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心理学界记忆研究热点——基于2003—2013年900余篇文献的关键词共词分析

2014-06-14 06:56:28郭文斌高崚峰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7期
关键词:自传体工作记忆象限

郭文斌,高崚峰

(温州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浙江 温州325000)

0 引言

记忆(memory)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1]236当代著名的记忆心理学家E·Tulving(1995)把科学的记忆研究划分为3个阶段[2]:第一阶段始于艾宾浩斯发表著作《记忆》(1885年),代表成果为其采用无意义音节作为记忆材料,发现了著名的遗忘曲线.此阶段大约持续到1960年左右结束.20世纪60年代左右,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发展,计算机模拟的盛行,信息加工取代了对偶词语学习的实验框架,拉开了记忆研究第二阶段的序幕.该阶段代表性成果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形成的记忆裂痕理论,它将人脑内的记忆过程大体分为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两类.第三阶段始于20世纪80年代前后,以记忆的认知神经科学为主要研究内容.特点是,研究方法与技术、研究问题的选择都进一步拓宽,记忆的研究领域在纵横方向都得到极大的扩展.[3]201上述三个发展阶段较清晰地揭示出记忆心理学理论研究变化特征:从单一记忆理论到多重记忆理论;从单一记忆的脑结构——海马,发展为多重脑记忆系统.[4]100

自建国以来,我国的心理学研究者在记忆研究领域开展了大量开拓创新的探索研究.50年中,仅发表在《心理学报》和《心理科学》上有关记忆研究的论文就多达290篇.[5]回顾建国至今我国记忆研究的历程,从起初用传统方法研究外显记忆,再到80年代记忆研究方法突破的准备阶段,进而到世纪之交,主要是采用内隐记忆的实验方法来探求记忆的规律.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记忆的应用以及记忆的过程.如何利用记忆的成果来促进信息的处理、学习的高效,更好地繁荣社会,是心理学研究者肩负的神圣使命.过去由于研究方法不足,技术手段限制,加上科学文献匮乏的局限,我们对一个学科进行分析综述时,更多是站在研究者主观经验角度进行分析归纳,难免会出现不当或遗漏的归纳分类.当前,国际上渐渐兴起的科学知识图谱技术,为我国记忆研究领域的归纳和综述提供了较好的科学技术支持.知识图谱(mapping knowledge domains)以科学学为基础,涉及应用数学、计算机科学等诸学科交叉的领域,是科学计量学和信息计量学的新发展.[6]本文借鉴郭文斌和许婷婷等人论文中使用的研究技术[7-9],采用关键词共词分析技术,将科学计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绘制出2003—2013年国内在记忆研究领域的热点知识图谱.通过对知识图谱进行深层的分析归纳,阐述现有的研究取向及热点分布情况.旨在为心理学研究工作者了解国内记忆领域内研究前沿与现状提供便利,为今后在该领域的研究提供更有力的客观数据和科学支持.

1 文献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来源

进入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采用标准检索,期刊年限指定为“2003—2013”,来源类别限定为“心理学”,关键词自定为“记忆”,排序为“相关度”,进行文献检索.共检索出1053篇文献.查询时间为2013年8月31日.然后取舍文献,手工剔除非专业学术文献资料140篇,获得有效文献913篇.

1.2 研究工具

中国医科大学医学信息学系崔雷教授和沈阳市弘盛计算机技术有限公司开发的Bicomb共词分析软件和数据统计软件SPSS21.0.

1.3 研究进程

首先,利用Bicomb软件对913篇有效文献进行关键词统计,抽取出词频大于等于10次的25个高频关键词并建立高频关键词共词频矩阵.第二,进行高频关键词聚类分析.将25个高频关键词共词矩阵导入SPSS21.0进行聚类分析,得到关键词聚类树图和相异系数矩阵.第三,结合聚类结果,以及对相异系数矩阵的多维尺度分析结果,绘制出记忆研究热点知识图谱,并对其进行内容分析.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高频关键词词频统计及分析

对高频关键词的词频进行统计分析,可以更直观地看到记忆研究领域内的热点和发展趋势.选取的913篇文献进行关键词统计得到关键词1 895个.对关键词进行标准化和规范化合并,得到前25位高频关键词,结果见表1.

表1 前25位高频关键词排序

从表1中可以看出,频数排名前25位的高频关键词频次为867次,占总频次的45.75%.其中前10位关键词依次为:工作记忆(156)、记忆(129)、内隐记忆(77)、前瞻记忆(65)、错误记忆(62)、外显记忆(45)、自传体记忆(40)、情绪(29)、DRM范式(28)、短时记忆(24).从这一数据可以看出,记忆研究多在工作记忆、内隐记忆、前瞻记忆等记忆类型方面.但是,仅仅进行词频统计,难以揭示出高频关键词间蕴藏的深层信息,还需要通过关键词共现技术进行深度数据挖掘.

