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九凤
在淮安区档案馆,珍藏着半个多世纪前周恩来、邓颖超给淮安写的信。人们最熟知的是1956年年底至1957年年初周恩来为了他八婶母的事曾三次致信淮安县人委(县政府)。
周恩来的八婶杨氏,宝应县天平大镇人。她嫁到周家时,周家已败落。为了生计,周家的兄弟都已离开驸马巷外出谋生。而杨氏的丈夫周贻奎(字焕臣)因为小时患过重度小儿麻痹症,双腿几乎无法站立,只能常年卧床,自然无法外出挣钱养家,只好“坚守”在淮安驸马巷老宅。
1907年夏天到1908年年初周恩来的两个年轻的母亲先后去世,周恩来的父亲周劭纲又在外谋生。10岁的周恩来和他的两个更幼小的弟弟全靠八婶监护抚养。所谓周恩来10岁就能“当家”的说法是因旧时重男轻女,亲戚朋友间遇有大事,前往祝贺或应酬的人一定要是男性。而八叔行动不便,八婶是女性,10岁的周恩来便成了代表周家形象的唯一出场人。所以,杨氏虽为周恩来婶娘,却与周恩来形同母子,婶侄之间的感情尤其深厚。
建国初,周恩来为了报答八婶的那段养育之恩,曾两次将八婶接去北京,让老人家住西花厅,还利用星期天和邓颖超一起陪八婶游颐和园,周恩来亲自在昆明湖为八婶划船,一家人其乐融融。周恩来原想在北京为八婶养老送终的,然而,由于杨氏多年生活在淮安,已经习惯了淮安的生活,坚持要回老家。周恩来无法强求老人,只好留下八婶的孙子周尔辉在北京读书,派警卫员将八婶送回淮安。
杨氏一生受穷、受苦、受累。她讨过饭、卖过估衣,排大长队领过官场赈灾粥厂熬煮的稀粥……她笃信佛教,常年坚持吃素、吃斋。所以建国初的那几年,虽然生活安定、有饭吃了,但她年事已高,落下一身病痛。据她的孙子周尔萃告诉笔者,后来大夫确诊她患的是乳腺癌。这种病在建国初还是不治之症。于是,家里人就把老人送进淮安县人民医院住院治疗。县委还把她的病情及时向周恩来作了报告。周恩来于日理万机中看了家乡寄给他的有关信件,并作了具体的指示。他的这些指示主要是通过三封信来表达的,这也是他留给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一段佳话。
周恩来的三封信都是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办公室”的信笺。其第一封信的内容是:
淮安县人民委员会:
前几日接到县第一人民医院一信,知我婶母病最近又重复发。陶华来信说你们常派人去看望和给治疗。谢谢你们亲切地关心和照顾。
我婶母的病我们知道是无法治疗,今后一切治疗还要麻烦你们。(请县人民医院治疗好了)不要向外地转治。如果治疗无效,一切后事也请你们代为办理。但要本着节约和简朴的精神办理。现寄去人民币贰佰元作为治疗和办理后事的费用,如不够时,请你们先垫付,事后来信说明支付情况,我再补钱去。
此致
敬礼
周恩来
一九五六年十月廿九日
在这封信的信笺底线外又补写了一行小字:“此信请转县人民医院负责同志一阅,不另附信。”
在这封短短的一百多字的信中,体现着周恩来对婶母虽然情深义重,但他不因为自己身居高位而使其转院上海、北京,而是要求就地治疗,如果治疗无效则后事从简,还承担了全部医疗和丧葬费用。
1956年底,周八太终因乳腺癌日重,身体不支离开人世。当淮安县人民委员会将这一不幸消息电告周恩来后,周恩来又让秘书给回了第二封信:
淮安县人民委员会负责同志:
总理伯母去年逝世后的善后费用,请你们将费用单据邮寄我室呈总理,总理说由他工薪扣除汇寄你们。
致
敬礼!
一九五七年三月十三日
当总理办公室收到有关收据后,周恩来又回了第三封信:
淮安县人民委员会负责同志:
来信收到,几年来你们对我伯母的照顾与关怀,尤其在她患病、住院治疗期间,为了她的健康,住院治疗,的确给你们增添了不少麻烦,今特向你们表示谢意。
我伯母家现还有陶华等人,今后她的生活费用均由我这儿接济,请当地政府对她勿再予照顾。
现寄去安葬我伯母善后费用所尾欠垫款二十五元,请查收。
致
敬礼!
