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1931:邓小平在广西

2014-06-20 03:51毛峥嵘
文史春秋 2014年1期
关键词:张云逸龙州红七军

毛峥嵘

1929年7月至1931年1月,邓小平作为中共中央代表,在广西领导了百色起义、龙州起义,创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第八军和左、右江革命根据地,在广西西部地区燃起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1930年11月,邓小平奉命率红七军离开右江革命根据地,转战桂、湘、粤、赣四省,途中,坚决地纠正了军内“立三左倾冒险主义”错误,英勇地粉碎了敌人的围、追、堵、截,战胜了重重艰难险阻,于1931年到江西与中央红军胜利会师。百色、龙州起义,红七军、红八军的创建,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是邓小平及其他与之共同奋斗的战友们对中国革命的重大贡献。这段历史在中国革命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排除“左”的干扰

进行统战工作

1929年3月,蒋介石与广西桂系集团为了争夺地盘,在长江中游地区调兵遣将,准备展开军阀战争。双方剑拔弩张之时,蒋介石通过与桂系李、黄、白有矛盾的广西军人俞作柏,策动在武汉的桂军师长李明瑞、杨腾辉倒戈拥蒋,桂系军队全线崩溃,李宗仁从上海、白崇禧从北京相继逃到香港。6月,俞、李率部占领梧州,随即进兵南宁,迫使北伐以来一直独揽广西军政大权的黄绍竑也离桂逃港,第一次蒋桂战争遂告结束。之后,蒋介石任命李明瑞为广西各部队编遣特派员(又称第四编遣分区主任),统领全省军事,任俞作柏为广西省政府主席。

俞、李回广西主政后,表示愿与中国共产党合作,并要求中共派干部来广西工作。俞、李是广西国民党左派的代表人物,俞作柏在国共合作的大革命时期,曾在桂系军队中任过要职,后任国民党广西省党部农民部长、广西省政府农工厅及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第一分校(南宁军校)校长等职,积极支持工农群众运动,与中共广西党组织早有联络。“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被李、黄、白排挤,寄居香港,当时广西籍的共产党员陈勉恕等也同住俞处。在港的国民党广西左派人士与中共党员共同组织了“广西肃反委员会”,以俞作柏为主席,共产党员邓拔奇、黄启滔等为委员,该委员会曾发表宣言,声讨黄绍竑。中共广东省委领导人李立三、恽代英、杨殷等也常与俞联系。俞作柏准备拥蒋倒桂时,曾和杨殷商量过。俞的胞弟俞作豫是共产党员,参加过广州起义,对俞的思想影响很大。李明瑞是俞作柏的姑表弟,参加过讨伐旧桂系军阀和驱逐滇系军阀的战役,在俞作柏部任团长。北伐战争中,任国民革命军第七军旅长、师长、副军长等职,配合叶挺独立团参加过著名的汀泗桥、贺胜桥战役。他对中共有好感,同情革命。这次他们回桂主政,感到广西的党、政、军系统中的蒋、桂势力需要清除,部队需要改造,施政需要人才,而他们自己力量不足,地位也还不巩固。因此,愿与中共合作,要求中共派干部到广西工作。中共中央经过研究,决定利用这个机会,派一批同志进广西,到俞、李的政府和部队中工作,为建立中共党组织掌握的武装力量作准备。

1929年7月,中共中央决定,派邓小平为中央代表,到广西与俞、李接洽,做他们的统战工作,并领导广西党的全面工作。派陈豪人、张云逸、龚饮冰、龚鹤村等来广西协助邓小平工作。与此同时,中央和广东省委还陆续派了40多名干部于七八月间分别到达南宁,进入政府机关和军队工作。当时,领导广西党的工作的特委属广东省委领导,被派到广西的同志,由广东省委介绍到南宁与广西特委接上组织关系,然后按照党的安排,到军政机关任职,以公开的身份,进行党的秘密工作。张云逸到南宁后,任教导总队副主任兼警备第四大队大队长,俞作豫任警备第五大队大队长,陈豪人任省政府机要秘书,龚鹤村任南宁市警察局长,佘惠、袁任远、王展、阎伯衡、何世昌等或任教导总队教官,或任连、排长。

邓小平在龚饮冰陪同下,由上海到香港,听取了广东省委军委书记聂荣臻介绍情况,然后来到南宁。邓小平在南宁以党中央代表身份做俞、李的工作,同时领导整个广西党的工作。当时中共组织虽然能在南宁半公开的活动,但党组织还是秘密的,党员之间只能单线联系,邓小平的身份只有少数干部知道。邓小平对工作的指示,是通过陈豪人等几个同志去传达的,其他党员干部受陈豪人的单线领导。张云逸是通过国民党广东海军司令陈策介绍到广西俞、李政府“谋事”的,俞、李不知道他是共产党员。为了不暴露他的党员身份,邓小平也没有和他直接联系,所以张云逸虽知道邓小平到南宁已两个多月,但彼此并没有见过面,只是从陈豪人那里按照邓小平的指示来进行工作。

