)、朱超(1首)、朱超道(1首)、惠标(1首)、刘删(1首)。通过罗列以上12位六朝时鄱阳湖诗歌作者及其创作的作品,笔者发现有以下特点:一是整体上来说,关于鄱阳湖的诗歌的创作者较少、创作数量偏少,除了湛方生创作了2首有关鄱阳湖的诗歌和陶渊明创作了3首有关鄱阳湖的诗歌外,其他十位作者每人只创作了1篇。二是鄱阳湖诗歌的创作者身份不一,既有身高位尊的梁简文帝萧纲,又有一生沉沦下僚不得志的鲍照;既有凡尘俗世的芸芸众生,又有远遁尘世的逍遥高僧惠标;既有才华横溢的文德殿学士刘孝标,又有田园诗祖千古隐逸之宗陶渊明。三是鄱阳湖诗歌的创作者成就风格不一,既有宫体诗倡导者萧纲,又有山水诗开创人谢灵运;既有善于五律、诗风平淡隽永的湛方生,又有擅长乐府、诗风俊逸豪放的“元嘉三大家”鲍照;既有高才博洽、名亚迁、董的范云,又有奇才异士、声震岭左的刘删。四是鄱阳湖诗歌的创作者生活的朝代不一、跨度较大,几乎六朝中的每个朝代都有一位诗人。他们之中既有生活在东晋时代的湛方生,又有生活在刘宋时期的谢灵运;既有生活在南朝萧齐的范云,又有生活在南朝陈朝的惠标;既有生活在东晋至刘宋时期的陶渊明,又有生活在南朝梁陈时期的刘删。五是有两组诗人5位作者描写鄱阳湖的同名诗歌。范云与刘删均有描写鄱阳湖的同名诗歌《泛宫亭湖》,而且两首诗歌仅有3组“承”与“乘”、“荡”与“滉”、“飘”与“飏”六字之异,意思基本相同。同时,朱超、朱超道和惠标均有关于描写鄱阳湖的同名诗歌《咏孤石》,其中朱超、朱超道可能是同一人,虽然以上两位诗人的生平均不可考,但是名字只差一个字,而且诗歌描写的内容一样,字句雷同,只是有2组4个字“霞”与“石”、“华”与“高”不同,风格亦颇为相同,故笔者推测二位可能是同一个人,诗歌可能为同一首诗,只是后人誊录时笔误。《玉台新咏》卷八亦云:“《乐苑》:‘朱超、朱超道、朱越,各诗集所载名多现,疑是一人之作。”所以说,这些生活在不同时代、身份地位不一的作者创作了风格不同的关于鄱阳湖的诗歌,他们在文坛取得的成就也迥然不同。

二、诗歌的内容

上面12位作者共创作了15首关于鄱阳湖的诗歌,这些诗歌大体上都是描写鄱阳湖的,但其具体内容又有所差别。

一是旅途中路过鄱阳湖地理形胜有感而发的鄱阳湖诗歌。古代水运是非常重要的交通方式,文人骚客出行时长久坐于帆船之中,面对大好河山、名山大川等美好景色常常身不由己,有感而发。首先,我们分析湛方生的《帆入南湖》。这首诗歌是描写作者经过鄱阳湖,看到鄱阳湖和庐山的地理形胜、风景如画,情不自禁地有感而发,并且因景生情,思索宇宙人生,寓意深刻,启人深思。该诗开篇二句“彭蠡纪三江,庐岳主众阜”歌咏彭蠡(即鄱阳湖)庐山的地理险要、景色壮观,鄱阳湖容纳着三江所注、汇聚成湖,庐山独秀群峰、统领众山,透露出作者对“湖纳百川”、“山聚细土”的敬仰心情。接下来“白沙净川路,青松蔚岩首”进一步细致地描写鄱阳湖清澈浩淼的壮美气概和庐山郁郁葱葱的松林耸立在岩石顶峰上的壮丽景观,特别是“净”字的拟人手法将诗句思想内容升华而富有灵韵。然而,作者在疲惫的旅途中,由景生情,参悟人生,将泛舟揽胜的心情升华为一种探本穷源的人生哲思:“此水何时流?此山何时有?”这两句语辞重叠如同口出,表现了作者深刻的思索。鄱阳湖的湖水浩瀚如斯,庐山的山岳崇峻如彼,我们每个人又是来自何方、归向哪里,为何而生、因何而死?这种“念天地之悠悠”的思考或许难以找到答案,但是作者通过泛一叶扁舟于鄱阳湖,凌万顷思索于匡庐山,发现草木荣枯多端、人世兴衰无常,而湖山胜景却能长驻永固,山水自然不会因人事代谢、社会变迁而改变,它们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参悟到了天人之理,宇宙延绵无际,人世古今相迭,所以由衷地发出了深深的感慨:“人运互推迁,兹器独长久。悠悠宇宙中,古今迭先后。”;其次,我们再看谢灵运的《入彭蠡湖口》。该诗创作于公元431年(元嘉八年)暮春,作者由京城建康(即今天的南京)赴临川(治今天的江西南昌)担任内史的途中,实际上作者是被暗放到临川,所以作者以遭谗流放的屈原自比。进入彭蠡湖,触景生情,作者孤愤的心潮更与滔天风浪同起伏,写下了“客游倦水宿,风潮难具论”的总论,接着描写“洲岛骤回合,圻岸屡崩奔”,鄱阳湖惊涛巨浪将湖岸摧崩的险象;“乘月听哀狖,浥露馥芳荪”,作者继续乘月夜上,浥露而行,哀怨的猿啼声声入耳,芳草的浓香阵阵入鼻;“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日升月落,清晨作者瞩目远眺,近处鄱阳湖边碧绿无际的暮春野秀映入眼帘,远处苍岩高耸,朵朵白云如同屯聚在峰顶上一般。总之,作者以如椽大笔,总揽鄱阳湖周边景物,联想人世时运,抒发忧愤之情,终以豁达胸襟。