周恩来
1957年4月19日
周恩来的第一封信是用钢笔书写的,是由他的保健护士郑淑芸代笔,文末加盖周恩来的一方阴刻白文印;第二封毛笔书写的信由秘书代笔,文末未署名,也未用章。笔者根据笔锋判断,像是周恩来的机要秘书孙岳写的,因孙岳已经作古,现已无从核实。第三封信是旧式手动打字机打出来的蓝字打印件,文末盖有周恩来的一方阳刻朱文印。
据郑淑芸女士对笔者说,总理工作特别忙,他的这些家事就由他先说一下意思,然后让他们代写,写好后再让总理过目。她代写的那封信只是她根据总理的意思写的一个草稿,她当时还想再仔细抄一下再交给收发室去邮寄。谁知总理看了后就说:“行了,行了,不用再浪费时间了。”郑淑芸还特别强调说:“信里所表达的意思绝对都是他的意见。”
值得一提的是,在淮安区档案馆,笔者最近还见到了邓颖超在同一时期的一封亲笔信:
淮安县人民委员会:
先后收到给恩来同志的两次来电。我们的婶母亡故的后事,承你们照料办理,深为感谢。前寄费用,如有不足,请告知,当由我们寄还。
专此,并致
敬礼!
邓颖超
1956.12.24
她的这封信邮寄在周恩来的第一封信之后,第二封信之前。根据信上“先后收到给恩来同志的两次来电”这句话判断,县里的这两次电报应该是在周恩来的八婶母病危和病故的时候拍发的。这封信一直未披露于世。邓颖超是以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身份,严格要求自己。因为她知道为八婶治病和办后事他们已经给淮安县邮汇了200元钱。以当时的物价和生活水平,200元已不是一个小数字。但她生怕因为婶母病逝花了公家的钱,所以亲笔写信,要求淮安方面对“前寄费用,如有不足,请告知,当由我们寄还”。
读到这里,不由使笔者想起1960年邓颖超在家宴请淮安县委负责人刘秉衡时帮助周恩来说服淮安方面要平掉周恩来老家祖坟和处理掉老家旧居时说的:“我是新的‘夫唱妇随。在平祖坟和处理旧居这两件事上,我同意并支持恩来的意见。”
周恩来夫妇给淮安的几封信虽然发生在50多年前。但透过信的字里行间,我们仍清楚地看到周恩来夫妇对八婶的亲情,也看到了他们对于自己的严格要求和对于人民的一片赤诚之心。夫妇俩都无愧于“全党楷模”。
(责任编辑:武学沪)
在淮安区档案馆,珍藏着半个多世纪前周恩来、邓颖超给淮安写的信。人们最熟知的是1956年年底至1957年年初周恩来为了他八婶母的事曾三次致信淮安县人委(县政府)。
周恩来的八婶杨氏,宝应县天平大镇人。她嫁到周家时,周家已败落。为了生计,周家的兄弟都已离开驸马巷外出谋生。而杨氏的丈夫周贻奎(字焕臣)因为小时患过重度小儿麻痹症,双腿几乎无法站立,只能常年卧床,自然无法外出挣钱养家,只好“坚守”在淮安驸马巷老宅。
1907年夏天到1908年年初周恩来的两个年轻的母亲先后去世,周恩来的父亲周劭纲又在外谋生。10岁的周恩来和他的两个更幼小的弟弟全靠八婶监护抚养。所谓周恩来10岁就能“当家”的说法是因旧时重男轻女,亲戚朋友间遇有大事,前往祝贺或应酬的人一定要是男性。而八叔行动不便,八婶是女性,10岁的周恩来便成了代表周家形象的唯一出场人。所以,杨氏虽为周恩来婶娘,却与周恩来形同母子,婶侄之间的感情尤其深厚。
建国初,周恩来为了报答八婶的那段养育之恩,曾两次将八婶接去北京,让老人家住西花厅,还利用星期天和邓颖超一起陪八婶游颐和园,周恩来亲自在昆明湖为八婶划船,一家人其乐融融。周恩来原想在北京为八婶养老送终的,然而,由于杨氏多年生活在淮安,已经习惯了淮安的生活,坚持要回老家。周恩来无法强求老人,只好留下八婶的孙子周尔辉在北京读书,派警卫员将八婶送回淮安。
