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扬
摘 要:困难党员群体是指受自然、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因素影响,就业竞争能力差、抗风险能力弱、生存发展和化解困境能力低下的党员群体。如何认识并改善这一部分弱势群体的生存发展问题,不仅关系到党内组织建设的和谐,更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
关键词:党建;党员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曾明确指出,要“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关心和爱护基层干部、老党员、生活困难党员。”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成为新阶段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现今我国绝大部分党员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生活水平和质量稳步提升,但是由于历史及客观因素,仍有相当一部分党员由于企业改制、下岗待业、医疗及子女教育、社会保障匮乏等原因导致经济拮据、生活困难。基层党员中由于生活拮据,所导致的群体性困难问题凸显,由于基层党员是我们党历来组织与建设工作的重点,因此,建立健全帮扶弱势党员群体相关机制关乎党建的根本。
一、建立健全帮扶弱势党员群体相关机制的意义。
第一,从组织建设层面上看中国共产党队伍的日益发展壮大,对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提出迫切要求。中国共产党由1921年的仅仅53名的共产党员发展成为现今拥有7300多万党员,近400万基层党组织的庞大队伍。按照2006年人口普查的结果中国以13亿人口计算,那么平均每百人当中就有5到6名中国共产党员。如此庞大的群体当中的文化结构、经济水平、地域特征有着很大的差别。如果该组织要良性运行,就需要组织内部有一套完善的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来对其成员和组织的行为及运行进行约束与协调,只有这样才能满足群体中的利益诉求。
第二,从民主政治层面上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深入发展,对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提出要求。十七大明确指出“要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增进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没有完善的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就没有党的组织机构和党员之间的良性沟通,就无法缩小各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之间的经济地位差距,克服党内两极分化;也就没有党员主体实质地位上的对等。困难党员的自尊和归属感、集体荣誉感无法保障,从实质上保障党员权利也就无从谈起。因此要发展党内民主,实现党内和谐,进而推动中国和谐社会的伟大进程,就需要建立健全一种组织激励、关怀、帮扶机制。
第三,从社会和国家层面上看新时期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要求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共产党员及组织自身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所处的地位,不仅制约着党在各行各业的执政与参政能力,还是体现自身形象的重要窗口。作为共产党员,更应该在政治、经济生活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但在中国共产党这一系统内,存在着不同党支部党组织之间政治、经济地位和水平的差异;在同一党支部内,不同成员在政治经济地位上也有所区别。具体到经济上,党内还有相当数量困难基层组织和困难党员的存在。如果问题得不到切实解决将对党的执政能力的顺利开展形成一定牵制。
二、建立健全帮扶弱势党员群体相关机制的主要举措。
第一,把推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建立健全与国家发展的总体建设目标结合起来,将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纳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系中来。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勾画出了美丽蓝图,其中包括:“努力实现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努力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努力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等诸多方面。”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中,建立健全一种机制,实现困难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向先进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转化,关心老党员,扶持爱护基层党员干部,提高他们的政治、经济等社会地位,既是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内容之一,也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的重要内容,更是民生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第二,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需要处理好如下几个问题:一是,完善党内激励机制,催生“人人争上游、人人抢先进”的良好局面。从组织层面上来讲,可以将党内激励机制的建立健全与对党组织业绩的考核集合起来。用确定的任务和指标,对领导班子和主要干部进行奖惩,实现“勤者上、懒者下、能者上、庸者下”的良好局面。为党内激励机制的良性运转,创造一个优良环境。二是,完善党内关怀、帮扶机制,以“全覆盖”的党内关怀与帮扶,推动党内和谐局面的形成。在现代化与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过程中,整个社会的经济都获得巨大发展,人们的生活品质获得了质的飞跃。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原因,或是自然条件恶劣,或是企业改制,或是子女上学,或是医疗负债等,使个别基层党组织和部分党员生活处于贫困状态。这种情况下,依然要求困难党员主观能动性是无法取得良好效果的。对于特殊条件下的困难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尤其是对于失去劳动能力或条件的老党员而言,党内关怀与帮扶机制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健全的关怀、帮扶机制,才能让这些困难党员、老党员和基层党员,体会到组织的温暖。
第三,建立健全党内关怀、帮扶机制,需要做到“动态覆盖”。以“动态覆盖”来实现对党内和谐的推动。一是建立健全党内关怀、帮扶机制,要做到党员信息“动态覆盖”。针对当前流动党员增加的趋势,建立流动党员信息库,完善流动党员信息地区间共享机制,避免出现“流出地管不到、流入地管不了”的问题。尤其是对于困难党员,要及时准确采集信息,掌握其流动目的地与方向,以便能够及时有效地实施帮助。二是,建立健全党内关怀、帮扶机制,要做到帮扶资金“动态覆盖”。要体现党内关怀、帮扶机制的价值,就需要有切实的关怀、帮扶资本。由于组织建设资金来源基本来自财政支出,由于其帮扶的流动性,使得无法有效进行财政预算,所以可以积极建立多种筹资渠道,尝试党费出一点,结余经费拨一点,基层党组织捐一点,机关事业单位党员干部带头捐一点等办法,把用于关怀、帮扶的资金这个蛋糕做大。与此同时,做好流动性资金的管理与监管,避免出现“任意截留”,“私划小金库”等问题的出现。三是,建立健全党内关怀、帮扶机制,要做到帮扶渠道“动态覆盖”。关怀与帮扶,重点不在帮而在于扶,再多的资金关怀与帮助也有枯竭的一天,必须以困难党员自身“造血”来早日取代党组织的“输血”。
党内和谐是中国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坚持激发内部动力与外部帮扶相结合、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相结合、经常性帮扶与集中性帮扶相结合的基本原则,真正重视、关怀、爱护基层党员,帮扶困难党员,让贫困、困难以及老党员等都能享受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以激励为核心、关怀为宗旨、帮扶为途径”的党内和谐建设新机制,形成党内“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生动、活泼、和谐新局面,也使包括困难党员发挥自身特点与优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增添活力。
[参考文献]
[1]何磊.弱势群体:总理说的是那些人[N].中国青年报,2002-03-07(3).
[2]陈志强,张红.构建和谐社会的社区视角[J].湖北社会科学,2007(1).
(作者单位:辽宁大学,辽宁 沈阳 11003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