邓小平到南宁后,知道中共党组织有一批干部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被捕后还被关在狱中,即通过关系向俞、李提议释放这批人并加以任用。俞作柏欣然同意这个提议,将被关押的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进步人士通通释放并让他们在政府机关中任职。罗少彦、何健南、甘湛泽、莫文骅、吴西等就是这时被释放出来的,这对于恢复广西地方党组织起了很好的作用。邓小平还提议,要清除广西国民党各级党部中的蒋、桂势力,换上拥护新政府的人,这自然也是符合俞、李心愿的。俞作柏即以省政府主席的名义通令解散广西国民党各级党部,并对恶迹昭彰的国民党“清党”委员和反动分子加以逮捕,使广西的反动势力受到沉重的打击。经中共推荐,俞、李任用了不少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进步人士。如在大革命时期搞过海员工会工作的张子宪,在邕宁搞农运的莫俊峰,开设进步书店的赵子美,以及陈立亚、梁天梦等,分别被任命为县长、公安局长或省政府的科长。但这项人事上的除旧布新工作还做得不彻底,蒋、桂留下的势力一时未能完全清除,蒋介石派驻广西的坐探郑介民还留在省政府任委员,这成了后来破坏俞、李反蒋的隐患。当时,在邓小平等中共同志的推动下,俞、李还根据孙中山先生的“扶助农工”和“必须唤起民众”的宗旨,开放工农运动,支持恢复工会,成立农会,武装左、右江的农民自卫军。给韦拔群的东凤农军发了步枪200多枝,组成农军,在南宁进行训练。

与此同时,邓小平指示张云逸和俞作豫在教导总队、警备第四、第五大队中,抓紧开展兵运工作。为了加强教导总队党的力量,邓小平将中央和广东省委派来的干部,大部分都分配到教导总队。张云逸根据邓小平的指示,把3个政治上反动的营长调到训练处去,采取明升暗降的办法,剥夺了他们的指挥权,然后,派中共党员干部去任营长,9个连的干部都换上了共产党员。同时,在各个连队都建立党的秘密组织,加紧发展党员工作,两个多月内就发展了300多名学兵入党,从而把这支部队牢牢地掌握到中共党组织的手里。张云逸、李谦担任正、副大队长的警备第四大队,是李明瑞来广西后收编游杂武装和散兵游勇组建起来的。邓小平指示张云逸和李谦:改造这支队伍一定要彻底,先发动群众撤换营、连干部,建立和发展党组织,再改造部队的成分。张云逸便从教导总队调来100多名党员和干部担任第四大队的营、连、排干部,在连队建立了党组织,并从社会上招收工人、农民和进步学生1000多人充实部队,把一些成分不好,表现差的调去教导总队学习,改造不过来的调到别的部队去。这样,这支部队也掌握到中共党组织的手里。在俞作豫任大队长的警备第五大队,虽然也进行了一些改造,但对邓小平的指示执行得不彻底,俞作豫早年曾在这支部队任过职,对旧部属没有下决心撤换,以致留下了隐患。

邓小平到南宁两个多月,对俞、李做了许多工作,收到了好的效果,为开展广西的革命工作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由于中央和广东省委受党内在大革命失败后滋长起来的“左”倾情绪的影响,对邓小平在广西与俞、李合作发展革命力量的做法,不相信也不放心。几次发来指示信,都强调俞、李仍是军阀政府,说他们与桂系李、黄、白没有什么不同;他们所采取的一切措施,最多只是个急进的改良主义者,只是欺骗宣传,不管他们对中共的倾向与表示如何,都不应对他们抱幻想,要严防党内右倾的发展。邓小平坚持从广西的实际出发,他认为,俞、李虽然是国民党军人,不免仍有国民党旧军人的气味,而他们与蒋、桂的矛盾,中共完全可以利用,他们所采取的一切进步措施,我们应该欢迎、支持,我们与他们之间对革命有利的关系都应发展,继续做好俞、李的工作。实践证明,邓小平这段工作是做得对的,当时中央和广东省委的一些批评是错误的。

正确决策领导起义

1929年9月,广西省第一次党的代表大会在南宁召开,会上贯彻了六届二中全会精神,大会通过了政治决议案,提出了“土地革命”、“建立工农武装”、“准备武装暴动夺取政权”等任务,但大会按照广东省委的指示精神,把工作重点放在南宁、柳州、梧州这3个城市的职工运动上。