杨氏一生受穷、受苦、受累。她讨过饭、卖过估衣,排大长队领过官场赈灾粥厂熬煮的稀粥……她笃信佛教,常年坚持吃素、吃斋。所以建国初的那几年,虽然生活安定、有饭吃了,但她年事已高,落下一身病痛。据她的孙子周尔萃告诉笔者,后来大夫确诊她患的是乳腺癌。这种病在建国初还是不治之症。于是,家里人就把老人送进淮安县人民医院住院治疗。县委还把她的病情及时向周恩来作了报告。周恩来于日理万机中看了家乡寄给他的有关信件,并作了具体的指示。他的这些指示主要是通过三封信来表达的,这也是他留给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一段佳话。
周恩来的三封信都是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办公室”的信笺。其第一封信的内容是:
淮安县人民委员会:
前几日接到县第一人民医院一信,知我婶母病最近又重复发。陶华来信说你们常派人去看望和给治疗。谢谢你们亲切地关心和照顾。
我婶母的病我们知道是无法治疗,今后一切治疗还要麻烦你们。(请县人民医院治疗好了)不要向外地转治。如果治疗无效,一切后事也请你们代为办理。但要本着节约和简朴的精神办理。现寄去人民币贰佰元作为治疗和办理后事的费用,如不够时,请你们先垫付,事后来信说明支付情况,我再补钱去。
此致
敬礼
周恩来
一九五六年十月廿九日
在这封信的信笺底线外又补写了一行小字:“此信请转县人民医院负责同志一阅,不另附信。”
在这封短短的一百多字的信中,体现着周恩来对婶母虽然情深义重,但他不因为自己身居高位而使其转院上海、北京,而是要求就地治疗,如果治疗无效则后事从简,还承担了全部医疗和丧葬费用。
1956年底,周八太终因乳腺癌日重,身体不支离开人世。当淮安县人民委员会将这一不幸消息电告周恩来后,周恩来又让秘书给回了第二封信:
淮安县人民委员会负责同志:
总理伯母去年逝世后的善后费用,请你们将费用单据邮寄我室呈总理,总理说由他工薪扣除汇寄你们。
致
敬礼!
一九五七年三月十三日
当总理办公室收到有关收据后,周恩来又回了第三封信:
淮安县人民委员会负责同志:
来信收到,几年来你们对我伯母的照顾与关怀,尤其在她患病、住院治疗期间,为了她的健康,住院治疗,的确给你们增添了不少麻烦,今特向你们表示谢意。
我伯母家现还有陶华等人,今后她的生活费用均由我这儿接济,请当地政府对她勿再予照顾。
现寄去安葬我伯母善后费用所尾欠垫款二十五元,请查收。
致
敬礼!
周恩来
1957年4月19日
周恩来的第一封信是用钢笔书写的,是由他的保健护士郑淑芸代笔,文末加盖周恩来的一方阴刻白文印;第二封毛笔书写的信由秘书代笔,文末未署名,也未用章。笔者根据笔锋判断,像是周恩来的机要秘书孙岳写的,因孙岳已经作古,现已无从核实。第三封信是旧式手动打字机打出来的蓝字打印件,文末盖有周恩来的一方阳刻朱文印。
据郑淑芸女士对笔者说,总理工作特别忙,他的这些家事就由他先说一下意思,然后让他们代写,写好后再让总理过目。她代写的那封信只是她根据总理的意思写的一个草稿,她当时还想再仔细抄一下再交给收发室去邮寄。谁知总理看了后就说:“行了,行了,不用再浪费时间了。”郑淑芸还特别强调说:“信里所表达的意思绝对都是他的意见。”
值得一提的是,在淮安区档案馆,笔者最近还见到了邓颖超在同一时期的一封亲笔信:
淮安县人民委员会:
先后收到给恩来同志的两次来电。我们的婶母亡故的后事,承你们照料办理,深为感谢。前寄费用,如有不足,请告知,当由我们寄还。
专此,并致
敬礼!
