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不是世界杯

2014-06-24 11:49卡乎
杂文选刊·下半月 2014年8期
关键词:文理主干德国

卡乎

有一个离异的中国女人,和一个德国男人结了婚,带着孩子到德国生活。她的孩子原本在北京上重点中学,成绩优异。她对德国的学制不了解,为孩子转学的时候,听说附近有所主干学校(Hauptschule),便望文生义地理解成重点中学(Haupt也有“领头”的意思)。征求丈夫的意见,德国男人说:“没问题,只要你觉得适合,孩子也喜欢就行!”于是孩子就上了那所学校。

德国中学分为四类:主干学校、实科中学、文理中学,以及混合前三类的综合中学。按照国人的看法,最好的中学无疑是文理中学,因为只有这里的学生可以上大学,成为政府领导和社会精英。其次是实科中学,学生毕业后去读大概相当于中国大专的院校,成为实业界人才。主干学校最差,孩子们上完初中就去读职业学校,成为普通技术工人。

给我讲前述故事的朋友也来自中国,他说不少主干中学就是工读学校或者少管所,好孩子一进去都学坏了。因此,等那个女子了解真相之后,她的孩子已经无可救药(否则,成绩足够好可以转到实科中学;成绩依然足够好,还可以继续转到文理中学)。

在国人看来,身为丈夫的德国男人极不负责,毁了孩子的一生。然而,德国人对好学校的定义不同,并非能让孩子上大学的学校就一定好,“工读学校”就一定差。每个孩子的兴趣和能力不同,适合孩子读的学校,对于这个孩子来说就是最好的。在那个德国男人看来,最了解孩子的是母亲。母亲决定上主干中学,当然没有问题。他的错误是没有帮助妻子了解德国的学制。不过,他可能也很难照中国的思路来介绍。

当我和一个德国朋友聊起这个话题时,他说自己曾经在伦敦住了几年,深刻地体会到德国教育制度的优点。比如,家里下水道坏了,在德国很容易找到非常懂行的专业人士,在英国却未必如此。有不少论者认为,这样的学制保障了德国拥有大量技术过硬的产业人才,也是它在欧洲债务危机中独领风骚的原因。

即便对国家有好处,但是对于个人是否公平呢?或者说,德国孩子上小学,会不会像中国学生准备高考一样,每天都在紧张的竞争中度过呢?恰恰相反,他们只上半天课。按照中国学校的标准,这半天课里,也差不多什么都没学。小学二年级的数学水平,还比不上中国某些幼儿园。不过,他们长大后却文理都好,摘取了诺贝尔奖的一半,显然这又跟此时的“什么都没有学”相关。

中国孩子奔命似地赶高考,是因为上过大学和没上大学、上重点大学和上一般大学的人生差异太大(除非你有显赫的资本)。不仅收入和社会地位有别,而且各种歧视和欺凌让底层社会备感受伤。德国社会当然也有阶层区分,精英阶层掌控着政治权力和社会资源。然而,相对来说,产业工人并没有受到生存及尊严的压迫,以致发誓要让下一代脱离不公平的环境。他们的收入未必比一个教授的少,而且下班比教授准时,下班后可以只喝啤酒、看足球。

中国高考结果出来之后,高考状元(又称“学霸”)、尤其是被欧美名校录取的学生成为各地媒体报道的重点。由于这是对“好学生”、“好孩子”的肯定,媒体就以为能够肆无忌惮地宣扬“成功学”。这在别的国家难以想象。假如德国媒体大肆吹捧入读文理中学的孩子,主干中学的孩子恐怕会提出抗议。中国媒体似乎完全意识不到,他们的报道对那些主动或者被动选择另外道路的孩子来说,就是一种贬低和歧视。

高考并非一场世界杯足球赛,只是为了竞赛和娱乐,而是关系到更加真实与漫长的人生。多元价值和不同的选择应该受到一视同仁的尊重。

和我谈论教育问题的德国朋友,自己倒是受过很高级的教育,而且在一家世界级大公司担任重要职位,有着傲人的收入和社会地位。然而,他却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说服公司让他少上班少挣钱,理由是“没有时间陪家人”。可是他每周都要花时间去学校做义工,帮助那些学习困难的孩子。他认为,这些孩子应该得到社会更多的关怀和帮助。

【原载2014年7月4日《南方周末·评论》】

插图/“洋”牌/佚 名

猜你喜欢
文理主干德国
全球首条1.2T超高速下一代互联网主干通路
The Wolf and the Seven Little Goats
德国豹2号
抓主干,简化简单句
文理生的battle
我们在德国怎么扔垃圾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Literary Anthropology in China
德国弃煤的烦恼
整合内容 构建高效课堂——开展非线性主干循环活动型单元教学模式
全国主干公路网交通安全监控信息共享平台构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