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轶容
2013年10月,在印尼雅加达的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期间,作为唯一受到官方邀请的电梯企业负责人,森赫电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东流表达了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看法。他认为,中国经济发展切忌过快,突飞猛进的后果往往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而传统的GDP考核方式也到了需要改变的时刻。
这一段话,恰如其分地传达了李东流的理念。创业十几年来,喜欢中国传统文化的李东流越来越觉得,经营企业,尤其是制造业企业,就像熬制中药,一定要文火慢熬,才能用专注和耐心,在时间的长河里,把药材的精华熬出来。于是,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家选择走捷径的今天,李东流却选择了做制造业领域内一位执着的坚守者。
“要是说赢利能力,可能制造业三年的利润都比不上房地产一年的利润。但是,相比赚快钱,我更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为这个行业留下点什么。”而李东流希望自己能为这个电梯行业留下的,就是“森赫”这个品牌和一支协同互补、战斗力强的团队。在他看来,这两者不仅仅是打造森赫本身百年企业的基础,更是“中国制造”能在国际市场上成为“精品”、“高端”代名词的希望所在。
中国制造并购德国制造
2012年3月,一位黑头发黑眼睛的中国男人在德国签署了并购协议,成功地全资并购了Rhein Aufzug GmbH(德国莱茵电梯有限公司),由此成为2012年度本土电梯行业首家跨国并购案例,也成就了制造业领域一段引人注目的“蛇吞象”佳话。这个中国男人,就是李东流。通过这次并购,李东流本人也完成了从合伙人到收购方的转型,而他旗下代表着中国优秀制造业品牌的“森赫”,亦开始了挥戈进入国际市场的新征程。
为了这次并购,李东流准备了10年。从2002年开始,李东流就和德国公司进行了合作。由于合作成功并且相互信任,2007年,森赫与德方在原来的合作基础上,共同出资建立了合资公司。合作期间,其产品连创了几项世界之最。其中,为中煤能源集团山西矿井量身定做的中国最长的123.84米自动人行道,以及在潮湿腐蚀和瓦斯环境中安全运行的项目,还创造了世界吉尼斯纪录。
在这场被德国不莱梅州政府经济促进局局长Andreas Heyer称之为“微笑曲线并购模式”的并购中,李东流摒弃了中国企业仅仅收购品牌的惯有并购模式,而是以技术和品牌为重点,真正实现了资本融合、技术管理和产业链的对接,成功结合了德国工业和中国电梯行业两者的优势。
“经过多年积累,中国电梯产业的技术已经得到了普遍提升,但是在管理、国际化经验的积累上,我们仍有很大差距。国际并购是有效途径,使我们可以在最短时间里解决这方面的问题。”李东流表示。森赫位于浙江的中国工厂正式投产后,成为了浙江省单体规模最大的电梯整机制造综合型现代化工厂,投产使用的生产线采用了德国全新模块化设计、系统化技术创新、精益化工艺布局,在国际上领先。同时,新工厂投产后,还将导入德国电梯制造平台的产品,与德国同步开发、同步投放,电梯整机制造布局将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对于德国方面来说,森赫的并购也是一件双方互利的事情。事实上,在并购之前,发展多年的德国工厂正面临着产业瓶颈,虽说业绩稳定,但如果要进一步扩张,则后续乏力。“德国的人力成本较高,如果要扩张,必须要有确定可以把握的市场增长点。然而这几年来,随着世界金融危机的蔓延,这样的‘确定性是不存在的。对于德国本土制造业而言,这是一个普遍困扰的问题。”李东流表示。而他也在此看到了中国制造业和德国之间的互补性:和德国同行相比,中国人力成本相对优势。作为电梯产业快速增长的大国,中国有着广阔的市场。若以中国为跳板,森赫产品还能辐射整个亚洲乃至中东国家。这些积极因素,都是德方所看重的。
因此,当李东流提出并购意向时,德方工会非常支持,在很多并购案中最难解决的工会问题,在森赫的并购过程中并没有成为阻碍,甚至是最早“倒戈”的一方。
把安全做到极致
在和德国方面长期合作的过程中,德国民族特有的对品质的执着,深深地打动了李东流。第一次去德国成了李东流记忆最为深刻的一次旅行。2001年,刚刚开始创业的李东流踏上了德国的土地,开始了对慕尼黑、汉诺威和不莱梅的考察。在此期间,一台上世纪20年代制造的电梯吸引了李东流的注意。当时,接待他的德方负责人告诉他,这台电梯因为年代久远,会在运行过程中发出一些声响,但是这并不影响它的使用,它依然是非常安全和可靠的。这是一台经历了80多年风风雨雨、依然在“服役”的电梯!李东流忽然明白了为什么“德国制造”能在世界上享有如此高声誉。“一个德国人,可以倾其一生的精力,孜孜不倦地钻研某个细小的零部件,如果这样的精神还不能带来成功的话,我不明白怎样才算成功。”从那个时候开始,专注主业、精耕细作的理念,已经在李东流的心头深深扎下了根。
“只为安全到达”是森赫电梯品牌价值所在,也是李东流这几年来长期和德国方面进行合作、受德国制造精神影响而外化的一种表现。“森赫”的名称就来自于德语sicher,意谓安全、可靠。相比很多电梯“舒适、快捷”的口号,“只为安全到达”似乎显得有点传统,然而,它却突出了人们最本质的需求:安全。
