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凡鹄,赵宗友,肖 群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治疗中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评价及对生化指标的影响
孟凡鹄,赵宗友,肖 群
目的 研究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IV-tPA)治疗在中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效果和对部分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 将2011年1月-2014年1月我院神经内科56例诊断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IV-tPA药物治疗组26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给予单纯常规治疗(包括抗血小板聚集、清除自由基、活血化瘀、降低颅内压、调节血压等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静脉注射IV-tPA药物;分析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hs-CRP等生化指标水平。结果 2组治疗后NIHSS均明显下降,但是同期IV-tPA治疗组却显著低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治疗后HDL-c升高,hs-CRP、LDL-c、PMA、PLA和PNA则显著降低。结论 IV-tPA静脉注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效果好,安全性高。
脑梗死;急性病;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生化指标;老年人
急性脑梗死是一种常见且多发于中老年人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具有较高病死率和致残率,严重威胁中老年患者健康与生命安全[1-2]。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而言,早期溶栓是首选的治疗方式[3-4]。研究证实,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Intravenous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IV-tPA)是一种可用于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有效静脉溶栓药物,目前得到国际上的广泛认可[5-6]。为此,本研究将通过评价中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IV-tPA药物治疗的疗效和对生化指标的影响,进一步探讨IV-tPA药物在治疗急性脑梗死疾病中的作用机制。
1.1 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神经内科2011年1月-2014年1月年间收治的首次发生急性脑梗死患者56例,其中男26例,女30例,年龄54~83岁,平均年龄(66.3±10.8)岁。所有选入患者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与评定方法,并经头颅CT证实无责任病灶(发病时间超过4.5 h,不在溶栓治疗范围内)。将患者随机分为IV-tPA药物治疗组(26例)和对照组(30例),2组患者一般资料,主要包括患者年龄、性别、体重、高血压史、糖尿病史、高血脂、入院血糖等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排除感染所致的动脉炎、药源性动脉炎、血液病、心源性栓塞等脑梗死患者。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式,主要包括抗凝血、抗血小板治疗,改善脑细胞代谢、康复理疗和预防并发症等。IV-tPA药物治疗组:在对照组采用的常规治疗方式基础上加用IV-tPA药物(商品名瑞通立,山东阿华生物药业有限公司),通过静脉注射给药2次,每次18 mg,共36 mg,缓慢推注2 min以上,间隔30 min。
1.3 疗效评价 (1)生化指标:分别在患者入院时、药物治疗后特定时间点采集空腹肘静脉血,用于血常规检测,主要包括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专门用于心脑血管蛋白检测),HDL-C(高密度脂蛋白),LDL-C(低密度脂蛋白),PMA(血小板-单核细胞聚集体),PLA(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PNA(血小板-粒细胞聚合体)。(2)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 d、7 d和14 d对患者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治疗效果评定以第4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为参照评定。同时观察并统计颅内出血、炎性并发症或死亡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软件分析数据,统计计量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方式,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2组NISSH评价结果 见表1。
