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香君
摘 要:当前,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在全面展开,要开展好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关键是找准落脚点,找对工作的对象,如何正确全面的把握“群众”这一概念,保证群众路线的贯彻实施落地有声,是保证教育实践活动有效开展的关键。
关键词:群众;群众路线;实践
一、全面理解“群众”概念
(一)“群众”概念的宏观与微观考量。从宏观上看,“群众”是指人民群众。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中国社会发展出现了新的特点,有学者总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交往货币化,二是社会个体化,三是群体情绪化。在这种社会背景下,群众基础也发生了多方面变化,主要特征是:随着代际更迭,新一代的群众主体维权意识、民主意识、法制意识显著增强,对党的认同已经从过去的感情认同转变为法理型认同和利益认同;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导致社会利益多元化、格局复杂化,群众划分为多个不同利益群体;社会价值观多元化、利益诉求多样化,群众的价值取向也表现出多层次、多样化的趋势。群众主体的这些变化,是我们践行群众路线提出了面临的新考验。
从微观上看,“群众”指的是行政层级中的“下级”。做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做好党的事情关键在各级党员领导干部,领导班子尤其是“班长”在联系下级的过程中应当发挥积极主动的作用。因此要特别重视党员的变化:一是党员社会身份复杂化,利益群体的多样化导致党员的社会身份多样化;二是党的干部队伍发生变化,经历几次代际更迭,其价值观、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与战争年代老一辈党的干部相比也有很大变化。两个方面的变化相互交织,又与中国社会快速转型结合在一起,对党形成了重大考验与挑战。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在省以下各级机关及其直属单位和基层组织开展。这意味着第二批活动将涉及6900多万名党员,33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14万多个市县乡的党政领导班子及其工作部门。基层工作量大面广、千头万绪,干群矛盾纷繁复杂,面对这种复杂情况,践行群众路线对党员干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贯彻群众路线的宏观与微观要求。宏观层面上来看,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是中国各项事业的领路人,是落实群众路线的主导。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增强群众意识,以群众为师,向群众学习。以“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方法论指导工作,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将群众路线落到建立健全权力运行与约束中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在约束权力的使用范围的同时,实现政治参与的理性化和有序化,也就是说,注重发挥群众积极性。要坚持开门搞活动,确保每个环节、每项工作都让群众参与、受群众监督、请群众评判。使群众政治意愿的表达和政治诉求的传递拥有更为公开公正健全的途径,更有效地增加权力的合法性基础。坚决防止公权力对私人领域的不当影响,对权力的约束意味着为人民服务是“有条件”的,不能越权不能扩大,界限分得越清楚,群众路线贯彻得越彻底。
从微观层面来看,应从三个方面着眼,一是转变观念,防止官僚主义。二是学会往下看,身在基层,深入基层。三是跟进制度建设,保障工作开展的长期性。
基于宏观微观两个方面的要求,走好群众路线既要有宏观的战略意识,又要有微观的贯彻落实。
二、辩证落实群众路线
(一)正确理解群众路线的价值作用。纵观党的历史,党的群众路线从来不只是显示出单一的工具价值作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通过不同战略目标的体现,使其具有顶层理论设计的指导意义。革命年代的群众路线,同时蕴含了建立新中国的战略目标;和平时期的群众路线,同时蕴含了建设新中国的战略目标。从政党发展的角度来看,由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型的过程中,政党制度化与树立法理型权威是这一转型时期的战略目标。在这个长期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政党的价值观,其中的群众观决定了政党是否能得到社会认同,获得实现政党发展的群众基础;权力观决定了政党是否能保证自身良序运行,获得实现政党发展的制度保障。对群众的重视要求权力不仅要来自人民,并且服务于人民,在这个双向的过程中,对权力的监督与制约是起关键作用的因素,在实践中,则体现在如何克服官僚制的弊端。在践行群众路线的过程中,通过这些有益的探索,使我们的党在实现顺利转型的过程中,总结新的执政经验,取得更大的成就,为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提供中国的探索。
(二)贯彻群众路线的宏观与微观实践。践行党的群众路线,需要有战略思想统筹大局,要有大局观念,最大限度凝聚社会共识,扩大和巩固群众基础。一是以公平正义凝聚共识。在我国,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人民是否参与或者参与的程度决定了践行群众路线的质量,因此要体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和诉求。但是人们的价值观是多元的,利益也是多元的,如何在多元的情况下达成共识是关键。只有公平正义才能赢得民心,获得人民的支持,凝聚改革的共识。二是以制度完善保障落实。十八大科学总结改革开放30多年经验,根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明确提出到2020年的改革目标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在这个大背景下,践行群众路线,要切实建立健全各项配套制度,使之成为长期有效的工作方式方法,融入到国家政府的制度体系当中,发挥长期的作用。发挥协商民主的优势和作用,将群众路线纳入民主政治制度建设范畴,使群众路线获得新的政治意义和制度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要把群众路线优势和协商民主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将群众路线的优势转化为协商民主的丰富资源,拓宽国家政权机关、政协组织、党派团体、基层组织、社会组织的协商渠道,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广泛多层次制度化发展。建立和完善干部直接联系群众的制度,通过学习群众路线重要理论和一系列讲话精神,提高提高党员干部直接联系和服务群众的认识水平和工作能力,通过深入基层、收集民意、群众监督等方式探索直接联系联系群众的有效方式。将探索反对“四风”建设的法规固化形式。在推动反“四风”方面,将反“四风”的有益探索通过制度固定下来,使之成为党规国法的重要内容,成为长期稳定的制度,以法治权威逐步替代人的因素,使之常态化、法治化。
从微观落实的角度来看,重要的是有针对性地开展各项工作。践行群众路线,党员干部起关键的作用,全面认识干部党员的情况才能查找出存在的问题,这是“解决突出问题”的基础。因此要重视转型时期党员干部的变化,从道德、党性、作风、能力、岗位等方面全面认识新时期党员干部的变化;践行群众路线,群众不仅是积极参与者更是重要评价者,干部好不好群众说了算,因此要要重视群众主体的差异性,分析群众主体的时代性特征,从经济基础、政治倾向、年龄分布、受教育程度等维度来把握,使联系群众的工作更有针对性更有效;践行群众路线,途径要多样化,因此要重视新的技术手段和应用,探索在新兴媒体背景下开展群众工作的新方法。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具有更大包容性、更高灵活性、更广涵盖性、更强实践性的运行与保障机制。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既要有“万世”的长远眼光,也要有“一时”的具体打算;既要有“全局”的战略部署,也要有“一域”的具体安排。践行群众路线的过程中,兼顾各个方面,有针对性有实效性的做好各项工作,既是工作方法,也应该是一种价值追求,成为党员干部的常态性工作目标,才能更好汇聚民意凝聚民心,巩固党的执政根基。
参考文献:
[1] 杨成虎.群众路线的逻辑、意义与限度.云南社会科学,2011年第4期
[2] 高祖林.群众路线的意义、问题与时代主题.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3年第6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