邓颖超
1956.12.24
她的这封信邮寄在周恩来的第一封信之后,第二封信之前。根据信上“先后收到给恩来同志的两次来电”这句话判断,县里的这两次电报应该是在周恩来的八婶母病危和病故的时候拍发的。这封信一直未披露于世。邓颖超是以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身份,严格要求自己。因为她知道为八婶治病和办后事他们已经给淮安县邮汇了200元钱。以当时的物价和生活水平,200元已不是一个小数字。但她生怕因为婶母病逝花了公家的钱,所以亲笔写信,要求淮安方面对“前寄费用,如有不足,请告知,当由我们寄还”。
读到这里,不由使笔者想起1960年邓颖超在家宴请淮安县委负责人刘秉衡时帮助周恩来说服淮安方面要平掉周恩来老家祖坟和处理掉老家旧居时说的:“我是新的‘夫唱妇随。在平祖坟和处理旧居这两件事上,我同意并支持恩来的意见。”
周恩来夫妇给淮安的几封信虽然发生在50多年前。但透过信的字里行间,我们仍清楚地看到周恩来夫妇对八婶的亲情,也看到了他们对于自己的严格要求和对于人民的一片赤诚之心。夫妇俩都无愧于“全党楷模”。
(责任编辑:武学沪)
在淮安区档案馆,珍藏着半个多世纪前周恩来、邓颖超给淮安写的信。人们最熟知的是1956年年底至1957年年初周恩来为了他八婶母的事曾三次致信淮安县人委(县政府)。
周恩来的八婶杨氏,宝应县天平大镇人。她嫁到周家时,周家已败落。为了生计,周家的兄弟都已离开驸马巷外出谋生。而杨氏的丈夫周贻奎(字焕臣)因为小时患过重度小儿麻痹症,双腿几乎无法站立,只能常年卧床,自然无法外出挣钱养家,只好“坚守”在淮安驸马巷老宅。
1907年夏天到1908年年初周恩来的两个年轻的母亲先后去世,周恩来的父亲周劭纲又在外谋生。10岁的周恩来和他的两个更幼小的弟弟全靠八婶监护抚养。所谓周恩来10岁就能“当家”的说法是因旧时重男轻女,亲戚朋友间遇有大事,前往祝贺或应酬的人一定要是男性。而八叔行动不便,八婶是女性,10岁的周恩来便成了代表周家形象的唯一出场人。所以,杨氏虽为周恩来婶娘,却与周恩来形同母子,婶侄之间的感情尤其深厚。
建国初,周恩来为了报答八婶的那段养育之恩,曾两次将八婶接去北京,让老人家住西花厅,还利用星期天和邓颖超一起陪八婶游颐和园,周恩来亲自在昆明湖为八婶划船,一家人其乐融融。周恩来原想在北京为八婶养老送终的,然而,由于杨氏多年生活在淮安,已经习惯了淮安的生活,坚持要回老家。周恩来无法强求老人,只好留下八婶的孙子周尔辉在北京读书,派警卫员将八婶送回淮安。
杨氏一生受穷、受苦、受累。她讨过饭、卖过估衣,排大长队领过官场赈灾粥厂熬煮的稀粥……她笃信佛教,常年坚持吃素、吃斋。所以建国初的那几年,虽然生活安定、有饭吃了,但她年事已高,落下一身病痛。据她的孙子周尔萃告诉笔者,后来大夫确诊她患的是乳腺癌。这种病在建国初还是不治之症。于是,家里人就把老人送进淮安县人民医院住院治疗。县委还把她的病情及时向周恩来作了报告。周恩来于日理万机中看了家乡寄给他的有关信件,并作了具体的指示。他的这些指示主要是通过三封信来表达的,这也是他留给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一段佳话。
周恩来的三封信都是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办公室”的信笺。其第一封信的内容是:
淮安县人民委员会:
前几日接到县第一人民医院一信,知我婶母病最近又重复发。陶华来信说你们常派人去看望和给治疗。谢谢你们亲切地关心和照顾。
我婶母的病我们知道是无法治疗,今后一切治疗还要麻烦你们。(请县人民医院治疗好了)不要向外地转治。如果治疗无效,一切后事也请你们代为办理。但要本着节约和简朴的精神办理。现寄去人民币贰佰元作为治疗和办理后事的费用,如不够时,请你们先垫付,事后来信说明支付情况,我再补钱去。
此致
敬礼
周恩来
一九五六年十月廿九日
在这封信的信笺底线外又补写了一行小字:“此信请转县人民医院负责同志一阅,不另附信。”
在这封短短的一百多字的信中,体现着周恩来对婶母虽然情深义重,但他不因为自己身居高位而使其转院上海、北京,而是要求就地治疗,如果治疗无效则后事从简,还承担了全部医疗和丧葬费用。
1956年底,周八太终因乳腺癌日重,身体不支离开人世。当淮安县人民委员会将这一不幸消息电告周恩来后,周恩来又让秘书给回了第二封信:
淮安县人民委员会负责同志:
总理伯母去年逝世后的善后费用,请你们将费用单据邮寄我室呈总理,总理说由他工薪扣除汇寄你们。
致
敬礼!
