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切怀念罗运来书记

2014-06-20 02:00李鸿民
钟山风雨 2014年3期
关键词:新沂社教工作队

李鸿民

今年3月4日,罗运来同志离开我们整整21周年了!

当年的形影相随,言犹在耳;石子岗的挥泪永别,如同隔日。从此天上人间,想见音容云万里,每思教诲月三更。

从1964年春到1975年冬,罗运来书记在徐州十一年。其间,让他放手工作的时间还不到三年,而其含冤受屈、饱受精神折磨和人身摧残的时间,却长达八年之久。

罗运来是一位有理想、有智慧、有抱负的地委书记。他激情满怀,昂扬奋进,脚踏实地,心系百姓,为改变徐州地区的穷困面貌而不知倦怠地忘我工作。他的光辉形象、高尚品格深深地埋藏在我的心中。

“层层布点,样板推动”的领导思维和工作模式,让徐州干部耳目一新

罗运来在淮阴、苏州地区工作多年,有丰富的农村工作经验。苏州的华西大队是全国的先进典型,罗运来一来到徐州便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借鉴苏州的先进经验,改变干部群众因循守旧的思想观念,振奋工作精神,从而改变生产落后的面貌。

他来徐州,初任地委第二书记,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倾听群众呼声,掌握真实情况。我随他跑了全区八县的许多公社、大队和生产队,召开了多次干部群众座谈会,并调查了各类先进典型。他认为,有典型,就有希望。他相信典型的力量是巨大的。他常常提到华西的经验,鼓励各级干部甚至组织群众去华西参观学习。他说:“因循守旧、无所作为、小富即安的思想,只有通过先进典型,才可以打破,才能解决问题。”

沛县敬安公社的王刷楼大队,是地区农口的改碱试点,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罗运来看过以后,非常兴奋。他说:“这个典型搞好了,可以带动周围的河口公社、范楼公社一大片地区,意义很大。”他指出,这样的试点,不能光由一个农业部门来搞,要加派力量,让水利局、多管局和农科所参加,从改土、施肥、种子、水利、多种经营等一齐下手,综合治理,集中攻关,要搞一个成一个,搞一片成一片,使之成为真正值得推广的样板。为此,他在这里召开了三个公社的干部会议,统一思想,推广经验。

东海县的黄川公社、赣榆县的金山公社、丰县的顺河公社、睢宁县的黄河故道等,都有各自的先进典型,但这些先进典型或因领导重视不够,或实际工作推广不力,都未能产生太大的影响力和带动力。罗运来分别在这些地区召开了不同形式的现场会议,通过这些活动,引起各级领导对试点工作的重视,并扩大了试点的影响。

铜山县的大庙公社是徐州地委历次农村运动的试点,在全区有一定的影响。罗运来多次来到大庙公社调查,提出光搞“运动”不行,要搞成名副其实的生产样板,并且要扩大到连边的大吴和大黄山两个公社,变成“三大”样板,由地委直接去抓,地区农科所等有关部门要派技术力量参加。

后来,罗运来将自己的想法归纳为在全区树立“百队样板”,以“三大样板”为龙头,在全区广泛宣传,形成合力,大力推广。在地委常委会和县委书记会议上,罗运来的这些想法,受到一致肯定。

1965年9月19日,地委隆重召开全区“百队样板”三级干部大会,一批先进典型在大会上作了发言,罗运来经过认真准备,亲自撰稿作了大会总结。会后,“百队样板”成了议论的热点,树样板、学样板、赶样板也成了工作追逐的目标。

“落后不能说三年”的一句口头禅,成了激发干部斗志的推动力

三年中,罗运来对下面的干部最常说的一句话,便是“落后不能说三年”。经过三年困难时期,干部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畏难情绪,有些干部精神振作不起来,工作没有起色。

罗运来认为,要搞好工作首先必须解决干部的精神状态问题。他每到一处,都要谈到落后变先进的问题。他说,我们必须承认落后,落后是由各种主客观的条件造成的。但是,我们不怕落后,因为落后是可以改变的。

在睢宁县召开的三级干部大会上,他做了一个长篇讲话,反复宣传“穷则思变”的道理。他的讲话,语言生动,例证充分,令人信服。他说,睢宁是个多灾多难的地方,大家在这里工作都很辛苦,怎么办呢?要把这个账记在老天的头上,苦干三年落后也可以变先进。他提倡干工作要雷厉风行,说干就干,决不能被困难吓倒。

