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朋友和女友恋爱多年,一直恩爱。近日决定要结婚,却眉头不展起来,向我抱怨:“给她去挑钻戒,我看中几款她都不满意,就说一条标准:‘要花费我3个月工资,还说只有这样才能表示我是不是真正爱她。”朋友在银行工作,月入万元,3个月工资就是三万元。
或许是朋友怕我觉得他抠门,赶紧解释说:“倒不是怕花钱,我是觉得钻戒那玩意儿就是个意思,没啥实际作用,为啥非要花3万块钱买?有钱留着俩人以后好好过日子,买车,换大房子,不更好吗?我原以为她是挺好的姑娘,没想到也这么虚荣!”
“为什么认定3个月工资?谁告诉她的?” “还不是那些时尚杂志!说什么最能代表男人爱女人的标志,就是他能用3个月工资给你买一枚钻戒。把女人都教坏了!”朋友气呼呼的控诉着。
我想他俩的矛盾可能并不仅限于钻戒,“你俩婚纱照拍了没?”
一听婚纱照,朋友更来劲了,“提这个更来气!那天她带我去一家影楼,好家伙,搞什么尊贵套餐,一套婚纱照敢要13.14万,说什么一生一世!这下可好,我们俩原来商量拍个5000块钱左右的,她看完尊贵系列,说啥也得拍一套上万的婚纱照。不可理喻嘛!”
朋友的心声全吐露了,是时候劝一劝他,“其实,你女朋友没错,她能这么想,至少说明她是个正常人。”
行为经济学发现,人们心理活动中有一个锚定理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先入为主。商家很会利用这点,把3个月工资和爱情联系起来,虽然大家也会觉得没有道理,但时间长了,会不自觉的被商家牵引着,按这个标准选购钻戒。同样,影楼的尊贵婚纱照或许一套也卖不出去,但它像一个锚,一下子扎在了人们心里,人们便会将心理价位不自觉提高,去接近这个锚。
朋友的女朋友被锚定了,朋友不认可,他俩的矛盾就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