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卫红 蔡雪
摘要:针对计算机大类专业分流的具体情况,阐述计算机大类专业分流的实施方案,提出“尊重志愿、兼顾绩点”的分流原则,设置前期指导、具体实施、追踪回访等环节,通过分析专业分流的具体做法和成效,总结有效开展专业分流工作的思路,为进一步做好专业分流工作奠定基础。
关键词:大类招生;专业分流;职业规划
0 引言
根据高校培养具有扎实的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适应计算机行业发展、服务地方经济的高素质人才的要求,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实行计算机大类招生优化人才培养。高校在大类招生专业分流中做了较多的实践工作,总的来看,有效的专业分流工作需要做好前期调研并加强指导,在具体实施时加强规范性并能够在专业分流工作后进行追踪回访。
1 计算机大类专业分流的前期指导
指导专业分流是实行大类招生培养的高校教育的重要责任,是专业分流工作得以成功的保障。专业分流实施方案一般在专业分流工作启动前公布。学院领导小组根据学院的专业设置、教学资源和专业预招收人数,组织做好动员工作,安排专业教育,以各专业研究所为单位对该专业的本科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设置、专业特色、教育教育、学生就业形势等信息进行详细介绍,同时接受学生咨询提问,为他们答疑解惑。在学生充分了解所属大类包含的专业后,教师可统一指导他们填报专业志愿。一般情况下,指导专业分流工作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及咨询。
学生在大一阶段对自身的专业兴趣认识模糊,对专业的职业领域也认识不清。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为大一学生搭建丰富多彩的有效平台,以加强学生对专业的认知。
一般情况下,在专业分流前一个学期,学院可以面向学生开展学业指导、职业规划等咨询服务,学生工作办公室的各位辅导员在现场提供专业指导,借助MBTI职业性格测试、霍兰德职业倾向测试、职业兴趣测评卡等工具,帮助学生正确分析自己,正确认识专业和相应的职业;同时,在面向大一、大二学生的职业规划课上,学院职业规划课教学组专门就学生情况进行讨论,在课程中着力引导学生从自身爱好及职业生涯角度出发选择专业。
2)专业系列讲座及专业意向调查。
在专业分流工作前一个学期,学院可对学生进行专业认识的初步调查,了解学生的专业需求。学生关注的问题主要有: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数字媒体、网络工程4个专业的学习目标、学习要求、课程设置情况;②4个专业对学生能力、擅长科目的要求;③4个专业之间的差异;④4个专业在国内外的发展情况及学术前沿;⑤4个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领域;⑥专业分流时应该从哪几个角度选择专业。
针对这种情况,学院可以通过多场专业教育讲座向学生介绍专业方向和专业内容,同时邀请学院各研究所专业教师、系主任、校外专家参加,校内教师可以从专业定位、培养目标、专业背景、需求分析、专业特色及优势、课程体系等方面介绍,同时对该专业学生的未来就业情况进行详细分析。校外专家则可以结合自己的经历,分享他们从学习到毕业,再到择业从业以及工作之后如何进行项目开发与管理。
3)专业意向调研及专业分流咨询。
学院进行专业系列讲座后可以进行专业意向调研,一方面检验专业教育下学生的学习效果,一方面了解学生的专业意向。以浙江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实践为例,我们调研学生的专业意向并将其与学院预录取计划相比较,通过专业系列讲座,明显提高学生对数字媒体等小专业的学习热情。另外,浙江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开展现场咨询大会,面向全年级学生开放,接受学生的专业分流咨询,同时开通专业系主任热线,面向学生及家长提供专业分流咨询服务。
2 计算机大类专业分流的实施
在完成专业分流前期准备工作之后,对于专业分流工作还要注意程序的规范性与工作的公开公正性。在专业分流工作实施中,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成立专业分流工作领导小组。学院成立由学院党政领导班子组成的专业分流工作领导小组,由学院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
(2)专业分流原则及依据。专业分流可遵循如下3个原则:①公平、公开与竞争、择优相结合;②志愿优先,兼顾成绩;③专业教学资源配置与社会人才需求相结合。专业分流时,各专业(方向)按志愿优先、择优录取的原则录取,第一志愿未能录取,在二志愿中录取,依次类推。
(3)专业分流程序。根据学校教学进程与选课工作安排,专业分流工作结束后,学生从第2个学期起按选定专业(方向)分流培养。具体程序及相关安排包括:①制定计算机大类专业(方向)分流实施管理办法;②学生填报专业分流志愿表,计算机大类为分流学生提供4个专业志愿,由学生按个人实际情况自主填报,每名学生必须填报4个专业志愿,如未按时递交志愿表或未填满4个专业志愿且所填志愿不能录取,则将被调配至未录满专业;③学院根据专业分流方案、学生填报的志愿开展录取工作;④由学院统一发放专业录取通知书,请学生本人及家长签字确认并寄回回执;⑤公示专业分流结果;⑥公布专业分流专业录取名单。
(4)分流结果。以浙江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实践为例,经过这次专业分流工作,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各个专业的分布比较均匀。
3 计算机大类专业分流的成效