省党代会后,广西政局发生急剧变化。改组派头子汪精卫策动在湖北的张发奎反蒋,企图南下进攻广东军阀陈济棠,夺取广东地盘作反蒋基地。汪感到张的兵力单薄,派薛岳到南宁游说俞、李共同反蒋,俞、李表示同意,准备出兵反蒋。面临突变的紧张局势,中共党组织在部队的领导同志有主张随俞、李去打陈济棠的,有主张把部队拉到梧州、桂平一带另图发展的,有主张在南宁立即举行武装暴动的。正当大家议论纷纷的时候,陈豪人来向大家传达邓小平的意见:根据目前情况,我们应当劝俞、李不要匆忙反蒋,中共党组织继续在南宁开展兵运,准备武装暴动。如俞、李不听,我们立即把部队拉出去,但不是到蒋、桂、俞驻有重兵的柳、梧方向去,因我们的力量还弱;也不能在南宁举行暴动,而是到韦拔群等已经工作多年,群众基础较好,蒋、桂力量难及的左、右江山区去,同韦拔群的农军结合起来,做好准备举行暴动,建立革命根据地。如果俞、李要调动我们掌握的部队去打陈济棠,就说部队未训练好,不能拉出去打仗。同志们听了邓小平的意见都点头称是,认为这是符合实际情况的正确决策,随即分头去做应变准备。这时,邓小平找到俞、李,同他们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认为:回广西主政不到3个月,蒋介石和李、黄、白的势力还没有完全清除,政权未稳、经济困难、兵力不足,不应仓促反蒋,不要上改组派的当。俞、李认为,张发奎已经出兵,若不响应,张发奎就有被蒋介石部队歼灭的危险,怎能置之不顾?其实,俞、李急于反蒋,也是形势所迫。因为蒋介石对俞、李回桂主政早就不放心,派郑介民等一批特务监视俞、李的行动。当发现俞、李采取有利于中共党组织的措施后,蒋介石即命俞作柏晋京,企图将俞扣留起来。俞警觉,以奔母丧为名拒绝赴京。时间一长,俞、李企图反蒋,蒋要消灭俞、李的图谋,彼此都心照不宣。同时,俞、李也想一举打下广东,占据更多地盘扩充势力,解决广西当时的经济困难。因而他们对邓小平表示,攻粤反蒋的决心已下,叫邓小平不要再劝说了。邓小平见劝说无效,即提出:出兵广东,南宁不能全部空虚,警备第四、第五大队和教导总队还没训练好,不能配合作战,应留守南宁,由张云逸任南宁警备司令。刚开始,俞、李感觉为难,谈来谈去,终于同意这几支部队留下,但要从教导总队抽调一批干部回各师去充实领导,邓小平表示同意。后来,从教导总队抽出300多名非共产党员干部回到各师。

9月27日,俞、李通电反蒋,蒋介石于9月28日、31日两次打电报给李明瑞,威胁他不要“效尤李、白,重蹈张逆(发奎)自绝党国之复辙”。李明瑞置之不理。10月1日,俞、李在南宁召开大会,誓师反蒋,宣布由俞作柏任“讨蒋南路军”总司令,李明瑞任副总司令,出发攻粤。俞、李的部队出发后,邓小平迅即调遣部队做应变准备:通知警备第四大队派一个营先去右江地区,警备第五大队派一个营先去左江地区;派雷经天等一批同志去右江。派何健南等一批同志去左江,加强党的领导,发动群众,打好起义的基础。指示张云逸以南宁警备司令的名义接管省军械库,并征集船舶,以备一旦有变,即把军械库的几千枝枪和弹药装船外运。令在南宁受训的韦拔群的农军营赶回东兰,准备起义。派龚饮冰去上海向中央汇报行动计划。

俞、李出发攻粤的部队刚到桂平,他们的3个师就全部叛变投降。蒋介石任命广东的陈济棠为“讨逆军第八路总指挥”,任命在梧州的吕焕炎为“广西省政府主席兼讨逆军第八路副总指挥”,与粤军联合讨伐俞、李。俞、李出兵反蒋,前后只有十多天就彻底失败了,最后,身边只剩几个兵弁,黯然返回南宁。

俞、李失败的消息传到南宁,引起了骚动。在教导总队,从俞、李3个师调来学习的学兵,闻知部队倒戈反俞、李,当即闹着要回去。反动的总队长许廷杰乘机拉人投蒋。共产党员、教官李朴、袁任远、冯达飞等决定逮捕许,被许发觉,半夜起来集合学兵,企图拉队逃跑。李朴当众揭露许的阴谋,并向许开枪。一时枪声大作,许在混乱中逃跑。邓小平得到消息后,指示张云逸立即赶去稳定局势,在群众中揭露投蒋阴谋,尽量争取愿意革命者,把队伍稳住,争取不了的送走。张云逸连夜到教导总队召集党组织会议,传达邓小平的指示,党员连夜分头工作。到第二天上午,把还坚决要走的100多人送走,把队伍拉到郊区西乡塘去整顿,准备开往右江,这是南宁兵变的开始。

