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悦
(江苏省扬州市文化馆,江苏 扬州 225000)
追寻扬州音乐星光
张悦
(江苏省扬州市文化馆,江苏 扬州 225000)
民国是中国历史较短的一个时期。对扬州音乐文化而言,却是一个重要的时期。无论是学堂乐歌,民间音乐,还是京剧,都产生了一批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作品和领军人物。本文拟从三个方面简述扬州民国音乐星光景象,是为:一、学堂乐歌勃然兴起,二、民间音乐空前活跃,三、音乐人物群星荟萃。
学堂乐歌;民间音乐;音乐人物;音乐星光
扬州大约从道光开始,逐渐暗淡昔日“康乾盛世”的光环。特别是盐业和财税中心地位的丧失,扬州不仅被摘牌“世界十大城市”的称号,而且滑入被边缘化的危机。所幸在民国时代音乐文化星光灿烂,彰显这座城市丰厚的历史底蕴。
中国学堂乐歌始于清末,民国获得推动。其时扬州学堂乐歌更是勃然兴起,流传甚广的有沈心工的《通州师范校歌》,李叔同的《夕歌》,朱自清的《扬州八中校歌》等,而这些都与扬州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学堂乐歌是中国新式教育的产物,第一个将其引入校园的人便是著名音乐家沈心工。时清末状元,中国近代实业家与教育家张謇创办南通农垦学堂和通州师范学校,并亲撰《南通师范校歌》词,同时盛邀沈心工为校歌作曲。
李叔同创作的《夕歌》至今仍是扬州东关小学的校歌。李叔为近代音乐家、美术家、教育家,《夕歌》由其填词。李叔同为歌词配曲颇具匠心。他大胆选用脍炙人口的乐曲《老六板》。而《老六板》为扬州传统清曲。词曲珠联璧合是学堂乐歌中成功的范例。抗战前,江苏省立扬州实验小学师生每天放晚学前,学校规定各班级首先由老师作当天的小结,然后师生高声齐唱校歌《夕歌》。歌曲通俗,朗朗上口,适合孩子们的心理和实际,极受学生及家长的欢迎。因歌词中有“治国平天下”之句,《夕歌》又有《祖国歌》的别称。且看这首歌的影响力。1996年,江泽民主席就曾在全国第六次文代会上演唱过《夕歌》,还深情地说:“这首歌我从小就会唱,今后还要唱,希望大家都来唱。”
《扬州八中校歌》出自朱自清之手。“扬州八中”即今天的扬州中学。作者朱自清其时任“八中”教务主任,国文教师。半个世纪过去,扬州中学校歌几经变换,然学子们依旧怀念“八中校歌”。个中缘由,也算是历史打上的特定烙印。
民国扬州民间音乐大致划分为民间小调、农民革命歌、抗战歌谣、苏中战役歌、土地改革与解放战争歌等类。
民间小调。民国时期,扬州民间小调主要有《十年九荒》,《四季湘春》,《十送调》,《杨柳青》,《算命调》,《梨膏糖歌》,《小寡妇上坟》等。以《杨柳青》最有名:“一把扇子七寸长呐,一人扇风二人凉啊。杨柳叶子青儿来,得儿崩儿来,得儿松儿来。哎嗨哎嗨呦,二人啊凉啊。”
农民革命歌。民国十五年5月,中共党组织指派曾在广东海陆丰地区参加过农民运动并受过实际斗争锻炼的沈毅来泰兴从事党的地下工作。沈毅所办农民夜校十分活跃,教唱的歌谣有《纪念五卅歌》、《五一暴动歌》、《大饼油条歌》等20余首。
抗战歌谣。苏中在抗战初期是新四军开辟的根据地。其时,歌谣内容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宣传抗日和谴责国民党,像《江文团团歌》、《天上有个扫帚星》;二是拥护八路军、新四军,例《高邮西北乡调》等。此外,用“苏武牧羊调”演唱的《夺回大扬州》,以及创作歌曲《保卫郭村》等都是催人奋进的抗战歌谣。
苏中战役歌。苏中战役,是陈毅、栗裕领导的新四军与国民党发生的七次军事较量,以新四军全胜收兵,史称“七战七捷”。讴歌这一史实的有《苏中自卫战十唱》、《黄桥烧饼歌》和《黄桥的新生》等。
土地改革与解放战争歌。从1946年至1949年,流传的歌谣主要有《新四军不会走》、《陈军长请您喝杯糯米酒》、《不让抢走一粒粮》、《决死苦斗反清巢》、《阴天没得晴天长》、《硬骨头顶硬是解放军》和《快往南京打》、《早送大军下江南》和《突破天险一袋烟》等,表明人民对彻底和自求解放的企盼。
民国扬州音乐文化人物可谓群星荟萃。京剧,弹词,广陵琴派,各有领军人物。京剧上不仅有名琴师梅雨田,梨园革命家潘月樵,更有享誉世界的名旦梅兰芳。此外,王鸿寿为京剧“海派”开山人物,江石溪、钟培贤精于曲乐,钟又被誉为“扬州曲王”。以京剧和昆曲为例。
京剧人物。梅雨田,名启勋。扬州府泰州人。久居北京。京剧名旦梅巧玲长子,梅兰芳伯父。京剧琴师。幼时酷爱音乐,习昆笛,擅长京剧场面各种乐器,后学京胡。操琴运弓有力,指法谙练,音节谐适,格局严谨,托腔包调尤佳。潘月樵,甘泉(今扬州西湖)人。9岁登台,16岁名响上海。念白吐字有力,尤其擅长“髯口功”,以演《扫雪打碗》、《桑园寄子》、《乌龙院》等剧著名。辛亥革命时,弃艺从戎,参加攻打上海江南制造局的战役,受到孙中山的表扬。
昆曲人物。江石溪,原名江汉,石溪乃其医名。扬州江都人。民国初,曾撰小曲多支,教人传唱,反对袁世凯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二十一条)。擅长诗文、音乐,精昆曲,善奏箫、笛,工画山水,为冶春后社成员。钟培贤,字希伯。扬州人。从事清曲艺术表演与研究。先唱旦,后唱生。擅长泼口,声音宏亮,富于变化,声誉卓著,有“扬州曲王”之称。
以上只是简略叙述。今天我们对民国扬州音乐星光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旨在激发演员用音乐舒发爱国爱乡情怀。这是音乐的魅力,也是音乐传承的使命。
J605
A
1005-5312(2014)05-012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