2.2 前25位高频关键词相异系数矩阵

用Bicomb共词分析软件对上述25个高频关键词进行共词分析,生成词篇矩阵,得到符合尺度分析要求的数据结构.将该矩阵导入SPSS21.0,选取Ochiai系数生成25×25的共词相似矩阵,得出相异矩阵,结果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前6位高频关键词距离记忆由近及远的顺序依次为:前瞻记忆(0.962)、错误记忆(0.974)、工作记忆(0.984)、外显记忆(0.985)、内隐记忆(0.988)、自传体记忆(1.000).它表明,已发表的文献中,多将记忆与前瞻记忆和错误记忆结合在一起,而较少将记忆与另外4个关键词结合在一起.对比表2中的系数距离远近发现: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呈现在一起(距离最接近);错误记忆与前瞻记忆较多地呈现在一起.接下来,我们将通过对知识图谱的绘制和分析,呈现记忆研究的现状.

表2 前7位高频关键词Ochiai系数相异矩阵

2.3 前25位高频关键词聚类分析

聚类图展示出关键词之间的亲疏远近关系,更深层次地反映记忆研究领域的热点分布规律情况.使用SPSS21.0对高频关键词的相异系数矩阵进行系统逐次聚类分析,结果见图1.

图1 记忆研究高频关键词聚类图

从图1可以直观地看出记忆研究高频关键词可以分为4类,具体类别分布见表3.通过表3可以看出,4类记忆研究具体为:

表3 高频关键词聚类结果

种类1为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关系的研究,包含外显记忆、内隐记忆、编码3个关键词.当代内隐记忆的实验研究可以追溯到两个发展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心理学研究领域.首先是认知心理学家在研究中发现启动效应;其次是神经心理学研究表明,深度遗忘症患者在某些特殊记忆任务中能够表现出相对完整的记忆效果.后者直接引发了内隐记忆的当代研究热潮.[10]245内隐记忆的概念提出后,“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关系是怎样的”这一问题迅速激发了广大心理学工作者的兴趣,他们对此进行大量实验研究,并普遍认同了“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相分离”这一观点.[11]3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关系研究侧重于两者编码过程之间的异同,其中孟迎芳(2012)对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编码与提取加工分离[12]、内隐与外显记忆编码阶段脑机制的重叠与分离[13]展开过研究,周仁来(2000)对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发展与差异[14]进行了研究.相比而言,围绕该领域进行的实验研究数量较多,理论研究较少.

种类2为基于日常生活的记忆研究,包含错误记忆、前瞻记忆、视觉记忆等12个关键词.近几年,心理学对生态效应非常重视,着重实验情境中所观察到的差异尽可能地接近现实生活中的发展变化[15].DRM范式是研究错误记忆的经典研究范式.在DRM范式下,错误记忆实验较多围绕的影响因素为情绪状态[16]、情绪[17]、认知风格[18]等.前瞻记忆的研究相对独立,与其他记忆研究关联较少.目前,额叶皮层为前瞻记忆的生理基础[19]的观点,研究者们基本达成了共识.但是,关于注意在前瞻记忆中处于自动加工还是控制加工仍然存在争议[20].近年来,视觉工作记忆也许在视觉搜索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21]的观点,引起了越来越多心理学研究者的关注.工作记忆现有研究成果表现出三方面特点:第一,空间工作记忆与言语工作记忆作为工作记忆的特殊分类,经常结合在一起进行研究;第二,研究成果较多关注情绪对空间工作记忆与言语工作记忆的影响[22-23];第三,研究的对象多为学习困难儿童[24],且多围绕其工作记忆展开研究[25].

种类3为工作记忆研究,包含工作记忆、加工速度、语音回路等7个关键词.工作记忆与短时记忆的对比是工作记忆研究的热点,尽管两者的含义不尽相同,现在仍旧有学者将其等同[26](如张兴春老师的《现代心理学》等).近几年,工作记忆研究领域呈现出如下特征:第一,工作记忆与加工速度常常结合起来,用来探究它们对人的认知水平[27]、思维[28]以及智力[29]的影响;第二,语音回路与中央执行系统作为Baddeley(1986年)提出的工作记忆中的两个主要成分,经常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热点[30-31];第三,语音回路以及工作记忆容量常被用于研究阅读理解[32-33];第四,事件相关电位法在工作记忆研究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34-35].该领域研究成果视野过于微观,多集中于工作记忆中的某些细小环节,今后应从更宏观的视野探讨工作记忆与其他记忆间的关系和影响.

