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建琴 初锐
摘 要:本次课题以人的心理体验为主要参照探讨纪念性空间设计的理念,以自然濒危美景为例,讨论如何提炼记忆元素并以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于纪念性空间中进行设计和还原重现,使参观者得到逼真的感官体验并唤醒人们对于自然的情感回归和环境意识。
关键词:记忆元素;虚拟现实;自然美景;感官体验;情感回归
0 引言
马尔代夫群岛在遭遇南亚大海啸之后,三分之二的国土淹没于海水之中,随着全球变暖、海水位增高,其存亡越加岌岌可危;澳大利亚大堡礁亦然,气候变暖加上人为过度开发、围捕鱼类、海洋污染严重,使其生态环境剧变,美丽的爵士珊瑚也将因此逐渐白化而死亡,如再不设法挽救,预计最迟在2020年就可能会消失……[1]这些珍贵的美景一次次的惨遭破坏,除了加强环境保护,作为设计师,或许可以用独特的方式来“留住”这些即将消失的自然美景。挽留自然美景及唤醒人类环境意识的美好念头激发了我的灵感。
1 国内外纪念性空间设计的前世今生与未来趋势
芦原义信将空间这样定义:空间是由一个物体同感觉它的人之间产生的相互关系所形成的,既空间大体可以分为两种,主要以物质实体为参照的实体空间和主要以人的心理为参照的心理空间。[2]本次课题主要以人的心理体验为参照来探讨纪念性空间的设计。
传统的国内外纪念性空间较为庄严,其空间艺术表现形式和手段往往被政治要求所牵制,而用途也大多是纪念伟人和其功绩。尺度巨大、体量厚重的传统纪念性空间常常让参观者感到敬畏和压抑,显然,这样的空间已经不能给予参观者良好而丰富的参观体验了。随着时代与科技进步,现代纪念性空间应该有多样的主题,其设计也应更加人性化。国内的凡拓数字集团于2010年首创了国内互动式动态百景图数字长卷——广州国家档案馆多媒体展厅,而在国外,以美国为例最早的“数字博物馆”可以追溯到1990年。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