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晓鹰
人老了,自我感觉良好的主要缘由,是精神解放,终于可以干点自己最喜欢的事情了。
在这之前,鄙人当过不大不小的官,负过不大不小的责,杂务缠身不说,还要讲无数有用没用的话,开无数有用没用的会,或上情下达、或下情上达,听下级汇报,向上级汇报,做总结受表扬挨批评写检讨……如今,烦恼根儿没了,一切都不用再烦劳再操心再揣测再算计再提防了。
通过社会检验这一关
记得老爸离休后迈进家门的第一句话便是:“再也不用写检查喽。”看着他的一脸轻松,我感到的却是无比沉重!轮到我们这一茬儿了,虽然没有老爸老妈他们所经历的那么多的坎坷挫折和磨难,但同样忍受了不少官场的是是非非,见了不少宦海的沉沉浮浮,也遭过不少倾轧之苦、受了不少莫名之罪。如今,我是大解脱大解放了,可以在自己最为倾心的读书和写作中享受通体透心的愉悦!
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十八般武艺样样通,唱念做打招招行……老艺人们的这一大套经验之谈用在动笔杆写文章上,同样有理。
这不,退居二线后我就有意识地恢复自己的写作水平,试着把以前怠慢了的这门手艺重新捡起来:写电视专题片脚本、写电影纪录片的台本,写散文、写随笔、写国际问题评论、写国内时事评论。
而最有意思的是在新浪等网站上写博客。七八年拼下来熬下来真是甘苦自知,趣闻甚多!当了20年报刊媒体的负责人,审看别人的文稿,自然是我手到擒来的“特权”。有时兴之所至也动手写篇评论之类的文章,理所当然要登在重要位置。因此,绝无通过社会检验这一关的麻烦。
但退休之后,重操旧业写点文章,能否为各大报刊网站所用,可就由不得我了,因为主宰命运的已经是别人是市场喽!要看人家的需要,要看你的水平。这是不是有点投其所好、按市场需要生产和推销产品的味道了?当然是——青年报刊要求文字活泼适当跳跃,老年报刊要求述事清楚口气平缓,晚报副刊要求文采飞扬趣味短小,党报党刊要求中规中矩还有点指导性,港报港刊要求勿带官气勿带内地形成套路的文风,外报外刊要求你直来直去再加点幽默……但是无论何报何刊何网都欢迎观点鲜明兼有华彩灵动文字的美文,即便是纯时事新闻评论类的媒体也是如此。
活到老 学到老
在写作中,有些事儿让我想起来就会哈哈大笑。记得几年前各家电视台都在播出两部电视连续剧,都是那个大鼻小眼的孙红雷任男一号的《潜伏》与《人间正道是沧桑》。我看了以后十分感动,连着写了几篇文艺小评论发在了上海的《新民晚报》和新浪网的博客上。
但没过几天我在一家网站上就看到了某位读者的“挑刺儿”文章。这位先生从标点符号到行文的起承转合,一一拆解评析,此公最后留下一句很辛辣的话“不会写文章就别写”。看到这里我不禁噗哧笑了。
从37年前我上大学时在商务印书馆出版了第一本小册子开始,写文章几乎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日出千言那是常事,怎么到了两鬓霜染的年龄,却成了“不会写文章”的人了呢?这句看上去很刺激的话,让我警醒了许多,找出那篇拙文重读,确实发现了好几处文理上的疏漏。可见,还真得活到老学到老。自此,我便在电脑中永远收藏了那篇批评。每次在流览中看到那句“不会写文章就别写”的话,还会不由自主地笑起来。是自嘲,也是自省自励。
经过这些年“私人定制”的打磨和修炼,自己的文风还真的改了不少。而文风改变的直接“后果”就是让自己那些长短不同风格各异的各类文章都有了卖点,也都有了归宿,没有让任何一篇成了“压箱底”的废品。以最少每年60篇见报(刊)文章计算,8年来我起码写了近500篇文章。颇有点蔚为大观的味道吧。这还没有包括在新浪、中国新闻等网络煤体上发出的各类长短文。
写作给我带来的是无穷的冲动、无尽的思考、无数的反馈、无限的更新,它让我把探寻的触角伸向了我所感兴趣的所有领域,也让我结交了许许多多未曾谋面的朋友和网友,更让我“葆”住了思维的活跃。而思维的活跃是不是又与青春般的活力有点关系呢?踏遍青山人未老,其实腿脚早就老了,不老的仅仅是头脑、是思维。别说,这爬格子的功夫、手艺,还真是立了奇功,居功甚伟哟!
开心的事儿是读书
退休后的另一件开心事就是读书。读书当然与我所说的写作有关,文章没有以书籍为基础的新知与厚重为底气,岂可示人?但是,就本人而言,读书,更多的还是出于精神的饥渴和对世界的强烈好奇心。真的,在我们的周围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上,人类有多少未知、或未深知的事情啊!
饥渴、好奇心导致了在我的精神世界里出现了一个巨大的需要填补的空洞。这物件深几许?宽几何?皆不知。但就是因为它的存在,促使退休的我每年都规定自己至少要看二三十本(部)书。两周一本吧,无论是政治、经济、历史(中国历史与外国历史),还是传记、文学、语言、自然科学、旅游、卫生健康等等,涉猎广泛,而且还越读越宽。
华夏的深邃、异域的奥秘、消逝的文明、神秘的海洋、浩渺的太空、空灵的神界……书这东西就是有点古怪,它有一种诱人成癖成瘾的功能。越读越觉得无知。不仅让人感觉实体知识的不足,而且令你感到有抽象思维能力的不足。常常有这种时候,一边读书一边感到自己与古今中外智者在感悟上的差距。他们写出的恰恰是你曾感到却又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的东西……有人说,书越读人越呆傻,越读越痛苦。我对此绝不苟同。因为在我看来,书给了我无限的空间,也给了我无限的时间。它把人的智慧与精华浓缩进我的头脑,使我“享受”到了比自已的生命多出几倍十几倍的人生经历,这不是等于延长了生命了吗?而且这被延长的部分还是智慧精华的压缩版,有了它,生命的质量都被提高了,这不是天底下最便宜也是最灵验最简单的长寿之药吗?
除了图个精神的“长寿”外,让我至今依然手不释卷的重要原因是对现如今能够看书、看好书的机会的珍惜。我永远都不会忘记“文革”十年,中国人无书可读、不让读书,甚至还要把毁书烧书撕书视为破“四旧”批判“封、资、修”的“革命”行动。有些过往的逃哀之事我永远不会忘记,只要按下记忆的回放键,就会再现于自己的脑海。
倘若世间真有一位会常给你不竭精神动力的朋友,且永不背叛,这朋友就是书。无论是远古还是今朝,无论是家乡还是他乡,无论是现实还是梦境,万物的历史,人类的经验,都已经或正在被记载在那一本本静静的典籍中。我们之所以没觉察到它们不知疲倦的娓娓而谈,是因为没有潜下心来去埋头阅读。罗丹说,生活中不缺少美,是缺少发现美的眼晴。其实“发现”智慧与思想也是一样,需要我们有嗅出智慧之气的鼻子,有看得到思想之光的眼睛。读书,起根儿上说就是一种心灵的发现之旅!
( 责编:萧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