在沛县王刷楼大队,他说现在很多人一看到大片的盐碱地,就发愁,认为是个愁肠。光愁不行,要像大寨人,敢于改造它。这一片改造好了,推广的意义非常大。

在邳县,他反复强调,要想干革命就要敢于到那些条件差的地方去。他说:“做工作如逆水行舟,靠吃现成饭,是没有出息的表现。”

在新沂县三级干部大会上,他提出“六赶六超”,号召干部要克服穷自卑、穷自满、“老油条”思想,鼓励大家振作精神。

在很多地方,他都说过这样一句话:“落后不能说三年”,如果三年还是老样子,落后面貌还没有改变,那就要“搬家”、“换位子”、“刮鼻子”。

罗运来的文化不高,但是爱学习,文章写得好,有时自撰文章在中央报刊发表。他常说,写文章应记住四点:立意明确,举例生动,论证有据,结尾有力。当地的干部常说,听了他的报告,有一种高屋建瓴、语出惊人的感觉,震撼力很强。渐渐地在干部中流传出这样一句话:“徐州要罗来运转了。”这句话,不胫而走,传播甚广。

“两副担子一肩挑”,罗运来承受着双重压力,仍紧抓生产不放

1965年秋,全国面上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改为系统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也叫“四清运动”。这个时候,阶级斗争的调门越来越高,中央文件上有人估计,农村基层政权60%以上不在贫下中农手中,所以要采取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的方式解决。

根据这种错误的判断,江苏省委决定,全省组织5万人的社教工作团,每个地区先解决一个县的问题。

9月,徐州地委工作团组成,确定集中在新沂县打歼灭战。社教团共7840人,其中机关、部队、学校、大型企业、县社干部共3811人,其余的都是知识青年、复员退伍军人和下放回乡职工。

社教团组成后,在铜山大湖营房进行了一个月的学习培训,然后,浩浩荡荡开进新沂。社教队进村后,不仅地、富、反、坏一片惊恐,基层干部的震动也很大,思想上产生压力,工作不敢领导,生产受到影响。

罗运来身为地委书记兼社教总团团长,及时发现了这一问题,他非常担心两个问题:一是生产落下来,方兴未艾的“百队样板”活动陷于流产;二是运动中执行政策过左,伤害干部的积极性。这段时间,他烟抽得特别多,休息越来越少,每到一处总先问问生产情况,再听社教工作汇报。因为当时各县的县委书记都在社教团,他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

12月19日,罗运来在地委开完会后去新沂途中,先在睢宁检查了一天工作,晚上住在宿迁。20日,来到新沂唐店公社听取了地委常委秘书长纪凤来关于先行社的汇报,又听了省委办公厅、中央军委驻队工作组关于坡桥、后滩两个大队社教运动的情况汇报。21日上午,在瓦窑公社又听取了工作队的汇报。下午,便匆匆赶到县城,立即召开社教团党委会议。总团副团长戴为然(省委党校校长)、刘平(共青团省委书记)、高秉田(地委常委副专员)出席,县委书记尹士彬列席会议。

会上,罗运来说:“老尹(士彬)、老郑(副书记郑兴立)基本上要和我们一起活动。老尹要站起来,敢于交代,敢于决裂,敢于领导生产和运动。”罗运来还对尹士彬讲:“生产你们多考虑一些,不要怕说唱对台戏,因为现在明确了,唱不倒我们的决心。”罗运来看似对尹邓施加压力,实则为他们解脱。

12月23日,罗运来又来到唐店先行社,听过汇报以后,他强调了四条意见:一、要提高工作队的领导水平、政策水平,使运动健康发展;二、要有团结大多数的战略思想;三、要注意分化瓦解,让有问题的干部主动交代问题;四、领导人要亲自上阵,加强具体指导。

12月26日,罗运来来到窑湾公社检查工作,社教队汇报公社养鸭场场长自杀身亡。罗运来十分吃惊,让我立即告诉总团办公室,今后凡遇到死人情况,必须立即汇报,并彻底查明原因。一次,晚上9时左右,我陪同罗运来到唐店公社的后滩大队,事先没有通知,当时工作队正在批斗生产队会计。罗运来突然进来,见这个会计正双膝跪在地上,他坐下来后,点燃一支烟慢吞吞地说:“有什么问题站起来说吧,不要跪在地上。”现场的尴尬局面得以缓和。