根据邓小平和党的其他领导人研究决定,10月14日,俞作豫率警备第五大队出发去龙州,俞作柏、李明瑞跟着前往。到达龙州后俞作柏出越南去了香港,李明瑞则留在龙州继续与中共合作。10月17日,邓小平、陈豪人等党的领导同志和部分干部带着警卫部队,指挥装满军械的船队溯右江驶向百色,张云逸率警备第四大队和教导总队从陆路掩护前进。袁任远等许多干部在南宁虽然知道是邓小平领导他们工作,但都没有见过面,这次同乘一条船,才第一次见到邓小平。大家感到邓小平平易近人,没有架子,健谈、诙谐,都愿意和他接近。他与大家相处十分融洽。船行4天,到了恩隆县平马镇。张云逸率领的警备第四大队、教导总队也到了。经叶季壮介绍,张云逸才第一次见到邓小平。张云逸一把握住邓小平的手,不禁欢呼起来:“哦,你就是小平同志!”几个月来,张云逸经常得到邓小平许多宝贵的工作指示,解决了许多工作中的疑难。邓小平也很激动,紧紧握着张云逸的手。同志的感情充满心间,使大家一时忘记了说话。这时,雷经天和右江特委的几位同志也来了,大家见了邓小平都很激动、兴奋,欢快地谈笑,对即将展开的一场新的战斗充满了胜利的信心。邓小平随即召集领导同志研究,提出部队部署和武器弹药存放安排的建议:部队领导率教导总队和特务营明天启程去百色,大部分军械也带去,暂不用的重武器和弹药运往东兰、恩隆七里山区存放。警备第四大队留1个营驻恩隆,1个营开往恩阳那坡,1个营驻果德。同志们都赞成邓小平的意见。次日,大家分头出发。

10月23日,邓小平和张云逸率教导总队和特务营进驻百色。10月23日,邓小平召开部队党的委员会议(后来改为前敌委员会)。会议决定整顿、补充部队,宣传发动群众,掌握政权,筹集经费,准备起义。会后,邓小平、张云逸亲自给部队讲课,宣讲党的“六大”决议和苏维埃政权的性质、任务。通过宣传发动,对部队进行了整顿,把部队中的反动分子和兵痞、流氓清除出去,部队的素质有了很大提高。之后,又把部队分到各县,对各县的警备队进行改造。同时放手发动群众,收缴地主、恶霸的枪支武装自己。许多青年纷纷报名参军,使部队迅速得到扩大。

邓小平和张云逸还到省立第五中学给全校师生宣讲共产党的主张,号召他们参加革命。五中学生受到很大鼓舞,主动组织宣传队,到城郊那毕乡宣传打倒土豪劣绅,帮助组织农会。之后有不少学生参军,参加革命,成了武装起义的骨干。邓小平还派黄一平去发动工人群众,在百色成立了各行业工会和县总工会、百色工人赤卫营,部队给他们发了武器弹药。同时,按照部队党委决议,张云逸以右江督办名义召集各县长开会,叫他们交出武器和公产,由各县农会接管旧政权。农会改称革命委员会,作为临时政权机关。

武装起义的积极准备,引起地主豪绅一片惊慌。他们勾结驻在恩阳、恩隆一带由熊镐带领的警备第三大队,妄图以接防第四大队为名,抢占百色地盘,不消灭这股反动势力,将严重影响武装起义的进行。陈豪人与张云逸交换意见时,一是主张强攻,一是主张智取,征求邓小平意见。邓说,智取与强攻并用。可以商谈接防为名,请熊镐到百色来,一举擒下;同时,命令雷经天指挥在恩隆的部队和农军,将其驻平马的1个营包围缴械;命令驻那坡的四大队二营包围其驻那坡的1个营。陈豪人与张云逸认为这个计划很完善,便马上分头执行。百色和平马收缴第三大队武装的工作进行得很顺利,但在那坡的行动却被敌人发觉,双方展开了激战。邓小平即派张云逸亲自带教导总队的两个连,连夜赶到那坡指挥。结果,敌人除逃跑1个连外,其余两个连都缴了械。消灭第三大队的战斗,共俘敌1000多人,缴枪700多枝,打击了敌人的气焰,拉开了百色起义的序幕。

11月初,派往上海向党中央汇报、请示的龚饮冰回到百色,传达中央指示。中央同意在左、右江地区举行武装起义,创建红军和革命根据地,要求“迅速转变”,尽快起义。并批准建立前委,统一党和军队的指挥。前委委员7人,邓小平、陈豪人、张云逸3人为常委,邓小平为书记。中央还颁发了红七军、红八军的番号,任命了两军的领导干部。起义前夕,邓小平召开前委会议,对起义工作作了进一步的研究。会议决定:

1.按红军建制改编部队为3个纵队;

2.拟定政纲,印刷宣传品,向群众开展宣传;

3.掌握动态,控制局势;

4.决定在广州起义二周年,即12月11日举行百色起义。

会后,龚饮冰被派往上海向中央汇报起义的行动计划。这时,中央电召邓小平回上海。为了进一步做好龙州起义准备工作,邓小平决定先到龙州,然后再赴上海。

11月中旬,邓小平带袁任远和佘惠去龙州检查龙州起义的准备工作。走到恩隆和向都交界的榕树坳时,恰逢从龙州来的李明瑞。李是想趁卷土重来的李宗仁、黄绍竑、白崇禧与蒋介石的粤军在粤桂边争斗,南宁兵力空虚之机,到百色联络警备第四大队打南宁的。邓小平得知李明瑞的来意后,便耐心地同他分析形势。邓小平指出,目前南宁虽空虚,但我们两个大队的人马也是不易打进去的,即使打进去也守不住。劝他不要打南宁,参加革命,一同起义,建立革命根据地。李明瑞听了,表示还要考虑。为做好他的思想转变工作,邓小平与他一道返回百色。在百色,邓小平和张云逸又同他交谈。肯定他在北伐战争中为革命立了功,这次主政广西又为革命作出了贡献,劝他与中国共产党一道打起红旗革命到底。

