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喜峰 张峰
摘 要 新陈代谢断裂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循环断裂,本质就是由于资本的逻辑而导致的城乡社会之间物质循环的断裂,一些食物运输到城市,经消费后在城市造成了环境污染,而另一方面农村土地的肥力无法得到补偿,资本的逐利性是造成资本主义生态断裂的根源。新型城市化应是生态文明的城市,促进城乡的一体化发展,促进城乡之间物质的合理循环。
关键词 新陈代谢断裂;新型城市化;生态文明;城乡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 F299.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14)05-0006-04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化水平显著提高。1949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只有7.3%,到2011年则首次超过50%,中国进入到了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城市化是未来几十年拉动中国内需、刺激消费、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巨大引擎。随着城市发展过程中生态、资源、环境压力的日益突出,以及借鉴其它国家城市化进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中国提出了新型城市化。对于新型城市化有不同的理解,如信息化城市、生态化城市、和谐化城市、高效化城市等。本文主要从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学的视角,运用新陈代谢断裂的概念,分析生态文明、城乡一体的新型城市化,要建设生态文明的城市就要实现城乡一体的协调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新陈代谢断裂理论
新陈代谢断裂是马克思用来表达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社会之间正常的物质循环被人为打破,从而影响甚至破坏生态环境,进而影响人类正常的生产、生活活动的一个概念。新陈代谢最早由施密特(A.Schmidt)在《马克思的自然概念》(1962)中进行了剖析。美国马克思主义学者约翰·贝拉米·福斯特进一步挖掘提炼,并把它上升到了“马克思主义生态学的核心命题”[1]的高度。在《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马克思的生态学》、《生态断裂》等著作中,福斯特分析了马克思的新陈代谢断裂理论,并用它来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福斯特认为新陈代谢断裂理论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生态学的核心概念,在这个概念的基础上才构建起了马克思主义生态学的理论大厦,“这个基本概念很重要,因为它使马克思把他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三个重点内容的批判联结在一起:对直接生产者的剩余物品的剥削,相关的资本主义地租理论,以及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其中每一个重点内容都与另外两个重点内容相互关联。”[2]通过这一概念,马克思对资本主义进行了深入的批判。“马克思最突出的生态学贡献就是他的新陈代谢断裂理论。”[3]
新陈代谢来自于对德语“Stoffwechsel”一词的翻译,在中文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和《资本论》翻译中,“Stoffwechsel”有时被翻译成“物质变换”、有时被翻译成“新陈代谢”。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德国生理学家希格瓦特(G.C.Sigwart)在1815年提出来的,指的是生物体内为了维持生命所进行的物质转化过程。1840年李比希在《化学在农业和生理学中的应用》一书中把这一概念用来解释自然界中的无机物和动植物之间的物质交流过程,李比希分析了土壤肥力下降过程的化学因素。“该书第一次令人信服地阐释了土壤养分如氮磷钾在植物生长过程中的作用。”[4]提出了土壤无机物的“补偿定律”,即在作物种植过程中,作物会从土壤中吸收一定的养分用于作物的生长,为了维持下一个生产季节的作物的生长,必须把从土壤中吸收的营养成分归还土壤。他指出:“要维持地力必须全部归还土壤中拿走的东西。如果拿走的东西不全部归还的话,那么不可能指望再收到那么高的产量。”[5]在农业社会,农作物经人食用被人体消化后,形成排泄物,这些排泄物被用作肥料,重新返还土壤。但是进入工业社会后,工业生产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因此工业导致了人口的聚集和城市的迅速发展。工业化的过程一般也是城市化的过程。粮食被运输到了城市,经城市居民消费后的排泄物,无法重新回归土壤,土壤肥力难以恢复平衡。“厩肥在养地上的作用就在于它将产量中的一些东西又归还给土壤。但是光靠厩腬来维持地力也是不行的,因为许多粮食、畜产品都运到城镇去了。在这种情况下,其中所含的灰分元素根本无法归还土壤,如果人们想长期获得高产,那么就应该想其它办法来补充厩肥不足的营养物质,因为在土壤中这些营养物质是非常有限的。”[5]