表1 2组NISSH评价结果(±s)
表1 2组NISSH评价结果(±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0.01。
24 h 7d 14d IV-tPA治疗组 16.82±4.02 11.35±7.12*8.78±5.02*6.15±4.12组别 治疗前**0.882 0.047 0.023 0.014对照组 16.21±3.82 14.35±7.12*12.72±6.33*11.24±6.72*P值
2.2 2组治疗前后效果评价 2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前NISSH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882),尽管在治疗后的不同时间段,无论是IV-tPA治疗组还是对照组,随着时间的增加,NISSH评分均有所下降,且与治疗前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是,在同时间点时IV-tPA治疗组会比对照组的NISSH更低,并且IV-tPA治疗组在治疗后的NISSH评分减少幅度更为大。
2.3 生化指标分析 两种治疗方式都可以降低患者的hs-CRP水平和LDL-c水平,但与对照组相比而言,IV-tPA治疗方式可以更加有效的降低患者的hs-CRP水平和LDL-c水平。对于HDL-C而言,IV-tPA治疗组显著上升,但对照组则无显著变化。不仅如此,与治疗前相比,通过IV-tPA治疗还能够显著降低PMA、PLA和PNA;而对照组的PMA和PLA尽管有所上升,但是与同期IV-tPA治疗组相比却较低;而对照组的PNA百分比随着时间增加却无显著性变化。2组生化指标评 价,见表2。
表2 2组生化指标评价(±s)
表2 2组生化指标评价(±s)
注:与同组治疗前,*P<0.05,**<0.01。
治疗时点 hs-CRP(mg/L) IV-tPA治疗组 对照组 P值LDL-C(mmol/L) IV-tPA治疗组 对照组 P值HDL-C(mmol/L) IV-tPA治疗组 对照组 P值.32 0.631 1.29±0.28 1.31±0.32 0.631 24h 6.32±2.14*9.46±2.75 0.031 4.01±1.46 4.11±1.21 0.364 1.31±0.39 1.35±0.31 0.364 7d 5.11±2.32*6.14±3.12*0.018 2.38±1.05*3.98±1.82 0.038 1.49±0.38*1.36±0.29 0.038 14d 4.13±2.16*5.77±3.23*0.031 2.19±1.02**3.21±1.84*0.031 1.51±0.32**1.39±0.34 0.042治疗时点 PMA(%) IV-tPA治疗组 对照组 P值治疗前 11.23±3.82 10.3±3.14 0.498 4.23±1.53 4.14±1 PLA(%) IV-tPA治疗组 对照组 P值PNA(%) IV-tPA治疗组 对照组 P值治疗前 15.56±5.23 15.93±5.83 0.34 21.45±7.89 22.52 15.43±5.96 0.013 ±8.32 0.34 17.16±6.95 16.95±6.86 0.460 24h 12.35±3.62*14.46±5.87 0.043 18.32±6.32*21.44±7.18 0.083 15.34±3.82 15.95±5.32 0.134 7d 11.82±3.84*14.28±4.94 0.022 14.12±5.82*19.53±6.89 0.043 13.86±4.32*15.23±5.75 0.043 14d 8.5=96±3.63**13.93±5.14*0.017 13.11±5.845**18.93±6.24*0.033 12.02±4.65**
2.4 死亡病例 2组共死亡2例,均为对照组患者,总病死率为3.6%。
脑血管病是一类仅次于缺血性心脏病之后的第二大致死疾病,且近年来其发病率在我国呈逐渐上升趋势,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和安全[7-8]。其中,这些由于脑部供血动脉闭塞导致供血区脑组织坏死的疾病被称为脑梗死,其病理基础则是不稳定的动脉粥样硬化破裂而引发的大脑血栓形成,供血管腔因此变得狭窄或闭塞。因此,恢复血管的再流通,及时抢救缺血受伤脑组织,是急性脑梗死治疗的首要方式[9-10]:急性脑梗发生后,在脑梗死灶的周围一般会形成一个“脑缺血半暗带”,该大脑部位脑细胞大量处于休眠状态或半休眠状态,无法行使原有的正常功能,并且仅具备短暂的生存能力;而在梗死发生的早期,如果抢救得当,则有望将缺血半暗带的脑组织转向正常组织,但是若时间延长、缺血加重,脑缺血半暗带将发生不可逆性坏死,在加重病情的同时会影响预后;因此,通过采取特定措施逆转这些细胞的活性状态是目前脑梗死疾病临床治疗的关键。
研究发现,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IV-tPA)具有较好的迅速溶解血栓和血流恢复能力,目前临床已证实IV-tPA具有最有效的恢复缺血区灌注能力,因此被认为是治疗急性脑梗死最为有效的治疗方法[6,11]。IV-tPA是一类局部选择性溶栓药物,可以通过与纤维蛋白结合诱导纤溶酶原转化为纤溶酶,降解纤维蛋白,溶解血栓而恢复血供,从而达到临床症状改善和降低致残致死率[5,12]。因此,IV-tPA成为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U.S.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唯一批准用于溶栓的药物,而大量临床研究结果也证实了较强的溶解血栓能力和较好的安全性等特点[5-6,12]。