经耐心谈话,终于说服了李明瑞同意放弃攻打南宁的计划,他表示愿意参加革命。3人遂一起研究龙州的工作。邓小平举了许多例子,强调改造旧军队的重要性,叫李回到龙州后一定要亲自做好这个工作。李明瑞回龙州时,恰遇蒙志仁叛乱,便同俞作豫指挥部队平息了叛乱。由此李明瑞深感到邓小平关于改造部队的指示重要,对这位年轻的、有胆有识的共产党的领导人由衷敬佩。李明瑞同俞作豫一起认真抓了部队的整顿工作,为起义做准备。

12月初,邓小平带严敏、何世昌、袁振武等到达龙州,和李明瑞、俞作豫等研究了龙州起义计划,部署了各项工作。又召开党员干部会,讲明建立红军,举行起义的意义,介绍了百色起义的准备工作和策略。大家听了很受鼓舞,同意打起红旗,成立红八军,举行武装起义。之后,邓小平又同李明瑞作了一次长谈,指出:“我党目前虽然困难,但我党基础好,主义正确,革命是人心所向,一定会胜利的。李明瑞表示坚决革命到底。不久,李明瑞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担任红七军、红八军总指挥。此后,他在党组织的教育下,在革命的熔炉中,成为我党一名英勇的红军指挥员。”

12月上旬,邓小平从龙州动身,中旬到达香港。他在香港参加了中央军委召开的“对广西红军工作布置的讨论”会,在会上作了“补充报告”。在这个报告中,邓小平对广西准备起义工作中几个关键的问题作了扼要的说明。他说:“到南宁以后我们就决定在短期内要将我们已有工作的部队发动游击战争……但是我们为什么不在南宁动,是因为我们的力量还未准备好,且群众也没有动起来……关于暴动的问题我们很早就注意到了,但是得到中央的指示以后使我们更坚决,不过必须有准备地工作,因此时间上并不能机械的确定,直到以后军队中我们已有强固的组织才决定广暴纪念日动。”

二是布置了龙州起义的工作。他说:“这次我来经过龙州驻了两天,会着XXX等20余同志。经我告诉他们发动的策略以后,他们都表示接受,已准备发动。并已共同议定发动前的准备以及发动后的工作计划大纲,内容大致与右江相同。主要是发动群众斗争,与解决动摇不坚决的旧军官。”

三是百色、龙州起义后“发展的方向是左、右江取得联系以推向湘粤边发展,以造成与朱、毛、彭、黄会合的前途”。从“报告”中可以看出,邓小平在工作中的实事求是精神和十分注意发动群众,发扬民主和改造旧军队工作,使创建红军和革命根据地,以及举行武装起义在极困难的环境中得以顺利进行。

按照邓小平和前委的部署,1929年12月11日和1930年2月1日,中共党组织领导驻百色和龙州的部队顺利地宣布起义,百色的部队成立了红七军,龙州的部队成立了红八军,同时产生了红色政权右江工农民主政府和左江革命委员会。

发动群众致力于根据地建设

邓小平回中央期间,陈豪人主持前委工作,调动红七军大部向右江下游移动,红八军主力到崇左县集中,请李明瑞到右江共同指挥,想趁粤桂战争之机会师攻南宁。1930年2月4日,红七军与桂系4个团在南宁西北之隆安发生战斗。激战3日,双方伤亡很大。红七军撤出隆安,后退到盘阳(今属巴马县)休整。之后,红七军前委派出第一、第二纵队去外线打游击,以补充给养和弹药。

1930年2月7日,邓小平从上海回到龙州,听了留守龙州的宛旦平汇报,知道了红八军及左江工作的大致情况。根据中央关于不打南宁的决定,及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的实际情况,电告红七军停止攻南宁,命红八军撤回龙州。电报发出后3天,收到红七军复电报告隆安之战失利。

红八军撤回龙州后,邓小平召开左江党政军领导干部会议,传达中央指示,建立了红八军临时前委。会议讨论了红八军及左江的工作,决定充分发动群众,打好群众基础,机关所有党员都到群众中去做实际工作;分派部队到龙州附近几个县打游击,发动群众进行土地革命及帮助建立苏维埃政权和农会等群众组织;加紧红八军本身的改造;迅速解决反动武装;开展反法帝国主义的斗争。

此时,红七军已退出右江,为了扫除左、右江之间的障碍,以备红八军向右江推进,经临时前委研究,决定由邓小平亲自带八军第一纵队迅速打下靖西。2月28日,邓小平来到红八军第一纵队驻地雷平县宝圩,鉴于第一纵队的主要领导人不是党员,纵队还没有建立党组织的情况,便召开党员会议,帮助第一纵队建立了第一纵队党总支委员会,由纵队参谋长袁振武担任书记。邓小平向全体党员指出:党的委员会是部队最高领导机关,纵队一切重大事情都要经党的委员会讨论决定后才能执行。并把这一决定,公开向非党员纵队司令何家荣等作了交代,嘱咐他们要尊重纵队党的领导。第一纵队由于建立了党组织,加强了党的领导,战斗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后来第一纵队单独转战在桂、滇、黔边的过程中,克服了重重困难,甚至在纵队司令离队的情况下,全队仍能团结在党组织的周围,终于与红七军胜利会师。第一纵队的指战员们后来回忆这段历程时,深深感到,党组织的坚强领导是一纵在危难中赖以转危为安的根本保证。

