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楠
中美在防空识别区上的对决,标志着近二十年以来两国之间最令人忧虑的战略升级。1996年,当时的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下令在台湾海峡设立一些用作导弹测试的管制区,导致美国向当地派出两艘航空母舰。
中国此举令人忧虑的程度取决于其背后的想法。也许就像一个处于青春期、不了解自己能力的少年那样,中国低估了这一举动的影响。它拙劣而尴尬地宣称美国战机掠过了防空识别区的边缘。中国此举为自己与邻邦和美国接下来的好几代人提供了开战的理由。
假如这一挑衅是故意为之的话便更令人担心。公布设立防空识别区是中共18届三中全会上宣布一系列相当激进的国内改革措施之后不久的事。这个新识别区会得到手握大权的民族主义阵营,尤其是军队的支持,而它也有助驳倒任何把习近平视为西化自由主义者的说法。
目前的紧张局面还没到那个地步。日本的宪法禁止它进行任何军事侵略,而中国通常都会极力强调,和1920、1930年代的日本不同,它的崛起是和平的。可是,中国的邻国感到紧张,尤其是当新设立的防空识别区似乎切合了中国对南海的野心时,它们就更紧张了。
一些观察者说,中国政府是要用防空识别区来建立一条覆盖东海的“九段线”。他们担心中国下一步就会在南中国海宣布成立另一个防空识别区,以控制整个区域内的制海权和制空权。不论中国到底有没有这么具体的野心,那个防空识别区都明确显示了中国不接受区内的现状,而且有意改变它。
美国要确保区内自由通航的承诺,至于中国,它需要像一个负责任的世界大国那样行事,而不是为了夺取几块礁石而破坏东北亚地区60年来的和平。该地区必须更努力地设立某种框架,让区内的大国可以讨论安全问题。假如1914年的欧洲有这样的框架,事情的发展可能就会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