种类4为自传体记忆研究,包含自传体记忆、情绪记忆、自我参照效应3个关键词.在20世纪90年代,自传体记忆研究进入了一个高峰时期.[36]Brewer明确提出自传体记忆有“自我参照”的特征[37]25-49.目前,关于自传体记忆和自我概念关系的研究相对比较分散.[38]我国关于情绪记忆与自传体记忆研究多偏向于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39]较多处于理论分析层面,较少涉及到实验研究.

2.4 前25位高频关键词多维尺度分析

为了更明晰地展示高频关键词之间的深层隐含关系,利用SPSS21.0的多维尺度分析功能对表2的相异系数矩阵进行分析,结合多维尺度分析图和聚类分析图(图1),绘制出记忆研究热点知识图谱,结果见图2.

图2 2003—2013年我国记忆研究热点知识图谱

图2多维尺度绘制出的战略坐标以向心度和密度为参数绘制成二维坐标,可以概括地表现一个领域或亚领域的结构.[40]从图2可以看出:热点一大部分处于第三象限,代表着对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的关系研究结构清晰,且比较正规和成熟,并且领域之间关系紧密,但研究累积到一定量后,可能因为没有更新的研究结论的出现而导致瓶颈;热点二处于第一象限和第二象限,小部分处于第三象限.总体来看,基于日常生活的记忆研究较活跃,并且相对独立,关键词间较松散.处于第一象限的视觉工作记忆与工作记忆广度关键词分散,是目前国内研究的热点;处于第二象限的言语工作记忆与空间工作记忆等关键词现在处于比较边缘地位,研究成果较少受到关注;处于第二象限与第三象限交界处的错误记忆与前瞻记忆等关键词联系较为松散,其研究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热点三位于第一象限与第四象限,位于第一象限的工作记忆毫无疑问是我国目前国内记忆领域研究热点,其构成的关键词间联系紧密;处于第一象限与第四象限交界处的工作记忆容量与语音回路处于热点到边缘地带的过渡,而位于第四象限的短时记忆、事件相关电位等处于研究的边缘地带.热点四大部分处于第四象限,代表自传体记忆的研究尚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今后应该加强此领域研究.

3 结论与展望

综上所得,我国近十年记忆研究主要从四个热点领域展开:外显记忆与内隐记忆的关系研究、基于日常生活的记忆研究、自传体记忆研究、工作记忆研究.其中工作记忆研究位于整个研究网络的核心;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关系研究较为成熟,结构分明;自传体记忆研究存在较大探索空间;基于日常生活的记忆研究不受重视,处于研究网络的边缘.

整合知识图谱以及相关文献的分析,可以发现如下规律:

首先,我国2003—2013年的记忆研究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记忆综述和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平衡.第二,记忆研究较多集中与自身加工过程研究,与遗忘、编码等关联加工过程关系探讨较少.多维尺度分析图上,大部分研究主题都集中于记忆分类.第三,记忆研究多通过实验研究来进行,并且研究工具、方法较广泛、新颖.如关键词中出现的事件相关电位、BRM范式、视觉搜索(多与眼动设备相互联系)等.实验研究可能与实证主义思潮的流行密切相关.这提醒着研究者应该转换角度,综合运用各种前沿研究方法,将量化研究与其他研究方法相结合,使研究更具创新性,更有实践意义.随着其他学科的发展,技术的更新,记忆研究成果也会随之越来越先进、客观.

其次,记忆研究涉及领域过于分散,迫切需要对与该领域密切相关的成果进行统一和归纳.记忆研究涉及元记忆、错误记忆、前瞻记忆等多类关键词,可能导致记忆研究过于零散,无法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

再次,我国记忆研究的对象比较单一,多以儿童为主.表1涉及研究对象的高频关键词仅有儿童进入,反应出研究对象多局限于儿童,较少以其他群体开展研究.这样得出的研究结论会使样本的有效性饱受质疑.今后,研究者应该突破儿童群体的局限,尽可能多地选择其他群体作为研究对象.

总而言之,今后的研究应该注重以下三方面:第一,自传体记忆尚未得到研究者充分重视,未来记忆研究可更多关注此领域.第二,研究可更多借助近代实验设备,借助眼动仪、ERP、fMRI等更加精确和高效的设备来进行记忆研究.第三,记忆研究应更注重神经科学带来的影响,加大对记忆的脑机制研究.

[1]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Tulving E.Organization of memory:Quo vadis[C]//Gazzaniga M.S.The cognitive neurosciences.Massachusetts:MIT press,1995.839 -847.

[3]朱滢.实验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4]沈政.生理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5]叶茂林.中国记忆研究回顾[J].心理科学,2003,23(3):332 -335.

[6]陈悦,刘泽渊.悄然兴起的科学知识图谱[J].科学学研究,2005,23(2):149-154.

