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庆玲
摘 要:本文是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综述。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企业社会责任理论是基础的、成熟的以及广泛被人接受的。通过梳理文献,发现国内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模糊阶段、清晰阶段和精细阶段,并对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做了简要评析和展望。
关键词:利益相关者;企业社会责任;综述
一、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简述
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CSR)理念出现于19世纪的西方社会,但其概念最早是由英国学者欧利文·谢尔顿于1923 年提出的。他把公司社会责任与公司经营者满足产业内外各种人类需要的责任联系起来, 并认为公司社会责任含有道德因素在内。1953 年, 被称为“企业社会责任之父”的博文发表了《商人的社会责任》一书, 提出了“商人应该为社会承担什么责任”的问题, 从而开启了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现代研究。
我国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起步较晚,开始于改革开放后,并且大多是基于国外已有研究发展而来,实际上,20世纪90年代才是我国真正意义上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研究。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阐述
斯坦福研究所于1963年首次提出了“利益相关者”的概念,但最早正式使用“利益相关者”一词的经济学家是Ansoff(1965),他认为要制定理想的企业目标,就必须综合平衡考虑企业的诸多利益相关者之间相互冲突的索取权,他们可能包括管理人员、工人、股东、供应商以及顾客。弗里曼(1984)提出了经理对利益相关者担负受托关系,他将利益相关者理解为那些在企业中拥有或对企业有要求的团体。此后对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研究不断深入,并把此理论应用于其他的实践研究中,如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企业社会责任研究。
三、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社会责任思想和利益相关者理论原本是两个相互独立的研究领域,前者探讨企业对社会所承担的责任,后者研究社会各利益群体与企业的关系。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企业社会责任和利益相关者两大理论出现了全面结合趋势,伍德(1991)是第一个正式从理论研究上将利益相关者理论纳入广义企业社会责任里的学者,并提出相关利益者不仅根据自身的利益,而且基于他们对公司社会责任原则的理解与可接受度以及与企业社会表现的关系来对企业社会表现作出不同的评价。
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在于:企业应当对利益相关者承担责任。主张企业对顾客、员工、股东和社区等所有利益相关者都应承担责任[1]。利益相关者理论被认为是可用于评估公司社会责任“最为密切相关”的理论框架。
四、我国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企业社会责任研究
伴随着国外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国内也逐渐意识到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性,慢慢展开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从一开始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模糊辨识和定义,到明确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再到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纵横方向的发展,更多的是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进行研究,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一)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模糊阶段(1983年-1991年)
这一阶段,人们逐渐认识到企业只顾经济利益,给社会和企业带来的不良影响,但未能意识到是企业社会责任的缺乏造成的。有些学者从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社会目标方面探讨,如金忠义[2]认为商业部门除了要使企业和职工对国家负责外,十分重要的是还要直接对广大消费者负责。这是国内最早对于企业社会责任阐述的文章。金汶[3]指出只讲利润目标,不讲社会目标, 实质上是企业以牺牲全局利益来增加局部利益, 牺牲长远利益来捞取目前利益, 主要表现为损害消费者的利益, 其次表现为不顾总体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他们的研究中,提到对消费者负责和提高社会服务效益,这是企业社会责任的要求。同时涉及到利益相关者理论,但主要是针对于消费者。
对于企业社会责任,学者们没有清晰的认识和界定,少数学者即使有了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但其研究却是浅薄的,如徐淳厚[4]认为商业企业的社会责任, 就是企业在营销活动中客观存在的, 有义务完成的, 维护公众利益, 保证经济增长, 促进社会发展方面的责任。在他的观点中,企业的经济责任是社会责任的组成部分,是企业营销活动的组成部分。随着研究逐步进行,人们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逐渐清晰,并试图从理论上找到支持。刘亚平指出所谓公司的社会责任是指公司在其生产、经营过程中应当承担或履行的各种义务,包括公司对国家的责任,对其他企业的责任,对消费者的责往,对其成员的责任和对其内部职工的责任。学者们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越来越明确的同时,却更加偏向于利益相关者理论。
(二)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清晰阶段(1992年-2002年)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面临的生产经营环境有所改变,企业成为了一个开放的系统,社会责任就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
这一阶段是国内企业社会责任理论进一步开展阶段。学术界研究的论题除了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进行较为深入的探析外,也开始有意识地引介西方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及其背景知识[6]。利益相关者理论广受学者们的推崇,虽然没有明确的用这一理论来解释企业社会责任,但是他们所阐释的企业社会责任内涵和利益相关者理论是相通的。李占祥[7]指出了企业三方面的社会责任:一是物资资料再生产的责任;二是保护环境的责任;三是其他责任,如积极关心和支持发展社区的文化教育、福利事业;同社区政府、居民、公共团体等方面建立良好的关系等。他把物资资料的再生产归于社会责任中,这是广义的社会责任,同时明确指出了企业的其他社会责任,并且是站在利益相关方的角度,这对于上一阶段的混乱是有所进步的。在李占祥以及前期的学者们的研究中,对于企业的社会责任的理解往往是从广义的角度出发,即把经济责任归于社会责任,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和社会的发展,人们更多的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是不包含经济责任的。如宋端卿[8]认为, 企业的社会责任应包括三个方面: 一、法律责任;二、道义责任;三、相关责任。这里的道义责任和相关责任和后来狭义的企业社会责任是一致的,为精细化的研究奠定了基础。陈炳富、周祖城[9]认为企业不仅要对所有者负责,还要对包括顾客、供应者、竞争者、公众、政府、社区、职工等在内的利益相关群体和个人负责。随着时间的发展,人们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和内涵更加坚定,不再是模糊混乱的,也即明确地把利益相关者理论应用在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和研究中。endprint
