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记为主,兼及其他

2014-06-20 08:57唐惠忠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14年6期
关键词:陈纳德席慕容飞虎队

唐惠忠

实用类文本在《考试大纲》中列举了五种:传记、新闻、访谈、调查报告和科普文章。试卷中现有选文以传记为主;虽然其他四种也不应排除(如2013年广东卷考查了科普文章《山水画中的地质学》),但相对而言,传记是至为重要的。

一、传记的阅读:由“事迹”把握“精神风貌”

传记是以人物为中心的一种文体,有的重在展现人物事迹,有的重在揭示人物精神风貌,当然,两者是统一的,人物的精神风貌往往要通过其言行表现出来——阅读传记,应密切注意这一特点。还要特别重视高考典范试题的示范、引领作用,不必盲目地多做其他模拟题。

(一)传记的文体特点与阅读要求

传记的特点是真实性和文学性相统一。其中,真实性是第一特征,因为传记叙写的是历史或现实中存在的活生生的人,有真名实姓、居住地点、活动范围等,写作时不允许胡乱虚构。但传记不同于一般枯燥的历史记录,它还具有文学性。它是写人的,有人的生命、情感在内;通过作者的选择、剪辑、组接,倾注了爱憎情感;它需要用艺术手法加以表现,以达到传神的目的。如2013年辽宁卷考查《吴良镛:筑梦人生》,文章第六自然段有一笔描写——“出院那天,满头银发的他亲笔完成了一幅书法作品。苍劲有力的字迹,与绚烂的晚霞交相辉映”,挥笔书写的特写镜头,与本段中的两个信息点(“86岁的吴良镛在工地视察时突发脑梗”和“吴老不仅给建筑界留下了令人惊叹的奇迹,也创造了康复医学领域中的奇迹”),从不同侧面突显传主人格魅力,使其形象更加丰满,同时丰富主题意蕴,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根据传记的文体特点和新课标的要求,阅读传记时,除了完成一般文章阅读的把握结构、概括中心意思等要求外,还要注意以下五个方面:(1)理清作品陈述的基本事实,把握传主的人生经历;(2)分析传主的性格、情怀,把握传主的性格、情感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3)理解作者的评论、思想,分析作者的评论、思想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4)通过分析作品的选材、表现手法、修辞技巧、语言特色等艺术形式,了解作者这样处理的意图;(5)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对作者所持观点和艺术处理提出自己的看法——在语文卷上,这一条表现为“探究题”。

(二)传记文本的解题方法

如何解答传记类文本阅读题呢?首先,要把握传记的特点,熟悉传记的写法。从创作方法上说,传记一般采用顺序的形式来写作,即按照时间顺序记叙人物生平,以平实明快的叙述为主,适当穿插精辟的评说,以增加抒情、议论的色彩。其次,要积极关注作者或隐或显的评述。传记中的“评”,或分析传主的思想行为,或评价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或确定他在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往往是把握传记精髓和解答试题的要害所在。如2012年辽宁卷选文《克罗齐的求索》第四段中有个评价性的语句——“在长达42年的办刊过程中,克罗齐渐渐达到了他所期待的理论家和实践者之间协调统一的理想”,这是全文核心句之一。从结构上看,这句话之前的第二、三段,着眼点在克罗齐的“理论成就”,下文重点转向“实践活动”;而“在进行社会活动的同时,克罗齐不断修正完善他的理论学说”等文句,则联接了“理论家和实践者”这两个方面。此外,对于那些时间性比较强的人物传记,可采用列简要表格的方式梳理全文思路。

需要提醒的是,传记阅读的探究题以选择性、深刻性、个性化和创新精神为特征(如2013年辽宁卷的探究题为“在吴良镛看来,城市管理者的素养应包括诗人的情怀和史学家的品格与学识。请结合全文和社会现实,谈谈你的看法”),然而,“个性”、“创新”都必须根据题干的要求,依据原文内容,作出自己的判断、探讨、评价等,而不是脱离文本任意发挥。考生应特别留意下列三点:根据题干设定的范围,选择回答角度(如辽宁卷试题的“结合全文和社会现实”);根据文章提供的时代背景,确立正确的观点;结合文章内容,对观点进行分析(或阐述、证明)。

