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小曼
【摘要】金融行业固有的安全至上的思维模式与底线思维模式的区别,阐述底线思维才能激活“池水”。
【关键词】金融系统性风 底线思维 激活
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的很多表述给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成为热议的中心。其中关于金融的就是: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让金融成为一池活水。如何守住这个底线,报告也有言简意赅的表述:即引导金融机构稳健经营,加强对局部和区域性风险以及金融机构表外业务风险的监管,提高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系统性风险”是指一个事件在一连串的机构和市场构成的系统中引起一系列连续损失的可能性。风险的溢出和传染是系统性风险发生时最为典型的特征,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风险和收益的不对称性。具体到金融风险来说,则是指金融市场主体从事货币、资金、信用交易过程中遭受损失的可能性。金融风险作为一种经济现象,假如不加以防范和化解,就会酿成金融危机。不同的金融机构所面临的风险形式是不相同的,对其分析方法、认定和控制也不相同。与个别风险的管理相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监管更艰难、更复杂,需要监管理念、监管方式的一些根本改变。
根据风险管理的原则,任何风险的管理,首先必须要进行风险识别、风险估测、风险评价,在此基础上再选择与优化组合各种风险管理技术,对风险实施有效控制和妥善处理风险所致损失的后果,从而以最小的代价收获最大的安全保障。所以一直以来,但凡涉及到风险的,在价值排序上,安全做为首要的评价目标,总是排在第一位。
在安全至上的风险管控原则下,很容易走向因安全而保守,因保守而压制创新的路径上去。因为所有的创新都可能带来较大的冲击,而这些冲击都是未曾經历过的。在尘埃落定之前,因为无法对创新风险做出精准的评价,把创新视为魔鬼、视为洪水猛兽在各个领域都是惯性思维。在这种思维模式下,把创新扼杀在摇篮中也便成了“安全”的最拿手手段。对余额宝这一创新的互联网金融模式,有央视评论员就呼吁取缔,就是典型的例证。
对于我国金融业来说,安全模式思维已根深蒂固。这种安全思维模式,好比秦时为了安全而筑的长城——虽然在战争时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外敌入侵,但在和平时期也成了与外族进行经济文化等各种交流的障碍。也好比为了防止为了池水外流而筑起的高坝——虽然池水不外流了,但外面的活水也进不来了。所以其结果都是双刃剑。一味地以安全至上最终都免不了为安全求安稳,为求稳又故步自封,而且封闭程度会越来越高,越来越严密,直至水泼不进。到此时,安全倒是安全了,但却是死水般的波澜无兴。
底线思维则是打破这种严防死守思维的最佳出路。底线思维,在价值排序上,安全依然重要,但这个安全是建立在系统的自我新陈代谢、自我更新上的安全,是被戴了质量安全帽的安全。所以,就评价标准来说,先入眼帘的肯定是质量这顶帽子。有质量的安全成了要求。就譬如人体一样,人类都有安全的需求,但有哪一个人为了安全,而天天躺在床上或者躲在屋子里,什么也不做的呢?初民出去觅食会时时遭遇生命的危险,但躲藏起来则会立即有饿死的危险。而人类的文明之所以会发展到现在高度,都是一次次的探险积累叠加的结果。孤立静止地从一个时点来看,坐着不动和运动相比,动的风险肯定要远远要高于不动。但从长远的效果来看,不动的风险则远远大于动。不动,短期是安全了,但却是消极的、不可持续的;动,虽然暂时不安全,但从长远看却是积极的可持续的。
对于金融行业来说,也是如此。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全会提出,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必须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要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当各种资源都被市场?“看不见的手”在协调运转时,金融市场既然无法独立于市场之外,就只能主动自我更新,不再设置高壁垒。
但金融保守主义者在主观上还存在着对清除高壁垒的误解。清除高壁垒,不等于置之不理,所以今年的政府报告又就金融这一问题专门提出了底线原则。和政府权力清单制度、上海自贸区负面清单制度一样,都是为了给予市场更多的可能性。好比封山育林,原来的安全思维模式就等于要求只有高过3米的树才能留下来,但底线思维则只要是树就行,哪怕才发芽呢!因为我们不知道哪一棵可能成长为参天大树。
对于那些明显长不成材的树,适时的监管刈除是必需的,但到底什么样的该剔除,这就要一个风险评估标准。这其实指的就是如何守住底线。具体到金融风险来说,需要有科学的金融风险预警体系,必须要设置可行的预警指标,而这些指标既能够体现适应性、稳定性、一致性的特点,又能明显反映出预警对象的内容,并且能随着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化对指标值作出相应的调整。根据这些指标,进行风险识别。这是风险治理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在风险识别之后才能谈得上有效的治理。
守住底线,给予市场更多的可能性,这样才能激活池水。
参考文献
[1]金融时报.
[2]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