为了更好地把“安全”融入森赫的基因里,由森赫电梯发起建设的国内首个电梯安全新技术研究平台于2013年1月在森赫电梯总部正式发布启动。电梯安全新技术研究平台依托各类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检测中心等具有高层次资质的研发和检测机构相关资源,以创新思维、超常运作、整合资源为思路加快建设,确保在2014年底前建设成为国家级企业研究院。
“制造业不能投机”是李东流常常说的一句话。在当下这个浮躁的环境里,李东流看到了不少走捷径的企业家,其中一些在短期内获得了暴利,但更多的却没有将企业带入良性发展轨道上。
在李东流眼里,为了经济利益牺牲品质,是令人扼腕的,一方面固然和国内法制环境的不完善有关,但另一方面,也和企业家本身的投机心理有关。“尤其在制造业领域内,利润偏低,来自外界的诱惑又多,就特别需要一种好的心态来做事。”创业十几年来,李东流一次又一次深刻地感受到,制造业不适合心态不够平和的人来做,若没有“熬中药”的耐心,就不要轻易涉足这个行业。
国际标准制定者
并购,只是李东流国际战略的一个开端。2013年4月17日,森赫和德国不莱梅州政府经济促进局在森赫总部就新一轮在德投资项目举行了启动仪式。这是森赫在并购德国公司之后的又一大手笔,至此,森赫的德国工厂将全面入驻德国不莱梅工业园区。
在4月17日的启动仪式之后,德国电梯协会(VFA-INYTERLIFT E.V) 在德国吕贝克召开2013年度技术研讨会。森赫派驻德国公司专员Sophia女士发表了对电梯行业标准调整的意见,尤其关于欧洲和德国对于标准化的制定以及对中国电梯带来的技术和市场影响做了阐述,其观点得到了与会专家和工程师的赞同与支持。与森赫一同参与会议的,还有160家德国电梯企业及资深电梯工程师。会议几乎汇集了德国电梯行业中所有的佼佼者,而森赫作为德国电梯协会会员,第一次占据了一个席位。这个看似学术氛围浓厚的会议,对当前形势下的欧洲及德国标准化的制定等众多技术标准和议题进行了研讨,而这些研讨成果,将对欧盟标准制定产生重要的影响,继而进一步影响到世界电梯产业的标准。作为首次亮相的中国企业,能在以机械加工与自动化控制技术著称的德国出席这样的会议,森赫的国际化程度和在业界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中国产品只有在国际上站稳脚跟,才能获得更为长足的发展。”李东流说。
2013年去参加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当飞机在雅加达降落的时候,映入眼帘的是满大街的日本汽车。“对于本土品牌来说,这不是一种悲哀吗?”李东流认为,正是因为本土的品牌不够强大,才会让外来品牌有了可乘之机,而500强企业的入驻,看似让一个城市充满了活力,实则挤压了本土品牌的发展空间。因而,对于森赫来说,如何通过创新驱动,不断提高品牌影响力,抢占国内和国际市场,是一个永远值得思考的课题。
李东流认为,影响森赫进一步发展的最大因素,不是技术,也不是品牌,而是人才和团队建设。而求贤若渴的李东流,也在2013年年初,开始了高端智力的布局。
2013年5月,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理工大学动力工程学院院长、西安交通大学和上海同济大学教授林宗虎领衔的院士专家团队与森赫电梯股份有限公司举行了院士专家工作站签约仪式,森赫电梯院士专家工作站正式成立。“院士是国宝啊,全中国的院士也只有1000人左右!”对于院士专家工作站的成立,李东流喜形于色。有关业内人士认为,森赫电梯将通过创建院士专家工作站平台,加强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合作,聘请院士专家为技术顾问,组建院士专家顾问团。森赫电梯将进一步通过汇聚一支集业内各领域科学泰斗组成的高层次院士专家团队,在企业战略决策上发挥咨询作用,在专业领域确立研发方向和研发项目实施上发挥指导作用,在各院士专家研究领域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和产业化上发挥催化作用。通过院士专家工作站这个极具创新力的研究平台,可以更好地转化他们的研发成果,更好地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实现创新人才与项目的对接机制,从而促进整个行业的进步。
对于自己的团队,李东流认为,愿意坚持下去,细水长流地做事,乃是他想要的人才的首要标准。因此,他在看简历的时候,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就是但凡跳槽超过三次的,再优秀都不要。“一次跳槽,可能是公司的问题,但是跳槽三次以上,就说明这个人本身有问题,而这个人自己又认识不到,频频希望通过更换环境来解决问题。”这样的人,显然和李东流“熬中药”的企业经营理念不吻合。在这样的理念号召之下,如今森赫员工的流动率非常低,平均36岁的员工群体中,工龄10年以上的员工比比皆是,一位有着6年工龄的员工表示,在这里是不好意思自称为“老员工”的。
在刚刚结束的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李东流亲耳听到美国国务卿克里指责中国“没有创新,是个不尊重知识产权的国家”,李东流则希望用自己的一系列努力证明给克里看、给世界看,创新驱动、人才战略,是当今中国民营企业家发自内心的诉求。
“去年,森赫做到了16亿元的销售额,今年有望突破20亿元。我们在防爆等细分市场上,已经是处于世界前三位的隐形冠军了。”李东流说这些的时候,脸上充满了自豪。他知道,这不仅仅是森赫的成绩,更是“中国制造”向世界证明自己实力的证据。(编辑/张亦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