炮车公社是新沂的生产先进单位,已经进行一次面上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这次又成了复查的“重点”。公社党委书记原是一位县委副书记兼任的,运动开展之前已经调往徐州,担任地区多种经营管理局局长。工作队进驻后,又通知该同志回去作检查,交代问题,并且屡次检查都过不了关。

罗运来几次到炮车检查工作,听取工作队回报。工作队负责人坚持对该同志进行处分,罗运来比较了解此人,表示:“对他不要戴帽子,工作中的缺点错误,有主客观方面的原因,有些问题领导上要担担子。”后来中央“23条”下来了,总团通知让该同志马上回原单位去工作。对于群众中所谓的“漏划成份”问题,罗运来听取各工作队汇报时,从不轻易表态,他强调这是一个政策问题,必须认真核实,弄清材料再上报。同时,反复强调要坚持贯彻中央“23条”中团结95%的干部和95%的群众政策,尽量缩小打击面,不留后遗症。新沂的社教运动,后来因“文化大革命”的到来无果而终。

“文化大革命”枉加罪名,蒙受八年不白之冤

正当罗运来踌躇满志,准备为改变徐州的贫困面貌而一展身手的时候,“文化大革命”爆发了。在人民心目中老成持重、废寝忘食工作的罗运来,被卷入了这场狂潮。

1967年2月4日,地委被“夺权”的一幕,我至今记忆犹新。当晚9点多钟,灯光暗淡,寒风凛冽,一伙手持木棍、头戴柳条帽的造反派,突然冲进地委大院,大喊大叫。等我从楼上的地委文革办公室来到大院时,罗运来已经被两个彪形大汉拖了下来,双臂后拧,摁倒在地,面朝冰冷的水泥地面。造反派们宣布夺权开始,他们要罗运来交出印鉴,因为印鉴在地委机要室保管,他们就将机要员赵允庆反拧双臂从楼上拉了下来,让他交出印鉴。赵允庆不肯,罗运来怕他受苦,无奈地说:“交吧。”这就是后来被造反派大肆宣扬的“2·4”夺权。

在黑暗中,人们注意到现场指挥“夺权”的两个熟悉的面孔。一个是地委小车班皮某,他是地委书记罗运来的小车司机,如今是造反派司令;另一个是军分区的副司令王某,平时在第一书记面前唯唯诺诺,今天第一书记成了他们迫害的对象。场面惊心动魄,令人匪夷所思。我彻夜无眠。

第二天上午,夺权的造反派来到文革办公室,找我和张心亮谈话。来谈话的两个人也是熟面孔,一个姓朱,一个姓姜。开口便说:“你们罪大恶极,罪恶滔天……”听了让人一阵恶心。

此后的八年,罗运来被强加多顶帽子:会道门、假党员、走资派、挑动群众斗群众的黑手、“5·16”分子、反军乱军直至恶毒攻击伟大领袖的现行反革命,等等。目的就是要打倒他。

在地委领导干部中,罗运来的“解放”和恢复工作很晚。这事一直让我迷惑不解。1967年4—5月份,“革委会”成立,要搞“三结合”。讨论先结合哪个领导干部时,我所在单位的造反组织通知我去参加会议。在会上,我说应该先结合罗运来,并列举了四条理由。会后不到半天,就招来了大字报的严厉批判,什么死保黑主子、夹着黑提包、坐着黑汽车、开黑会、写黑文等等,一连串用了32个“黑”字。不知深浅的我,哪晓得地委大院里惊涛骇浪,为避风险,我回到乡下住了好长一段时间。

直到46年后的2013年,我第一次看到发表在新疆《沙湾文学》(2008年第4期)上的一篇名为《见证》的文章时,才解开了心中的谜团。作者罗思荣,是原徐州农校一位青年女生。一直纠缠不休的所谓罗运来“9·6”大字报的真相,原来是一起冤案,而她是唯一的历史见证人。感谢罗女士的这篇文章,这不仅是一份历史的见证,更是一份真切的怀念,正如她自己在文中所说:“我见证了那个时代的愚昧和荒诞,我见证了一个老革命的胸怀和功绩,我也见证了本该澄清的历史真实。在我有生之年,在他离开人世十五周年之后,以此文寄托我对一个老革命的哀思。”

(责任编辑:顾鸿)

罗运来身为地委书记兼社教总团团长,及时发现了这一问题,他非常担心两个问题:一是生产落下来,方兴未艾的“百队样板”活动陷于流产;二是运动中执行政策过左,伤害干部的积极性。这段时间,他烟抽得特别多,休息越来越少,每到一处总先问问生产情况,再听社教工作汇报。因为当时各县的县委书记都在社教团,他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

