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锦花 黄海燕
(广西 南宁 530000)
广西高校文学社团出路及其新型人才培养探索
汤锦花 黄海燕
(广西 南宁 530000)
文学社团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学社团的发展无疑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传播的有效途径,是与素质教育相辅相成的人文教育。但目前文学社团的发展却令人担忧,弊端不断显露,如何维继一个文学社团的发展,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新型人才,是我们亟需解答的问题。本文将从广西高校文学社团发展过程中的困境、突围的途径和文学社的新型人才培养三个方面层层剥茧,深入探讨。
文学社团;困境;发展;人才;广西;相思湖文学社
文学会不会消失?著名作家黄梵在广西民族大学的文学讲座中曾说,文学是对内在审美的情绪化,人类内在审美需要不消失,文学就不会消失。既然文学不会消失,文学社就应该继续发展。但目前,各高校文学社团的发展状况有着异曲同工的味道,新文学社方兴未艾,老文学社在默默无闻中悄然解散。高校文学社的发展现状着实令人堪忧,笔者大学四年与文学社为友,不断探索文学社的成长道路,以文学社团管理经验和对文学事业的热爱为初衷,在深入广西各高校进行实地调研,并走访文学社历届前辈的基础上,在此浅谈对高校文学社发展的一些意见和建议。
高校文学社是一个由热爱文学的学生构成的自由群体,是依靠社员的自主意识进行活动的组织。大学生比中学生更成熟更有主见,较之中学文学社,高校文学社更少处于老师的掌握之下,但其在这样的条件下,探索成长过程中必然会遇见不可抗拒的问题,综合广西各高校文学社的发展现状来看,文学社的持续健康发展所面临的困境主要存在以下几点:
(一)社员荒,青黄不接导致部分文学社团不得不暂时终止活动甚至解散。在大部分高校每年开学的社团招新中,文学社几乎门可罗雀,连续一两个星期招不到人是近几年来常有的情况,整个文学社招新人数只有五六十余人。并且,大多数人都是在大一大二过后就退出文学社,大三大四还留在文学社的屈指可数。
(二)资金短缺,无法保障文学活动的持续性。就目前来看,各高校文学社举办各类文学活动、编印文学社刊等所需经费主要来源于学校支持、社员缴纳的社费以及少量的校外赞助,但是仅靠这些经费无疑是杯水车薪。
(三)没有形成规范的管理,外在缺乏学校学院的关注,内在缺乏社团向心力。高校文学社是一个集自由性与自主性于一身的团体,大部分高校文学社团内部纪律过于自由化、松散,往往仅靠几个有兴趣的骨干在惨淡经营,形成“洋务派”存在方式。
(四)缺乏创新意识,文学活动形式单一,没有辐射力和影响力。现在,区内高校几乎每个文学社都有征文类比赛,如广西医科大学语丝文学社每年的主题征文,广西教育学院葛玲月文学社的诗歌征文、广西经济干部管理学院木棉树文学社的小型现场作文大赛等,而真正具有品牌性,形成一定文学热潮的比赛少之又少,在广西区内最有影响力的高校作文比赛莫过于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文学社主办的广西“相思湖”新文学全区现场作文大赛和广西大学空谷文学网的征文比赛。目前,高校征文类比赛更多的局限于本校区之内,辐射力和影响力里也仅仅局限于各自的校园,活动越来越缺乏吸引力。
(五)各高校文学社团之间缺乏深度的交流合作。从调研结果看,各大高校文学社团之间的交流活动仅限于“旁观者”的姿态,大多社团都只是邀请外校的兄弟社团参加活动,仅仅是简单的出席,进行走马观花式的交流,并没有深度合作,但单纯地出席并不能达到交流经验、达成合作、取长补短的效果。
对症下药,方能药到病除。针对文学社发展存在的以上困境,从历史的纵向管理出发,加强现实的横向联系,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积极争取学校、社会各界的重视。首先是学校的重视,学校是文学社存在的依靠,也是文学社发展的平台。学校对文学社的重视主要在于学校学院领导的关注、对文学社工作的肯定和资金上的支持等方面,领导重视是学生开展工作的动力,资金资助是开展活动的血液,只有相互融合才能促进社团建设的有效推进。其次是社会的重视。目前社会各界对高校文学社的关注越来越少,文学社的发展与社会发展出现脱节现象。社会上组织机构重视高校文学社的发展的重视,会形成很好的模范作用和绑带作用,促进高校文学社的良性建设。例如每年由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等学校工作委员会、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组织的广西全区优秀大学生社团评比活动,其设立专门奖项给予文学社与其他类社团公平竞争的平台,同时给予获奖文学社奖金援助,很好地鼓励文学社团不断创新,不断进取。