3月7日,邓小平率一纵队围攻靖西县城。10日,右江向都县委书记陈鼓涛前来报告右江沿岸还有果化在我们手里,可以过江。邓小平决定即去右江传达中央指示,纵队领导派一连人护送。临行,邓小平指示纵队领导:一定要攻下靖西,随时注意龙州方面的情况。并向龙州发电报,告诉红八军要按前委决定进行工作,加紧发动群众,待地方政权有了基础,红八军即向右江靠拢。可惜红八军领导没有认真贯彻执行,致遭失败。

1930年3月10日夜,邓小平一行离开靖西,3月17日晚过右江。因等待东兰消息,在思林县兰芳村住了近半个月,4月5日到达东兰武篆。沿途,只要有机会,邓小平都要找干部谈话,开群众会作宣传。在向都县南区和北区都找当地的苏维埃政府和赤卫军的干部研究布置工作,指示他们依靠群众进行土地革命,发展工农武装,巩固革命政权。在兰芳,开办了农民赤卫军干部训练班,邓小平亲自给他们上课,讲发动群众开展土地革命的重要;还召开群众大会,赞扬他们革命工作搞得好,鼓励他们革命到底。当年听过邓小平讲话的群众,还清楚地记得当年的情景,说邓小平同群众讲话,十分亲切,振奋人心,许多青年听了讲话,受到教育参加了革命。

邓小平到武篆后,知红七军主力已向庆远方面游击,随即赶到河池。当时,红七军一、二纵队已远去桂黔边,邓小平乃转回武篆,同韦拔群、雷经天、陈洪涛等同志一起,领导东兰、凤山的工作,开展以土地革命为中心的根据地建设。邓小平在武篆,经过调查研究,根据红四军在中央苏区进行土地革命的实践和东兰、凤山试点的经验,制定了《土地法暂行条例》、《共耕条例》,以右江工农民主政府名义,分别在5月1日和15日颁布。5月,东兰、凤山大多数乡村进行了土地革命。为了提高干部的领导水平,在武篆的旧州屯举办了一期党员干部训练班,学员有韦拔群等红七军第三纵队的领导干部,雷经天(兼教员)等右江工农民主政府的领导及工作人员,东兰、凤山县委及部分区、乡的党员干部,共100多人,课程多数是由邓小平讲。训练班即将结束时,将讲稿油印成小册子发给大家,计有:《苏维埃的组织和任务》 《党的问题》 《土地革命的政策和口号》。在武篆期间,邓小平经常深入基层,访问群众,还同韦拔群到善学村(今巴学村)红军临时医院看望伤病员(这里住着隆安、亭泅战斗中负伤的几百名伤员),询问他们有何困难,检查医院的设备,劝慰伤员安心养伤,伤好后再上前线多杀敌人。由于当时经济十分困难,伤员的生活很艰苦,邓小平指示管理部门给每个伤员发一块光洋,伤员深受感动。

5月中旬,李明瑞、张云逸率红七军主力从贵州回到河池,邓小平立即赶到河池与他们见面。大家见面十分兴奋。接着,邓小平召开党员大会,传达中央指示,讨论今后行动问题。根据中央要红七军在右江深入开展土地革命,扩大红军的指示和红七军面临的形势,大家认为:湖南现在驻有敌人重兵,红七军不宜立即向湘粤边发展,且右江自红军离开后,群众有失败情绪,需要红七军回去开展工作以巩固右江根据地。同时,回百色还可补充兵员,解决服装经济问题。会议决定红七军回右江一个短时期,深入开展右江土地革命及发展、改造红军,总的方向还是迅速向外发展。红七军回师右江后,即收复了百色和右江沿岸各县。

红七军收复右江各县仅10天,就与过路滇军在果化打了一仗。激战5日,敌军损失很大,红七军亦有伤亡。双方撤出战斗后,滇军仍占领百色。红七军在恩隆、奉议、思林、果化一带开展土地革命,整训部队,扩大红军,建立地方武装,巩固根据地。邓小平把发动群众进行土地革命作为巩固根据地的中心工作来抓,亲自在平马西街办了两期党政干部训练班,培训右江工农民主政府的干部100多人。培训后,学员便回本区、乡,按照《土地法暂行条例》,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

7月下旬,红七军集中平马整训。这期间,邓小平、陈豪人深入各地,检查指导地方工作。邓小平和雷经天特地到思林县那叭村看望伏击滇军战斗中的伤病员,察看他们的伤势,询问他们的病情。每到部队,都要询问干部战士的生活状况;每到一个地方,总要抽时间访问群众。右江一带当年见过邓小平的革命老人和红七军的干部战士都说邓小平爱兵爱民,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红七军经过3个月整训,干部战士的政治觉悟和军事技术水平都有了提高,党的工作也有加强,又补充了3000多名新战士,右江赤卫营改编为红七军第四纵队。全军发展为8000多人,整个部队精神饱满,斗志昂扬。