12月19日,罗运来在地委开完会后去新沂途中,先在睢宁检查了一天工作,晚上住在宿迁。20日,来到新沂唐店公社听取了地委常委秘书长纪凤来关于先行社的汇报,又听了省委办公厅、中央军委驻队工作组关于坡桥、后滩两个大队社教运动的情况汇报。21日上午,在瓦窑公社又听取了工作队的汇报。下午,便匆匆赶到县城,立即召开社教团党委会议。总团副团长戴为然(省委党校校长)、刘平(共青团省委书记)、高秉田(地委常委副专员)出席,县委书记尹士彬列席会议。

会上,罗运来说:“老尹(士彬)、老郑(副书记郑兴立)基本上要和我们一起活动。老尹要站起来,敢于交代,敢于决裂,敢于领导生产和运动。”罗运来还对尹士彬讲:“生产你们多考虑一些,不要怕说唱对台戏,因为现在明确了,唱不倒我们的决心。”罗运来看似对尹邓施加压力,实则为他们解脱。

12月23日,罗运来又来到唐店先行社,听过汇报以后,他强调了四条意见:一、要提高工作队的领导水平、政策水平,使运动健康发展;二、要有团结大多数的战略思想;三、要注意分化瓦解,让有问题的干部主动交代问题;四、领导人要亲自上阵,加强具体指导。

12月26日,罗运来来到窑湾公社检查工作,社教队汇报公社养鸭场场长自杀身亡。罗运来十分吃惊,让我立即告诉总团办公室,今后凡遇到死人情况,必须立即汇报,并彻底查明原因。一次,晚上9时左右,我陪同罗运来到唐店公社的后滩大队,事先没有通知,当时工作队正在批斗生产队会计。罗运来突然进来,见这个会计正双膝跪在地上,他坐下来后,点燃一支烟慢吞吞地说:“有什么问题站起来说吧,不要跪在地上。”现场的尴尬局面得以缓和。

炮车公社是新沂的生产先进单位,已经进行一次面上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这次又成了复查的“重点”。公社党委书记原是一位县委副书记兼任的,运动开展之前已经调往徐州,担任地区多种经营管理局局长。工作队进驻后,又通知该同志回去作检查,交代问题,并且屡次检查都过不了关。

罗运来几次到炮车检查工作,听取工作队回报。工作队负责人坚持对该同志进行处分,罗运来比较了解此人,表示:“对他不要戴帽子,工作中的缺点错误,有主客观方面的原因,有些问题领导上要担担子。”后来中央“23条”下来了,总团通知让该同志马上回原单位去工作。对于群众中所谓的“漏划成份”问题,罗运来听取各工作队汇报时,从不轻易表态,他强调这是一个政策问题,必须认真核实,弄清材料再上报。同时,反复强调要坚持贯彻中央“23条”中团结95%的干部和95%的群众政策,尽量缩小打击面,不留后遗症。新沂的社教运动,后来因“文化大革命”的到来无果而终。

“文化大革命”枉加罪名,蒙受八年不白之冤

正当罗运来踌躇满志,准备为改变徐州的贫困面貌而一展身手的时候,“文化大革命”爆发了。在人民心目中老成持重、废寝忘食工作的罗运来,被卷入了这场狂潮。

1967年2月4日,地委被“夺权”的一幕,我至今记忆犹新。当晚9点多钟,灯光暗淡,寒风凛冽,一伙手持木棍、头戴柳条帽的造反派,突然冲进地委大院,大喊大叫。等我从楼上的地委文革办公室来到大院时,罗运来已经被两个彪形大汉拖了下来,双臂后拧,摁倒在地,面朝冰冷的水泥地面。造反派们宣布夺权开始,他们要罗运来交出印鉴,因为印鉴在地委机要室保管,他们就将机要员赵允庆反拧双臂从楼上拉了下来,让他交出印鉴。赵允庆不肯,罗运来怕他受苦,无奈地说:“交吧。”这就是后来被造反派大肆宣扬的“2·4”夺权。

在黑暗中,人们注意到现场指挥“夺权”的两个熟悉的面孔。一个是地委小车班皮某,他是地委书记罗运来的小车司机,如今是造反派司令;另一个是军分区的副司令王某,平时在第一书记面前唯唯诺诺,今天第一书记成了他们迫害的对象。场面惊心动魄,令人匪夷所思。我彻夜无眠。

