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随笔三则

2014-06-23 00:04董书尧
散文百家 2014年6期
关键词:兰陵王敕勒川贾岛

董书尧

高欢与《敕勒川》

纵观历史,魏晋以后,中华民族就划分为南北朝,南朝为梁、唐、晋、汉、周,北朝多为少数民族统治。其疆界,大抵以黄河流域为限。

北朝在黄河以北广大地区,北朝的主要统治者之一为鲜卑族的拓跋氏。鲜卑族出身于大兴安岭的嘎仙洞,至今,遗址尚存。鲜卑人原为游猎民族,在高高的兴安岭畔狩猎、捕鱼。后南迁至呼伦贝尔大草原,演变为游牧民族。这一个民族在恶劣的环境下养成了强悍的性格,又由于历史、环境、生存、发展的背景,所以,就破釜沉舟,整个民族向南开发、前进,前进至农耕时代。这一个时代所处的地域,当在长城、黄河之间。

这一个民族也有他的长处:善于学习先进、摒弃陋习。所以,他们就能以巨大的民族牺牲,义无反顾地南迁至今山西大同,建立北魏政权。之后,又定都河南洛阳。

大同,本来就是一个民族融合的地方,一个繁荣富强的地方,一个游牧与农耕交汇的地方。取名“大同”,真是高瞻远瞩,一代伟人就曾赋词说:“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于是,大同就因同一个中华大家族,而使鲜卑人融入了一个大家园。这个大家园,就是大中国。

在融入中华文化的过程中,北魏渤海蓨(今景县)人高欢,就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历史作用。他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信使做起,一步步登上北魏大丞相高位。公元六世纪三十年代,他就以大丞相的特权颐指气使地将北魏“一分为二”:西魏、东魏。他就顺理成章地做了东魏王朝实际的统治者。

高欢英年早逝。他的第二个儿子高洋,代改姓元的拓跋氏称帝,建立了北齐政权,在位三十一年,历经六帝。都城在邺(今邯郸临漳),这是后话。

东魏武定四年(546年)九月,高欢率大军进攻西魏的玉璧(今山西稷县西南),受到了猛烈反击,苦战五十天,未能破城。高欢心力尽衰,在身患重病之后,被迫离去。西魏为稳定军心,开始散布高欢中箭负伤的消息,这消息犹如媒体广告、微博、民间窃窃私语的传闻,流传甚广甚远。

为稳定局势、以防不测,高欢抱病起身,召见亲信将佐,并命大将斛律金在帐中吟唱《敕勒川》,斛律金唱道:“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斛律金边唱边舞,高欢击掌应和,在座众人皆感慨泪下。是啊,敕勒川,就在阴山脚下,那一片广袤的地方,草肥水美,蓝天、白云就像一个硕大无朋的帐篷,把个大草原遮盖得严严实实。天地一片苍茫,在微风吹拂下的碧波绿浪中,显露出一群群黑的牛、白的羊,就像撒落在玉盘中的颗颗珍珠,这景象多么壮观啊!

武定五年(547年)正月十五出现日蚀,病中高欢强撑起身子对身边人说:“日蚀是因我出现的,我死了,还有什么遗憾呢?”高欢死时,年52岁。

日蚀也好,月蚀也好,那是天体运动的自然现象,那是太阳和月亮相映相照、相包相容,同光同辉的彰显。一个鲜卑族,举族南下,为融入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大一统并为大唐王朝的闪亮登场做了诸多铺垫,功莫大焉。在这一过程中,高欢当为桥梁纽带。一首《敕勒川》,也可能早在大草原传唱。可是,真正传遍华夏大地且名贯古今,这就是高欢苍凉、悲欢的贡献了。我们歌唱长江黄河,歌唱万里长城,歌唱青藏高原,歌唱江南风光,就如同千古传唱《敕勒川》一样热情奔放,豪迈激越。因为她们都是中华大地璀璨的珍珠,都是我们美丽中国可爱的地方。

高欢,以血肉之躯,融入华夏民族的大融合;高欢,又以苍凉之声传唱《敕勒川》于争战,声震华夏,不绝于耳。

闲话“推敲”

“推敲”二字,是斟酌、琢磨、辨析、研究、探讨、商榷、判断、比较等义。

推无声响,敲有震音。两个动词,一个无声,一个有声。推也好,敲也好,都发出了各自的不同的声响。

这词语来自唐代云盖寺。

云盖寺里就住了一位唐代的大诗人贾岛。

贾岛,字阆仙,唐代范阳(今河北涿州市)人,生于唐代宗大历十四年(779年),卒于唐武宗会昌三年(843年),他是唐代诗坛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传世之作有《长江集》十卷、《小集》三卷。

这位大诗人曾落发云盖寺。云盖寺,在今景县广川一带。既有杨木丛生南北,又有枫林大小相映。云盖寺,因贾岛而闻名;贾岛又因云盖寺而声震九州,云盖华夏。

贾岛虽在云盖寺沦为僧人,一贫如洗,却天资聪颖,悟性极高。平日,他除参禅悟道外,每有余暇,便读书在禅寺外,习诗在大小枫林中。这样幽雅的环境,就使得贾岛的诗如鱼得水,如鹰展翅,在田园般的意境中翱翔,在诗意一样的生活中栖居。

当贾岛的诗小有名气之后,便有了同好间的同气相求,同志相聚。比如广川名士李凝,贾岛就曾拜访,并写下了《题李凝幽居》,诗云:“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一个小和尚,只能在做完白天的禅事活动后,才斗胆在夜晚战战兢兢、小心翼翼地去拜访一位名士。走至名士幽居的门庭,推门?敲门?敲门?推门?我们可以展开千年的梦幻翅膀,作一番奇思妙想的云游:这小和尚用心良苦啊!他又掌控着拜访名人的虔诚之心的分寸啊!

