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开发视角下新生代农民工素质提升研究

2014-06-21 10:42邓晨敏陈桂林张邵飞孙建美
山东青年 2014年5期
关键词:人力资源开发新生代农民工素质

邓晨敏+陈桂林+张邵飞+孙建美

摘 要:

立足湖州经济社会发展对新生代农民工素质的现实要求,全面厘清湖州地区新生代农民工整体素质的基本现状,从新生代农民工自身因素和所处外部环境两个方面系统分析制约新生代农民工素质提升的根源性问题,提出有效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素质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源开发;素质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管理格局,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要走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意味着农民是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和核心问题,农民的发展是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根本和前提。在这一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素质提升问题,是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中必须认真对待和解决好的课题,不仅与城市管理、综合承载能力及城市未来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也决定着农村人口、剩余劳动力转移及整个农村发展的前景,关系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水平,关系到“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的程度。

湖州作为长三角区域一个重要城市,吸纳了来自全国各地数量众多的新生代农民工,他们为湖州经济社会发展、打造“四个湖州”做出了积极贡献。但随着湖州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素质与社会需求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已成为制约新生代农民工追求发展、融入城市的主要瓶颈。因此研究新生代农民工素质提升问题就显得尤为迫切。

一、新生代农民工整体素质现状

“新生代农民工”是指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后,在异地以非农就业为主的农业户籍人口。新生代农民工大部分在未成年时就已经跟随父母在城市生活,因此和传统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更具备了一些“城市属性”:幼年、少年时期就开始接触感受城市文明,城乡二元结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上的差距,坚定了他们转变生存方式的决心;他们多数未曾从事过农业生产劳动,乡土观念淡化,不愿意再回到农村务农、生活;渴望融入城市并享受城市文明。有学者将新生代农民工与传统农民工比较,概括其群体特征为“三高一低”,具体表现为: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工作耐受力低。

基于满足城市就业发展需要,按照人力资源素质结构和标准,新生代农民工素质开发是指面向城市就业发展需要,对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开展的知识、技能、经验、智能、体力、品德、性格、精神等人力因素的系统开发。在素质开发结构中,知识是先导,能力是核心,品性是关键。鉴于这三个要素的重要性,我们选择从三个方面来考察概括湖州市新生代农民工的整体素质现状。

第一,教育文化层次有所提升,但相对于城市居民仍旧偏低。据调查显示,湖州地区新生代农民工中,小学及初中文化水平占29.5%;高中(含中专中职)占34.1%,大专(含高职)及以上学历占27.8%。高中以上学历超过50%,说明湖州市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较高,文化基础远远超过了第一代农民工(他们一般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大部分只完成基础阶段的9年制义务教育)。但也有44.8%的新生代农民工依旧认为自己在外打工遇到的首要困难是“没有技术和文化偏低”。介于“农民”和“市民”之间的新生代农民工,在适应城市生活上要优于传统农民工,但由于其知识结构某方面的欠缺,如人文知识、法律知识等,成为其寻求职业发展和城市认同感,实现市民化过程中面临的首要挑战。

第二,从事职业层次仍旧偏低,职业素质总体不高。据调查显示,有44.2%的新生代农民工参加过劳动技能培训。所从事行业以制造业、建筑业、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为主,其中从事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的占全部外出务工人员的比重分别为26.5%和37.5%。从新生代农民工从事的工作种类看,其中从事推销员、服务员等服务类工种的人数占调查总数的38.1%;有28.3%从事技工、技术员、工程师、设计和管理职业。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新生代农民工中高技能产业工人比例不高,因为没有自己的一技之长,多数仍同其父辈一样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并未能进入他们所认为的“体面工作”的范畴,实现他们的职业期望。

第三,心理素质有所欠缺,思想道德素质也尚未达到社会发展的要求。调查显示,占25.7%的新生代农民工选择“在商场、会场等大型或正式场合感到手足无措”;29.5%的新生代农民工认为自己有自卑倾向;甚至占27.3%的觉得“时常会有焦虑感,觉得自己很渺小”。在座谈和走访中,我们发现不少新生代农民工群体面对提问形色紧张,甚至表现出抵触、回避的态度。以上数据和结果反映出,因为社会经验缺乏,以及生活预期和现实所得上存在落差,导致新生代农民工在心理上处于非城非乡、进退失据的尴尬状态,普遍存在焦虑心理、自卑心理、自闭心理、不满心理等不良心理状态。并且在城市二元结构框架里生存的新生代农民工,生活压力巨大,但是由于受教育有限,城市的法制观念也有所缺失,其自我控制能力和道德规范的约束力都在下降,已经不同程度地失去了拥有的朴实、正直、诚实等优点,代之而来的却是自私、物化、放纵等不良道德取向。

