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国宝 席忠民 何凯欣 马泽贤
(广州汽车集团乘用车有限公司)
随着汽车的日益普及,对汽车舒适性的要求日益提高。汽车噪声、振动和舒适性等性能参数的高低,直接影响汽车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在怠速、加速、匀速及减速等工况评价中,轰鸣声是经常出现的现象之一,文章结合实例,对如何优化汽车内轰鸣声进行了阐述。
汽车在封闭状态下,车内空气会形成许多振动模态或声腔模态,当发动机激励或路面激励时,车身某些钣金的振动频率与密闭空气的固有模态频率一致,将会产生很强的耦合作用,空气就会产生体积变化,在车内产生很高的压力脉动,引起人耳不适,甚至出现头晕及恶心等症状。轰鸣声属于低频噪声,通常在25~200 Hz范围内,普遍存在于汽车的怠速、匀速和加速过程中,发动机、传动系、排气系统及不平路面激励等因素都可能成为轰鸣声产生的源头。
汽车乘员舱的壁板是由多块薄钣金冲压焊接而成,厚度一般为0.7~1.0 mm,具有一定的弹性,当发动机或路面的激励传递到车身壁板时,会引起薄钢板的振动,从而辐射出噪声。当辐射出的声波入射到达蔽障时,会与其反射的声波相互叠加而形成合成声场。图1示出平面波反射示意图。
从图1 可以看出,当入射声波到达蔽障时恰好位于波峰位置,其反射声波在蔽障处与其方向相反,相位相同,在位置1 处即1/4 波长位置相位相反,相互消减后,声压振幅为0;而在位置2 处和蔽障处相位相同,声压振幅最大[2],也就是汽车乘员舱产生轰鸣声的位置。
对于封闭在长方体的空气所形成的声腔,其声学模态振型可以用x,y,z 向或者不同方向的组合来描述[3],比如纵向第1 阶表示声压主要沿x 向分布,沿其他方向声压没有变化;在纵向截面内出现1 个声压波截面,两端的截面为声压波腹面。声腔模态频率计算公式为:
式中:Lx,Ly,Lz——x,y,z 向的声腔尺寸,m;
c——声速,343 m/s;
i(0,1,2,…),j(0,1,2,…),k(0,1,2,…)——x,y,z 方向上模态的阶次。
由于不同类型的乘用车,乘员舱的形状不同,座椅及仪表板等内饰对声波的反射也不同,因此声腔模态的频率与振型也不同。
建立有限元模型进行声学流固耦合分析,分析激励位置和激励方向对车内轰鸣声的影响。汽车构造中,发动机、变速箱、悬架及进排气等激励源与车身连接点数量众多,详细建模效率低下且不利于分析。文中建立简化的有限元模型,研究激励源、车身壁板与声腔模态的关系。图2 示出简化的乘员舱模型图。
图2 中,x,y,z 向尺寸分别为3.7,1.6,1.2 m。简化模型中每块板可以表示风挡玻璃、防火墙钣金、地板及顶棚钣金等。车身上不同区域的钣金并非直接相连,如风挡与顶棚、防火墙与地板都是由横梁进行连接。在①,②,③号板上分别施加了沿x,y,z 向的强迫振动信号,通过CAE 软件进行流固耦合分析,计算声学灵敏度,输出车内前,中,后3 个位置的声压值。图3 示出用软件计算的前5 阶声腔模态频率及振型图。
图4 示出在①号板上垂直施加的强迫振动信号,计算出的车内不同位置的声学灵敏度响应。
分析图4 可得:
1)在47 Hz 附近,前排和后排声压达到77 dB(A),而中排位置仅为60 dB(A),与其激励起来的第1 阶纵向声腔模态频率一致,即车厢纵向的长度恰好为此频率时1/2 个声波的长度,前排和后排位于声压波腹位置,相互叠加声压增大,产生轰鸣声;中排位置位于声压波节位置,声压较低。
2)95 Hz 时车内的声压峰值,3 个位置都在70 dB(A)左右,都会产生轰鸣声,与车厢2 阶纵向声腔模态频率一致。
3)在1 阶声腔模态频率47 Hz 之前,出现了21 Hz的声压峰值,前排和中排声压值为82 dB(A),后排为72 dB(A),为了辨识21 Hz 处声压峰值是由声腔模态还是由板的声辐射引起,通常在有限元模型中设定不同声音的传播速度来确定。
故将声速由343 m/s 提高为600 m/s,修改后的1 阶纵向声腔模态频率由47 Hz 升至为81 Hz,图5 示出改变声速后引起的声学灵敏度变化。
由图5 可以看出,改变声速后,81 Hz 处前排声压值达到极大。在21 Hz 处,峰值频率没有变化,声压值明显提高,可以判断21 Hz 处轰鸣声是由板的声辐射引起。与简化车身的模态结果对比分析可知,①号板21 Hz 时有局部模态,模态能量高,其辐射噪声足以产生轰鸣声[4]。
依照上述方法,可对②,③号板开展类似分析。
某车型在加速至2 500 r/min 时,产生轰鸣声,继而工程人员结合主观评价的描述,采用LMS Test.Lab 测试工具,设定相应的测试工况,3 挡全油门,发动机转速从1 500 r/min 加速至5 000 r/min 开展车内噪声测试,测试结果,如图6 所示。
由图6 可知,当发动机转速为2 500 r/min 时,车内噪声达到72 dB(A),与主观感受相匹配。
由图6 中提取的阶次噪声比较可知,2 阶噪声与轰鸣声有较强的相关性。经过噪声阶次分析、传递路径分析及相关性分析逐步排除了进/排气系统、发动机及发动机悬置系统的影响,初步确认由副车架2 阶振动引起。图7 和图8 分别示出采用CAE 技术对副车架及声腔模态进行计算的结果。
从图7,8 得知:副车架和车内声腔在84 Hz 具有相应的模态,产生耦合。当发动机转速为2 500 r/min时,副车架的模态被发动机的激励激起,副车架的模态振动进一步激发了车内声腔模态,产生了轰鸣声,造成驾乘人员的不适感。
通过优化副车架及车内声腔的结构可以达到解决轰鸣声的目的,但在新车项目实际的开发过程中,当样车制作以后再进行主要结构件的变更,会面临巨大的时间及费用成本。文章结合项目经验及工程实际,采用行业内常见的方法:增加动力吸振器[5]。通过多轮次和实车确认优化吸振器的质量、阻尼及刚度等参数。
该动力吸振器的质量为1.5 kg,固有频率为84 Hz,与副车架z 向振动(发动机转速2 500 r/min)时振动频率基本一致。减振器安装于副车架上(如图9 所示),再次进行了试验,测试路面为普通水泥路面,测试工况为3 挡全油门加速。图10 示出增加动力吸振器后加速轰鸣声改善效果。
从图10 可以看出:1)增加动力减振器后,驾驶员右耳2 阶噪声降低了6 dB(A);2)整车降噪4 dB(A),改善效果明显。
加速轰鸣声在开发过程中往往发现于车型样车阶段,此阶段结构基本冻结,难于制定方案。文章利用CAE 技术找出产生轰鸣声的原因,并采用在副车架上安装动力吸振器的方法,使整车降噪4 dB(A),达到了降噪的目的,提高了驾乘人员的舒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