二是有多位诗人描写鄱阳湖诗歌的名字基本相同。首先是有多位诗人都描写了鄱阳湖中的孤石。笔者发现六朝时有4位诗人都有描写鄱阳湖中孤石(笔者按:“孤石”即大孤山,大孤山一头高一头低,远眺如一只巨大的鞋子浮于碧波荡漾的鄱阳湖之中,故又称“鞋山”,位于今天的九江市湖口县以南的美丽浩瀚的鄱阳湖中)的诗歌,他们分别是鲍照的《望孤石》、朱超的《咏孤石》、朱超道的《咏孤石》、惠标的《咏孤石》,其中朱超的《咏孤石》和朱超道的《咏孤石》极为相似,仅有2组4个字“霞”与“石”、“华”与“高”不同。下面我们赏析了这两首诗歌便一目了然。朱超的《咏孤石》云:“侵霞去日近,镇水激流分。对影疑双阙,孤生若断云。遏风静华浪,腾烟起薄曛。虽言近七岭,独立不成群。”①朱超道的《咏孤石》云:“侵石去日近,镇水激流分。对影疑双阙,孤生若断云。遏风静高浪,腾烟起薄曛。虽言近七岭,独立不成群。”再来看鲍照的《望孤石》,该诗描写了更多的景物,有江边山谷,也有杂树寒峰;有红花白浪,也有北岸树条;有水中贝类动物身上的节片,也有水中藻类植物,更有那闪闪发光、侵扰晚霞的大孤石。诗人在诗歌中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风景秀美的画卷,景物众多,五颜六色,美不胜收。惠标的《咏孤石》。则是从孤石的外形状貌和磅礴气势入手,描写了大孤石横卧在烟波浩瀚的鄱阳湖中由来已久,根基深深扎在鄱阳湖中,含食着鄱阳湖的澎湃波涛,峰顶上云雾缭绕如香炉生烟,两旁的山崖高峭陡削,犹如大鸟张开的翅膀展翅欲飞,石顶上的峰峦挺拔高耸犹如晶莹剔透、亭亭玉立的水芙蓉,整座孤石地貌奇特,形状怪异,气势磅礴。其次是范云与刘删均有描写鄱阳湖的同名诗歌《泛宫亭湖》,并且也描写了大孤石。范云与刘删都有描写鄱阳湖的同名诗歌《泛宫亭湖》,内容相同,意思相同,字句中只有3组“承”与“乘”、“荡”与“滉”、“飘”与“飏”6字之异。范云《泛宫亭湖》云:“回胪承派水,举帆逐分风。荡漾疑天极,飘飘似度空。樯乌排鸟路,船影没河宫。孤石沧波里,匡山苦雾中。寄谢千金子,安知万里蓬。”诗歌都是描写作者乘船经过鄱阳湖,举帆逐风而进,风浪滔天,帆船巨晃飘荡,似乎在天空中摇荡,船橹都阻挡了天空中飞翔之鸟前行的路线,船的影子浸没在鄱阳湖的水宫中,远处大孤石闪现在沧浪水波上,庐山被云雾苦苦笼罩着。最后作者由景生情,升华哲理,韵味深沉。整首诗歌描述了鄱阳湖风浪气势磅礴,场面壮观,文笔豪迈,哲理深厚,也透露了作者艰辛的旅途。