(三)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精细化阶段(2003年至今)
这一阶段,学者们除了在理论上对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社会责任进行解释之外,更多的是进行了纵向和横向的扩展研究。
纵向研究,表现为把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进行到了经营绩效、价值关系、治理结构和评价机制等方面,如杜炜、穆涌[10]对企业的利益相关者进行再分类,并对企业财务报告中有关社会责任的成本和收益信息进行分析,针对利益相关者设计相应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梁大为[11]从利益相关者角度,设计一系列财务指标,通过计量分析,希望能够找寻到目前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程度与企业财务绩效之间的一种确定关系。这种纵向研究将会加强企业对社会责任重要性的认识,促使企业积极地履行社会责任。
横向研究,主要是把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企业社会责任应用于更广的范围,如龙新[12]的论利益相关者理论视角下的国有企业社会责任;乔占军[13]的利益相关者理论视域下出版企业社会责任实现机制研究;刘雯雯、赵远、管乐[14]的中国林业企业社会责任评价实证研究—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等。对于企业社会责任和利益相关者的研究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的同时也出现了实证研究,但处于不成熟的阶段,这为以后学者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五、结论与展望
从文献的梳理中,可以发现,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最早是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利益相关者理论把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日常经营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使企业社会责任落实到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中,落实到企业的具体经营活动中[1]。值得一提的是,随着研究的发展,出现了企业公民、社会契约等新的理论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研究。企业公民理论从人性假设出发,把企业看成是社会的一部分,认为企业同个体公民一样,是“经济人”、“社会人”、“道德人”,在拥有社会公民权益的同时,必须承担对社会的责任。社会契约理论提出在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存在一系列的“综合性社会契约”,这个契约包含一个社会固有的假定和期望,如果企业忽视其社会责任,就会影响到其长期的可持续发展。本文认为企业公民理论或者社会契约理论是说明企业为什么要履行社会责任,而利益相关者理论是说明企业如何履行社会责任。无论是基于企业公民理论还是社会契约理论的社会责任,最终都要归结于如何履行社会责任,因此他们的基础都是利益相关者理论,这一理论也是学者们引用最多、发展最为成熟的理论。
越来越多新的理论的出现,使学术界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和概念的定义出现混乱局面,找出不同理论之间的逻辑联系,进而构建一个系统性的理论框架,是学者们所要努力的。
我国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更多的是借鉴国外的理论和研究成果,缺乏自己的理论深度。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处于发展中阶段,探索并创新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将西方企业社会责任理论与我国实际相结合,在积极参与国际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制定的基础上,联系我国的法律、法规,界定出有中国特色的企业社会责任内涵,需要一代代学者共同努力。
随着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发展,企业也开始关注社会责任,认识到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但很多企业仅仅是在理论上加强学习,并不知道具体怎么去履行,所以学术界应该强化企业社会责任实践导向研究,即加强对社会责任测评指标体系方面的研究,为企业践行社会责任提供参考,也为评价企业是否良性发展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 段丽华,曾霖,余来文.企业社会责任理论文献回顾与研究展望[J].商业时代,2013,10:80-82.
[2] 金忠义.商业经营责任制与消费者利益[J].财经研究,1983,05:32-36.
[3] 金汶.论社会目标与利润目标的统一[J].经济研究,1986,05: 29-32.
[4] 徐淳厚.试论商业企业的社会责任[J].经济纵横,1987,09:
44-47.
[5] 刘亚平.论我国公司的能力与责任[J].政法论坛,1987,06:
38-43.
[6] 徐俊.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研究综述[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1-5.
[7] 李占祥.论企业社会责任[J].中国工业经济研究,1993(2):
58-61.
[8] 宋端卿.论企业的社会责任[J].山西财经学院学报,1994,10:44-45.
[9] 陈炳富,周祖城.企业伦理对企业管理的影响[J].南开经济研究,1995,02:43-48.
[10] 杜炜,穆涌.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设计[J].财会月刊,2009.07:38-39.
[11] 梁大为.基于利益相关者的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经营绩效
的实证研究[J].经济师,2010(2):251-253.
[12] 龙新.论利益相关者理论视角下的国有企业社会责任[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9:216-220.
[13] 乔占军.利益相关者理论视域下出版企业社会责任实现机制研究[J].中国出版,2013.05:44-46.
[14] 刘雯雯,赵远,管乐.中国林业企业社会责任评价实证研究
—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J].林业经济,2013.11:60-6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