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尔·斯普林作品在中国的翻译与研究

2014-06-21 10:53
教育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斯普林学校文化

傅 林

(四川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 成都 610068)

乔尔·斯普林(Joel Spring,1940—,以下简称斯普林),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史学家、多元文化教育家。斯普林于1964年在罗斯福大学(Roosevelt University)获得历史学学士学位;1965年在威斯康星大学(University of Wisconsin)研究社会学及知识史,获得硕士学位;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他的研究兴趣逐渐转向教育领域,于1969年威斯康星大学获教育政策研究的博士学位。他先后在威斯康星大学、辛辛那提大学(University of Cincinnati)、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纽约州立大学(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等校任教,目前是纽约城市大学女王学院(Queens College, 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的资深教授。

斯普林学术经历丰富,著述甚丰,在他多达20余部的专著、多部合作编写或主编的著作以及数以百计的论文中,涉及多个学科领域——教育史、多元文化教育、教育哲学、美国原住民文化、教育政治学等,并且他的一些作品在美国乃至国际学术界非常有影响力。其代表作有《美国教育》(American Educ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Social and Political Aspects, New York: Longman, 1978. First Edition)、《美国的生活图景:学校、电影、广播和电视意识形态管理史》(Images of American Life: A History of Ideological Management in Schools, Movies, Radio and Television,1992)、《脑中之轮:从苏格拉底到保罗·弗莱雷的权威、自由与文化教育哲学》(Wheels in the Head: Educational Philosophies of Authority,Freedom and Culture from Socrates to Paulo Freire, New York: McGraw-Hill Companies, Inc., 1994)、《非文化化与追求平等的斗争:美国被统治文化的教育简史》(Deculturalization and the Struggle for Equality: A Brief History of the Education of Dominated Cultures in the United States, New York: McGraw-Hill, 1994)、《文化的交集:美国多元文化教育》(The Intersection of Cultures: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New York: McGraw-Hill, 1995)、《土著美国人家庭及其部落的文化转型:1763—1995》(The Cultural Transformation of a Native American Family and Its Tribe: 1763—1995, 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Inc., 1996)、《利益的冲突:美国史政治学》(Conflict of Interests: the Politics of American History, New York: McGraw-Hill Companies, Inc., 2005)、《美国学校:1642—2004》(The American School:1642—2004, New York: McGraw-Hill Companies, Inc., 2005)等。The Politics of American Education (Sociocultural, Political, and Historical Studies in Education,Routledge, 2010) 等(具体见附表)。近十年来,斯普林的作品受到中国学界的关注,其作品先后被译为汉语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等出版机构出版。随着斯普林作品汉译本的传播,斯普林的观点和思想被中国学者所引用,其作品也成为学界重要的研究对象。

一、斯普林作品汉译本及其传播

乔尔·斯普林的学术生涯已有近五十年的历史,早在20世纪70年代他的著作就已在美国出版发行,而我国学界开始关注和翻译他的作品在时间上相对较晚,2005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由贾晨阳翻译的《脑中之轮:教育哲学导论》(Wheels in the Head: Educational Philosophies of Authority, Freedom and Culture from Socrates to Human Rights, New York: McGraw-Hill, 1999),这是斯普林作品第一次被译为汉语在中国出版。该书在美国出版于1994年,尽管汉译本的出现晚了11年,但它一经翻译出版,在中国学术界就引起了不小的反响。2006年12月,《文汇读书周报》以“什么才是‘为我所有’的思想?”为题刊登了对该书的书评。《文汇读书周报》是我国首家由主流媒体创办的读书类专业报纸,与《读书》、《随笔》一起被誉为中国文化界最具影响力的“一报两刊”,这篇书评增加了中国文化界对斯普林作品的关注度。

《脑中之轮:教育哲学导论》是斯普林最重要的教育哲学思想导论性质的代表作,北京大学出版社极具前瞻性地将之翻译出版,这是斯普林第一本被译为汉语的学术著作。这本译著流传甚广,甚至在台湾大学图书馆也有收藏,国内学者的硕博论文和研究论文中不乏对该译著的引用,成为斯普林作品汉译本中被引用频率最高的一本。