二、制约新生代农民工素质提升的原因

新生代农民工素质提升问题实质上是农民阶层向市民阶层看齐并转化的过程,其中包括“外在资格市民化”和“内在素质市民化”两个方面。并且从人力资源开发视角出发,制约新生代农民工素质提升主要有二方面原因:一是人力资源投资相对较弱;二是人力资源开发力度有所欠缺。因此需要从新生代农民工自身因素以及外部环境两个维度来分析这一问题的内在肌理。

(一)收入水平低下,生活质量不高

“马太效应”指出了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现象。所谓“上品无寒门”,在城市打拼的新生代农民工,由于先天不足的缘故,即便付出几倍于常人的努力也很难改变其生活现状,反而拉大了与城市居民的差距,这其中首当其冲就属经济因素。调查所得,湖州地区45.5%的新生代农民工月纯收入低于3500元。与其他地区相比,这一收入水平相对较高。但因为湖州高昂的物价及生活成本,湖州市新生代农民工生活仍旧比较拮据。那么其普遍较弱的经济实力直接影响他们在“市民化”过程中对教育、技能、健康等方面的人力资本投资,即便新生代农民工与传统农民工已有较大不同,他们希望体验和享受城市文明,并且已经认识到教育培训能带来劳动价值的增值,也因为收入和生活成本方面的限制无法为自身的人力资本提升而投资。

同时,调查显示,湖州市新生代农民工工作强度大,劳动超时现象突出。新生代农民工中,每天平均工作时间在8小时以内的仅占36.3%,超过8小时的占63.5%,其中每天平均工作12小时及以上的占11.3%。长时间的高强度劳动,不但使新生代农民工的生活范围狭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新生代农民工精神高度紧张,生活质量下降,甚至出现精神抑郁或行为失范。并且随着他们结婚生子,父母年岁增长,家庭的重担会逐渐转移到他们身上,更加拖垮其提升精力和潜力。除此之外,从社会就业保障环境来看,职工工资增长机制运行不到位,最低工资标准提高缓慢,社会保障体系有待健全,部分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欠缺,忽视职工福利、劳动报酬的改善和提高,面向农民工的平等而良好的薪酬环境还没有在企事业单位完全建立起来。

(二)职业规划意识淡薄,工作稳定性差

新生代农民工结束学校生活初次进入社会的年龄比较小,适应社会的心理成熟度不够,对社会的认知有限,打工盲目性较大,仅仅满足于已有的一点手艺,常常在找到基本满意的工作岗位后就随遇而安,满足于日复一日的的简单劳动,对于素质提升处于无意识状态,缺乏明确而长远的职业目标规划,仅仅对于改变当前生活和工作环境有着朦胧而美好的愿望。另一方面,新生代农民工在观念上并没有树立人力资本投资意识,教育成本仍被视为“支出”而不是“投资”。主观上虽有发展需求和目标,却没有在当前切实地投入时间、精力和金钱去为提高自己的知识技能水平付出努力。这是由于技术能力和业务知识的提高,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时间以及某些机会成本,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对自己的专业发展道路缺乏信心。

从从业性质来看,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从事的是低端行业,工作可替代性强,这就直接导致其工作稳定性较差。然而,职业技能培养却是连续的过程,要求相对持续、稳定,如若频繁调换工作,就使得他们的职业技能只能停留在“学徒期”水平,职业技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差。同时,鼓励农民工长期留在城市的政策还不完备,政府引导不足,企业对高技能产业工人的培养和激励制度不完善,技术人才成才比例低,社会地位低,客观上制约了新生代农民工素质的提升。

(三)职业培训在数量和质量上均不能达标

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未接受过正规的职业培训,新生代农民工缺乏素质提升、技能学习的渠道和窗口。通过与企业座谈了解到,很多企业在对员工进行管理时,关注点主要在有技术知识的白领阶层或精英阶层上,没有把新生代农民工视为企业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安排的岗前教育、职业培训等也主要针对企业的中上层群体,基本与农民工无关。