二、其他文体的答题要点

1.应对实用类文本中的“访谈”,重要的是迅速把握访谈的话题、理清访谈的线索、归纳访谈的主要内容、分析访谈的技巧、评价访谈的成效;可重点精读提问者提出的关键问题(包括提问的技巧)和访谈对象的关键回答(包括作答的艺术),深入研究其核心内容。

2.“新闻”属于记叙文的范畴,包含了记叙文的基本特点,解读时可借鉴记叙文的阅读方法,但又不能全套照搬。根据新闻特点,我们在阅读时可采用下述步骤:(1)看标题信息,揣摩新闻类型(考查较多的是通讯);(2)抓记叙要素,了解大致内容;(3)理行文线索,分清段落层次;(4)辨叙述方式,领会布局特点;(5)挖中心主旨,理解文本意义;(6)析表现手法,以供鉴赏探究。

3.“调查报告”是在叙述中把观点表达出来的(即在事实材料的基础上得出观点),因此,阅读时要充分把握文章中材料与观点的统一问题;在了解事件的起因、发展和结果的同时,还应审视事件的细微之处,并认真梳理调查者的观点,全面把握其要素和倾向。

4.“科普文章”的语言除准确严谨外,还具有不同于一般说明文的语言特色——如运用拟人,生动形象;口语表达,通俗易懂。此外,科普文的标题往往富于意蕴,值得玩味(像2012年山东卷就针对选文标题“古怪的重水”,设下了“你认为本文的标题合适吗?请写出两条理由,并结合文本加以分析”的考题)。

【金题回放】

(2013年全国课标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飞虎将军”陈纳德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人民正遭受着日本法西斯的疯狂蹂躏。战争中,从空中给予日本敌机致命打击的,是赫赫有名的美国“飞虎队”,其队长则是有着“飞虎将军”美称的陈纳德。

1937年,中日之战一触即发,增强中国空军作战能力迫在眉睫。当时,陈纳德已经从美国空军退役,他的朋友,在中国担任中央信托局机要顾问的霍勃鲁克非常欣赏他精湛的飞行技术和过人的军事才能,推荐他来华担任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顾问,并给他寄去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秘书长宋美龄的亲笔邀请信。5月,陈纳德来到上海作为期三个月的考察。在上海,陈纳德受到民众的热情欢迎和宋美龄的接见。他在日记中写道:“我终于在中国了。希望能在这里为正在争取民族团结和争取新生活的人民效劳。”endprint

7月7日卢沟桥事变,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陈纳德听到消息,当即决定留在中国,表示愿在任何能尽其所能的岗位上服务。他认为“中国对日之战,是美国也将卷入的太平洋之战的序幕”,他要为中国,也为自己即将卷入战争的祖国尽一份力量。此后,陈纳德在芷江、昆明等地筹建航校,训练飞行员,悉心传授战斗机飞行技术和作战技术,他多年前的军事理论著作《防御性追击的作用》终于有了用武之地。同时,他着手建立一个全国性的地面空袭警报系统,以便战斗机驾驶员及时拦击敌机。为了增强空军的战斗力,1940年10月,陈纳德赴美招募志愿者。虽然遭遇了很多挫折,但从未放弃。经过将近一年的艰苦努力,志愿队组建成功,后被编入美国陆军航空队。

1942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爆发,太平洋战争全面展开。20日,志愿队在昆明和日军进行第一次正面交锋。日军来犯的10架轰炸机有6架被击落,逃跑的4架中又有3架损于途中。而志愿队的飞机全部安全返航,只有1名驾驶员受轻伤。首战告捷,给饱受日机轰炸的昆明人民以极大的鼓舞。当天晚上,昆明各界人士为志愿队举行了盛大的庆功会,陈纳德深受感动,热泪不禁涌出……报纸头版头条报道战斗经过,称美国志愿军的飞机是“飞虎”,“飞虎队”从此成为志愿队的代称。