正是受李比希的著作,特别是第七版序言的影响,马克思提出了新陈断裂的概念。“马克思在19世纪60年代早期写作《资本论》时深受李比希分析的影响。”[2]而且马克思在《资本论》等著作中,也承认李比希对探索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循环关系的贡献。“参看李比希《化学在农业和生理学上的应用》1862年第7版,特别是第1卷《农业自然规律概论》。李比希的不朽功绩之一,是从自然科学的观点出发阐明了现代农业的消极方面。”
马克思在吸纳借鉴了化学领域的这一概念后,把它运用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物质交流过程中去,赋予了新陈代谢以新的内涵,并分析了由于城市、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导致的人与自然之间的新陈代谢断裂。马克思重新界定劳动的概念,认为劳动是人与自然之间的新陈代谢过程,从而把这一概念引入了人类的一切生产生活过程,马克思认为:“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并多次用这一概念来解释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物质变换关系。“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资本论》、《剩余价值理论》、《经济学批判大纲》、《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等著作中多次使用,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人与土地之间的物质变换(新陈代谢)的概念。”[6]“据不完全统计,在马克思、恩格斯的主要著作中110多次提到了这一概念。”[7]
马克思指出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人口在城市聚集,城市居民同样有对农产品的需要,这样随着农产品从农村长途运输到了城市,农村土地的养分从农村运输到了城市,但是这些养分无法重新回归到原来的土壤,从而产生了一个无法弥补的裂缝,产生了新陈代谢的断裂。“大土地所有者使农业人口减少到一个不断下降的最低限度,而同他们相对立,又造成一个不断增长的拥挤在大城市的工业人口。由此产生了各种条件,这些条件在社会的以及由生活的自然规律所决定的物质变换的联系中造成了一个无法弥补的裂缝,于是就造成了地力的浪费,而且这种浪费通过商业而远及国外。”endprint
造成新陈代谢断裂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由于资本对利润的无休止的追求,导致了资源的浪费,产生了新陈代谢的断裂。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只有推翻资本主义制度。“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最重要的定义在于共产主义是一个联合起来的生产者以理性的方式管理人与自然之间新陈代谢并消耗最少能量的社会。”[3]
总之,马克思受李比希新陈代谢“补偿定律”的影响,重新定义了新陈代谢的内涵,通过界定劳动的概念,把这一概念运用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一切物质交流过程,并提出了新陈代谢的断裂。社会主义是能够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关系的社会。
二、新陈代谢断裂与城乡物质循环断裂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工业生产不但需要大量资本,还需要大量劳动力,这样产生了对劳动力聚集到城市的需求,导致了大量的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到了城市,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在英国,通过圈地运动,一方面,通过养羊为工业化的发展准备了充足的原料;另一方面通过把农民驱赶出土地,使农民失去生产资料,被迫进入城市充当廉价劳动力。“工业的迅速发展产生了对人手的需要; 工资提高了,因此,工人成群结队地从农业地区涌入城市。人口以令人难以相信的速度增长起来,而且增加的差不多全是工人阶级。”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大量的人涌入了城市。“1800年,伦敦是欧洲第一大城市,人口为95.9万人,到1850年则达到268万人,1900年更是达到了658万人。” [1]这样多的人口汇集在城市,他们需要大量的粮食和肉制品,而这些都要在农村消耗大量土壤中的养分。