除此之外,在曾接受过培训的新生代农民工中,63.3%认为“培训效果一般”;18.4%表示“在培训中获益”。这反映出现阶段的职业培训并不符合新生代农民工的需求。究其原因在于,多数企业对农民工开展的培训主要限于短期的操作性上岗培训,重在解决现实的生产问题,对于其长期的职业发展推动不大。另外据了解,农民工培训模式和技能培训补贴政策,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培训内容雷同,偏重于通用性技能,脱离企业用工实际等问题。

面向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培训存在供需矛盾,表现为:一方面是新生代农民工对于教育培训方面的强烈需求和高要求,而另一方面是企事业单位对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源开发问题重视不足,供给水平较低。造成这一矛盾的主要原因是高层次、关键性职业培训周期长,见效慢,追求短期效益且资源有限的用人单位更愿意将精力花在工作稳定性较高、忠诚度较强的中上层员工,而不是基数较大、可替代性强的新生代农民工群体。除了企业本身追求效益的原因外,政府在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方面投入的资金补贴相对较少,规范农民工技能培训的法律法规不完备,没有能起到开发人力资源,培养技术人才的拉动作用。

(四)城乡差距仍旧存在,“文化壁垒”阻碍城市融入

在调研过程中,47.7%的新生代农民工表示“希望能更多地与城市居民交往沟通,得到更多资源”;30.6%表示“希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如多建适合外出务工人员的、开放型的图书馆、阅览室、文体活动场等”;并且绝大多数都透露出“希望有良好的居住环境,有电脑、电视、收音机、读物等”的信息。大比重的结果表明新生代农民工渴望获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权利和资源,渴望加强与城市居民的交流对话。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自卑心理以及情感交流的诉求。因为在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上的差异,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当地居民的差距一直存在,因此在人们潜意识当中形成两个壁垒森严的阵营。在随机走访市民的过程中,我们也了解到,多数城市居民对新生代农民工持排斥态度,存在群体性歧视,认为素质相对偏低的农民工影响了市容,摊薄了城市资源,加剧了“城市病”。这种片面性的认识极大伤害了农民工群体尊严和对城市的认同感,使得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工作生活中,形成感情上的孤岛,产生封闭和拒绝的心理。在政府主导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上,适合新生代农民工使用的少之又少,加上实行多年的森严的城市户籍制度,在无形和有形上都抬高了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准入门槛。这就最终导致了新生代农民工“城市主体意识”不够,社会责任感不强,精神生活匮乏,个体潜能难以激发,大大影响了其素质提升的步伐。

三、新生代农民工素质提升的对策建议

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源开发应重视新生代农民工素质开发的社会支持系统建设。在新生代农民工素质开发的社会支持系统中,政府、社会组织、用工单位是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支持系统中的各个部分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影响着新生代农民工素质开发,各个方面也只有形成合力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一)加强就业引导,规范职业培训

政府和企业要从思想上重视,制度上保障,财政上支持,加强职业教育、继续教育、成人教育等教育形式和渠道,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人力资本数量和质量。首先,为满足农民工职业培训市场“供不应求”的现状,各级地方政府要逐步扩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加大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培训的力度,使新生代农民工通过职业教育掌握一门技术,提高其就业竞争力。其次,注重新生代农民工教育的实际效果和培训方式,做好培训规划,丰富培训内容,力求紧跟社会经济发展步伐,不重复不累赘,使培训更具针对性,培训方式为新生代农民工接受。再者,加大就业信息指导的力度,避免盲从,加强就业引导,使新生代农民工能够拥有明确而长远的职业规划,开阔自己的视野,培养良好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从而使其能更好地融入城市,在各方面得到更大的提升空间。同时,由于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对提升自身素质的重要性缺乏认识,用人单位以及各级地方政府还应该建立并完善提升新生代农民素质的激励机制,与其个人收益挂钩,对培训表现良好、素质提升明显的个人予以物质上的奖励,提高新生代农民工重视培训、参与培训的热情和积极性。最后,各级地方政府还要加大对劳务市场的监管力度,督促用人单位对农民工进行正规的岗前培训,以增强农民工的劳动技能,提升其劳动素养。

