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杰
国家公务员报考纪录再次被打破的“捷报”传出之后,已入公门的基层公务员们终于按捺不住,作为“过来人”,纷纷吐槽自己的悲惨境遇:“月薪不到两千还要陪领导喝酒唱歌,快得抑郁症”;“每天按时擦桌子,只为证明自己还活着”;“谁说收入高?真想去跑黑出租”……
公务员们的血泪自诉引发了一波舆论热潮,但同情和鼓励没有收获多少,一点点共鸣之声也很快被嘲讽和敌意包围。“装”“自作自受”“嫌苦怎么不跳槽”“无病呻吟”,类似的评论比比皆是。甚至有人将他们的诉苦与最近的《养老金并轨后公务员将加薪弥补个人缴费》的新闻联系起来,认为是在为公务员涨薪造势,正所谓“会哭的孩子有奶吃”。
其实,在这个全民苦逼的时代,某个职业群体自诉辛酸,再正常不过。媒体人自认“新闻民工”,程序员自嘲为“码农”,高校青年老师自认处于社会中下层,全国的自认屌丝者恐怕也是数量惊人。但有意思的是,公务员却遭到了“自嘲族”整体性的排斥。不难想象他们的委屈-凭什么诉诉苦都不受待见。
我们不妨先缕一缕,基层公务员诉的是什么苦。
首先是福利待遇问题。北京公务员家木称,“工作满5年,我们几个人的月工资都没有过5000元(除此之外再无其他收入)”,以前单位经常会发生活用品,“现在都是奢望了”。面对物价飞腾,房价暴涨,他感叹,“在北京养家真是太难了”。
排除地区、部门差异,以上确实反映了许多基层公务员的真实境况。近年来,北京、广州、深圳、长沙、南宁、广州、上海、武汉及厦门等城市都在推行“阳光工资”制度,将公务员以前除基本工资以外的收入(如补贴、津贴之类)都纳入到工资范畴内统一核算。如此一来,以往林林总总的福利被逐渐取消,明面上工资虽有提高,实际收入确实可能降低。
对公务员群体更大的“打击”是新一届中央领导班子上台之后的反腐运动。习近平的新权威主义首先就体现在对公务员的作风整顿上。从财政透明、缩减三公开支、清党整风,到对贪污浪费与奢靡之风的零容忍,再到新近推出的限制公款印制、邮寄贺年卡之类的细节反腐。如果各级政府能够严格执行这些措施,公务员的日子恐怕真会越来越紧巴。
然而,笔者认为,公务员的日子难过一点儿,恰恰是应然的。
从长远来看,只要中国的政治文明继续往前走,勒住公务员的裤腰带的趋势恐怕不会改变。公务员福利分房早已经被明令禁止,全国各省市的公务员公费医疗也相继并入到医疗保险当中,退休双轨制的具体改革方案正在激烈争论当中,并入养老保险只是时间问题。
我们的公务员以前的日子太好过了,让“公务员的日子不好过”却是全世界普遍的现象,杜绝公务员的灰色收入和以权自肥的机会才能让草民的日子好过一点儿。
乏味、琐碎而徒劳的工作是年轻公务员广泛吐槽的另一个问题。许多年轻公务员似乎还保持着校园里的那份率直和纯真,他们既不会领悟“与领导相处”的哲学,也不适应机关作风。整天写材料,编数据,应付上级检查,让他们看不到人生的意义,反映到精神层面就是“丢了魂儿似的,整天处于混沌状态”。
笔者以为,这类诉苦同样不值得同情,因为这种茫然和抱怨正好表明他们对公务员的工作性质的认知缺乏。
现代公务员考试的要旨,是尽快遴选能够正常思维,并适合行政工作的人才,并非选拔高级人才、创造性人才。也正因如此,出自名牌高校、高学历、且自视甚高者踏入公务员门槛的那天就应该彻底忘掉自己的身价,否则很难习惯机关单位中单调、枯燥且缺乏知识含量的工作,更别提还需要经常对长官俯首帖耳、唯命是从。
19世纪的英国思想家约翰·密尔曾说过,“政府机构对其成员的基本要求是平庸、随和与听话,最不能容忍的是下属的能力超群、个性鲜明与独立思考。政府是典型的官僚机构,潜行着十分强悍的同化机制”。抱着一腔热血,声言要改变什么的新公务员,更应该早早收拾这非分之想。
没有幸福感的公务员要么尽快矫正自己,主动适应这份职业;要么摘掉与现实和时代皆不相符的虚荣光环,尽快跳出体制围城,否则真是“一入公门深似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