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学科实验教学与管理体系改革

2014-06-25 11:15杨蓓
艺术科技 2014年4期
关键词:持续发展管理体制师资队伍

杨蓓

摘 要:艺术设计实验中心,是高校培养艺术设计专业创新人才的重要领域。文章从师资队伍、资源共享、管理制度和建设原则四个方面,探索了艺术设计实验中心建设与管理的新思路。

关键词:师资队伍;管理体制;共享资源;持续发展

2013年11月,党的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提出要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促进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艺术设计实验、实践教学,是设计教育连接人才与社会的重要途径,承担了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艺术设计创新性人才的重要责任。如何在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的就业发展模式中,完善艺术设计学科建设,打造多元化、能与社会需求对接的实验中心,成为现代设计教育中一项现实而紧迫的任务。

实验中心是开展实践教学和实习的场所,是构建培养创新人才体系的重要领域。加强高校艺术设计实验中心建设与管理,构建紧密结合社会需求,强化创新思维、强化实践环节、服务社会经济的规律和要求的实验教学中心,能够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为学生搭建认识、接触艺术设计行业的一个平台,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培养艺术设计创新人才提供了保障。

目前,国内各大院校都开始注重艺术设计实践教学和实验中心建设的探索,为实践教学寻找一条可行之路。但实验中心建设和管理研究远远没有跟上实践教学的发展,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1)实验师资队伍建设困难。(2)实验资源利用率不平衡,资源共享不足。(3)管理权限的分离和管理手段的滞后。(4)实验室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严峻。这种局面既阻碍了艺术设计院校实践教学的发展和艺术设计教育整体的成长,又钳制了艺术设计类人才的高质量培养。在新形势下高校艺术类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工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必须不断实践与创新,充分认识实验室建设在艺术类专业教学科研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实验中心教学和管理体系改革中寻找一条适合艺术设计专业实验教学的道路。

1 构建多梯度、多元化、集约开放式的师资队伍

实验队伍建设是实验中心建设工作的核心,合理的实验室队伍应包括专业教师、资深设计师、实验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等。但目前高校艺术类实验中心普遍存在组织机构和实验教学队伍不健全,实验教师队伍和实验管理队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一方面,专职教师往往具有较高的学历,较好的理论素养,但缺乏设计实践工作经验,而企业中的资深设计师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却往往因为学历和职称不合要求,而被高校课堂拒之门外;另一方面,实验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编制隶属高校教辅系列,处于不被重视的地位,实验课时普遍较少且不计课酬,导致许多实验人员,不愿长期留在实验教学队伍。

要建设高素质的艺术设计实验教学中心,就要构建多梯度、多元化、集约开放式的实验教学师资队伍。首先,应积极鼓励中青年专业教师深入设计行业一线,不断积累第一手资料以丰富专业教学,更新专业知识。同时,聘请部分设计公司的一线设计师为主讲教师,不定期的来实验中心兼职任教或座谈,分析设计创意如何与市场需求衔接,指出课堂设计与实际生产之间的差异,以弥补高校师资社会实践的不足。第二,引进实验中心带头人,使其能够全面负责实验室建设和管理以及完成教学和科研工作。第三,放宽实验室专职人员职称评定范围,鼓励各类编制人员充实实验室岗位,使实验室成为高校复合型人才的用武之地。为了稳定实验队伍,提高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学校有关部门应认真研制出从实际出发的科学办法和工作量计算方法,客观的反映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工作业绩,并将业绩的好坏与经济利益挂钩。第四,加强教师与实验员业务上的交流和互补,要鼓励教学科研人员的骨干积极参与实验室建设,承担实验教学任务,同时,重视管理人员专业的提升,有计划地派出管理人员外出学习考察调研,提高实验室管理水平。努力构建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实验教学队伍。

2 构建开放适用的艺术设计学科实验教学资源共享机制

艺术类专业的实践教学不同于一般的理化实验教学,目标在于有效训练学生设计应用创作能力。合格的艺术类实验室应该具有如下三个基本功能:(1)能满足造型基础课及设计实践教学所需的直观性实践性综合性和创新性等的需求。(2)能适应艺术专业的实践性和随机性独创,为本专业某些学科方向的应用研究和创作提供基本平台和条件。(3)能成为学校和社会之间的桥梁实现场地设备和人才等资源双方的共享和互助互利尽力挖掘投资价值。建设实验实训资源共享平台,应通过设立专项基金,研究全校性的实验实训资源,将实验实训设备利用率和课程设置等进行网络化管理,避免设备重复购置。以“跨域融合”理念为指导,建立以学生为主体,强调自主创新型实验为主导的艺术实验教学体系。一方面,不仅向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开放,还面向全校其他多个本科专业开放;另一方面,依托实验中心的实验室资源,与校外企业和实习基地联合,为社会和学校提供人才培养、专业进修服务。

