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俊之 刘志成
摘要:涉农企业工作环境是影响涉农企业绩效和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营造组织创新气氛、提升员工知识创造能力的必备条件。近几年来,我省农业产业化步伐逐渐加快,而在发展过程中,农业人才结构性供应不足、科技创新造血能力不强等已成为困扰许多涉农企业的难题。本研究从涉农企业工作环境与员工创新行为的调查着手,探讨并研究涉农企业工作环境与员工创新行为之间存在的互动关系,并逐步分解其主导因素提出相应的改良策略。
关键词:工作环境;涉农企业;创新行为;关系研究
一、国外研究动态
1、工作环境研究概况
(1)工作环境的内涵
国外学者对于企业员工工作环境的研究开始较早。早在Talor(1911)的科学管理理论中就提出了标准化原理,并对早期工业企业的作业环境进行了标准化;之后的学者以此为起点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中作为著名的当属始于1924年的霍桑实验,这一实验先从工作环境中的灯光照明度入手,进而深入到企业内部工作环节中的人文因素的研究。二战后,西方学者开始从人机工程学、工作设计等方面进行探索,诸如Lewin(1951),Campbell(1970),Hellreight和Slocottom(1974),Gersick(1998)以及Amabile(1996,2000)等从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视角对工作环境做出了相关的界定,通过他们的理论研究,可以将工作环境归纳为:首先,工作环境是由一种组织气氛构成的,这种组织气氛是能被测量的一组属性。其次,工作环境对组织生产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再次,组织气氛实质是组织成员对于其所在的组织环境的一种感知,这种感知来自于成员的工作经验,它往往比较持久,能被组织成员所体验,并能影响成员的动机、态度、信念、价值观和行为。最后,对于工作环境的研究往往可采用实证研究的研究方法。
(2)工作环境变量的测量
而对于工作环境变量的测量,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Halpin和Croft(1966),Likert(1967),Litwin和Stringer(1968),Campbell(1970)以及Walker(1976)等,分别从上下级关系,组织目标、工作结构、组织结构、同事关系、自主性、管理支持、内部冲突、绩效标准、沟通频率等方面进行测量,其中最有影响力的当属Litwin和Stringer提出的组织气氛量表。到上世纪末,学者如Rickards和Bessant(1980),提出从创新、团队建设、计划责任、惯性倾向等方面进行测量;Hoy和Clover(1986)提出从上司行为和下属行为方面进行测量,Amabile于1988年提出工作环境目录表(WEI),并于1996年重新命名为KEYS,即鼓励、自主、资源、压力和组织障碍五大方面的测量。
2、工创新行为研究概况
国外学者研究员工创新行为的范围更为宽泛,不少学者如Amabile(1988)对员工创造性的定义是,区别于其他想法和事物,可以为组织带来长期作用或短期应用的行为,都被视为员工的创造性。Woodman(1993),Scott&Bruce(1994)和AmabiIe(1996)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了了员工创新行为的内涵:认为个体创新行为从识别问题开始,产生创新构想或解决方案,并为自己的想法寻找支持,最后将创新的想法“产品化”及“制度化”。在创新中产生的构想既可以是新奇的,别人从没采用过的,也可以是其他人在其他环境中已经采用的。
而就员工创新行为的前因变量的归纳与测算方面,早期的研究偏重于对创新个体自身特征的研究,学者们主要关注的是具有何种特征的个体更具有创造力,随着组织创新气氛学说的兴起,学者们开始关注工作环境等外部条件之于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其中颇具代表性的有:Amabile(1996)将工作压力视为影响员工创造性的负面因素,认为过度的时间压力和超负荷的工作负担会减少员工的创造性活动。而Shalley(2000)却持相反的观点,认为适当压力可以作为内在动机的唤醒因素,使动机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从而提高创造性。Perry Smith(2006)整合了创造性与社会网络理论,研究了关系强度、网络位置和外部联系对个体创造性的影响。Zhou等(2009)从创造力的交互作用视角出发,研究了社会网络与个体价值观交互作用对个体创造力的影响,发现弱关系数量与创造力呈倒U型曲线关系,个体的一致价值观起到调节作用。
二、国内研究动态
1、涉农企业的界定
涉农企业,是指从事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研发、服务等活动,和从事农业生产资料生产、销售、研发、服务活动的企业,泛指农、林、牧、副、渔、果、菜、桑、茶、烟等行业企业[8]。自2004年起,中央一号文件已经连续9年关注“三农问题”;湖南作为传统的农业大省,对于农业的关注力度不可谓之不重:2011年3月25日,省长徐守盛在《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大力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考与对策》,文章指出“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坚持用现代物质手段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方式推进农业”,这为湖南涉农企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涉农企业的发展有赖于全体员工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融洽和谐的工作环境不仅体现了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的客观要求,而且为强化企业员工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工作环境研究概况
