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造就艺术史

2014-06-25 01:46陈琳朱林
艺术科技 2014年4期
关键词:贡布里希问题

陈琳 朱林

摘 要:贡布里希的《艺术的故事》是有关艺术的书籍中最著名的著作之一,它概括地叙述了从最早的洞窟绘画到当今的实验艺术的发展历程。作者结合书中一些观点和实例进一步的阐述,包括艺术史的发展是各种传统不断迂回、不断改变的过程以及如何正确而不带偏见的欣赏绘画等的探讨的基础上来试图理解和把握书中的精神。

关键词:艺术的故事;贡布里希;问题;迂回

艺术在人们心中就是虚悬高深,难于接近的代名词,我们对艺术产生敬意,但那只是出于本能而非根据思考。可是,在《艺术的故事》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它是很容易理解和很可亲的事物,而这也正是最负盛誉的艺术史学家贡布里希写这本书的目的——以浅近的文字阐发高远的思想,从而让更多的人理解艺术的历史,热爱艺术的历史,同时用崭新的眼光思考欣赏绘画艺术,而非故作姿态的陶醉于自己的一知半解之中。《艺术的故事》这部博学动人的精彩之作作为贡布里希的代表作,极为成功地教会了成千上万的人如何去欣赏前人的绘画,卢浮宫博物馆馆长罗森伯格把它誉为“像《蒙娜·丽莎》一样,饮誉世界”,而普通的读者则称之为西方艺术史的“圣经”。

在贡布里希的眼里,人们对艺术的认识永无止境,正是艺术家们渴望创新的精神才有了艺术的故事,即“整个艺术发展史不是技术熟练程度的发展史,而是观念和要求的变化史。”但是仅因为这样就认为艺术的不断变化是持续不断的进步那就大错特错了,贡布里希指出艺术史的发展并不是乐观的直线形前进的过程,而是各种传统不断迂回、不断改变的过程。艺术发展在一个方面有什么所得或进步,都必然会在另一个方面有所失,每一件作品在其故事中都是通过求同或求异而跟以前的作品联系在一起的,在《艺术的故事》中,大量事实证明:历史上一切大艺术家的杰出作品,都是对他们曾经了解、学习过的艺术作品的模仿或是纠正,即使在那些被人们认为最具有独创性的作品中,也有大量的旧有因素,完全的独一无二、彻底的独创是不存在的,那只是欣赏者们的“错觉”。艺术作品间的统一性、共同性的东西正为我们界定艺术作品的内涵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对这一问题,中国古代哲人和文艺理论家的认识也可为知音了。早在《周易》和老庄哲学中,承传影响和往复运动的观念就初具规模,孔子提出了教育和历史经验的“温故而知新”,而刘勰《文心雕龙》和焦然的《诗式》,则把这种通古与变新的历史哲学思维自觉地运用到了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中。对于“艺术为何会有一部历史?”这一问题,作者也以其特有的方式给出了回答,那就是“问题”造就了艺术史。

在书中贡布里希通过大量的实例分析来阐明写这本书的目的,希望读者用不带偏见的眼光去观看艺术作品。因为我们看到一幅画时,总难免会回想起很多东西,牵动自己的爱憎之情。像导论中举的毕加索画的两幅画对比的例子,毕加索为插图本《自然史》画的母鸡与毛茸茸小鸡十分可爱,无可挑剔。而画一只小公鸡时,看起来很像信笔涂鸦,甚至让人怀疑画的不准确。但是我们应该相信艺术家有足够的知识完全能够画的“正确”,那就产生了一个问题:“事物看起来并非如此,为什么艺术家要更改那个我们司空见惯的外形呢?”如果我们了解他是用漫画手法来表现出小公鸡的无知野蛮和争强好斗,就会发现这是一幅多么令人信服的漫画了。这里就牵扯到艺术品的定义了,丹纳在《艺术的哲学》中指出“艺术品的目的是表现某个主要的或突出的特征,也就是某个重要的观念,比实际事物表现得更清楚更完全。”也就是说,艺术家为了表现他本身所要追求的效果,特别删节那些遮盖特征的东西,挑出那些表明特征的东西,而且重要特征越显明越好。这样我们就理解雷诺兹画的《鲍尔斯小姐和她的狗》的可爱之处了,尽管这幅作品不那么自然,而且从色彩运用和描绘动物的肌肤、毛茸茸的毛皮等方面和委拉斯开兹比较令人失望,但是不可否认雷诺兹把孩子可爱的生气十足的一面极其生动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所以说虽然爱好美好和谐的事物是人的天性,但我们不能让这种天性变成欣赏艺术作品的绊脚石。

