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献苹
河南省安阳新区白璧镇第一初级中学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初探
王献苹
河南省安阳新区白璧镇第一初级中学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旨在改变多年来中学教学观念滞后,教学手段陈旧,课程结构单一,内容存在“繁、偏、旧”的现象,改变落后于社会发展,脱离学生生活实际,课程实施仍以课堂、教师、课本为中心,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状况。所以教师必须积极主动地研究新课标,走进新课程,及时进行教学方式的探究与转变,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标,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服务。
语文课程标准;教学观念;教学方式
新课标提出:“一切改革首先是理念的更新,因为理念是行动的向导。因此初中语文课程的改革,首先必须从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入手。”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在更新观念、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等方面,都迈出了可喜的步伐。
教学是一种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要抓住学生的心,教出兴趣,教出味来,还需要教师以自己本身独特的教学艺术吸引学生。克雷洛夫说:“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川上的桥梁。”让初中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就意味着平等,平等参与,平等对话。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中要创设一种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的身心在这种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中去尽情释放,洒脱驰骋。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了兴趣,就可以形成一种获取知识的强烈欲望,在这种欲望驱使下,能够轻松地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自然地由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学习,甚至把艰苦的学习看成快乐的享受。
不是所有的合作学习都能有好效果。记得有一次上公开课《故乡》,在学生还没有充分阅读、思考的情况下,就开始进行合作学习,由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不深入,不深刻,小组合作整理的结果与所得也是肤浅的、片面的,这样的合作只是为个别优生提供了展示的机会,大多数学生则一知半解。有时我还把合作讨论当做学生活动的唯一形式,一堂课下来,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是教师没能真正理解合作学习的含义,未处理好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
语文课堂少不了品读、感悟、玩味、思考,有时“沉静”比“活跃”更有效,看见问题就讨论,动不动就合作的语文课堂不是理想的课堂。
实践出真知,只有在学生充分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才能使他们互相取长补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以后要精心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一要组织好学生自学,使学生能独立思考;二要组织好合作学习,做到互动学习与个别辅导相结合;三要组织好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加强引导,全面实现教学目标。
课堂上的探究性学习主要体现在探究性阅读上。在实际教学中,我往往只重视学生的发散思维,却不注重整合和优化。如教学《三峡》时,我给学生提出了如下探究问题:①在三峡地区我们国家正在建设一个什么工程?②就你掌握的资料看,这一工程有什么作用?③这一工程对三峡地区的生态环境有何影响?这几个问题在师生的互动、交流、争论中占了整个课堂的三分之二。这样的“探究”看起来有“深度”和“广度”,也很“开放”,但实际上将语文课上成了“资料课”、“环保课”、“综合课”,没有体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阅读是富有个性化的行为,阅读过程充满了创造。在探究性学习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思考能力,探究能力,不能只注重表面,还要注重各个方面能力的提高。
对话既是一种教学方式,更是一种师生关系。在语文课堂中,我曾经对“对话”的内涵理解不透,认识肤浅。认为对话就是老师多说,学生少说,或者就是教师和优等生的对话,再就是注重发表和说话,忽视倾听和交流。学生之间不能够有效地通过对话互相补充、共同提高,教师也难以及时抓住对话中的闪光点。更为严重的是有时不重读书,只重对话。往往学生只读了一两遍就让他们展开议论、组织交流,这样往往导致对话的质量不高,收不到满意的效果。有时整堂课一个讨论接一个讨论,一个交流接一个交流,学生个体阅读、思考的时间和机会太少,特别是学生的默读、静思、写作时间多被挤掉,最终影响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真理向前迈一小步就会变成谬误。通过多年的教学,我深深地感到在实行新课标的今天,如果不及时反思自己的失误与不足,改变自己就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就不能适应新的教学环境。因此,只有每一位教师都不断地深入学习,冷静地思考,不断地反思,才能使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地走向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