次日清晨,陈纳德收到驻扎在缅甸首都仰光的第三中队的报告,说有敌机在附近出没。陈纳德立即复电说:“据过去日本人的惯例,侦察机出现区域的地面重要军事目标,将会在次日,最迟不超过三日遭到空袭,务必严加戒备。”果然不出所料,23日开始,日军连续空袭仰光,飞虎队第三中队和英国皇家空军迎头痛击,给日军以沉重打击。仰光的连续空战,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陈纳德也从一个鲜为人知的、退役的美国陆军航空队上尉,成为名扬天下的新闻人物。

此后,飞虎队又在怒江阻截战、桂林保卫战等战役中,取得一个又一个重大胜利,沉重打击了日本法西斯,为中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胜利作出巨大贡献。陈纳德1942年晋升为准将后,主动向中国政府提出停发津贴。1943年晋升为少将,同年12月,成为美国著名的《时代》杂志的封面人物。1958年临终前又晋升为中将。

抗战八年,陈纳德领导的飞虎队和中国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建立了深厚的友谊。1945年飞虎队解散时,陈纳德受到中国国民政府的最高嘉奖。在中国,陈纳德还收获了爱情,1947年和中国记者陈香梅喜结良缘。陈纳德的命运和中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正如他所说的,“我虽然是美国人,但我和中国发生了如此密切的关系,大家共患难,同生死,所以我也算是半个中国人”。

陈纳德去世后,安葬在美国阿林顿公墓。墓碑正面镌刻着他生前获得的各种奖章和勋章,背面写着“陈纳德将军之墓”七个中文大字。

(摘编自赵家业《陈纳德》)

相关链接

①抗战初期,美国政府对日本侵华战争持“中立”态度,日本人知道有美国顾问在华帮助中国,要求美国下令让他们离开。美国国务院发布撤回命令,但陈纳德拒不执行,他斩钉截铁地说:“日本人离开中国时,我会高高兴兴地离开中国。”(百度百科)

②中国人的友谊最宝贵的体现,莫过于在日军占领区冒着生命危险搭救被追杀的美国飞行员和从那些地区不断地送来情报……为了扩建在成都郊外的飞机跑道,那里一下子就聚集了三十余万民工,三个月就完成了全部工程。(《陈纳德回忆录》)

③1990年,美国发行了纪念陈纳德将军的邮票。当年的飞虎队队员每年军人节都要到华盛顿祭奠他。在中国,重庆要建飞虎队纪念馆,昆明把从城里到机场的一条公路,重新命名为陈纳德路。(《北京青年报》2007年11月12日)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在霍勃鲁克的大力推荐下,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秘书长宋美龄亲自给陈纳德写去邀请信,陈纳德接信后当即决定来中国支援抗日。

B.为扩建成都郊外的飞机跑道,三十多万民工只用三个月就完成全部工程,陈纳德认为,这是中国人民对飞虎队深厚友谊的最宝贵表现。

C.陈纳德凭着精湛的飞行技术和卓越的军事才能,为中国抗战立下赫赫战功,自己也从一名退役上尉成为闻名全球的“飞虎将军”。

D.作为一位优秀的战斗机飞行员、令日军闻风丧胆的飞虎队队长,陈纳德曾经登上美国著名的《时代》杂志的封面。

E.为帮助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飞虎队在中国浴血奋战,作出杰出的贡献,因此被国民政府授予最高嘉奖。

[答案与解析]

答C给3分,答D给2分,答B给1分;答A、E不给分。(A项,错在“当即决定来中国支援抗日”,相关原文为“5月,陈纳德来到上海作为期三个月的考察。在上海,陈纳德受到民众的热情欢迎和宋美龄的接见。他在日记中写道……”;E项,错在“飞虎队……被国民政府授予最高嘉奖”,相关原文为“1945年飞虎队解散时,陈纳德受到中国国民政府的最高嘉奖”。B项,更准确的说法是“莫过于在日军占领区冒着生命危险搭救被追杀的美国飞行员和从那些地区不断地送来情报”。)

(2)陈纳德是一位出色的军事家,材料中有哪些体现?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与解析]