《美国教育》(American Education)是斯普林的重要代表作之一,是由他20世纪70年代中期在辛辛那提大学讲授“教育学导论”时的讲稿基础上修改而成。该书自1978年出版后,几乎每隔两年就修订一次,适时补充美国教育每个时期的新热点和新内容,如2006年版就增加了2004年美国政党对于教育目标的讨论以及布什总统时期出台的《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No Child Left Behind Act)的相关内容,同时还更新了人口出生率、学生毕业率等数据。该书初版后,先后于1982年、1985年、1988年、1991年、1994年、1996年、1998年、2000年、2002年、2006年、2009年、2011年、2013年多次修订再版。2010年,由北京师范大学张弛教授、张斌贤教授倾力翻译的《美国教育》一书,被纳入国家“十一五”重点图书《美国教育经典译丛》系列,在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此汉译本是根据《美国教育》2006年英文版翻译而成。这本书内容丰富、篇幅较长,汉译本字数达45万字,对于中国读者系统了解美国教育的现状及运行体制十分有益。

出版于1986年的《美国学校:1642—1985:美国教育的基础与发展的多重历史解读》(The American School-1642-1985: Varieties of Historic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Foundations and Development of American Education, New York: Longman, 1986. First Edition)是斯普林又一力作,初版时书名的副标题显示了该作品与众不同的学术品味,美国学者中不乏以“美国教育”、“美国学校”为题的著作,但斯普林的这部作品却与众不同,他以崭新的视角给予了美国学校教育历史不一样的诠释。在这部作品中斯普林明确阐明了自己的教育史观,即美国学校的历史是伴随着“文化战争”(cultural wars)的历史,是盎格鲁撒克逊文化与美国土著人以及其他族裔之间文化冲突的历史;学校是“意识形态操纵”(ideological management)的社会机构之一;种族主义充斥美国教育史。因而在他的笔下,美国学校是一种充满了文化战争、意识形态操纵、种族主义纷争的不平静的场域。该书在美国每隔3~4年,就修订再版一次,直至目前已是第9版问世。从第8版起,斯普林将该书更名为《全球背景下的美国学校:从清教徒到奥巴马政府》(The American School, A Global Context: From the Puritans to the Obama Administration,McGraw-Hill,2013),新版书中展示了斯普林对教育全球化的进程以及全球化背景下美国学校发展的新思考。

这样一部深刻解读美国学校历史的杰作传入中国后,立刻引起中国学界的关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史专业将之作为“当代西方史学理论与外国教育史研究”专题研讨课博士生的必读书,2005年左右史静寰教授决定组织翻译这本书,她和她的研究生以2005年英文第6版的《美国学校》为蓝本翻译此书,经过几年的辛勤耕耘,终于在2010年完成此书汉译工作,并以《美国学校:教育传统与变革》为书名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人民教育出版社在我国出版界享有声望,素来以出版高质量的学术著作和教材著称,这次人民教育出版社将这本书列入该社《汉译世界教育经典丛书》中,人民教育出版社在出版说明中说凡“入选《汉译世界教育经典丛书》的著作都是在世界教育发展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教育家的代表作”[1]2,的确,斯普林作为当代美国教育界和国际教育界著名的教育史家,其作品被纳入汉译世界经典之列也在情理之中。

2009年,笔者在美国访学期间,参加美国教育研究会年会(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Annual Meeting),竟与斯普林教授相会于他出生的地方——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地亚哥,见到令人敬仰的学术前辈,笔者的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当年8月,受斯普林教授之邀,笔者在位于纽约曼哈顿纽约城市大学研究生院的办公室里与他进行了长谈,内容从美国教育史、多元文化教育、美国种族纷争到全球化,涉及面广泛。2010年10月,斯普林教授应笔者邀请来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和四川省多元文化研究中心讲学,他在四川师大的演讲围绕多元文化教育和教育全球化展开,随后赴北京来到清华大学参加了他的作品《美国学校:教育传统与变革》(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年)汉译本首发式,与中国学者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他精彩的演讲和独到的见解引起了中国学界对他的学术思想的浓厚兴趣。经笔者引荐,斯普林在北京期间还访问了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央民族大学等出版机构和高校。

在此,不得不提到的是发表在《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年第6期上的一篇文章——“论教育全球化”,这篇文章的作者正是乔尔·斯普林本人,由时为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生的赵琳女士翻译,这是罕见的发表在中国学术期刊上的斯普林论文。这篇文章阐释了斯普林对教育全球化问题的独到见解,而这篇文章的内容正是斯普林2010年10月中旬应邀到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出席《美国学校:教育传统与变革》汉译本首发式后所作的题为教育全球化——从儒教和西方模式到人力资本理论 (Globalization of Education: From Confucianism and Westernization to Human Capital Economics)的学术讲座基础上形成的。在四川师范大学斯普林也作了相同题目的讲座,在讲座中他向中国学者传递着这样一种观点,即在全球化时代教育政策和实践都在发生着变化,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和思考学校评估标准,应将学校对人类生活和个体幸福所作的贡献纳入重要的评估指标。