在本研究中,与对照组相比,经过IV-tPA治疗好能够更加有效的降低NIHSS评分(P<0.05)。不仅如此,为了进一步比较两种治疗方式的安全性,本研究进一步对患者不同治疗时间段的多项生化指标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发现,尽管两种治疗方式都可以降低患者的hs-CRP水平和LDL-c水平,但与对照组相比而言,IV-tPA治疗方式可以更加有效的降低患者的hs-CRP水平和LDL-c水平;同时IV-tPA治疗方式还可以显著提高HDL-C,而对照组则无明显效果;PMA、PLA和PNA百分比分析结果显示,同治疗前相比,经过IV-tPA治疗后均会降低,且比同期对照组水平要低。这些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IV-tPA治疗组患者的降低血小板活性和炎症反应程度都有所下降,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通过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采取积极的溶解血栓和恢复血流措施,不仅可以有效的降低患者的NIHSS评分,同时会对患者血小板活性及炎症反应水平进行干预,降低生化指标中的危险因子、降低了致残率及死亡率,提高了生活质量,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起到较好的治疗作用,具有较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1] Colby JA,Silverman IE,Baker WL.Acute ischemic stroke:an update on endovascular treatment options[J].Conn Med,2010,74(2):97-101.
[2] Ciccone A,Valvassori L,Nichelatti M,et al.Endovascular treatment for acute ischemic stroke[J].N Engl J Med,2013,368(10):904-913.
[3] Radecki RP.Acute ischemic stroke and timing of treatment[J].JAMA,2013,310(17):1855-1856.
[4] Shibazaki K,Kimura K.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acute ischemic stroke[J].Brain Nerve,2013,65(9):1023-1030.
[5] Dick AP,Straka J.IV tPA for acute ischemic stroke:results of the first 101 patients in a community practice[J].Neurologist,2005,11 (5):305-308.
[6] Gonzalez RG,Furie KL,Goldmacher GV,et al.Good outcome rate of 35%in IV-tPA-treated patients with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confirmed severe anterior circulation occlusive stroke[J].Stroke,2013,44(11):3109-3113.
[7] Clark ME,Payton JE,Pittiglio LI.Acute ischemic stroke and hyperglycemia[J].Crit Care Nurs Q,2014,37(2):182-187.
[8] 邓 丽,刘晓冬,张拥波,等.急性脑梗死的治疗进展[J].中国全科医学,2011,10(8):825-829.
[9] Camerlingo M,D'Asero S,Perego L,et al.How to improve access to appropriate therapy and outcome of the acute ischemic stroke:a 24-month survey of a specific pre-hospital planning in Northern Italy [J].Neurol Sci,2014,35(9):1359-1363.
[10]谭安雄,李金成,王玉银,等.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超早期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J].中国全科医学,2009,10(8): 1-2.
[11]O'Rourke KE,Walsh CD,Kelly PJ.Safety and efficacy of IV-TPA for ischaemic stroke in clinical practice-a Bayesian analysis[J].Cerebrovasc Dis,2009,28(6):572-581.
[
12]Pervez MA,Silva G,Masrur S,et al.Remote supervision of IV-tPA for acute ischemic stroke by telemedicine or telephone before transfer to a regional stroke center is feasible and safe[J].Stroke,2010,41 (1):18-24.
R743.33
A
1008-7044(2014)06-0571-03
2014-05-06)
安徽省阜南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36300
孟凡鹄(1972-),男,安徽阜南县人,主治医师,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