①“二战”中立下赫赫军功:筹建航校训练飞行员,建立地面空袭警报系统,组建飞虎队,给日军以沉重打击;②具有出色的军事才能:写有理论著作《防御性追击的作用》,又准确预测美国会卷入战争以及日机袭击仰光的时间。(每答出一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先要理清这篇传记的基本思路与传主的主要事迹,再围绕“出色的军事家”进行筛选、整合,如陈纳德“在芷江、昆明等地筹建航校,训练飞行员,悉心传授战斗机飞行技术和作战技术”、“同时,他着手建立一个全国性的地面空袭警报系统”,又如“他多年前的军事理论著作《防御性追击的作用》终于有了用武之地”、“他认为‘中国对日之战,是美国也将卷入的太平洋之战的序幕”、“果然不出所料,23日开始,日军连续空袭仰光”等。)endprint

(3)陈纳德的人格魅力是他至今仍被怀念的一个重要原因。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答案与解析]

①强烈的正义感,过人的勇气:“七七事变”后立即决定留在中国支援抗战,即使美国国务院发布命令也不撤回;②意志坚定,百折不挠:克服了重重困难,招募志愿者来华参战;③真诚正直,善良友爱:主动要求国民政府停发津贴,得到陈香梅的爱情,飞虎队队员每年组织悼念活动。(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题目要求分析“陈纳德的人格魅力”的具体表现,应特别注意两点:一是兼顾“相关链接”,如其中的“美国国务院发布撤回命令,但陈纳德拒不执行……”;二是“人格魅力”也可由侧面描写加以体现,如答案要点中的“得到陈香梅的爱情,飞虎队队员每年组织悼念活动”。)

(4)为什么陈纳德说自己是“半个中国人”?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案与解析]

①陈纳德精湛的飞行技术,过人的军事才能,在受聘担任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顾问期间,得到了充分施展的机会;②率领飞虎队在中国境内进行反法西斯战争;③在中国抗战期间立下了赫赫战功,从一个退休上尉晋升为将军,事业达到辉煌的顶峰;④率飞虎队与中国人民协同作战,生死与共,结下深厚的友谊;⑤受到国民政府的最高嘉奖;⑥和中国女子陈香梅产生感情并结为连理。(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5分,答出三点给8分;给满8分为止。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可根据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论述合理的程度,酌情给分。本题考查“探讨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F。陈纳德说自己是“半个中国人”,给出的理由是“我和中国发生了如此密切的关系,大家共患难,同生死”,应依据文本,将“如此密切的关系,大家共患难,同生死”具体化,作分点归纳;不要忽视“相关链接”中的信息,如“中国人的友谊最宝贵的体现……”。)

【请你演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8分)

林语堂轶事(节选)

郭济舫

把讲台变舞台

林语堂从小便有登上讲台的愿望。讲台是他热恋的战场,陶醉的舞台,讲演贯穿了他的一生,也记下了关于“幽默大师”的无数笑话。在巴西的一个集会上演讲,他说了一个轰动世界的玩笑话。他说:“世界大同的理想生活,就是住在英国的乡村,屋子里安装有美国的水电煤气管子,有个中国厨子,有个日本太太……”

林语堂是位杰出的演讲家,也是一位杰出的美食家。他虽然喜爱演讲,但碰到饭后被人拉去作临时演讲,则是深恶痛绝。有一次他真的遇到了这种事,饭是吃了,盛情邀讲话,推无可推,只得作一次无可奈何的临时演讲。他说:诸位,我讲个小笑话,助助消化——古罗马时代,皇帝常指派手下将活人投到斗兽场中给野兽吃掉,他就在撕吃活人的撕心裂肺的喊叫中和淋漓的鲜血中观赏。有一天,皇帝命令将一个人关进斗兽场,让一头狮子去吃。这人见了狮子并不害怕。他走近狮子,在它耳边轻轻说了几句话,只见那狮子掉头就走,不去吃他了。皇帝见了,十分奇怪。他想,大约是这头狮子肚中不饥,胃口不好,见了活人都懒得吃。于是,他命令放出一只饿虎来。饿虎两眼放着凶光扑过来,那人依然不怕。他又走到老虎近旁,向它耳语一番。那只饿虎竟也灰溜溜地逃走了。皇帝目睹一切,觉得难以置信,他想,这个人到底有什么法术令狮子、饿虎不吃他呢?他将那人召来盘问:“你究竟向那狮子、老虎说了些什么话,使它们掉头而去呢?”

