仕途需要,致官员趋之若鹜;权学交换,让“注水”泛滥成灾
“官员读博士图虚名,招实祸。真想建议中组部把这些博士招来考一下。好几个贪官都是博士。我抨击不学无术、注水的博士。”今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孟学农的这番话引发热议。而随后有媒体盘点发现,十八大以来,在落马的60多名副厅(局)级以上官员中,拥有博士学历的至少12人,占落马官员的五分之一。这更引发公众对官员“读博热”的再思考。
官员的博士身份,在大众的心目中,往往并非锦上添花,而是感受复杂。在“注水博士”、“权学交易”的惯性质疑下,落马官员纷纷被揭出学历学位造假。比如十八大后第十位落马的总是将自己塑造成“学者型官员”的南京市前市长季建业,伴随其政治光环的褪淡,博士论文涉嫌“抄袭”、论文为教授代笔、本人未参加答辩,在其身上一直交织着官学利益勾连的魅影。而3月份新近落马的云南省前副省长沈培平,毕业于保山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算是标准的文科生,但是在未明确获得硕士学位的前提下,和从未涉足理工科领域的沈培平,在担任普洱市市长期间,居然获得了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自然地理学的“理学博士”,并且被聘为“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科建设与发展指导委员会”委员、资源学院兼职教授,堪称奇迹。近年落马的官员中,对学术经历的追求最为登峰造极的,当属重庆市前副市长王立军。作为只拥有初中学历的转业军人,王立军通过自考与成教获取了中专与大专文凭后,在十余年时间里,获得了29所国内外大学、研究中心的兼职教授、硕导、博导等头衔。王立军2007年才开始读大连海事大学的在职博士,却在当年7月就被聘为该校法硕研究生导师。
官员热衷“读博”、争戴“博士帽”,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中组部的一个抽样调查曾显示,九成以上的各级官员参加过各类研究生班等“学位速取”教育培训。而经过前些年的“官员学历大跃进”,中国厅局级以上官员已基本实现了“高学历化”,用句形象的话说,每逢官员开大会,那真是“博士一箩筐,硕士一操场”。难怪2009年,时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的纪宝成就直言“中国最大的博士群体并不在高校,而是在官场”。但就在这同时,官员学习任务由秘书或导师代劳、论文被指抄袭、造假等新闻并不鲜见。据《新京报》报道,早在六年前,中国的博士授予数量已经超过美国,攀升至世界第一,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政府在职公务员,有的身居要职,但含金量却始终遭质疑。近年来屡有高校学者呼吁清理官员在职读博。厦门大学教授杨春时2010年曾以全国政协委员的身份提交相关提案,希望维护高等教育的纯洁性及公平公正。有学者称,中国人民大学超5年未答辩博士生95%是在职官员。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展江在季建业学术造假被曝光后,也撰文呼吁叫停官员读博,“我所知道的最悲惨的此类故事,恐怕是上海一所大学一位博士生读到第五年在写出论文前夜一头倒在电脑桌旁永远不醒。而在老季这边,家藏亮闪闪的一摞文凭,可是他可曾有过一天寒窗之苦?”对此,一名在纪检部门工作的官员对《时代周报》记者坦言:“官员在职获得高学历、高学位的,人们有充分理由怀疑其学历、学位的含金量。有相当多的官员,其真实能力和水平与其高学历、学位并不相称。”
局外人雾里看花,局内人看得真切。对于官员们的“学术热”、“读博热”,民间多有猜测和遐想,但身在官场的孟学农主动来谈这事,自然更有可信度,也更值得玩味。当然,读书是每个公民的权利,官员读博的权利不能剥夺,关键是他们的高学历是否皆真金白银?对“博士官员”打假,是反腐的新课题。是时候应该好好正视,并着手彻底治理了。
媒体评点:博士,高学历、高学识之代名词,令人肃然起敬。然而曾几何时,这一学术至高荣誉却被部分贪官运用权术玩弄于股掌之间,成为后者仕途上升、捞取名利的垫脚石,令为之寒窗苦读十余载的莘莘学子汗颜。如此丑闻,实为对知识尊严的强烈嘲讽和莫大挑战!
学历注水,博士掉价,谁之过?我们的官员考核机制、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究竟出了什么问题,以至于官学之间可以轻松完成权力寻租和利益输送?应该如何修补制度的漏洞?这些,不得不发人深省。(陈舒扬《时代周报》)
话题拓展:权学交易;知识尊严;学术诚信;大学精神;深入反腐;制度建设……
(资料来源:《时代周报》《新京报》《检察日报》《时代周报》《半月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