2012年秋,斯普林再度访问中央民族大学,出席该校多元文化中心成立仪式并作了题为“全球问题:学校教育少数民族文化与语言”(Global Issues: Schooling Minority Cultures and Languages)的讲座。随着斯普林作品汉译本的问世以及他本人亲自到访中国,与中国学者展开学术交流活动,斯普林作品及其思想在中国的传播范围逐步扩大,影响正进一步加深,不少中国高校将斯普林作品作为重要参考书籍推荐给教育史研究生研读,在教育学、社会学、政治学等领域的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中斯普林作品被中国学者们广泛引用。

二、我国学界对斯普林及其作品的研究

以上介绍了近些年斯普林作品在中国的翻译和传播,应该说中国学者对斯普林作品的研究早于对其作品的翻译,也就是说在没有汉译本之前,中国学者就开始关注和研究斯普林的作品。从20世纪90年代末起,斯普林的名字就开始出现在中国研究西方教育史学者的著述中,北京师范大学朱旭东教授是较早关注斯普林作品的中国学者之一,1999年他一篇题为“杰斐逊教育思想的现代性阐释”的文章中论及杰斐逊教育现代性思想的优异性特征时,援引了斯普林在《美国学校:1642—1993》(The American School: 1642—1993, New York: McGraw-Hill Companies, Inc., 1994.) 中的观点作为佐证,即斯普林“把追求教育机会均等和精英人力资源开发视为贯穿自殖民地以来美国学校的主要线索;精英人力资源开发实际上就是美国教育追求优异的目标价值取向。”[2]

21世纪初期以来,随着斯普林的作品被翻译为汉语,中国学界对斯普林的研究日渐增多。综观近十年来中国学者对斯普林及其作品的研究情况,大体涵盖了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 对斯普林族裔身份和学术背景的介绍

《美国学校:教育传统与变革》汉译本译者序中, 史静寰教授较为详细地介绍了斯普林的族裔背景和学术经历,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斯普林有着印第安人血统,其家族起源于印第安人保留地巧克陶族(Choctaw)聚居地,曾祖和祖父都是部落酋长,而斯普林本人也“非常强调自己的印第安人‘血统’和‘登记在册’的印第安人身份”[1]译者序;斯普林的研究领域十分广泛,涉及“教育史、教育哲学、跨文化教育、美国原住民族文化、教育政治学、教育全球化和人权教育等”,并且是多本学术专著的作者[1] 译者序;斯普林曾就读于罗斯福大学和威斯康星大学,是教育政策学博士,就职于美国多个大学。《美国教育》汉译本一书的译序中也提到斯普林“是印第安人后裔,其祖先曾为印第安部落首领,其祖父则为俄克拉荷马一个印第安人保留地的地方官员。”[3]该书还提到斯普林丰富的学术经历,并列举了他在全球化、教育政治学、教育社会学、教育史方面的代表作。

上述对斯普林族裔身份和学术经历的介绍有助于中国读者更多理解他的多元文化观以及他关注美国原住民文化与教育的精神原动力。

(二)对斯普林作为激进史学家的研究

不少中国学者对斯普林作为教育史学家的思想和观点进行了研究,几乎都认为他是一位激进修正派史学家。清华大学史静寰教授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二十世纪西方教育史学理论与研究范式研究”,专门对斯普林的教育思想进行了研究,认为他作为战后美国激进史学派的代表,其观点犀利、充满火药味,不掩饰自己史学研究中的主体意识,“教育史创作更多地受到社会科学研究范式和历史相对主义思想的影响,着重运用‘文化控制与冲突’的社会学模型,从种族、阶级、性别的多元化视角描述和批判美国教育的发展历程”[4]。南京师范大学周采教授对西方教育史学流派有丰富研究成果,她认为战后“对美国传统教育史学的修正沿着两条路线进行: 一是以贝林( B.Bailyn)和克雷明( L. Cremin) 为代表的温和路线, 二是以凯茨( M. Katz) 和斯普林等为代表的激进路线”[5],“斯普林(Joel Spring)对传统教育史学进行了解构性的修正”[6]。首都师范大学学者林伟在探讨20世纪中期以来美国高等教育史学的发展时,也将斯普林纳入公共教育史的修正派。[7]北京师范大学朱旭东教授列举了美国20世纪60、70年代激进修正主义派批判教育学思潮的主要代表人物和著作,其中将斯普林及其作品《自由主义教育入门》(A Primer of Libertarian Education, New York: Free Life Editions, 1975)和《教育与公司化国家的兴起》(Education and the Rise of the Corporate State, Boston: Beacon Press, 1972)纳入其中。[8]的确,斯普林的《美国学校》被看作是激进派教育史家的代表作,书中斯普林毫不隐晦地表达其激进的、多元文化的教育史观,指出教育是意识形态操纵的手段,斯普林关注更多的是土著美国人、非洲裔美国人、墨西哥裔美国人等美国少数族裔的教育问题,充满了激进主义的意蕴。