推也罢,敲也罢,一副战战兢兢的姿态。岂止是战战兢兢,倘若李凝就大度地开门迎接,礼遇了这位小和尚,这位小和尚事后所写之诗,仍然是受宠若惊、战战兢兢的。

贾岛仍战战兢兢,战战兢兢地离开云盖寺,战战兢兢地行走于长安玄武、朱雀路上。一面行走,就一面走火入魔地思索这千年不解的诗的疑困:推耶?敲也?带着这一疑困的贾岛就险些被撞倒在韩昌黎韩愈的马下。马四蹄腾空,咴咴嘶鸣,又险些将韩愈掀落马下。贾岛惊恐不已,魂魄失散。韩愈则若无其事,心静如水,下马相问,小和尚,你如何惊恐?贾岛以实相告。韩愈和颜悦色,平和地告诉他还是“敲”为好,“敲”比“推”,有灵性,更传神,衬托出乡野之静,万籁无声,天人和谐,也表明访者谦恭之情。去“推”用“敲”,那才是传神之笔。

自此,贾岛潜心学习韩愈,潜心作诗,成为韩门弟子,也成为唐代屈指可数的诗人。他的诗,传世的很多。笔者权举一例:《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情、景、物、人、问、答,虚实结合,情景融汇,飘飘渺渺,人在仙境,多么好的一幅亦真亦幻的图画啊!

至今,遍翻字典,遍查资料,“推敲”二字,仍是脍炙人口的典故。这典故启迪人们:当运用文字、操控文字时,不论是手写还是敲击,不论是引用还是下载,我们都应仔细推敲;那心仪,当如我们的前人贾岛,毕恭毕敬,战战兢兢。

兰陵王与“假面具”

面具,顾名思义,就是掩饰面部的道具。

在文艺领域内,为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地表现情节、表现事件、表现人物,演员常常要戴一种面具。

比如:有一种舞蹈叫“大头娃娃舞”。一群戴了大头面具的娃娃们,夸张的“大头”或憨态可掬,或丑象毕露,或慈眉善目,或鹤发童颜,头重脚轻,翩翩起舞,煞是可爱。

比如:有一种被称为戏剧活化石的“傩戏”,演员皆都戴了假的面具,或眉清目秀,或粉面丹唇,或油头滑脑,或青面獠牙,且念且打,且唱且舞,颇具诱惑。

再比如:神话影视中的神仙妖魔,扮演者也需戴上面具,方可使幻境中的形象显现于人们的视觉。

这些,都凭借了一副神奇的魔幻般的假面具。

假面具是从何时,又是哪里来的呢?

这就追溯到了兰陵王高肃那里。

据《北齐书》中《兰陵武王长恭传》记载,兰陵武王高肃,字长恭,渤海蓨(今景县)人,为北齐文襄皇帝高澄第四子,是高欢的孙子。高肃为北齐名将,年少英俊,堂堂仪表,潇洒倜傥。他虽然长了一副奶油小生相,却武艺高超,英勇善战,驰骋疆场,屡立战功,多次升迁。曾晋爵兰陵(今山东苍山县西北)郡王,所以被称为“兰陵王”。

据称,兰陵王高肃因为长相俊美,所以战场上常使敌方见到这样的风流少年目瞪口呆,只顾了看靓男,松缓了战争情绪。高肃只得想出办法,戴上副面目狰狞可憎的假面具,并令战士鼓乐齐鸣,摇旗呐喊,以壮军威,以鼓士气,所以,就取得了战必胜的结果。

后来,总结战争经验,军中有识者根据兰陵王作战的特点经历,根据将士们胜利后欢呼雀跃的鲜活记忆,谱写成《兰陵王入阵曲》,以在战争中鼓士气、壮军威。

兰陵王高肃因战功卓著,被后主高纬猜忌,怀疑其图谋不轨,而遭鸩杀。他死的年龄,应在二十八至三十来岁。所以,这头戴面具的形象,永远定格在年少英俊的时限内。

于是,人们在熟知兰陵王高肃的历史故事时,自然会联想到“假面具”一词,并有了诸多的深沉思考。

猜你喜欢
兰陵王敕勒川贾岛
贾岛寻医记
爱上敕勒川
兰陵王:英年早逝的顶流男神
北齐从此无将军
京剧大面
敕勒川文化生态保护体系的构建初探
贾岛推敲
贾岛推敲
邂逅
兰陵王的面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