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华乾
前不久,笔者在红岩村参加一研讨会,闻悉在黎明前的黑暗中,渣滓洞、白公馆的牢友们得知新中国已经建立,无不渴盼尽快飞出囚笼,参与建国伟业,还誓言将来要建设一个人民的新重庆,不少同志畅想要在嘉陵江、长江上建设几座桥……可惜,这些同志大多惨遭杀害,饮恨而去。
无独有偶,本期《红岩春秋》推出了特别策划“桥都重庆”,择要介绍了横跨巴渝山水之间的大小桥梁,以及重庆桥梁的发展脉络,特别是结合重庆发展蓝图,重点介绍了当今重庆的主要桥梁,辅以个人、时代与桥梁的牵连,彰显出世界桥都的恢弘气势和独特魅力。
为此,笔者以为,当年歌乐山的先贤们可以安息了。前辈们,你们未竟的事业由后人完成了。我们将继承你们的遗愿,在通往民族复兴的金桥上奋力前行、开创新的伟业!
桥,于重庆具有特殊的意义。由于重庆大山大水、山水阻隔,出行极为不便,建设进程受阻,发展空间受限,不架桥则万事皆难!当年李白曾叹“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实际上包括无桥之难。自古以来,重庆人有一个共同的梦,就是跨江越水、建桥铺路。但由于当时的技术能力和财力所限,这个梦延续了数千年。
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重庆的桥梁建设发生了沧桑巨变。“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一座座大桥如雨后春笋般相继涌现,一个个“世界第一”、“亚洲第一”刷新建桥纪录,它们或雄姿英发,或恢弘壮观,或精巧别致,或蜿蜒远伸……像彩虹飞跨,绚烂无比,穿越时空、拉近距离;像座座丰碑,巍峨耸立,见证历史、承载文化。
最让我们难以忘怀的是,重庆人对桥一往情深、痴心不改,或举全市之力投资建桥,或聚万众之智勇争一流,不仅改善了重庆难以纾解的交通困境,而且积累了丰富的建桥经验,其景轰轰烈烈,其情惊天动地,“重庆建桥模式”堪称世界奇迹!
由此可以认为,重庆桥梁史既是一部奋斗史,又是一部人文史。它是“爱国、奋斗、团结、奉献”的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昂奋达观、坚毅不拔、弃旧图新、勇于奉献精神的沉淀和延伸。同时,“桥都文化”也是重庆人文精神的一种体现,可以概括为“造桥铺路、横跨山川、对接时空、连接南北、通江达海、兼容开放”24个字。在重庆3000年发展史上,应浓墨重彩书写上“桥都文化”,并设立“桥都文化博物馆”,作为重庆旅游的代表性景观向世界推出!
壮哉,时空之桥,人文之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