那人不慌不忙地说:“其实很简单,我只是提醒它们,吃掉我当然很容易,可是吃了以后你得开口说话,演讲一番。”

致力于传播东方文化

林语堂致力于向西方世界介绍古老的东方文化。在西方人心目中,林语堂是位才华横溢、举止乖张、又具有几分神秘色彩的东方圣贤哲人;他肯定有着一把大胡子,有着一颗硕大无比的智慧的脑袋。林语堂曾说过,他不愿去西方人中间演讲,生怕破坏了他们的想象。但他还是去演讲了,结果是他的演讲更增强了西方人的好奇,使他们倾倒。

1936年在美国纽约举办了第一届全美书展,主办者安排了一个作家演讲的项目,他也在被请之列。当时,他的《吾国吾民》正高居畅销书榜首,他的名字正风靡美国读书界。轮到他演讲的时候,他不慌不忙地走上讲台,以风趣幽默、机智俏皮的口吻纵谈了他的东方人的人生观和他的写作经验。那天,他一反他在欧美大众场合着西装的习惯,打扮得像在国内一样,穿着一身蓝缎长袍,风度潇洒,慧气四溢。虽然不像美国读者预先期望的那样留一把大胡子、长一颗大脑袋,也足以表现出东方民族自然逍遥、无拘无束的精神。热心的听众被他娴熟的英语、雄辩的口才以及俏皮的演讲所折服,不断报以热烈的掌声。大家听得正入神,他却卖了个关子,收住语气说:“中国哲人的作风是:有话就说,说完就走。”

说完,他拾起他的烟斗,挥了挥他的长袖,飘然而去。听众们被他的这个举动弄得瞠目结舌,久久反应不过来。好些先生太太女士小姐们早就拟好了腹稿,准备待他演讲结束后举手发问,这也是西方人一般的礼数和规矩。可他这个东方人,简直有点莫名其妙,就这样,招呼也不打一个,讲着讲着,人就不见影儿了。

你能说这不是一次十分成功的演讲么?

(选自《周末》)

1.林语堂讲述古罗马时代的故事,有什么用意?(6分)

答:

2.由“致力于传播东方文化”部分,可以看出林语堂的哪些特点?(6分)

答:

3.林先生在美国演讲时,为什么“讲着讲着,人就不见影儿了”?(6分)

答:

参考答案:

1.①他用狮子和老虎吃人,比喻自己吃饭;②用狮子和老虎宁可不吃人也不演讲,暗示自己对饭后被拉去作临时演讲深感不满(或“深恶痛绝”)。2.①热爱自己的民族和国家,致力于向西方世界介绍古老的东方文化;②才华横溢,《吾国吾民》高居美国畅销书榜首;③风趣幽默,机智俏皮,口才出众,办事利落,演讲在高潮之际戛然而止。3.①因为林语堂先生具有东方民族自在逍遥、无拘无束的个性;②他的作风是“有话就说,说完就走”。(意思对即可。)endprint

二、阅读下面一篇访谈,完成1~4题。(18分)

席慕容:追寻我的游牧文化之根

新京报:1989年你第一次踏上蒙古高原以后,你的诗歌创作发生了明显的转变。从那时开始的一次接一次的寻根之旅,对你的诗歌创作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席慕容:我是蒙古族人,自小父母都是用蒙古语讲话,但我却没有出生在自己的家乡,因此既不能讲正确的蒙古语言,也不认识蒙古文字。自1989年第一次踏上蒙古高原的土地以来,我几乎每年都要从台湾来到蒙古高原,感受那里的文化和气息。这次将近两个月的内地寻根之旅中,北京是我的最后一站。1989年成为我创作的分水岭,我自己也是十年之后才发现。如果说有什么影响的话,我觉得是土地给予了我某种力量。我从前没有自信心,不善于出头露面,即使在我的诗歌很畅销的时候,我也不愿意出来演讲。因为我觉得诗歌创作是我个人的事情,要让我出来说点什么,我说不出来,我只是躲在家里写诗,如此而已。第一次回到内地的时候,民族大学的教授曾邀请我去演讲,我婉言谢绝,因为不知道自己要说什么,但是在1999年当我再次回到这里的时候,我自己主动跟他要求去民族大学演讲。

新京报:你为什么想到要去追寻这种游牧文化的根呢?