一九五七年三月十三日
当总理办公室收到有关收据后,周恩来又回了第三封信:
淮安县人民委员会负责同志:
来信收到,几年来你们对我伯母的照顾与关怀,尤其在她患病、住院治疗期间,为了她的健康,住院治疗,的确给你们增添了不少麻烦,今特向你们表示谢意。
我伯母家现还有陶华等人,今后她的生活费用均由我这儿接济,请当地政府对她勿再予照顾。
现寄去安葬我伯母善后费用所尾欠垫款二十五元,请查收。
致
敬礼!
周恩来
1957年4月19日
周恩来的第一封信是用钢笔书写的,是由他的保健护士郑淑芸代笔,文末加盖周恩来的一方阴刻白文印;第二封毛笔书写的信由秘书代笔,文末未署名,也未用章。笔者根据笔锋判断,像是周恩来的机要秘书孙岳写的,因孙岳已经作古,现已无从核实。第三封信是旧式手动打字机打出来的蓝字打印件,文末盖有周恩来的一方阳刻朱文印。
据郑淑芸女士对笔者说,总理工作特别忙,他的这些家事就由他先说一下意思,然后让他们代写,写好后再让总理过目。她代写的那封信只是她根据总理的意思写的一个草稿,她当时还想再仔细抄一下再交给收发室去邮寄。谁知总理看了后就说:“行了,行了,不用再浪费时间了。”郑淑芸还特别强调说:“信里所表达的意思绝对都是他的意见。”
值得一提的是,在淮安区档案馆,笔者最近还见到了邓颖超在同一时期的一封亲笔信:
淮安县人民委员会:
先后收到给恩来同志的两次来电。我们的婶母亡故的后事,承你们照料办理,深为感谢。前寄费用,如有不足,请告知,当由我们寄还。
专此,并致
敬礼!
邓颖超
1956.12.24
她的这封信邮寄在周恩来的第一封信之后,第二封信之前。根据信上“先后收到给恩来同志的两次来电”这句话判断,县里的这两次电报应该是在周恩来的八婶母病危和病故的时候拍发的。这封信一直未披露于世。邓颖超是以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身份,严格要求自己。因为她知道为八婶治病和办后事他们已经给淮安县邮汇了200元钱。以当时的物价和生活水平,200元已不是一个小数字。但她生怕因为婶母病逝花了公家的钱,所以亲笔写信,要求淮安方面对“前寄费用,如有不足,请告知,当由我们寄还”。
读到这里,不由使笔者想起1960年邓颖超在家宴请淮安县委负责人刘秉衡时帮助周恩来说服淮安方面要平掉周恩来老家祖坟和处理掉老家旧居时说的:“我是新的‘夫唱妇随。在平祖坟和处理旧居这两件事上,我同意并支持恩来的意见。”
周恩来夫妇给淮安的几封信虽然发生在50多年前。但透过信的字里行间,我们仍清楚地看到周恩来夫妇对八婶的亲情,也看到了他们对于自己的严格要求和对于人民的一片赤诚之心。夫妇俩都无愧于“全党楷模”。
(责任编辑:武学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