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权师生 绽放个性

2014-06-16 20:08葛银铨祝浩军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2014年4期
关键词:年段课程活动

葛银铨+祝浩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以主题活动的形式统整起来,通过学生主体的、创造性的问题解决学习活动,将学问性知识与体验性知识、单一学科性知识与跨学科综合性知识、校内与校外有机结合,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亮点。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存在着不少问题:没有现成的教材,没有专职的指导教师,更没有统一的教学模式,很多学校仅以学科拓展、劳动技术等单一学科来替代,达不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与提高”的课程目标。如何设计与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如何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过程,包括教师的协同指导、学生的有效活动等,都是一线教师和学校管理者面临的新问题。

2012年,我校提出了“以年段为主体,教师走班为形式”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与教学实施改革。我们设想,以“年段主体、教师走班”的形式实施主题活动,把课程选择权与学习主动权交给教师和学生,为学生提供开放的、多元的个性发展空间,通过实践、体验、探究获取更多的“直接经验”,获取“建构知识的能力”,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的多元化、个性化。

一、实施理念:立足“个性绽放”和“协同成长”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具有开放性的特征,它最终指向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在实施方法和内容的选择上,也特别强调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从某种程度而言,“立足个性绽放”应是课程实施的题中之义。相比较其他课程而言,综合实践活动更显生成性的特征,它强调课程由师生双方在其活动展开过程中逐步建构,而非根据预定目标预先设计,这一方面为课程的实施预留了广阔的空间,同时也对教师的教提出了更大的挑战。教师作为学校重要的课程资源,平时多被局限于所属的某一个学科或所任教的某几个班级中,无法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教师走班”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打破了现有的单一格局,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接受多样化的课程内容,有助于学生潜在能力和素质的开发,符合多样化、个性化教育主流;另一方面,也正是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可以充分体现教学相长的原则,实现师生的协同成长。从这个意义上讲,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师走班”更可以成为学校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基于上述考量并结合学校的实际,我们将基于“年段主体,教师走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理念确定为下述三条原则。

1.有利于学生收获多方面的成长

年段内不同的“走班教师”,能带给学生更多新鲜而又生动的生活问题,更容易让学生体验成功,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通过感受风格各异的教师与课堂,可以锻炼学生的主动适应能力,并促进学生的交往技巧、表达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高。

2.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承担“走班”任务的教师,一方面要不断精深自身的研究领域,拓展专业特长,另一方面要了解学生、研究学生,从学生的生活世界选择教学内容。同时,教师持续执教同一主题活动的过程,能刺激教师进行教学反思与改进,有利于教师课程理念的转变、课程开发能力的提升和教学实践智慧的积累。

3.有利于减轻教师的负担,丰富学校课程

我校是一个在校生人数超过3000人、班级总数突破66个的“超大规模学校”。学生多、班级多,新课程推进所带给教师的压力自然也大。“教师走班”的形式,让每位“走班教师”一学期只需深入研究与指导2~3个主题活动,减轻了教师的工作压力,有利于教师对这些主题进行精心打磨,如若学校稍加引领,就能打造出一个又一个校本课程资源的精品。

二、 课程设计:体现 “赋权师生”和“架构创新”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以学定教”的理念逐步深入,对教师专业化发展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通过适当赋权教师,可以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自觉性,增强教师专业发展的自省意识,拓展教师专业提升的空间;而学生是教学的直接观察者、教学效果的最终检验者,赋权学生,让学生参与课程的实施与评价,从而实现师生共同成长的愿景。

我们以“让师生个性绽放,共同成长”为总体目标,在课程管理、课时设定和评价激励等方面大胆创新,确保教师参与课程开发、学生投入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在课程管理上创新

学期初,由学校课程领导小组制订“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纲要”,年段主任负责制订“年级实施计划”,再由走班教师制订“主题活动方案”。学校的实施纲要,只对活动的基本理念、教学评价提出指导性意见,对年段活动管理提出要求,而课程实施权力下放,让各年段及走班教师自主选择活动主题、设计活动方案。走班教师更是尊重学生的选择,方案的制订最大限度考虑学生的兴趣与需要,教师只作适当、有效的引导,并积极鼓励学生自己去决定活动主题的选定与活动方式的选择。