(三)对斯普林多元文化教育思想的研究

斯普林来华学术交流的主题演讲阐述了他关于全球化进程中多元文化主义对教育影响的理解,在我国学界引起广泛关注。《美国学校》一书则成为我国学者了解和分析斯普林多元文化教育思想的最重要窗口。斯普林2010年访华时,以“教育全球化——从儒教和西方模式到人力资本理论”为题,在四川师范大学和清华大学发表演讲,后来在他发表于《清华大学教育研究》上的文章“论教育全球化”中阐述了他对全球化时代多元文化主义对教育的影响,在他看来,多元文化主义属于一系列全球化进程的一部分。[9]《美国学校》是我国教育学界高度关注的斯普林代表作之一,在这本书中斯普林提出了“文化战争”概念,讲述了不同种族,尤其是发生土著印第安人和在欧洲殖民者之间的文化战争,描述了一个不同于传统美国教育史的美国学校历史故事,打破了美国公立教育的神话。该书第三章讲述了多元文化与美国新共和国时期的道德改革,第五章论述了19世纪30~40年代美国公立学校运动对多元文化社会形成所起的作用,第十六章中用专门的篇幅讨论了多元文化教育、移民与文化战争,描述了多元文化运动对学校教育产生的影响。《教育史研究》刊登对此书的专门书评,认为“斯普林的《美国学校》在多元文化主义的视野下,以‘文化控制’为关键词,讲述了一个与卡伯莱(E. P. Cubberley)为代表的美国传统教育史学差异很大的美国学校史的故事,尖锐地指出PAAC文化(Protestant Anglo-American culture,即新教徒的盎格鲁-美国文化)构成了美国公立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10]

三、有待拓展的作品翻译和研究空间

如前所述,斯普林的确是位高产学者,在他多达20多部的专著、多部合作编写或主编的著作以及数以百计的论文中,我国目前仅翻译了3部——《脑中之轮:教育哲学导论》(贾晨阳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美国教育》(张弛、张斌贤译,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美国学校:教育传统与变革》(史静寰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年)。而斯普林的很多在美国社会和学术界产生较大影响,甚至是引起争议的代表作尚未被译成汉语出版,如《利益的冲突:美国史政治学》(Conflict of Interests:the Politics of American History,New York: McGraw-Hill Companies, Inc., 2005)、《非文化化与追求平等的斗争:美国被统治文化的教育简史》(Deculturalization and the Struggle for Equality: A Brief History of the Education of Dominated Cultures in the United States, New York: McGraw-Hill, 1994)、《土著美国人家庭及其部落的文化转型:1763—1995》(The Cultural Transformation of a Native American Family and Its Tribe:1763—1995, 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Inc., 1996)、《文化的交集:美国多元文化教育》(The Intersection of Cultures: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New York: McGraw-Hill, 1995)等。值得一提的是以斯普林及其印第安家族二百余年的发展史为线索的《土著美国人家庭及其部落的文化转型:1763—1995》一书,描绘了美国近现代文化变迁的广阔图景,映射出土著印第安人与外来殖民者错综复杂的文化和利益纷争,是一部印第安人的社会生活史。这本书有助于我们更多了解美国原住民的历史和文化,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斯普林思想的形成背景。此外,近年来斯普林的一些新作,如《教育中的社团主义、社会控制与文化统治:从激进右派到全球化》(Corporatism, Social Control, and Cultural Domination in Education: From the Radical Right to Globalization,Routledge,2012)等也尚未被译为汉语出版。