三是诗歌中明确说明了从某地去某地而经过鄱阳湖的羁旅诗。六朝时长江中下游流域经济发达,物产丰富,今天的武汉和南京是当时非常重要的两个城市,武汉与南京一般都是走水路沿着长江而行,这一般都经过鄱阳湖口。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不少诗人在路过鄱阳湖的羁旅途中写下了许多有关鄱阳湖的羁旅诗。如陶渊明的《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该诗描写的是作者从京都建康返回老家九江的事情,途中遇到巨风而被迫停留在规林,只能“行行循归路,计日望旧居”,沿着漫长的回家归路,用手指头计算着日子。旧居的光影回荡在他的脑海中,渐渐浮现出老母亲慈祥的温容,以及兄弟朋友亲热的场面。但是“鼓棹路崎曲,指景限西隅”,水路曲折坎坷,淹没了夕阳的尽头,这更加令他归家心切,唯盼前途缩短。但是偏偏天公不作美,事与愿违,“凯风负我心,戢枻守穷湖”、“崩浪聒天响,长风无息时”,所以他只好收起船桨,把船停泊在波涛汹涌、浩瀚无边的鄱阳湖中。途中景物描绘细致,路曲之艰、日薄之恐、草木之森、延目南岭,突现诗人归心似箭,情真意笃;又如谢庄的《自浔阳至都集道里名为诗》,作者在诗名中说明了自己是从浔阳去都城南京时称作的纪旅诗,作者从游览山水的行前准备及计划落笔,描写沿途经过鄱阳湖、长江等地所见的景色和探访的山川古迹,蕴含着抚今叹昔之感,难能可贵的是篇中记载了从浔阳至金陵间的稽榭、烟台、翔州、秋浦、高湖、南陵、青溪、黄沙、雷池、茅堂、鲁显、秦良、博望、梁山等十几个地名、山水名,是我国现存最早之五言古体地名诗;再如刘孝标的《江州还入石头》在诗名中也说明了自己从江州(今九江)去石头(今南京),顺长江而直下,途径鄱阳湖湖口,两水交汇,水流湍急,奋力鼓动船桨,破浪而行,飞速而下。作者翘立船头,放眼远眺,意气风发,胸怀宽广。接着联想到帝都建康的繁华盛容,达官显贵的争名逐利,歌舞升平的娱乐场面,但是这一切与作者面对波涛汹涌的鄱阳湖而乘风破浪都显得非常渺小。

四是其他关于描写鄱阳湖的诗歌。陶渊明的《游斜川并序》和萧纲的《应令》是专门描写鄱阳湖的诗歌。陶渊明的《游斜川并序》是一首附有序文的五言古诗,也是一篇精美的山水游记。在辛酉年正月初五日,天气晴朗和暖的日子里,作者和二三个邻居一起游览鄱阳湖附近的斜川,这里风光景物宁静优美。“临长流,望曾城,鲂鲤跃鳞于将夕,水鸥乘和以翻飞”,作者面临悠然远逝的流水,眺望鄱阳湖中的曾城山。夕阳西下,鲂鱼鲤鱼欢快地跃出水面,波光粼粼,水鸥乘着和风自由自在地上下翻飞,显现出鄱阳湖风景如画的美好景色。萧纲的《应令》云:“蠡浦急兮川路长,白云重兮出帝乡。平原忽兮远极目,江甸阻兮羁心伤。树庐岳兮高且峻,瞻派水兮去泱泱。远烟生兮含山势,风散花兮传馨香。临清波兮望石镜,瞻鹤岭兮睇仙庄。望邦畿兮千里旷,悲遥夜兮九回肠。顾龙楼兮不可见,徒送目兮泪沾裳。”该诗为应命而作,叙河山美景,突显作者聪慧,抒自身情怀,寓意深刻,特别是“树庐岳兮高且峻,瞻派水兮去泱泱”,运用了东晋湛方生《帆入南湖》的彭蠡纪三江,庐岳主众阜。”描写庐岳高耸峻岭,又借用范云《泛宫亭湖》的“回胪承派水,举帆逐分风”描绘鄱阳湖与长江交汇处水势的泱泱浩瀚。

三、诗歌的艺术风格

以上12位作者创作的15首诗歌绝大部分是五言诗,只有萧纲《应令》一首为七言诗,内容丰富多彩,艺术百花齐放。

一是南朝时关于鄱阳湖的典型地名诗的艺术风格。南朝时期的地名诗均是五古,好用对仗,甚至通篇对仗。谢庄的《自浔阳至都集道里名为诗》便是南朝时关于鄱阳湖最典型的地名诗,并且又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五言古体地名诗。作者在诗歌题名中开门见山地说明了自己由浔阳(今九江)去都城金陵(今南京)的途中,集录包括鄱阳湖在内的稽榭、烟台、翔州、秋浦、高湖、南陵、青溪、黄沙、雷池、茅堂、鲁显、秦良、博望、梁山等14个山水名胜而成的诗歌,并以通篇对仗的五言古体写成,极富典型的南朝地名诗风格。作者从游览山水行前筹备落笔,描写沿途所见风景,探访山川古迹,寓涵抚今叹昔之感。纵观全诗,该诗在地名诗中无论是从辞藻手法,还是艺术风格来看,都属于凤毛麟角、吉光片羽,但若从我国整体诗歌艺术成就上来看则略逊风骚。