3 理顺艺术设计学科实验教学管理体制,完善实验教学管理制度

由于艺术类专业实验中心的建、管、用的历史短暂,实践经验不足,管理体系不健全,管理制度不完善。缺乏既懂专业又善于管理,能够有机协调实验室顺利运行的高素质管理人员,从上至下管理方法管理手段处于简单模仿,甚至照搬理工类实验室学校。岗位职责和利益分配政策向一线教师倾斜,专业教师多不情愿留任实验室工作。这些做法极不利于实验室工作的改善,致使资源不能有效配置,得不到良性循环,必然导致相关人员在思想上麻痹,缺乏创新和变革的动力与愿望,从而制约管理职能的发挥。另外,高校实验中心管理职能不明确,归口管理缺乏有力的措施,大多实行传统的“校—院—系”三级管理模式,实验室以专业为基础或按课程设立,相互封闭,这种繁杂分散的管理模式,最终导致管理隶属关系多样化却不成系统而造成工作缺漏。建立科学的实验室管理体制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的基础,也是学校深化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理顺艺术设计学科实验教学管理体制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1)从三级管理过渡到二级管理。院(系)主管领导向主管校长直接负责,实验中心主任向主管院长(系主任)负责,这就要求校级行政要简政放权,把部分责权下放给院(系),使院(系)这一中层机构真正发挥作用,如学院可以进行适于本科教学和各类实验培训的实验室公管公用模式,以提高开放度和使用效率。(2)采纳适于工作室项目培养方式开展实验室工作,由专职教师、教授参与的实验室分管模式,以促进实验装备的使用和研究水平的提高。endprint

4 坚持“规划先行”“共享优先”“以生为本”的建设原则,促进实验室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在实验中心建设中,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一个比较全面长期的统筹规划。减少和避免实验室结构性矛盾的产生,这对实验室的建设具有宏观长期系统的指导意义。应该根据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以教学需要为基本出发点,根据学校实验室建设的资金情况,分清轻重缓急采取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方法,有计划分步骤地进行建设。既要防止片面追求大、全、精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又要避免过分强调节约,妨碍实验室整体水平的建设。要合理科学地配备不同档次的仪器设备。另外,艺术类专业是实践性强、创造性高的专业,艺术设计实验中心可以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根据专业特点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吸引企业对专业建设进行投资。同时实验中心、工作室需要提升内化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扎实的设计技能,提高学生的美学理论和文化素养水平,谋求校企之间更高层次的合作。实验中心应充分整合校内外资源,引导学生参加设计竞赛和学术论坛,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形成立体化培养,并通过实践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形成实验中心与企业合作,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践参与实际项目运作,为企业创收的同时也提升自己的能力;企业为实验室投资设备,提供资金项目,为培养优质人才做铺垫的良性循环。

科学地规划设计实验中心建设,有助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建设分工明确、特色鲜明的艺术设计实验中心,是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动手实践能力,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促进高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只有创新管理体制,整合优势资源,应用科学发展观发挥实验中心具体管理职能,提高每一位实验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才能使高校艺术类实验中心管理工作适应现代化中国教育的发展,为高等学校培养出更多高素质、创新性艺术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 邢锋.推动产学研一体化,深化高校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22(12).

[2] 林建华.队伍是实验室建设的核心,实验室研究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25(2).

[3] 庞青山,王乐.世界一流大学学科组织特征研究[J].理工高教研究,2005,24(2).

[4] 董诚.美国联邦实验室绩效评价及其改革[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23(11).

[5] 苗艳丽,宋玉厚.改革实验室管理体制与提升实验室功能[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4(3).

[6] 张远方.高校实验室队伍建设的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5(6).

[7] 傅秀芬,闻星火.加强建设,深化改革,提高实验室的水平和效益[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23(8).

[8] 胡安娜.英美中三国高等学校组织结构的比较[J].教育导刊,2002(12).endprint

猜你喜欢
持续发展管理体制师资队伍
关于加强铁路职工培训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
翻译硕士师资队伍建设的反思
国外自然资源管理体制对比分析——以国家公园管理体制为例
民办高校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行政管理体制的创新
试析可持续发展的企业环境会计实施
论各地高新园区管理体制
师资队伍建设
地方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初探
我国高速公路管理体制的反思与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