农业社会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人们在离家不远的农田里种植农作物,在自己家里饲养家畜,主要满足自己家庭的需要。农作物的种植需要植物吸收土壤中的养分进行光合作用,通过水、化学元素、光的共同作用,植物细胞的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形成蛋白质,成为人和畜禽的食物的营养成分的来源。农、畜产品被人消费后形成粪便等排泄物,这些排泄物经过发酵形成厩肥,在第二年种植作物时,这些有机肥被当作肥料对作物施肥,各种养分、化学元素重新回归到了自然界,满足作物生长对营养成分的需求,这是一种循环经济,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一种闭合的物质循环。正如欧内斯特·曼德尔在他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里指出的:“严谨的科学家,尤其是德国的李比希,让我们注意到了一个另人不安的现象,不断耗竭的土壤,过度消耗,起因于贪婪的资本家要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最大利润。然而,农业社会的国家,如中国、日本、古埃及等,千百年来,他们知道以理性的方式从事农业生产,这可以保持甚至增加土壤里面的肥料。半个世纪以来,在世界上部分地区,由于资本主义的过度消耗,耗竭了土壤表面的养分。” [8]
但是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人口移到城市后,人在城市里进行工商业经济活动,也要消费农产品,要从农村往城市运输农产品以满足城市消费的需要。这些农产品经消费消化后,由于与城市的距离遥远、没有发酵的场所、运输成本高等原因,便以排泄物的形式留在了城市,形成了对城市环境的污染。“在伟大的德国化学家尤斯蒂斯·冯·李比希的理论基础上,马克思认为:通过把食物和纤维运输到千百公里以外人口不断聚集的新城市工业中心,资本最后掠夺了土地的营养,如氮、磷、钾等,它们不是返回土壤,而是在城市造成了污染。”[3]因此,人与自然之间的闭合的新陈代谢受到了中断,对农村来说土地中的有机成分、化学成分减少;对城市来说消费后产生的排泄物在城市造成了污染。“在伦敦,450万人的,就没有什么好的处理方法,只好花很多钱来污染泰晤士河。”马克思分析了城市化的发展对农村的影响。“资本主义生产使它汇集在各大中心的城市人口越来越占优势,这样一来,它一方面聚集着社会的历史动力;另一方面又破坏着人和土地之间的物质变换,也就是使人以衣食形式消费掉的土地的组成部分不能回到土地,从而破坏土地持久肥力的永恒的自然条件。”这样由于新陈代谢循环的打破,形成了人与自然之间的新陈代谢的断裂。
对于农村来说,由于新陈代谢的断裂,土壤的养分减少,如果不适当补偿营养就会使作物产量下降,这样农村被迫使用化肥作肥料,来补充作物所需要的营养,而长期施用这些化肥,会导致土壤板结,影响土地的生产能力;还会造成地下水与地表水的污染,污染农村的土地和水资源,给人的生命健康带来危险。
三、新型城市化与生态文明
城市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中国城市化率的逐步提高,如何吸取中国过去和西方国家城市化进程中的经验教训,以更小的成本代价加快城市化进程、建设新型城市,是现阶段中国亟需面对的现实问题。
传统的城市建设导致了城乡之间的对立和新陈代谢断裂,新型城市化应该是一个生态文明的城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城市化。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化进程加快,从工业化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城市化的进程一般快于工业化的进程。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要吸纳农村劳动力,这样减少了农村劳动力的供给;另一方面把大量的养分随着农产品运输到城市,这些养分无法回流到农村,这就出现了城乡之间的对立。马克思认为“资产阶级已经使乡村屈服于城市的统治,它创立了规模巨大的城市,使城市人口比农村人口大大地增加起来,因而使很大一部分居民脱离了乡村生活的愚昧状态。正像它使乡村从属于城市一样,它使野蛮的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城乡之间的矛盾与对立造成了农村和城市的两败俱伤。一方面,是农村土地肥力的下降;另一方面是城市大量污染物的形成。“一切发达的、以商品交换为媒介的分工的基础,都是城乡的分离。可以说,社会的全部经济史,都概括为这种对立的运动。”
传统的城市化的模式会导致城乡之间的新陈代谢断裂,而建设新型城市化就必须正确处理好农村和城市的关系,建设新型城市化,即生态文明的城市化。而建设生态文明的城市化要求统筹城乡,促进城乡的一体化发展。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政府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强有力的宏观调控能力,能够集中能力办大事,能够协调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促进生态文明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的最主要的定义在于:它是一个联合起来的生产者以理性的方式管理人与自然之间的新陈代谢,同时消耗最少的能量的社会。”[3]endprint
因此,新型城市化应该正确处理城乡之间的关系,促进城乡之间的物质循环,形成闭合的物质循环过程。
四、新型城市化与城乡一体化