在过去短短十余年的时间里,中国学者对斯普林的研究已取得了不少的成果,但斯普林作为多元文化教育家、教育哲学家,他在教育政治学、教育社会学、教育政策学的领域取得了不菲的成绩,尤其是他对美国当代保守主义教育家的抨击,对待多元文化主义的执着与坚持,都有待我们去发掘和研究。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一个从20世纪60年代起就开始研究教育社会学的学者,斯普林在其多部作品中都从社会学的角度深刻剖析了教育问题,但我国对斯普林教育社会学思想的研究显然不足。不少学者和硕博生的专业论文都引用了斯普林作品中的社会学观点,但没有进一步展开分析。如有学者在研究中国社会阶层分化问题时,引用斯普林的观点——文化教育程度是决定个体社会分层的重要因素,教育系统称之为社会的筛选机器。[11]有学者在回顾美国课程史研究的取向时,指出20世纪60~70年代斯普林作为激进修正派的代表,对教育的分层功能如何再生产社会的不平等进行了研究。[12]有学者在研究我国社会阶层结构的背景下学校教育与家庭背景对个人教育成就获得产生的影响时,提到“斯普林( Joel Spring) 将教育称为社会的分层器,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论证。”[13]这些研究虽提及斯普林的教育社会学思想,但遗憾的是都未展开详细的讨论。斯普林在《美国教育》一书中依次探讨了公共教育的政治目标、社会目标和经济目标,“教育是一种社会控制的工具”是贯穿于斯普林多部作品中的一个鲜明观点,对斯普林的这些教育社会学思想,我国学界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关于斯普林的族裔身份,虽然在其作品的汉译本中中国译者都有简介,但他的身世和家族背景却远非想象的那么简单,有待于我们进一步考证和研究。一般而言,族裔认同取决于三种因素:(1)自我认同和选择。斯普林的祖母家族有法国血统,祖母是法国人和印第安人的后代,而曾祖父是一位有瑞士和德国血统的人,后来与印第安部落的女子成婚,其家族后代在印第安部落中有相当的影响力,祖先曾担任印第安巧克陶族部落首领。在这样复杂的血统和家族背景中,斯普林更多认同的是自己的印第安人身份,笔者访谈斯普林教授时,他曾展示其印有印第安血统标志的身份证,以标明他的族裔身份。(2)生活环境和文化熏陶。斯普林的家族长期居住在巧克陶族印第安保留地内,他本人是已注册登记的印第安巧克陶族人,他持久关注和研究这个印第安部落的生存境遇和文明变迁。(3)足够的证据表明自己的族裔血统。如前所述,斯普林的印第安血统毋庸置疑,有足够的证据表明他的族群归依。根据以上三点,我们可以毫无悬念地判断斯普林本人的族裔身份,但对于其原住民家族的生活史、欧洲移民与印第安人混血家庭的文化融合和冲突、原住民后代在当代美国社会生活中的身份认同等问题还研究不多,这些都构成了未来可拓展的研究空间。

近年来斯普林学术活动频繁,受邀到新加坡、土耳其、越南、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进行学术访问,2010年和2012年两度访华。斯普林的思想日渐受到中国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研究,他睿智的思想、开阔的研究视角、犀利的语言对中国学者产生了不可小觑的影响。毋庸置疑,对斯普林作品的翻译和研究将成为中国学界新的学术增长点。

附表 乔尔·斯普林主要作品

续表

续表

参考文献:

[1] 乔尔·斯普林.美国学校:教育传统与变革[M].史静寰,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2] 朱旭东.杰斐逊教育思想的现代性阐释[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9(6):80.

[3] 乔尔·斯普林.美国教育[M].张弛,张斌贤,译.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译序.

[4]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二十世纪西方教育史学理论与研究范式研究”成果公报[J].当代教育论坛,2010(3):6.

[5] 周采.战后西方史学流派的发展[J].教育学报,2010(1):110.

[6] 周采.美国教育史学的嬗变与超越[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236.

[7] 林伟.20 世纪中期以来美国高等教育史学发展初探[J].教育学报,2009(2):96.

[8] 朱旭东.当代美国教育理论多元化格局形成的文本和话语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2):42.

[9] 乔尔·斯普林.论教育全球化[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6):1-2.

[10] 周采,评斯普林的《美国学校》[J].教育史研究,2004(2):87-90.

[11] 李春玲.断裂与碎片: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实证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406.

[12] 叶波.20世纪美国课程史研究的取向[J].全球教育展望,2012(9):23.

[13] 刘录护,扈中平.个人教育获得: 学校取代抑或延续了家庭的影响——两种理论视野的比较[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1):24.

猜你喜欢
斯普林学校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谁远谁近?
斯普林菲尔德公司最新SAINT卡宾枪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