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充教学资源的三个“有助于”

2014-06-24 18:31李声智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14年5期
关键词:鲁迅教学资源资料

李声智

一、教学资源的补充要有助于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是否有一定的深度与高度,和语言文字为学生提供的有效信息量有着必然的关联。因此,教师要善于深入钻研文本,抓住文本中的空白处,寻找相关的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课文。

比如我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时,文中的“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句话学生很难领悟其中的含义,如果没有背景材料,学生是不可能体会到鲁迅先生不怕挫折、不惧怕迫害的顽强斗争精神和革命的乐观主义态度的。于是我事先准备了以下文本资料:

鲁迅生活的时期,正是国民党反动统治最黑暗的时期。鲁迅先生用笔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反动派非常害怕鲁迅的文章,不许各家报纸发表他的文章,而且要逮捕他,暗杀他。鲁迅先后更换了100多个笔名,巧妙地坚持用笔进行战斗。许多关心鲁迅的人都劝鲁迅躲一躲,不要出门,鲁迅仍坚持参加各种活动,而且有时出门不带钥匙,意思是随时准备牺牲。

在教学时,当学生提出不理解这句话时,我呈现了这段文字并让学生读这段文字。随即,我提出“四周黑洞洞的是指什么?”“碰壁又是指什么?”“鲁迅先生为什么不直接告诉作者,要这样委婉地说出来呢?”经过学生的思考、交流,教师的点拨,学生体会到了鲁迅的人格魅力。

我曾经听过《七律·长征》的两节公开课,由于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比较特殊,这两位老师为了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都补充了相关的资料。其中一位教师在课前为学生介绍了大量有关长征的资料,有长征的故事、有历史背景、有评价长征的意义等。这样的资料内容繁杂、阅读量大,耗时长,一节课下来,学生没有完成基本的教学目标。而另一位教师在课前简单地出示了长征的路线图,让学生感知路线的遥远与艰辛,在引导学生学习诗句的过程中,教师抓住了诗中五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地理名称,制作了以“过五岭、越乌蒙、渡金沙、抢大渡、翻岷山”为主的简短的文字、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学习。这样的资源补充直抵文本关键处、直击文本的精神要髓,有重点,有方向,快速有效,较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由此可见,在补充文本缺少的资源时,教学始终要回归文本,决不能为补充而补充,不能让补充成为教学的一种形式,不要借口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加开阔的与文本对话的文化平台和信息平台而随意补充,要学会取舍,通过资源要让学生切实地在有效的课堂内直抒胸臆、深刻理解文本,使文本慢慢地沁入他们心田,让他们被语文感染、震撼。

二、教学资源的补充要有助于学生对文本价值的建构

应该说语文教材的每一篇课文其实都有一种独特的情感价值,这个价值有的是一种感情与情绪,有的是一种精神与品质,也有的是一种道理与哲理……对于一篇课文的学习,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教师应该有一双慧眼,在教学时应该抓住这个独有的价值进行细品味、深思量、让这个价值由小变大、由暗变明。这样就需要教师善于对文本价值建构的相关资料进行补充。

五年级下册《白杨》是一篇离学生生活和情感都非常遥远的课文。课文中白杨树的特点学生并不难理解,真正难懂的是作者借白杨,热情歌颂那些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我在教学时分三次适时地补充了相关的资源,顺利地完成了文本价值意义的建构。

首先,我出示了新疆茫茫的大戈壁图片,作为背景,铺垫学生情感。引导学生置换角色“假如你是一棵树,你在这儿生长可能要面对哪些困难?你愿意在这儿生根发芽吗?”“你想在这儿参加工作吗?”这样通过多维对话,让学生感受到白杨生存的恶劣环境和建设者的工作环境,激发学生对白杨的赞扬,进而对建设者产生敬佩之情。

其次,在引导学生理解爸爸的心时,我立足第十四自然段的三个“他们只知道”推想“他们不知道什么”,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机补充了有关“爸爸、妈妈为什么在这儿工作、新疆的条件到底怎样的文字以及图片资料。这样通过想象、思考、交流、资料阅读等方法,让学生理解、体会了爸爸妈妈的良苦用心,以及他们服从祖国需要,毅然到条件艰苦的边疆工作的无私奉献精神。

最后,借助本组的专题任务,我让学生收集现代新疆的图片与建设兵团的材料,在交流与展示中,学生不仅感知了新疆的巨大变化,还让那种精神的抽象变成了具象,学生收获的是这种精神带给人的美好感受。

三、教学资源的补充要有助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目标应该是帮助学生形成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和素养,而这些能力和素养的形成主要依靠学生的自主语言实践活动。然而,随着多媒体的普及,语文课上的课件如图片、视频、音乐等加盟,使得教学效果剧场化了。这种资源的补充确实能使教学直观化,但同时泛滥的资源对学生的智育发展并无多大用处。因此,对于资源的补充一定要彰显语文元素,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我曾经听了一节《记金华的双龙洞》的公开课,在学习第五自然段,引导学生感悟孔隙的特点时,这位教师两次的资源补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一次:让学生欣赏游客进入内洞的一段视频。首先,教师不让学生读书,尝试自己就是游客,说说自己是怎样进入内洞的;其次,教师让学生读书,体会作者是怎么介绍孔隙的;最后让学生比较作者的介绍和自己的介绍分别好在什么地方。

在这个环节中,这位教师播放视频的目的很明显,不仅仅是帮助学生理解孔隙的特点是狭小,而是用换位感受的方法营造表达需要的场景,引导学生立足文本进行口语交际。当学生说完后,再让学生对照文本,规范口语,感知作者的表达形象的特点,像这种切中学生思维盲点与语言难点的训练是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举措。

第二次:在上一个环节上完之后,教师说其实作者还写了一段文字介绍孔隙的特点。紧接着出示叶老的另一段介绍孔隙的文字:

“大的外洞已经让我们感到很奇特,更令人惊叹的是,内外洞有巨大的屏石相隔,仅通道就长10余米,宽3米多。内外洞的相隔与相通,形成了双龙洞最鲜明的特色。古诗云‘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卧小船,如欲观赏,唯有平卧小舟,仰面擦崖逆水而入,不得稍有抬头,有惊而无险,妙趣横生,堪称游览方式一绝,有‘水石奇观之誉。”

当学生读完之后,教师则引导学生体会表达方式的不同,每种方式适合哪种情况。这段文字资料则是突出了表达方式的特点,给学生学习多样的表达方式提供了最为直观的素材,在辨别中,催生智慧,培植语感,建构知识,帮助学生提高表达、阅读的能力。

总之,文本资源的补充应以真正服务学生为宗旨,它不应是一种摆设或点缀,而是应该有效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资源。

责任编辑 张 凯

猜你喜欢
鲁迅教学资源资料
Party Time
PAIRS & TWOS
JUST A THOUGHT
鲁迅《自嘲》句
初中语文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探索
初探教学资源开发的系统思维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
临床实验教学中教学资源的整合优化与应用
土木工程科研资源转化为实践教学资源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