1)专业分流适应度调研情况良好。
专业分流工作结束半年后,学院可随机抽取参加专业分流的学生,向其发放专业分流适应度调查问卷,内容可以包括专业满意度、专业兴趣度、教学进度适应度、新班级适应度、新宿舍适应度等。以浙江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为例,笔者介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2010级学生在学院专业分流规范工作之后的专业分流适应情况。
(1)专业满意度。从对现在所选专业的满意度看,半数以上的学生对所选专业表示满意,对数字媒体、网络工程等新专业的满意度较高,这可能与该次专业分流充分尊重学生志愿以及在指导专业分流期间开展了对这两个专业的讲座有关。浙江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专业分流后学生的专业满意度见表1。endprint
(2)专业兴趣度。从对现在所选专业的兴趣度看,半数以上的学生表示喜欢所选专业,这可能与指导专业分流期间加强了职业规划咨询和引导学生从自身兴趣出发选择专业有关。浙江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专业分流后学生的专业兴趣度见表2。
(3)教学进度适应度。从对教学进度的适应情况看,半数以上的学生表示适应所选专业的教学进度。浙江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专业分流后学生的教学进度适应度见表3。
(4)新班级适应度。从对新班级的适应情况看,半数以上的学生表示适应新班级。浙江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专业分流后学生的新班级适应度见表4。
(5)新宿舍适应度。从对新宿舍的适应情况看,大部分学生表示对新宿舍非常适应或比较适应,这与专业分流后仍然根据学生意愿调整宿舍有关,在专业分流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可以充分利用寝室单元形式对学生进行管理浙江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专业分流后学生的新宿舍适应度见表5。
综上所述,专业分流后,多数学生对所选专业表示满意和有兴趣,也比较适应新专业的教学进度和新班级、宿舍。
2)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意识。
学生在入学后适应大学生活期间对所学专业并不了解,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加强自我认识,了解自己的兴趣、性格、能力以及所学专业的培养方案、未来发展趋势,然后进行相互匹配,做出专业选择。专业分流工作为学生提供了专业认识的平台,学生在面临需要主动做出专业抉择的压力下,可以直面专业认识与选择过程中的困难与迷茫,主动利用学院教师平台和学习平台,整合多方资源,加强对专业选择的理性思考,激发积极主动学习的意识。
3)推动各学科和专业的均衡发展。
专业分流工作对学科和专业的均衡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浙江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数字媒体专业和网络工程专业是学院新型专业,每年计划招生人数明显少于其他专业。在大类招生的背景下,面对专业分流的压力,这两个专业积极主动调整,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重视学生就业工作,全面提升专业竞争力。数字媒体专业和网络工程专业原来招生计划是两个班,通过专业建设和专业选择后,我们发现超出原计划一倍多的学生申报了这两个专业。
4 未来计算机大类专业分流工作的思考
1)为学生专业分流搭建有效平台。
学校各教务教学服务系统应为专业分流工作搭建平台,为学生深入了解各专业培养计划,课程体系等信息提供支持,如鼓励学生跨年级旁听专业课,协调全校选课时间,让学院在结束专业分流工作之后有时间指导学生进行新专业的选课。
2)处理好学生专业选择与学校资源相对短缺的关系。
冷、热专业在教学资源、生源方面存在差异。强势专业生源相对较好,软硬件设施比较充足;弱势专业则会集中一些专业志愿没能得到满足的学生,专业整体稳定性较差,未来学风问题、学生的专业思想问题较为突出,学生管理工作难度加大,不利于良好学生团队(班级)的建设和专业人才的培养。因此,学校教育教学资源的配备要满足学生专业选择的需要。
3)开发专业分流系统。
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和招生人数的增加,大类招生专业分流将成为各高校的未来趋势。各高校可以利用专业分流系统提升专业分流工作的时效性、规范性和灵活性,同时在专业分流时需要考虑学生前期课程成绩、个人兴趣爱好等诸多因素。
5 结语
按大类招生是一种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模式,有利于开展通识教育。第1学年按大类培养,专业分流后学生自第2学年起进入相应专业继续学习。在开展专业分流工作时,在制度制定方面,学院应密切关注各专业的志愿数额,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第一选择,在教学资源许可的前提下满足学生的志愿;在专业指导方面,要拓宽宣传渠道,通过网络阵地和实体阵地开展个别指导和整体指导;在学生引导方面,要指导学生结合自身职业生涯规划进行个性化专业选择,同时分阶段、有目的地开展调查研究活动,加强咨询服务工作;最好还要加强专业分流工作的追踪回访并总结经验。这样,专业分流工作将达到良好成效,不仅可以促进各学科均衡发展,还能提升学生的专业满意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