二是富有山水田园诗歌的艺术风格。山水田园诗的鼻祖是东晋的谢灵运和晋宋之际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杰出代表。该诗擅长描写自然风光、田园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语言平淡洗练,风格恬静清雅,诗境隽永优美。如谢灵运的《入彭蠡湖口》,首先该诗篇幅广远,以二十句之数,总揽入湖三百余里诸景,描写了诸多自然风光,语言平淡清新,意境疏朗高远;其次笔致跳荡,揽景大而纵横多,“洲岛骤回合,圻岸屡崩奔”气势磅礴、意味深厚,“乘月听哀狖,浥露馥芳荪”动静相生、意境隽永;最后情景融合、哲理深厚,“千念集日夜,万感盈朝昏”、“三江事多往,九派理空存”、“徒作千里曲,弦绝念弥敦”将景语、情语、理语无形融合,令人无尽远思。再如陶渊明的《游斜川并序》,该诗是一篇风景优美的山水游记类的田园诗,诗序为风景如画、情韵十足之优美散文,“天气澄和,风物闲美。与二三邻曲,同游斜川。临长流,望曾城,鲂鲤跃鳞于将夕,水鸥乘和以翻飞”,文调欢快、情感惬意。诗文前后叹日月之易逝,悼人生之无常,诗中叙山水之悠美,“气和天惟澄,班坐依远流。弱湍驰文鲂,闲谷矫鸣鸥。迥泽散游目,缅然睇曾丘。虽微九重秀,顾瞻无匹俦”,言情并茂,充满诗情画意。艺术风格上承玄言诗法,下启康乐笔端,语言平淡质朴,文风朴实简练,自然浑成,寓意深刻。

三是辞藻华丽、对仗工整的艺术风格。六朝时诗歌风格普遍是辞藻华丽、对仗工整,以上作者关于鄱阳湖的诗歌也很多带有这一特征。一是鲍照的《望孤石》。该诗辞藻华丽,用词骈俪,通篇对仗,韵律工整。如“朱华抱白雪,阳条熙朔风。蚌节流绮藻,辉石乱烟红”,辞藻华丽,用词讲究,其中“朱华”(即红色的花朵)、“白雪”,为偏正结构,“阳条”(即北岸的枝条)、“朔风”即北风,也是偏正结构;“抱”为动词,在此是拟人用法,“熙”同“嬉”,用为动词,在此也是拟人手法。该诗韵律工整,并且三次换韵,如“峰、风”为一组诗韵、“红、穷”为一组诗韵、“终、衷”为一组诗韵。二是萧纲的《应令》。该诗还保留了楚辞的遗迹,每句第四个字均是语气词“兮”字(笔者按:陶渊明的五言《止酒》诗歌也大致如此,每句中均有一个“止”字,不过该诗中“止”字位置分布在第二、三、四个字中,并且用法不同、意思也不同,有的为动词、有的为语气词、有的为副词,有的为“居住”、有的为“莫过于”、有的为“将到”。),构成了七言诗。该诗前半句对仗非常工整,后半句稍逊色,如“蠡浦急兮川路长,白云重兮出帝乡。平原忽兮远极目,江甸阻兮羁心伤。树庐岳兮高且峻,瞻派水兮去泱泱”。诗律工整,都只押一个韵。

总之,六朝时的12位诗人留下了15篇关于鄱阳湖的地形气势风光景色的诗歌,这些诗歌让我们欣赏到这些诗人的横溢才气、生花妙笔、丰富内容和缤纷艺术,更让我们了解到六朝时的鄱阳湖是那么的景色优美、湖水清荡、地势形胜。这使得我们更加有理由、更加有责任、更加有使命保护好鄱阳湖的风光旖旎、一湖清水、优美生态,使得风景如画、水质清澄、烟波浩渺的鄱阳湖成为秀美江西、美丽中国的靓丽名片和绚丽形象。

责任编辑:王 琦

猜你喜欢
鄱阳湖诗歌
鄱阳湖水系之潦河
我和诗歌的关系(创作手记)
七月诗歌
诗歌的奇怪队形(一)
小小诗歌汇
一个诗人
诗歌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