第二天上午,夺权的造反派来到文革办公室,找我和张心亮谈话。来谈话的两个人也是熟面孔,一个姓朱,一个姓姜。开口便说:“你们罪大恶极,罪恶滔天……”听了让人一阵恶心。

此后的八年,罗运来被强加多顶帽子:会道门、假党员、走资派、挑动群众斗群众的黑手、“5·16”分子、反军乱军直至恶毒攻击伟大领袖的现行反革命,等等。目的就是要打倒他。

在地委领导干部中,罗运来的“解放”和恢复工作很晚。这事一直让我迷惑不解。1967年4—5月份,“革委会”成立,要搞“三结合”。讨论先结合哪个领导干部时,我所在单位的造反组织通知我去参加会议。在会上,我说应该先结合罗运来,并列举了四条理由。会后不到半天,就招来了大字报的严厉批判,什么死保黑主子、夹着黑提包、坐着黑汽车、开黑会、写黑文等等,一连串用了32个“黑”字。不知深浅的我,哪晓得地委大院里惊涛骇浪,为避风险,我回到乡下住了好长一段时间。

直到46年后的2013年,我第一次看到发表在新疆《沙湾文学》(2008年第4期)上的一篇名为《见证》的文章时,才解开了心中的谜团。作者罗思荣,是原徐州农校一位青年女生。一直纠缠不休的所谓罗运来“9·6”大字报的真相,原来是一起冤案,而她是唯一的历史见证人。感谢罗女士的这篇文章,这不仅是一份历史的见证,更是一份真切的怀念,正如她自己在文中所说:“我见证了那个时代的愚昧和荒诞,我见证了一个老革命的胸怀和功绩,我也见证了本该澄清的历史真实。在我有生之年,在他离开人世十五周年之后,以此文寄托我对一个老革命的哀思。”

(责任编辑:顾鸿)

罗运来身为地委书记兼社教总团团长,及时发现了这一问题,他非常担心两个问题:一是生产落下来,方兴未艾的“百队样板”活动陷于流产;二是运动中执行政策过左,伤害干部的积极性。这段时间,他烟抽得特别多,休息越来越少,每到一处总先问问生产情况,再听社教工作汇报。因为当时各县的县委书记都在社教团,他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

12月19日,罗运来在地委开完会后去新沂途中,先在睢宁检查了一天工作,晚上住在宿迁。20日,来到新沂唐店公社听取了地委常委秘书长纪凤来关于先行社的汇报,又听了省委办公厅、中央军委驻队工作组关于坡桥、后滩两个大队社教运动的情况汇报。21日上午,在瓦窑公社又听取了工作队的汇报。下午,便匆匆赶到县城,立即召开社教团党委会议。总团副团长戴为然(省委党校校长)、刘平(共青团省委书记)、高秉田(地委常委副专员)出席,县委书记尹士彬列席会议。

会上,罗运来说:“老尹(士彬)、老郑(副书记郑兴立)基本上要和我们一起活动。老尹要站起来,敢于交代,敢于决裂,敢于领导生产和运动。”罗运来还对尹士彬讲:“生产你们多考虑一些,不要怕说唱对台戏,因为现在明确了,唱不倒我们的决心。”罗运来看似对尹邓施加压力,实则为他们解脱。

12月23日,罗运来又来到唐店先行社,听过汇报以后,他强调了四条意见:一、要提高工作队的领导水平、政策水平,使运动健康发展;二、要有团结大多数的战略思想;三、要注意分化瓦解,让有问题的干部主动交代问题;四、领导人要亲自上阵,加强具体指导。

12月26日,罗运来来到窑湾公社检查工作,社教队汇报公社养鸭场场长自杀身亡。罗运来十分吃惊,让我立即告诉总团办公室,今后凡遇到死人情况,必须立即汇报,并彻底查明原因。一次,晚上9时左右,我陪同罗运来到唐店公社的后滩大队,事先没有通知,当时工作队正在批斗生产队会计。罗运来突然进来,见这个会计正双膝跪在地上,他坐下来后,点燃一支烟慢吞吞地说:“有什么问题站起来说吧,不要跪在地上。”现场的尴尬局面得以缓和。

炮车公社是新沂的生产先进单位,已经进行一次面上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这次又成了复查的“重点”。公社党委书记原是一位县委副书记兼任的,运动开展之前已经调往徐州,担任地区多种经营管理局局长。工作队进驻后,又通知该同志回去作检查,交代问题,并且屡次检查都过不了关。