[7]郭文斌,方俊明,陈秋珠.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我国脑认知研究[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26(8):88-91.

[8]许婷婷,陈秋珠,郭文斌.我国近十年自我概念研究热点知识图谱[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2,27(10):85-89.

[9]朱志翰,郭文斌.我国近十年自我效能研究热点知识图谱[J].心理研究,2013,6(1):66-70.

[10]郭秀艳,杨治良.基础实验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11]李星.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关系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12]孟迎芳.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编码与提取加工的分离[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3):50-55.

[13]孟迎芳.内隐与外显记忆编码阶段脑机制的重叠与分离[J].心理学报,2012,44(1):30-39.

[14]周仁来,靳宏,张凡迪.内隐和外显记忆的发展及其差异[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0,(3):51-54.

[15]张磊,郭力平.基于日常生活的记忆研究进展[J].心理科学,2002,25(3):347-349.

[16]雷陈珊.在DRM范式下关键诱词词性以及情绪状态对错误记忆的影响[J].德州学院学报,2013,29(3):86-89.

[17]曾保春,刘鸣.情绪对错误记忆的影响:DRM范式下的研究及争议[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1):55-59.

[18]郐一杰.言语—表象认知风格对DRM范式中错误记忆影响的实验研究[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1,25(1):33-36.

[19]Burgess P W,Veitch E,de Lacy Costello A,et al.The cognitive and neuroanatomical correlates of multitasking[J].Neuropsychologia,2000,38(6):848 -863.

[20]骆翠玉,高华.前瞻记忆的研究综述[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1(2):40-42.

[21]潘毅,许百华,胡信奎.视觉工作记忆在视觉搜索中的作用[J].心理科学进展,2007,15(5):754-760.

[22]高鑫,周仁来,董云英.积极情绪对言语和空间工作记忆的选择性影响[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3,21(2):175-179.

[23]李雪冰,罗跃嘉.空间及言语工作记忆任务的情绪效应:来自ERP/fMRI的证据[J].心理科学进展,2011,19(2):166-174.

[24]张妍,刘爱书.不同亚型学习障碍儿童的言语及视空间工作记忆[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19(5):641-644.

[25]李宇彤.学习困难儿童工作记忆特点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1,32(3):282-283.

[26]宋永健,张朕.工作记忆研究的现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26(5):19-22.

[27]李德明,刘昌,陈天勇,等.加工速度和工作记忆在认知毕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81 -87.

[28]张晖,王福兴.工作记忆、加工速度和推理能力对小学儿童策略适应性的影响[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8,(2):39-45.

[29]Liu Chang.The development of fluid intelligence:evidence for the role of working memory but not processing speed[J].Acta Psychology Sinica,2004,36(4):464 -475.

[30]王丽燕,丁锦红.工作记忆中的语音回路与阅读理解的关系[J].心理科学进展,2003,11(3):303-309.

[31]赵鑫,周仁来.工作记忆中央执行系统不同子功能评估方法[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19(6):748-752.

[32]鲁忠义,张亚静.工作记忆中的语音回路对汉语阅读理解的影响[J].心理学报,2007,39(5):768-776.

[33]汪夏,陈向阳.大学生工作记忆容量对图形推理影响的眼动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2,10(1):18-24.

[34]李雪冰,罗跃嘉.人类工作记忆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05,13(4):428-434.

[35]张林,刘昌.青少年工作记忆的年龄差异:脑事件相关电位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4(5):542-546.

[36]Conway M A,Bruce D,Sehulster J R.New directions in autobiographical memory research[J].Applied Cognitive Psychology,1998,12(4):297 -303.

[37]Brewe W F.What is autobiographical memory[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6.

[38]张子霁,廖翌凯.自传体记忆与自我概念[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5(2):11-17.

[39]李博.心境,认知重评和抑制对情绪自传体记忆的作用[J].学周刊(C版),2013,(9):9.

[40]崔雷,郑华川.关于从MEDLINE数据库中进行知识抽取和挖掘的研究进展[J].情报学报,2003,22(4):425-433.

猜你喜欢
自传体工作记忆象限
复数知识核心考点综合演练
工作记忆怎样在大脑中存储
科学(2020年2期)2020-01-08 14:55:16
基于四象限零电压转换PWM软开关斩波器的磁悬浮列车
电子测试(2018年11期)2018-06-26 05:56:04
平面直角坐标系典例分析
情绪影响工作记忆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动向
二十世纪上半叶俄罗斯自传体小说中的童年叙事及其时空艺术
湖湘论坛(2016年6期)2016-02-27 15:24:21
创新思维竟赛
不随意自传体记忆的研究进展
新自传体小说《好儿女花》
语言研究新视角*——工作记忆的理论模型及启示
外语学刊(2011年4期)2011-01-22 05:3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