(二)发挥文学社指导老师的良性诱导作用。文学社在的发展过程中,争取配备指导老师,发挥给社员们树立榜样、传授经验和推荐作品等作用。指导老师虽然不是高校文学社的核心人物,但是同样至关重要,尤其是在文学方面卓有成就的著名作家或是从事相关管理工作并取得不菲成绩的其他人士作为指导老师,对文学社的发展将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如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文学社庞大的指导老师队伍,二十多年来曾在广西文艺界担任要职著名作家在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任教的各专业的老师,其中影响力最大的莫过于从2009年至今担任相思湖文学社指导老师的东西、凡一平和黄佩华三位老师。他们都是广西区内首屈一指的作家,不仅给文学社社员在文学创作和举办活动方面以鼓励和建议,同时也帮助社员向校外推荐作品,这是对社员的鼓励和赞赏,同时使文学社的影响力突破了地域限制,走出相思湖畔,走向另一座城市。
(三)培养创新意识,建立值班社长制度。在社长之外设立值班社长,以两个月为期,值班社长协助社长处理相关事务,积累经验同时增强自信心和决心。目前各高校文学社都是实行社长制,副社长协助处理日常事务,笔者建议文学社可以借鉴报纸实行值班主编的方式,设立值班社长甚至值班部长,在新进社员中挑选有资质有胆量的同学担任,不仅可以让新成员切身体会到文学社的活动流程,积累经验,同时也可以从中物色新的领导班子成员,使其不在日后文学社相关工作中手忙脚乱。社长是与学校领导、指导老师以及各兄弟社团等外界联系最频繁的人,推行值班社长的制度,可以避免日后领导班子换届后文学社与外界接触工作的脱节。
(四)借助网络平台,推行文学社虚拟化。网络的四通八达使得我们不需要再骑着单车去聚会谈文学聊梦想,但是网络也有利有弊,我们要抓住网络的契机,充分利用它的开放性、广泛性、虚拟性等优势,为文学社团的发展另谋出路。面对网络媒体的冲击,传统媒体纷纷把目光投向网络平台,缓解了危机,文学社同样也可以借鉴此种成功案例,建筑属于自己面向外界的网络文学社,借助微博、博客、豆瓣等平台上推广文学社。如开创以文学社命名的微博、博客和网站,由专人管理,还可以邀请指导老师和历届文学社老成员相互关注、进行互动,不仅可以增强文学社的影响力,同时可将文学社前辈纳入持续联系的范围,与社员互动、鼓励社员创作。另外,网络匿名方式给有些不愿具名以及出于各种原因不想让他人知道自己是作者的同学以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如广西大学的空谷校园网、广西民族大学的相思湖论坛,这两个网站的文学版块在广西区内来说都做得相当不错,吸引了校内不少爱好文学的同学,也得到了兄弟院校的围观。文学社也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制作文学社专属网页、写记录文学社成长的微博、博客,扩大各项活动的宣传和影响力、制作电子社刊以缓解传统纸质社刊的资金缺乏的压力。
(五)加强校内、校外兄弟文学社团之间的交流切磋,相互借鉴,共同成长。闭关锁国只能造成落后,闭门造车是难以维持一个文学社的发展的,不加强自身与兄弟文学社团之间的经验交流,不可避免要多走一些弯路。相互学习的目的是以史为鉴,以人为镜,是自身文学社不断发展的必由之路。如广西财经学院文传系云起文学社在成立之初就经常向兄弟院校的文学社团取经,借鉴老牌社团的管理经验和模式,分析部分社团发展瓶颈的原因,取长补短,不断取得进步,使云起文学社渐渐走上正确的发展轨道。文学社团之间的交往,不仅可以交流经验,同时还可以借腹生子——如一个社团有一个好的想法、好的活动,而另一个社团有资金援助或好的实行方案,两者珠联璧合,便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借助指导老师、前辈的力量,同时自己争取校外实习机会,积累实践经验。现在进入社会工作很多都是要求有相关经验的,校外实习不仅可以拓展人脉,也是积累实践经验的重要途径。广西民族大学大学生通讯社就是一个很典型的成功案例,大通社每年都会有相当一部分成员在校外各报纸和企、事业单位实习,他们的成员大多是新闻业务熟练、在各报纸网站上发表相当数量新闻作品,这样的实践型人才正是社会所需要的。大通社创始人黄国春老师经常说,大通社的同学毕业都不用愁找不到工作。文学社成员也同样可以借助指导老师、前辈的力量,同时自己争取校外实习机会,与大通社不同,文学社成员更多的是偏向于文学,现在社会中很多职位都是要求“文笔好”、“有较好的文字功底”等,积极走出校门,走向社会,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也是文学社成员需要直面的挑战。笔头下的春天不仅要有校园里缠绵悱恻的爱情,同样需要冷静而极具逻辑能力的公文等等,把自己培养成一个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大学生不可懈怠的责任。