当然要正确而不带偏见的欣赏绘画,贡布里希强调还要把作品与它们的历史背景结合起来。这样我们才能深刻理解为什么原始人和古埃及人画他们的所知,而印象主义者却想画他们的所见。正如18世纪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主将赫尔德认为:“任何一部真正的艺术作品都是首创的和独特的,而只有放在各自时空文化的关联中,才能被正确领会。”就像长期以来,意大利巴洛克艺术一直受到轻视,其原因就在于人们相信一般性理论。由于它被说成是耶稣会借以笼络人心的工具,或用泰纳的话来说,是“迷醉灵魂的甜蜜舞会”,所以,在人们眼里,巴洛克艺术是一种颓废的风格。像这样的风格,在19世纪以来日益强调自我或个性表现的时代里,遭受蔑视,是理所当然的了。事实上,贡布里希认为在17世纪的某个阶段,人们明显地感到,巴洛克以前的那种艺术,对于说服民眾信仰某种宗教观念,已不十分奏效了,艺术家意识到,有必要做出与前人、甚至与同代人不同的新东西才能达到目的。这便促成了风格的断裂。所以和流行的看法相反,意大利巴洛克艺术家进一步完善了文艺复兴的成就,在透视、明暗和色彩技巧上精益求精,创造出了更为复杂更为惊人的错觉效果。但是,在这个时期,的确没有出现声名堪与委拉斯开兹、伦勃朗、鲁本斯等相比的艺术家,这是什么原因呢?引用哈斯克尔在《赞助人与画家》的话说就是:前所未闻的宗教和世俗的赞助热情抑制了艺术个性和独创性,迫使其就范于一种“公共风格”。正如丹纳所说:“作品的产生取决于时代精神和周围的风俗”

《艺术的故事》一书不因用语浅近而降低理论的深度,正所谓“意深而文明,言近而旨远”,然而,这毕竟是洞悟之后的归于平淡,“故事”中的字字句句,其实都沉淀着作者成熟独特的学术观和历史观,在阅读此书的过程中,我们会时时感到贡布里希那极具穿透力的眼光,他对艺术现象和艺术品的分析,让每个人都有醍醐灌顶之感。因此,可以说《艺术的故事》已经远远超越了一般美术读物的意义,它影响了西方几代人的思维。正如英国国立美术馆馆长尼尔·麦格雷戈说道:“正如我们这一代的每一个艺术史家一样,我考虑绘画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恩斯特·贡布里希塑造成型的。我在15岁阅读了《艺术的故事》从此以后就像千百万人一样,仿佛被授予了一幅伟大国度的地图,凭此可以信心百倍的深入探索,无须担心走入歧途。”

参考文献:

[1] 贡布里希(英).艺术的故事[M].范景中,译.广西美术出版社,2008.

[2] 卡尔·波普尔(英).开放社会及其敌人[M].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3.

[3] 丹纳(法).艺术哲学[M].傅雷,译.江苏文艺出版社,2012.

[4] 诺曼·布列逊(英).传统与欲望:从大卫到德拉克罗瓦[M].丁宁,译.浙江摄影艺术出版社,2003.

[5] 杜镇远.略析“世界3”的本体论含义[A].北京波普尔百年学术会议论文,2002.

作者简介:陈琳(1981—),女,河南开封人,硕士,三亚学院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朱林(1983—),男,河南开封人,本科,郑州轻工业学院易斯顿美术学院,工程师,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猜你喜欢
贡布里希问题
《贡布里希谈话录》
贡布里希的艺术史研究方法分析
对贡布里希“秩序感”的学理剖析
摒弃虚伪的“抒情”
贡布里希论西方艺术史的发展
避开“问题”银行股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
发展与创新——贡布里希“图式—修正”的两个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