2.在课时安排上创新

我们采取“70+30+X”课时制。“70分钟”大课时,是每周五下午全校性综合实践活动时间,由学生自主选择参加的活动内容。“30分钟”是在每周三午间体验活动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交流与研究,班主任参与指导、评价。“X分钟”是每学期第九周左右,由年段组织对学生的实践成果进行一次集中交流或展示,可以是作品展示、成果报告、社会与家长评议等;在学期结束前一周,进行一次全校性实践成果大展示,并邀请家长参与。

3.在课程评价上创新

我们采取“笑脸争章”的过程激励性评价。学校设立了“合作”“参与”“实践”“创新”等八类奖章。走班教师在活动的指导过程中,对学生的活动开展情况及时给予“笑脸”奖励;学生某一类的“笑脸”满一定数量,就可申请该项目的奖章;八枚奖章中获得五枚及以上的,便有参选“活力少年”的资格,并为父母争取到参加学校大型实践活动的入场券。

三、内容安排:兼顾“学科拓展”与“自主研究”

综合实践活动的很多内容源于学科课程,而学科教学中的一些内容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方式来教学,可以促进学科教学的深化。走班教师以本年段的学科教师为主,部分是体艺专职教师,教师们通过整合教材资源及自身专业特长,并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等诸多因素,形成“主题活动”,把学科实践活动提升为学科研究性学习,激发学生对某学科学习和研究的兴趣。

如,《小学母语启蒙的实践与研究》是特级教师葛银铨校长一直在探究与实践的特色课程,他将《对联》《字谜》等作为学科创新实践活动,以“走班”的形式为六年级各班实施教学,学生在领略名师教学风采和祖国传统文化魅力之后,课余纷纷收集对联、字谜,开展猜字谜、对对子比赛。省教坛新秀邱爱国老师主要研究“生活数学”;董超群老师是校园内的短式网球高手;“黑带教头”董冬梅老师是跆拳道省级优秀教练……由他们选定活动主题(项目),为某一年段的学生“走教”,让学生自主探究、实践训练,深受学生欢迎。

学科教师的多样化、个性化专题教学,一方面使教师的学科研究领域、学科专长得到了充分发挥,另一方面促进了学生多种潜能的挖掘。譬如,科学教师章老师在三年级“走班”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了主题为《我眼中的秋叶》的实践活动。活动前期,引导学生查阅资料、观察体验,感受各种各样秋叶的美丽;在70分钟大课堂中,教师组织活动交流,观看树叶的图片,并进行实物展示等,让学生了解落叶和不落叶的树木的种类;走出课堂后,学生纷纷进入大自然,主动地去了解秋天丰收的农作物、水果,有些班级学生还开展市场调查,统计秋天收获的果蔬。一些学生在自主研究中发现,如今由于人工栽培技术,本来不在秋季收获的果蔬也能在秋季成熟,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创新热情。

正如科学教师姜老师在“安装遥控赛车”实践活动的反思录中写的: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如果我们在教学活动中能给予孩子们更多的培养动手动脑能力和自主意识的机会,孩子们就会凭着自身的能力,独立自主走向生活,今后的生活必将更加美好。

四、指导策略:践行“整体推进”与“差异实现”

“教师走班”的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我们坚持“整体推进”与“差异实现”的教学原则。所谓“整体推进”,即教师在同一年段组织实施和开展活动,活动的目的、要求、基本流程是同步的。所谓“差异实现”,即同一年级围绕某一主题开展活动,因各个班学生的差异,教师需要根据活动班的自身情况,设计“弹性”活动,以实现学生的差异化、个性化发展。

如探究“清明节”主题实践活动,走班教师周老师引导各个班级学生自主选择“清明”系列实践活动中的几项活动参加。在四A班中,孩子们对“清明节”的来历与习俗比较感兴趣,了解清明节的起源与习俗就成了该班的活动主题;在四B班中,几位小组长对人们在清明节干些什么事以及有关清明节的诗歌、文学感兴趣,就和同学一起将“我在节日里”及“诵读有关清明诗文”作为活动主题;在四C班中,孩子们则对有关清明的食品感兴趣,于是“了解清明食品”“包艾饺”被确定为该班实践活动的主题。

周老师围绕“清明节”这一主题,预先确定了与主题相关的活动内容,因三个班级的学生的兴趣与需要不同,因此就引导学生自主确定不同的活动内容,体现了“整体推进”和“差异实现”的效果。