席慕容:我第一次回来虽然是在1989年,但追寻游牧文化之根的这种想法却是我从小就有的,甚至在我出生之前,那个基因就已经有了。我觉得,土地对于血缘有一种呼唤。

我到蒙古高原去,那里的人根本没有这种感觉,他们就生活在自己的文化里,因此感觉不到土地的召唤。可是一旦你离开了,你就会感觉到这种呼唤,或者是你正在离散天涯,或者是你感受到这种文化正在消失。这两种东西都会把你心底的感觉召唤出来,然后去追寻,去珍惜,去探索。每个人的血缘里都会有这种呼唤,有些人可能一辈子很幸福,不用感受这种呼唤,因为他就在自己的家乡。我想我之所以要追寻,是因为我曾经46年都离散在外头,从来都没有见过真正的蒙古高原,这让我想要见到蒙古高原的感觉非常强烈。

新京报:那你是如何理解这种游牧文化的呢?

席慕容:我是一个汉化很深的蒙古族人,我在蒙古高原的一系列探访,既是我探寻游牧文化奥妙的过程,也是我解除自己桎梏的过程。在中原农耕文化看来,游牧文化是异己的“反宇宙”;但是,文化应该是多元的,在游牧文化看来,它自身就是“正宇宙”,所以,世界上应该存在很多的“正宇宙”。与中原相比,蒙古高原的土地是贫瘠的,蒙古高原的人民靠一种坚持生存的信念产生了强大的力量,才让这块贫瘠的土地养育了一代又一代人。同时,他们又对大自然有一种由衷的崇敬,对自然生态抱以爱惜之情,才使自己得以生存,游牧文化得以代代流传,这正是游牧文化的本质。这种游牧文化就是我的精神的根。但这种游牧文化,在台湾并不为人所知,台湾学界甚至对游牧文化有些轻视。台湾中研院的一位学者曾经反问我说,游牧文化除了烤肉还有什么?我希望自己能为介绍游牧文化而做一些努力。

新京报:看得出来,草原情结已成为你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你出过5本关于蒙古高原题材的散文集了,今后还有这方面的写作计划吗?

席慕容:今年会有一本新书出来,叫《席慕容和她的蒙古高原》,但是文字部分大概只有两万多字,其余部分主要是我这些年到蒙古高原去拍的一些照片,在我看来,那才是真正的蒙古高原。

(选自《新京报》,有删改)

1.根据全文,说说席慕容“寻根”的理由。(4分)

答:

2.席慕容1999年再次回到内地时,为什么自己主动要求去民族大学演讲?(4分)

答:

3.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述席慕容眼里“游牧文化”的本质。(4分)

答:

4.席慕容说:“每个人的血缘里都会有这种呼唤,有些人可能一辈子很幸福,不用感受这种呼唤,因为他就在自己的家乡。”你同意她的这种说法吗?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6分)

答:

参考答案:

1.席慕容曾经46年都离散在外头,从来没有见过真正的蒙古高原(1分),而土地对于血缘有一种呼唤(1分),使她想感受那里的文化和气息,找到精神的根(2分)。2.因为席慕容意识到十年前蒙古高原的“寻根之旅”,使自己的诗歌创作发生了根本性变化(2分);是故乡的土地、文化和气息给予了她自信心(或“敢于出头露面的力量”)(2分)。3.蒙古高原的土地虽然是贫瘠的,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靠一种坚持生存的信念产生了强大力量(2分);他们对大自然有一种由衷的崇敬和爱惜之情(2分)。4.本题意在引导学生探究文本中的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学生只要鲜明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同意或不同意),可得1分;有理有据地论述自己的观点,语言简练、言之成理,即可再得5分。

[作者单位:江苏省太仓高级中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陈纳德席慕容飞虎队
《少数给中国的飞机:飞虎队的诞生》
谁愿意去完成这个必死的任务?
美国最后一位“飞虎队”成员去世
莲的心事
陈香梅:与陈纳德的一千个春天
席慕容“没信心”
飞虎40年
盼望
陈纳德在芷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