平马会议和河池整编

平马整训后,大家又提出按原计划向湘粤边出发的问题。为了解决部队的给养问题和保护右江根据地的秋收,以免快要成熟的粮食被地主豪绅抢去,红七军决定在10月1日出发。出发前一日,南方局代表邓拔奇(即邓岗)赶到部队,传达中央指示,又推迟了出发日期。

10月2日,邓小平在平马主持召开红七军前委会,由邓拔奇传达6月11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关于《新的革命高潮与一省或几省的首先胜利》的决议和指示红七军离开右江地区,向东发展打下柳州、桂林,在桂中、桂北建立根据地;阻止两广军阀不得有一兵一举向北增援,保证以武汉为中心的一省和几省的首先胜利,最后打下广州,完成南中国革命;执行任务的战术是集中攻坚;沿途创造地方暴动。这个指示是“立三左倾盲动主义”的产物。虽然在1930年9月下旬中央召开的六届三中全会上,已经纠正,但当时红七军还不知道。前委讨论时,邓小平、张云逸等同志虽然提出红七军力量不足,无法完成中央下达任务的意见,但邓拔奇、陈豪人则表示要坚决执行中央指示,去打大城市。会议最后仍决定按中央指示执行,部队到河池集中。

10月4日,红七军一、二纵队离开右江,绕道凌云,向河池出发。10月6日,邓小平和邓拔奇途经燕垌街时(今巴马县),在燕桐召开中共右江特委扩大会议,参加会议的有70多人。邓小平在会上作了4点指示:1.整顿、扩大赤卫军,加强军事训练;2.大力发动群众,提高群众的阶级觉悟;3.抢收农作物,把粮食收藏好;4.整顿党组织,加强党的工作,防备反动军队反扑。经与会同志讨论,对红七军离开后巩固右江革命根据地的工作作出了具体安排。会后,邓小平同邓拔奇到东兰武篆,与韦拔群率第三纵队到河池集中。

11月初,红七军7000多人集结河池,红八军一纵队300多人在袁振武(袁也烈)率领下,也到达河池,编入红七军建制。11月7日,红七军第一次党代表大会在河池凤仪小学召开,大会传达了中央6月指示,通过了决议:

1.执行中央命令,打柳州、桂林、广州;

2.整编红七军为3个师,第十九、二十师出发,二十一师留下番号,由师长韦拔群回右江重建;

3.改选前委,邓小平仍任书记;

大会提出了敌军士兵运动的问题,组织了一个兵委,陈豪人为兵委书记。

柳州、桂林、广州,蒋、桂军阀驻有重兵,红七军去打数倍于己的敌人,取胜的希望是很小的,特别是打柳州困难更大,邓小平对此深感不安。为了减少部队损失,他在会上建议先打桂林,不打柳州,他的意见得到李明瑞、张云逸的支持。但邓拔奇、陈豪人表示不能改变打柳州的决定。

会后,前委即着手整编部队,把3个纵队改编为3个师。11月9日,全体指战员集合在河池三里亭前举行整编大会,军首长宣读各师干部委任令,授予第十九、二十、二十一师的旗帜,最后,军首长检阅了部队,并进行北上动员。

摆脱立三错误路线率领

红七军转战桂、湘、粤、赣

11月10日,邓小平、李明瑞、张云逸等率领红七军7000多人从河池出发北上。踏上征途后,邓小平始终不主张硬打攻坚。原来准备经庆远向柳州前进,占领怀远后发生了是否攻庆远的问题:一种意见是,中央指示集中攻坚,应攻庆远。庆远是敌人重镇,敌必出死力固守,邓小平反对攻庆远,主张及时渡江向桂林出发。李明瑞、张云逸等都同意不攻庆远。次日在天河县(今罗城)四把与桂军覃连芳师遭遇,发生了激烈战斗,与敌相持3日之久。红七军撤至三防。在三防休整数日。指挥部决定放弃攻打柳州的计划。邓小平等决定攻打长安,以筹措冬衣。长安久攻不下,红七军乃退到富禄渡江,向古宜(今三江县)前进。原打算经古宜到桂林,后因古宜有敌军教导师驻守,无法过河。又闻柳、庆之敌已移师桂林布防,乃放弃打桂林计划,改走湘桂边,进入湖南的绥宁,后进攻武冈不克,即经新宁过资源,突袭桂北的全州。