五、推进方式:注重“时空融合”和“多方协作”

在“年段主体,教师走班”的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走班教师”挖掘自身特长,在确保主题活动生动活泼的同时,开阔思路,追求实效,将主题活动延伸到社团活动、少先队活动以及家校协作等环节之中,体现推进方式多样化。

1.与“社团活动”相结合——体现实践活动的灵活性

主题明确、组织形式完善的学生社团活动本身就是一门课程,而学校中某一专项技能培养的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同时也是学校某些社团的指导教师,他们在某一年段“走教”后,吸引了一大批孩子对某项技能的学习兴趣,可谓是“走而召之”,孩子们都想在课外活动、社团活动时间再次深入学习和锻炼。鉴于此,学校通过开设多样化的“活力”社团来提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成效。因此,只要孩子们需要,教师愿意,越来越丰富的“社团活动”又将成为孩子们开展实践活动的大基地!

正如音乐教师潘莉丽老师所讲,现如今,戏社的成员已有18名之多,每位孩子在戏社里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唱腔和特色。我不知道是不是自己对戏曲的那份热爱感染了孩子,在我的“丫丫”戏社中,孩子们不论是欣赏还是学习都很专注。午间休息、课外活动时间,只要我开着门,总有几个戏社的孩子来串门、打招呼、练声、唱戏……

2.与“少先队活动”相结合——体现实践活动的系统性

少先队活动具有实践性的特点,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少先队创造性、自主性地开展实践活动提供了新的契机。如果中队辅导员能有意识地把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成果展示放到少先队活动中来,不仅能拓宽实践活动的空间,也给中队活动注入了更为丰富的内容。以少先队活动为营,衔接“走班教师”指导的主题实践活动,使活动更完整、更有序、更具系统性。

如“家乡一日游”主题活动,走班教师沈老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上,引导学生查找家乡的旅游资源,同伴之间分享了各景点的特色,还制作了景点一日游的路线图,以及参观景点的注意事项等。而五年级班主任陆老师、赵老师,在班级中分别提出将在三周后开展“我爱家乡”和“赞我家乡风光”的少先队活动。孩子们随即想到了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学到的研究方法,有的小组在小组长的组织和家长的带领下,体验、经历了一次一日游;有的小组用真实的照片记录了家乡的一个个美丽景点;有的小组把家乡的古老传说描绘成了一本栩栩如生的连环画;有的小组用生动传神的诗歌来赞美家乡;有的小组用一份导游路线、解说词把家乡的风景表现得淋漓尽致……

“走班教师”指导的综合实践主题活动与少先队活动结合,避免了“一走了之”的弊端,也满足了中高年级学生展现自我、体验成功的需要。

3.与“家校联系”相结合——体现实践活动的体验性

家庭是哺育孩子的基地,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很多时候,因为安全的孝虑,我们不敢把学生带出校园,丧失了很多引领孩子参加实践的机会。我们不少走班教师通过寻求与家长的配合,想方设法把主题实践活动迁移到家庭中,让家长带领孩子们开展体验、参观等活动。这样在家长的配合下,既让学生完成实践体验任务,同时也密切了家校联系。当然,为掌握学生的实践活动过程,使主题实践有效落实,教师需要在活动前设计一些简单的实践活动指导要求,活动后及时发送体验活动的短讯,从而激发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活动的积极性。

为了能真正达成学生在学校“得到一种更丰富的个人文化和个人效能之收获”,我们将继续深化“年段主体,教师走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与实践,收集并积累各年级成功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及教师教学方案,并按照不同季节不同学段有序列、有梯度地整理、开发与完善,促使主题实践活动更丰富、更系统、更有借鉴意义。同时,将扎实做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学生的过程性评价与激励性评价工作,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促进师生个性化发展。

[基金项目]浙江省教科规划办2014年度规划课题(2014SC261)

(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实验小学 312300)

猜你喜欢
年段课程活动
“活动随手拍”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读后环节在小学英语高年段故事版块教学中的运用
小学低年段口语交际训练之我见
大班幼儿阅读兴趣调查与培养——以福建幼高专附属第二幼儿园大班年段为例
年段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第五届手操报系列活动优秀作品展示
“四会合一”活动安排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