(七)树立品牌意识,创建精品活动,扩大文学社的影响力。文学社不能仅仅依靠社员们的一时热情,如若没有凝聚自身特色的稳定品牌活动,没有在校内校外形成一定的影响力,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漏洞。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文学社是广西全区目前极具影响力的文学社,其精品品牌活动毋庸置疑是有着“新概念”之称的广西“相思湖”新文学全区现场作文大赛,这个活动以相思湖为据点,辐射广西全区各地市几十所高校,每年都会得到广西日报、南国早报、南宁晚报、南宁日报和各分赛场地区日报等,以及广西新闻网、广西校园网、南宁新闻网、中国大学生在线及各大高校网站等媒体的跟踪报道,正如作家凡一平所说,虽然这可能是目前全国奖金最低的文学创作比赛,但是仍然不可阻挡地吸引几千甚至逾万人参加比赛。另外,“相思湖文学影视大讲坛”系列活动,也是相思湖文学社的一大亮点,在东西、凡一平和黄佩华老师的带领下,邀请文学影视界著名人士来校讲学交流。这一系列的创作讲座,使相思湖文学社内部集体成员受益,同时更是吸引了不少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学院、广西财经学院、广西医科大学等兄弟院校的文学社团成员,打响了自己的品牌。
你也曾加入过文学社吗?你还记得加入文学社的初衷吗?你想要从中获得什么?你是不是也曾经希望借此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拓宽人脉、丰富校园生活?但是,写作水平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天赋与后天修养所得,而后天修养不仅需要加强理论的丰富,更需要生活的积累。高校学生面对的重大问题是就业,那么面对日益纷繁复杂的就业现状,文学社应该培养什么样的新型人才呢?
(一)技术型人才。越来越多人希望通过读书鱼跃龙门,这种想法其实不见得就准确,现代社会实际上更需要的是专业性人才,所以很多情况下,术业专攻型的高职高专生比综合型本科生更受青睐,要想获得就业机会,关键在于你自身掌握的本领是否适合岗位需求。在大部分高校,加入文学社的理科生相对来说较少,理科生很多都是技术型人才,文科生虽然上课时间没有受到较多操作性技术教育,但是就网页制作等方面来看,文科生学习网页制作等技术的能力不见得比理科生差,因为文科生是形象思维更活跃的群体,能够把网页做得更有声有色。文学社可以借助这种文理兼备的优势,促进文科生的技术进步。目前,桂林医学院读风文学社、广西工学院晨光文学社、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月亮山文学社、河池学院南楼丹霞文学社、百色学院晨曦文学社等部分高校文学社都在逐步进行相应的革新。并且,本科院校的学生为适应诸如网络编辑、文字编辑、排版员等职业的要求,文学社成员可在历届前辈的帮助下在编印社刊、制作电子版社刊等过程中学习各种排版软件和办公软件,以丰富自身技能,增加就业机会。
(二)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似乎与“文学社”这个看起来有些古板的词眼有些不搭调,但是创新型人才绝对不是与文学社绝缘的。创新,是一个团体不断进步和发展的需要,文学社同样可以将古典与现代相融合。例如宣传部可以在宣传方式和宣传制作过程中加以创新,在平面宣传之外辅以动画宣传;编辑部可以在制作社刊过程中加以创新,以广西大学学生阅读会为蓝本加以解读,其社团的社刊会是每年四季的电子版读物
《DU》,这是目前广西高校之中的一个创新典型。电子杂志曾经在中国网络世界迅速崛起而又衰落,也许,电子杂志并不适合现今多以盈利性为目的的社会阅读,但高校文学社是非营利性的,纯文学的校园文化组织,可以使却之成为一个可以尝试的新手段。电子杂志具有传播便捷、制作成本低廉、图文声并貌的优势,更能适应文学社团的发展,电子期刊作为报纸的重要补充,可弥补纸质版发行量不足的问题,发行量更大。把电子杂志应用于文学杂志,不得不说是“返璞归真”的创新。
(三)社交型人才。文学社既然是一个团体,就不可避免要与社内、社外进行沟通交流,从文学社内部成员之间的日常交流,到举办活动时与相关同学、老师的沟通,以及与外校兄弟社团之间的接洽并合作,都是培养社交能力的好机会。“茶壶里倒不出饺子”的人才是没有办法把自己推销出去的,社交才能是现代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能力之一,很好沟通能力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前提条件。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文学社97-98任社长,现任中国医药物资协会副秘书长的韦绍锋师兄说:“文学社是一个相对安静的社团,但是这种安静绝不意味着无所作为,社会交际能力的培养可以新老社员形成‘传、帮、带’的作用,利用自身专业优势和沟通技巧进行有效的交际,完善人际关系网,对就业创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实践型人才。