罗运来几次到炮车检查工作,听取工作队回报。工作队负责人坚持对该同志进行处分,罗运来比较了解此人,表示:“对他不要戴帽子,工作中的缺点错误,有主客观方面的原因,有些问题领导上要担担子。”后来中央“23条”下来了,总团通知让该同志马上回原单位去工作。对于群众中所谓的“漏划成份”问题,罗运来听取各工作队汇报时,从不轻易表态,他强调这是一个政策问题,必须认真核实,弄清材料再上报。同时,反复强调要坚持贯彻中央“23条”中团结95%的干部和95%的群众政策,尽量缩小打击面,不留后遗症。新沂的社教运动,后来因“文化大革命”的到来无果而终。

“文化大革命”枉加罪名,蒙受八年不白之冤

正当罗运来踌躇满志,准备为改变徐州的贫困面貌而一展身手的时候,“文化大革命”爆发了。在人民心目中老成持重、废寝忘食工作的罗运来,被卷入了这场狂潮。

1967年2月4日,地委被“夺权”的一幕,我至今记忆犹新。当晚9点多钟,灯光暗淡,寒风凛冽,一伙手持木棍、头戴柳条帽的造反派,突然冲进地委大院,大喊大叫。等我从楼上的地委文革办公室来到大院时,罗运来已经被两个彪形大汉拖了下来,双臂后拧,摁倒在地,面朝冰冷的水泥地面。造反派们宣布夺权开始,他们要罗运来交出印鉴,因为印鉴在地委机要室保管,他们就将机要员赵允庆反拧双臂从楼上拉了下来,让他交出印鉴。赵允庆不肯,罗运来怕他受苦,无奈地说:“交吧。”这就是后来被造反派大肆宣扬的“2·4”夺权。

在黑暗中,人们注意到现场指挥“夺权”的两个熟悉的面孔。一个是地委小车班皮某,他是地委书记罗运来的小车司机,如今是造反派司令;另一个是军分区的副司令王某,平时在第一书记面前唯唯诺诺,今天第一书记成了他们迫害的对象。场面惊心动魄,令人匪夷所思。我彻夜无眠。

第二天上午,夺权的造反派来到文革办公室,找我和张心亮谈话。来谈话的两个人也是熟面孔,一个姓朱,一个姓姜。开口便说:“你们罪大恶极,罪恶滔天……”听了让人一阵恶心。

此后的八年,罗运来被强加多顶帽子:会道门、假党员、走资派、挑动群众斗群众的黑手、“5·16”分子、反军乱军直至恶毒攻击伟大领袖的现行反革命,等等。目的就是要打倒他。

在地委领导干部中,罗运来的“解放”和恢复工作很晚。这事一直让我迷惑不解。1967年4—5月份,“革委会”成立,要搞“三结合”。讨论先结合哪个领导干部时,我所在单位的造反组织通知我去参加会议。在会上,我说应该先结合罗运来,并列举了四条理由。会后不到半天,就招来了大字报的严厉批判,什么死保黑主子、夹着黑提包、坐着黑汽车、开黑会、写黑文等等,一连串用了32个“黑”字。不知深浅的我,哪晓得地委大院里惊涛骇浪,为避风险,我回到乡下住了好长一段时间。

直到46年后的2013年,我第一次看到发表在新疆《沙湾文学》(2008年第4期)上的一篇名为《见证》的文章时,才解开了心中的谜团。作者罗思荣,是原徐州农校一位青年女生。一直纠缠不休的所谓罗运来“9·6”大字报的真相,原来是一起冤案,而她是唯一的历史见证人。感谢罗女士的这篇文章,这不仅是一份历史的见证,更是一份真切的怀念,正如她自己在文中所说:“我见证了那个时代的愚昧和荒诞,我见证了一个老革命的胸怀和功绩,我也见证了本该澄清的历史真实。在我有生之年,在他离开人世十五周年之后,以此文寄托我对一个老革命的哀思。”

(责任编辑:顾鸿)

猜你喜欢
新沂社教工作队
江苏新沂: 转型出新意 生态更心怡
乡村振兴背景下新沂市优质稻米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新媒体环境下地方台社教节目的创新研究
轻盐集团:打造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队
人大驻村扶贫工作队的一天
驻村工作队要参与村庄治理
桥陈村来了一支扶贫工作队
新意识形态语境下的社教栏目创新创优策略
电视社教类节目编辑的几点思考
江苏新沂高庄汉代土墩墓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