建设城市生态文明,必须正确处理城乡之间的关系,促进城乡的共同发展,促进城乡之间形成闭合的物质循环。正如马克思所言“把工业和农业结合起来,促使城乡对立逐步消失。”促进城乡之间形成闭合的物质循环,应当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在宏观调控方面,与资本主义相比能够更好地协调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关系的能力。马克思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在这个领域内的自由(自然必然性的自由)只能是: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相比能够更好地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促进城乡之间的物质循环应该努力做到以下方面:
一是促进城市的合理布局。城乡之间的距离过远,导致了城乡之间的物质循环的断裂。通过城市的合理布局,农村和城市的距离不至过远,促进城乡之间的物质循环。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农村尽享城市文明的成果,有利于城市文明的传播;另一方面,有利于城市产生的排泄物的利用。“人造肥料代替自然肥料的可能性以及这种代替(部分地)事实,丝毫也推翻不了下述事实:把自然肥料白白抛掉,反而污染市郊和工厂附近的河流和空气,这是很不合理的。就在目前,在一些大城市周围也有一些土地利用城市的污水,并且使农业获得很大的好处,但是这样能利用的只是很少一部分污水。”[9]因此,应该避免城市过于集中的现状,通过改善交通状况等,促进中西部地区城市的发展,使城市在全国分散分布。
二是避免城市人口的过分集中。城市过大,人口密集过高,会导致产生的排泄物无法重新利用。因此,应该结合中国国情大力发展县级城市、地级城市等中等城市。大力发展中等城市可避免城市过大产生的城市病问题,也可避免因规模过小导致的缺乏规模效应。还可以避免因人口过分集中,而导致的垃圾堆积,难以处理产生的污染现象。“在毛泽东领导下的中国情况不同,中国人均可耕地面积极低,却有精心循环利用养料以保持土地肥力的悠久传统。毛泽东重视每一个地区粮食的自给自足,从而强化了养料循环的实际落实,加之鼓励地方工业的发展,所以在放缓城市化进程的同时,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4]
三是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城乡物质循环。城乡的分离导致了城乡物质循环的断裂,只有注重城乡之间的“物质补偿”,发展循环经济,才能维持土地的肥力,促进城乡的协调发展。一方面,要加强农作物的秸秆还田;另一方面要加强城市排泄物的收集与还田。让土壤养分重新回归土壤,促进土壤元素的补偿与循环利用。这样既可以减少城市垃圾,又促进了农业的生产。统筹城乡发展要发展循环经济,坚持可持续发展。“从一个较高级的经济的社会形态的角度来看,个别人对土地的私有权,和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私有权一样,是十分荒谬的。甚至整个社会,一个民族,以至一切同时存在的社会加在一起,都不是土地的所有者。他们只是土地的占有者,土地的受益者,并且他们应当作为好家长,把经过改良的土地传给后代。”
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才能解决城乡之间的矛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正如马克思指出的:“城市和乡村的对立的消灭不仅是可能的。它已经成为工业生产本身的直接需要,正如它已经成为农业生产和公共卫生事业的需要一样。只有通过城市和乡村的融合,现在的空气、水和土地的污毒才能排除,只有通过这种整合,才能使现在的城市中日益增多的群众的粪便不致引起疾病,而是用来作为植物的肥料。”
五、结 论
综上所述,马克思借鉴李比希的新陈代谢概念,分析了人与自然之间的新陈代谢的断裂,提出了新陈代谢断裂的本质是城乡之间物质循环闭合链的打破,农业吸收的土壤中的养分无法重新回归土地。新陈代谢断裂导致了农村的土壤养分的减少和城市的环境污染,导致了城乡对立,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城乡“两败俱伤”。马克思认为造成新陈代谢的断裂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踏车式的生产,要改变这种局面,就要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新型城市化要求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统筹城乡新陈代谢关系。要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从社会的长远利益出发,促进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的新陈代谢循环的正常进行。城乡一体化要统筹城乡之间的新陈代谢循环,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物质交流的循环进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