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的生动与精彩

2014-06-13 14:20唐志军
商周刊 2014年10期
关键词:保税区保税港区

唐志军

30年的时光,足以彻底改变一个人的一切,但如何打磨一座城市,却是无法预测和想象的。

在令世界瞠目的中国大变局过程中,城市中国的变革又格外生动和精彩,始于1984年、包括青岛在内的14个沿海城市的深度开放历程,颠覆了世界城市发展的教程。

如同前些年追问大开放得失一样,再度审视诸如青岛等“小众化开放”,或是“重中之重”的沿海城市开放,成果和经验固然很多,甚至一些结构性问题依然严峻,但涉及“城市究竟被什么改变”等核心课题,却从不模糊和迟疑。而《十四个沿海城市开放史料·青岛卷》的集体讲述,则客观而鲜明地回答了一座城,甚至整个城市中国的发展问题。过去与未来,都离不开思想解放前提下的持续开放与改革。

事实上,翻阅倾注了众多心血的青岛开放故事,或是触摸代表青岛开放成就的地标,由思想解放铸就的丰碑遍及城市的每个角落。

如今的浮山湾畔已是白帆点点,2008年的那场奥帆记忆,成为一种永恒,镶嵌在人们的脑海。见证了青岛开放的人们不会忘记,倘若没有开放的思维,尤其没有1992年东部开发的战略决策,别说后来的浮山湾,今天的一切恐怕只是个想象。

在很多参与东部开发决策和实践的人眼里,当初打破常规搬出核心区的市级机关东迁之举,可谓前所未有,而且这个“巨大资产”则要实行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并吸引外资开发建设。不难想象,这些鲜有的举动,势必触动大多数思想依然处于保守状态的人们的神经,并极易引发各种猜疑和争议。

思想交锋和发展结果正如有人回味的:“东部开发的实践证明,实施东迁战略的本身就是一项解放思想的过程,也是一次勇于自我反思的过程。东部开发作为青岛大胆实践、冲破旧观念的一个成功范例,不仅推动了城市现代化建设和对外开放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人的思想观念的转变。”

由1992年决策市级机关东迁所引发的包括一园三区三线、港口西移、拥湾发展、蓝色经济区、桥隧时代战略等一系列城市之变,无不彰显着学习与思想解放的力量。

纵观青岛对外开放窗口的各类园区的缔造,同样是一个个充满思想碰撞的过程。以矗立于胶州湾畔的保税港区为例,从1992年获批国家级保税区,到2009年全国唯一由“区(保税区)、园(保税物流园)、港(邻近港口)”资源整合,转型升级形成保税港区,期间历程也颇为艰辛。

用践行者的话说,由于思想僵化、体制和机制观念滞后、基础设施不配套等一系列制约保税区发展的瓶颈问题,以至于7年后,青岛保税区主要经济指标落到全国15个保税区的末位,仅为上海保税区的几十分之一。苦撑了7年的青岛保税区面临被国家摘牌的尴尬境地,处在了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

反倒是在痛定思痛中,才能勇于解放思想,大胆创新。青岛保税港区不仅绝处逢生,而且形成了如今的保税区、保税港区、出口加工区、汽车物流园区和功能拓展区等“四种政策、五个区域”联动发展新格局,并且整体正在向自由贸易港战略转型。

《十四个沿海城市开放史料·青岛卷》显示,在1993年至1997年的青岛开放突破阶段,时任青岛市委书记、市长俞正声就曾多次指出:“青岛市的经济发展,最关键的是结构问题。”在他看来,改变青岛工业结构或城市经济结构的关键,在于同类港口城市(诸如上海、大连、宁波)的学习比较,并在眼界提升的基础上,通过外资大项目带动、发展服务业和民营经济、建设国际化城市等具体战略步骤予以实现。

而后的诸多实践,也反复证明了这些有前瞻、有格局的判断。

对外发展的数字不失为佐证。截至2013年,已累计有160个国家和地区来青岛投资。从1979年至2012年,青岛累计批准外商投资项目达2.4万个,累计实际利用外资达432.5亿美元。而外贸进出口从1988年计划单列时的不足3亿美元,发展到2013年的779.1亿美元,占全省总额的近三分之一。

客观来讲,秉承思想解放和学习历练之风的青岛,在经济结构调整这篇大文章中,至少交出了一份算是合格的答卷,但距“满意”还有差距,尤其作为一个外贸港口大市,一个被视为中西方文化融合的最佳管道,理应在思想引领、产业结构调整,乃至整个城市管理上做得更为出色。

但不管怎样,当城市思维跳出胶州湾,有意识地迎接和融入太平洋世纪;当原有城市空间被一一颠覆,大青岛正徐徐展开全域统筹的宜居幸福画卷;当蔚蓝成为新的经济底色,由此支撑青岛的宜居与幸福……一个执意探索和艰苦实践的青岛,也收获了很多。

从青岛的开放到开放的青岛,在这个与中国脉搏一起跳动、一样带有温度的城市里程碑上,被浓缩和凝固的30年,既是一种思辨、一种永恒,更是一种昭示。

从攻坚克难到深度转型,从激荡到从容,未有穷期的思想解放,始终与青岛相伴。endprint

猜你喜欢
保税区保税港区
商务部:加快保税维修再制造先行先试 促进边境贸易创新发展
广西凭祥综合保税区简介
去年保税港区进出口204.62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