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rry Kazianis
2013年11月23日,中国宣布设立新的覆盖东海的“防空识别区”。随之而来的反应关注的是,这将对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的领土声明产生何种影响。然而,新的防空识别区同时还是中国为实现监察和限制外国在中国“近海”所实施的军事行为这一雄心而迈出的一大步。正如有专家指出的,新防空识别区的出炉并没有展现出危机语言的信号,反而显得像是谨慎的决策过程的结果。对于中国此前的行为,美国的反应是试图确保能够进入中国东海地区;对此,中国可能希望通过长期的努力使得美国的这一行为变成徒劳。
兵马未动,概念先行
设立防空识别区的背景不仅仅是中国与邻国的领土争议,还在于中美之间正在升级的(也许尚不明显)有关在中国近海行动的分歧,这为中国控告美国的情报收集机在中国边界处活动、对未向中国当局报告飞行计划的飞机进行雷达跟踪和骚扰提供了法律框架。中国国防部发言人曾将此类行为称作是“潜在的空中威胁”。
来自中国的对防空识别区的分析认为,这些努力对于抵抗美国军队对中国疆界完整性与日俱增的威胁是十分必要的。因此,防空识别区很可能不仅仅是对日本将钓鱼岛“国有化”所做出的回应,针对的还可能是美国提出的“空海一体战”这一行动概念——中国分析人士将“空海一体战”这一概念视作美军可能对中国国家利益进行军事干涉的证据。“空海一体战”本身就是针对中国此前试图发展“反介入—区域封锁”能力所做出的反应。这表明中美军事规划者已经展开了一场概念上的军备竞赛,为掌控进入近海地区的能力提供概念框架。
中国的军事实力固然在增长,但与美国相比仍然相形见绌。显然意识到了这一点的北京采取了这样的战略姿态:转而用自己的部队发起一场不对称的斗争。中国学者将这一策略称为反干预行动,美国战略家则称之为“反介入—区域封锁”战略,解放军部队将通过使用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超低噪音传统潜艇、先进水雷、无人驾驶飞机和其他精密且越来越是自主研发的武器,来形成严重的杀伤。北京从过去数十年间华盛顿发起的军事行动中吸取了经验,并且意识到,允许一个实力更强的国家拥有集结部队和实施军事打击的优势不啻为战略自杀。一旦发生冲突,通过“反介入—区域封锁”战略制止对方集结部队——许多中国学者还赞成进行大规模的先发制人式打击——似乎是最佳的策略。
为了应对全世界越来越多的“反介入—区域封锁”挑战,美国提出了“空海一体战”的行动概念。“空海一体战”这一名称与北约1980年代提出的“海陆战”概念相仿,试图在非常广义的范围内,实现空军和海军之间高水平的联合作战,以克服“反介入—区域封锁”带来的阻力。在日前美国国会举行的一场听证会上,一位美国海军少将对这一概念做出了定义:
设计“空海一体战”是为了确保能够通往“全球共有物”的各个组成部分,即天空、海洋、太空等没有任何人“拥有”但我们又依赖于此(例如海洋通信线路)的领域。我们敌人的“反介入—区域封锁”战略动用了许多军事手段来妨碍这些不受人管辖的领域被自由使用。这些军事手段包括新一代巡航导弹、弹道导弹、空对空和地对空导弹,它们的射程、精度和杀伤力都大大加强了。这些导弹的数量正在猛增……相应的,“空海一体战”这一概念的目的就是挫败这些对自由进入的威胁。
尽管美国军方几乎所有有关“空海一体战”的官方文件都煞费苦心地避免特别提到中国的名字,但这一概念的目标显然在于遏制中国的“反介入—区域封锁”能力。上述“空海一体战”的定义意味着,存在着对中国大陆进行打击以破坏重要的“反介入—区域封锁”指挥与控制系统的可能性。
理解北京将会对“空海一体战”做何反应显然是十分重要的。中国越来越关心“空海一体战”是否会有效地遏制自己日益增强的军事实力和“反介入—区域封锁”战略。通过在中国主流媒体上发表的一系列文章、高级官员做出的评论,以及可能引进自俄罗斯的用来捍卫当前和未来防空识别区计划的新军事技术,北京清晰地表明了自己正在全神贯注地应对“空海一体战”提出的挑战。中国对这一概念的反应将对横跨印度洋—太平洋的安全局势、对美国的盟友,以及对该地区各种一触即发的危机产生重要影响。
战斗力升级
《人民日报》上一篇标题为“‘空海一体战重启旧的敌意”的未署名文章表示:“如果美国严肃地对待‘空海一体战系统的话,中国必须升级其反介入能力。中国应该拥有能够威慑任何外部干预的能力,但不幸的是,这一立场被美国视作威胁。”这篇文章继续写道:
争论美国和中国安全利益的价值是没有意义的。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一方面中国没有将美国赶出亚洲的意图,但另一方面,在危机时刻中国决心坚决地反对美国的任何干预。
中国官方也在不同场合驳斥了美国国防部官员模棱两可的说法,声称“空海一体战”就是特别针对中国的。一位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的研究员向《金融时报》表示:“即使不是完全针对中国,它仍然是主要针对中国的。”他继续解释道:“(这是)因为美国人说得非常清楚,‘空海一体战主要针对的是‘反介入—区域封锁战略,(过去美国的评估)都表明,他们相信中国正在执行‘反介入—区域封锁战略。”
一方面,人们必须严肃地看待中国有关“空海一体战”的声明;另一方面,学者必须在北京的行动中寻找变化,尤其是军事战术、战略和军备方面的变化。正如上文所提到的,中国可能寻求通过提高“反介入—区域封锁”的能力来制衡“空海一体战”。最近的报道就表明北京可能即将与俄罗斯签订多项协定,以提升自己的“反介入—区域封锁”能力和常规军队战斗力。
近年来见诸报端的协定之一是中国可能购买苏-35战斗机。尽管这笔交易的可信度并未被证实,但这无疑能够表明中国的军事渴望之所在。如果消息属实,那么苏-35战斗机将赋予中国于更长时间内在东海和南中国海部署更先进战斗机的能力,提升巡视防空识别区的有效性。这一战机可能比亚洲的多数战斗机都更先进,并在国产的第五代隐形飞机正式亮相之前填补这一空白。
北京还可能对从莫斯科得到新一代超低噪音潜艇感兴趣,许多新闻报道也提到了这一点。尽管对于交易的报道确定性不一,但新潜艇的加入对于中国而言是至关重要的,这不仅仅有助于提高中国部署海下战舰的能力,还能够改进每艘潜艇所配备的技术。这些技术将在未来帮助中国海军弥补在反潜艇战——这也许就是“空海一体战”战略的一部分——方面相对于美国及其盟军的巨大劣势。
还有报道表示,俄罗斯甚至在考虑将其最为宝贵的防空系统——受到许多讨论的S-400防空导弹系统——卖给中国。如果将这一系统部署在台湾海峡和钓鱼岛附近海域的话,一定会产生错综复杂的后果。美国《国防新闻周刊》上一篇详细探讨这一交易可能性的文章指出,这笔买卖将赋予北京“对于台湾全面的防空覆盖”,并实现“如今缺少的至关重要的弹道导弹防御能力”。如果将对中国大陆的动能攻击列为“空海一体战”战略的一部分,这一系统无疑将增大美国及其盟军将面对的风险。而若将该系统部署于东海海域的话,这一新的防空技术还将为中国的防空识别区提供坚强的后盾。
危险的未来
中国显然正在探索利用俄罗斯武器来提高其“反介入—区域封锁”能力的可能性,并以此来抗衡美国的“空海一体战”战略,但这一做法显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首先,即使北京购得了上述所有武器,中国的规划者依然需要大量的时间来学习如何使用这些精巧的系统,令其适应自己的需要,将其整合到中国自己的指挥和控制系统之内,并通过高水平的训练满足实战的要求——这显然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做到的。
历史经验还表明,莫斯科也许会对达成上述协定犹疑不决。俄罗斯没有忘记1992年将苏-27战斗机卖给中国,令北京在日后依靠本国能力建立起空军力量的事例。这一协定以俄罗斯控告中国复制飞机并将重装后的飞机放到全球武器市场上销售告终。不过,考虑到两国关系转暖,军事合作和联合演习日益增多,在反对美国上也具有共同的目标,莫斯科也许会有更强烈的动机将这些武器卖给北京。
北京和华盛顿的斗争策略不仅将对双方,还将对整个亚太地区乃至印度洋—太平洋地区产生深远影响。不稳定的安全竞争趋势——中国宣布设立防空识别区就在近期体现了这一趋势——如今有转变成许多政治学者所说的“安全困境”的危险。美国试图通过“空海一体战”遏制中国的“反介入—区域封锁”战略,为对此做出回应,中国可能会采取设立东海防空识别区之外的进一步措施,进而使得误判导致的危机和冲突更加恶化。
双方显然都试图获得相对于对方的战略优势,但双方必须承认,继续在各个阵线上进行对话与合作至少能够起到缓和部分战略紧张的作用。许多人将中国设立防空识别区的举动解释为反映了领土争议引发的敌意。不过,还必须把这一举动放在中美安全竞争——这一竞争包括了新的军事平台、行动概念与战略——愈发激烈的背景下审视。
这一地区的未来如何,不仅仅取决于中美双方将怎样应对对方的战略举动,更在于双方是否有诚意寻找缓和紧张的方法。如果双方没有这样的诚意,就将形成行动—反制行动这样有害的模式,在未来数年内造成危险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