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各个岗位都需要具有实际能力的实践型人才,而不能“空口套白狼”。文学社的发展离开不对人才的培养,从实际出发,不仅要培养出具有优秀写作能力的人才,也需要在文学作品的创作之外举办其他丰富多彩的活动。在举办活动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拟写申请、工作总结、报告、请示等公文,还需要动手布置活动现场、制作宣传简报、编辑社刊等,这些都是与实践能力息息相关的环节,文学社可以在此期间组织社员进行培训,内容可涉及报刊杂志网站实习联络与指导、报纸新闻撰稿指导、网站新闻选稿与标题制作、公文写作训练、活动企划文案撰写训练、排版软件、校对符号等,帮助文学社成员提高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增强就业能力。
(五)文学人才。相对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而言,文学社催生作家的功能已经淡化了。在第八届广西全区“相思湖”新文学现场作文大赛的颁奖现场,广西作协主席、广西文坛三剑客之一东西老师曾说,也许现在坐在这里的人并不太多,但是说不定从这里能走出一个“鲁迅”,那么我们所有的努力和付出都值得……当年作家凡一平、东西和诗人田湘等在河池师专创办新笛文学社,一群志同道合的年轻人聚集在一起聊文学聊创作,相互鼓励相互指正,从这个文学社走出来的作家和诗人在当年广西文坛中心地位占据了不可动摇的地位。现在有文化的人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对文学有一定的关注,文学可能不会给你带来太多财富,但是没有文学,你缺少的那一部分乐趣和修养可能是其他任何东西都不能补充的。“不写作,我的乐趣便鸡飞蛋打。没有影视,我的生活就一穷二白。但没有文学,我什么都不是。”文学让很多作家生活富裕了,但文学给更多作家的自豪感是他们成为了一位优秀的作家。
高校文学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文学社是高校文学的一个缩影,应依托校园和自身特色,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以取得长足的发展。
高校文学社的发展还需要学校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创新革新制度,利用现代传媒方式和借助指导老师和前辈等的外在力量充实自身,才能在不断急剧变幻的社会背景下,取得更大的进步。同时,高校文学社是高校课堂之外一门很好的选修课,也是大学生不断完善、充实自我的重要阵地,文学社在高校中的作用不容忽视。结合深入的分析综合,我们轻易得出:应该不断地持续探索,促进高校文学社的健康发展,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新型人才。
★本文为广西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指导老师:蒋兴礼 黄佩华
[1]陈永华,朱海燕.高校文学社团与文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文学教育.2011(2):38.
[2]於可训,刘曼.当代校园文学活动与文学人才成长[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3):108.
[3]李文阁.对高校文学社团建设的几点思考[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06(6):19.
[4]阳崇波.高校文学社团的现状与发展策略[J].河池学院学报.2008 (12):118.
[5]容本镇.相思湖作家群: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成功范例[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0(5):154.
[6]李巧钰.建设新型文学社促进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6):100.
[7]潘春辉.借助QQ平台构建网络文学社[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1(4):115.
[8]朱庆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J].教学研究.2005(3):266.
G64
A
1005-5312(2014)05-02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