国内外学者对于企业员工工作环境的研究主要是从员工工作环境的内涵以及工作环境变量的测量两个方面展开的。
(1)工作环境的内涵
具体就工作环境的性质与内涵而言,国内研究人员大多将工作环境视为作业环境或是劳动环境:张英华,凌培全(1989)曾提出,企業工作环境不仅要为劳动者提供正常工作的物质条件,同时还要尽可能满足劳动的内在需求。郝迎潮(2008)认为工作环境是指组织所构造的有利于组织流动,组织知识最大化共享的社会气氛。王幼莉,赵恩超(2010)认为工作环境指员工在工作时间所处的环境,它主要包括人文环境和物质环境。人文环境是指员工的工作情绪和精神状态,物质环境是指为员工提供一切物质保障的总和。物质环境不仅包括生产工具、安全保护措施,还包括工作间歇的点心和茶水。一般而言,好的工作环境能够保障员工的作业安全,并能有效地提高员工的工作情绪。
(2)工作环境变量测量
就工作环境变量测量的讨论,学术界大多侧重于一般工作环境的测量。车宏生,凌文铨等(1988),唐京等(2001)从组织心理学的视角,参考培训需求、组织文化、团队创新气氛等因素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理论探索,石奇雄(2000)提出应在充分理解标准的基础上,通过对过程进行分析,识别影响产品质量的环境条件,才能实施对工作环境的有效控制,此外,他还提出对工作环境的控制措施应与过程要求相适宜,其控制措施可与工艺参数、原料条件等相结合。郝迎潮(2007)将工作环境分为二维结构,即激励性因素和阻碍性因素,激励性因素包括组织激励、上司激励、工作团队支持、工作资源和挑战性工作5个维度,阻碍性因素包括组织障碍1个维度。
3、员工创新行为研究概况
(1)员工创新行为的界定
员工创新行为则指员工借助组织资源,运用个体的知识和能力努力提出有价值的新思想或创造有价值产品的活动和行为。这里的员工包括组织高层领导、研发人员、技术工人和一般员工,因为每一个员工都有可能发动他们自己任务范围内不同类型的创新。
(2)员工创新行为前因变量的归纳
国内学者对于员工创新行为的研究主要是从其前因变量如领导风格、组织结构、程序公正、绩效考核、激励体系、雇佣保障、组织创新气氛等方面对来展开。例如徐燕,赵曙明(2011)基于社会交换理论,运用“组织实践一员工心理感知—员工行为”的关系范式探讨雇傭保障、组织支持感与员工创新行为的关系,分析了雇佣保障通过工具性和情感性双路径及其对员工创新行为的作用。尹润锋(2012)通过对389名在职员工的调查,发现评价取向的绩效考核与员工创新行为显著负相关,而发展取向的绩效考核与员工创新行为显著正相关,组织创新氛围在绩效考核目标取向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过程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而李悦,王重鸣(2012)则认为企业内部程序公正会通过激发员工的积极情绪反应,从而促进员工的创新行为;同时,程序公正对员工积极情绪和创新行为的影响效应还会被领导成员交换所调节,在高层领导成员交换的情形下,程序公正对员工积极情绪和创新行为的影响效应会得到增强。张毅,游达明(2012)和孙锐,张文勤等人(2012)则分别从直属领导对下属员工的创新期望、员工之间横向交换以及变革型领导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路径,并试图构建不同领导风格与员工关系影响员工创新行为的跨层次中介效应、调节效应理论模型。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国内外关于工作环境与员工创新行为的研究,分别经历了有侧重研究作业环境到转向研究心理及文化环境与从创新个体特征研究到外部条件变量测算的发展历程,二者之间的交叉也日渐紧密,特别是就当前国内外的研究趋势来看,多数学者在研究工作环境时更倾向于研究组织内心理及文化环境;而在对于工作环境内涵的理解上,国内外大多从“组织气氛”出发来对其进行理解与解剖,并通过大量的现场调研与实证分析,归纳与验证了在一般情况下的企业工作环境之于员工个体创新动机、创新能力与创新行为的各个参考因素。值得注意的是,国外研究学者对工作环境的测量方面已做了大量基础性的定量分析工作,其中Amabile提出的KEYS影响最为深远,现已成为国内研究组织创新气氛的实证分析中最重要的参考模型。然而,国内外学者大多是从一般意义上来界定和测量工作环境,专门针对区域型企业或某一特定行业的企业的研究相对较少。因而,本研究项目在这一前提条件下开展专门针对湖南省内涉农企业的相关研究,既具有挑战性,又兼备一定的创新性。(作者单位:湖南农业大学商学院企业管理)
参考文献
[1]陈晓等.新农村建设中涉农企业发展模式研究[M].第一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11-12.
[2]Drucker P.Post capitalist society[M].London:Butter worth Heinemann,1993:25-27.
[3]Prusak,L.The knowledge advantag[J].Strategy &Leadership,1996(4):6-8.
[4]吴治国,石金涛.员工创新行为触发系统分析及管理启示[J].中国软科学,2007(3):9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