红七军自离开右江之后,邓小平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与李明瑞、张云逸团结一致,坚持正确主张,沿途不断与坚持“立三左倾冒险主义”的同志进行激烈的争论。由于“左”倾错误路线未得到克服,部队仍然受到很大的损失。红七军经过桂、黔、湘边近两个月的艰苦行军,虽然打得很英勇,但敌众我寡,没能攻下一座大城市,而且长期行军和频繁战斗,部队减员1/3以上。1931年1月2日进占全州时,官兵失败情绪甚深,指战员们怀疑中央命令是否行得通,迫切要求解答部队到底向何处去的问题。在全州,邓小平召开了前委会议。会上,邓小平提出:1.部队在全州休整3天;2.改变硬打攻坚战略;3.改变单纯军事行动为沿途发动群众。前委同意邓小平的意见,决定放弃攻打大城市的计划,改变硬打攻坚战略,部队开往湘、粤、赣边界,到江西与中央红军会合。会后,邓拔奇和陈豪人说要向中央汇报工作,离开了红七军。前委为了提高部队战斗力,将4个团改为3个团,把非战斗人员尽可能地充实到下层去,变为战斗人员,对伤兵也作了安置。

1月5日部队从全州出发,经永安关到湖南的道州(今道县)向江华进军。从道州到江华百里的行军途中,突然大雪纷飞,北风呼啸。战士穿的还是从河池出发时的单衣、草鞋,有的甚至还穿着短裤,为了御寒,战士们把在全州得来的布拿来盖在身上,顶风冒雪,忍着饥饿,行进在冰雪覆盖的山路上。有些体弱的战士实在走不动,到路边休息,坐下就再也站不起来,牺牲了。到江华时,部队疲惫之极,军部决定休息两天,解决迫在眉睫的被服问题,突击治疗冻伤。前委召开营以上干部会议,决定退回广西贺县桂岭山区开展工作,先站稳脚跟,再图发展。会后,由于敌人追来,时间紧迫,没收、征收和买来的棉花、布匹还来不及做成衣服就发给大家。部队还进行了轻装整理,将大炮等笨重的东西掩埋起来。第三天,部队翻越桂、粤、湘三省交界的老苗山,回到广西贺县的桂岭。

在桂岭,邓小平召集前委会议,根据部队减员只剩4000多人的情况,决定缩编为2个团。部队取消师的建制,缩编为五十五团、五十八团,李明瑞兼五十五团团长,龚鹤村兼五十八团团长。部队在桂岭休整3天。缩编后,经过教育和鼓动,又得到休息和补充,冬衣也准备好了,战士们的斗志又旺盛起来。

1931年1月中旬,红七军在邓小平、李明瑞、张云逸的率领下,离开广西,进入广东的连县。后经乳源县境到达乐昌县的梅花村,与来犯的敌人进行了激烈的战斗,损失很大,遂甩掉敌人,强渡乐昌河(即武水)。邓小平和李明瑞率五十五团渡过乐昌河后,经仁化到达江西崇义。崇义县是湘赣革命根据地的游击区。到崇义不久,部队与中共赣南行委取得联系。邓小平统一领导该县党组织和当地红军,在那里做了20多天工作:发动群众建立了4个区工农民主政权;培训党员,健全了各级党组织;拨出枪支,加强了地方部队。1931年2月,把崇义的工作安排好后,经团委(当时军前委改为团委)研究决定,由邓小平去上海向中央汇报工作,并将了解到的“富田事变”的情况带去中央。临行前已近春节,邓小平带几个同志到杰坝与赣南特委开会,研究开展地方工作的问题,同时慰问在杰坝治疗的红七军伤病员,然后离开队伍去中央。

红七军五十五团于2月中旬离开崇义到遂川的大汾,向永新前进。张云逸率领的五十八团摆脱敌人后,避开乐昌县,到坪石渡过乐昌河,经汝城、桂东,3月中旬在湖南酃县的十都圩附近与王震率领的湘赣独立第一师第三团会合。然后两支部队南下资兴、汝城,寻找五十五团。随后北上,在茶陵打了一个胜仗,歼敌300多人,以后转到永新的天河。

1931年3月下旬,五十五团与五十八团终于在天河会合了。4月底在永新召开了红七军第二次党代会,选出了新的前委。后来与红二十军、湘赣独立一师配合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展第二次反“围剿”,在安福大胜蒋介石的韩德勤师,连克茶陵、枚县、安仁、酃县、遂川5县,军威大震。

1931年7月,中央将红七军、红二十军调到中央革命根据地,此后,红七军就与中央红军会合,编入红三军团,成为中央红军的一部分,连续参加第三、第四次反“围剿”,英勇善战,屡战屡胜。

红七军离开右江后,转战桂、湘、粤、赣,历时9个多月,行程7000多里,到与中央红军会合时,红七军的老战士尚有2000多人。红七军转战4省,历尽艰辛,能够把这批基干力量保存下来,是与邓小平等同志排除“左”倾冒险主义,坚持实事求是的正确领导分不开的。红七军的指战员们,以大无畏的英勇气概,前仆后继,坚毅顽强,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他们这种无私无畏的革命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猜你喜欢
张云逸龙州红七军
邓小平对红七军“小长征”历史的记述及其价值
张云逸建烟厂
神秘洞穴 内藏红军遗迹
广西龙州东盟国际商贸城
广西龙州东盟国际商贸城
广西龙州东盟国际商贸城
闽北红军参加组编红七军团
Research on the Fracture Mechanism of Scored Liner Under Explosive Loading
红七军北上的方针并非始自李立三的左倾冒险计划
纪念张云逸大将诞辰10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