(二)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

《老子》第八十章云:“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是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因此,只有在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新生代农民工基本生存需求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对其素质进行提升和改造。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核心是进行户籍制度的改革。有调查显示,目前与户籍挂钩的个人权利有20多项,涉及政治权利、就业权利、教育权利、社会保障、计划生育等各个方面。目前农民工面临的子女上学、养老、医疗、住房、就业等问题,就是户籍二元制的后果。因此,应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让他们享有城市人一样的生活条件、福利待遇。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要优化住房政策,政府和企业向新生代农民工提供更多的廉租房和民工公寓,并在信贷方面对有意向购房的农民工予以政策上的优惠;二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为新生代农民工购置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使他们在城市生活没有后顾之忧;三要理顺劳资关系,建立长效工资增长机制,规范用人单位的薪酬发放问题等。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户籍制度改革的措施,要求像湖州这类的城市放宽户籍制度,降低农民工落户条件,这样一来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城乡二元结构将逐渐打破,新生代农民工素质提升、融入城市的可能性和现实性都将根本改变。

(三)提供多元文化产品,促进“内在素质市民化”

新生代农民工以自身内在素质为基础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的再社会化、市民化仅仅依靠教育和自身学习是不够的,还需要全社会营造包容的文化环境,加强新生代农民工和城市居民的对话沟通,通过文化熏陶在长期的潜移默化中逐步实现。为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我们综合了以下几点做法:第一,拓展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社区居民群体的交流平台,降低城市文化场所的准入门槛,为新生代农民工的再社会化提供与市民群体交流、沟通的环境以及必要的实践活动,增进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社区居民的相互信任感和认同感,增强新生代农民工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市民化的亲身体验,提高内化的效果。第二,用人单位对新生代农民工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比如有条件的企业可以建设“职工书屋”,作为新生代农民工学习、阅读的场所,并定期开展一些读书活动,在提升企业文化品位,增强凝聚力的同时,满足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需求。针对新生代农民工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用人单位还应该建立心理咨询室,进行心理疏导和行为矫正。第三,增强新生代农民工的自我管理能力,可以在新生代农民工聚居地设立“工友之家”,以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卓有成效地利用和整合自我资源,运用科学管理方法开展自我认识、自我计划、自我组织等一系列活动,促进新生代农民工通过不断更新自身素质、拓展自身职业上升空间,进而带动自身市民化素质的提高。

(四)发挥社会组织在人力资本投资中的作用

工会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素质有其职责和优势,主要途径有:一可以通过工会组织优势为新生代农民工创设较好的就业氛围。充分利用工会资源,通过多维度的宣传手段,宣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大意义及其为城市发展所作的巨大贡献,引导市民理解和尊重农民工,加强双方的平等对话,促进农民工与城市居民间的良性互动,为其提升自身素质营造较为宽松的舆论环境;二可以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职业培训,拓宽其就业渠道。工会要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建立多层次的培训体系,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就业指导、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的服务,使新生代农民工素质提升更具方向性和针对性。

发挥共青团组织在建设健康向上的“打工文化”中的纽带作用。作为中国共产党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共青团组织肩负着管理青少年事务的重要社会职能。通过科学的理论和正确的舆论武装引导新生代农民工,对他们进行正确的“三观”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努力改造和抵制落后、消极、不健康的“打工文化”,帮助他们创造以“勇于闯荡、团结互助、积极向上、自主学习、敬业奉献、融合发展”为特征的先进“打工文化”。

[参考文献]

[1]牛广甫.中原经济区建设视野下的农民工犯罪问题[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3.

[2]赵彬楠,葛娅男,杨辉.黑龙江省新生代农民工素质问题探析[J].现代化农业,2013.

[3]郭根山,刘玉萍.提高城市中新生代农民工素质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

[4]褚杭.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本投资的SWOT分析[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10.

[5]沈蓓绯,纪玲妹,孙苏贵.新生代农民工城市文化融入现状及路径研究[J].学术论坛,2012.

[6]陈甫英.提升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素质的策略——以浙江嘉兴为例[J].成人教育,2013.

[7]滕杰.发展诉求下的新生代农民工素质开发[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1.

注:为2013年度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暨新苗人才计划项目(2013R425004)成果。

猜你喜欢
人力资源开发新生代农民工素质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河西走廊人口较少民族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思考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核心能力发展探析
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改革思路
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