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法军
(鹤壁市妇幼保健院皮肤科 河南 鹤壁 458030)
白癜风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后天局限性或者泛发性皮肤色素脱失病,主要由皮肤黑素细胞功能丧失所致,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全身部位均可发生,常见于腕、背、颜面、前臂以及生殖器周围等[1]。白癜风人群发病率约为1%[2]。笔者对鹤壁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50例非泛发型白癜风表现的患者使用钙泊三醇倍他米松软膏治疗,取得较好治疗效果,现具体报告如下。
1.1 一般临床资料 选取鹤壁市妇幼保健院2012年8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50例非泛发型白癜风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钙泊三醇倍他米松软膏进行治疗,其中,男23例,女27例,年龄19~66岁,平均年龄(32.4 ±2.7)岁;病程 2 ~9 a,平均病程(4.6±1.5)a;36例患者为白癜风的进展期;37例患者表现面颈部,8例患者表现胸腹部,5例患者表现在四肢。除外伴随严重的内科其他系统疾病、3个月之内常规系统未应用糖皮质激素、1个月内无维生素使用情况以及未接受光疗的患者。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钙泊三醇倍他米松软膏治疗,每日应用1次,均匀涂抹在患处。以3个月为1疗程,期间间隔1个月分别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定,并观察记录有无不良反应。治疗期间同时口服白癜风胶囊治疗。
1.3 疗效评定标准[3]痊愈:治疗后,患者的白斑全部消失,肤色恢复正常;显效:患者的白斑面积缩小、消退显著,复色面积占皮损面积的50%以上;好转:治疗后,患者的复色面积占皮损面积大于10%,不超过49%;无效:患者的白斑无色素再生或者范围不断扩大。总有效率为痊愈+显效+好转。
2.1 患者的治疗效果 50例患者总治疗有效率为76%,见表1。
表1 50例患者的治疗效果[n,(%)]
2.2 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 治疗时,共出现4例不良反应,1例患者颈部用药3个月时出现毛细血管扩张症状,2例患者下颌部位发生毛囊炎,1例患者出现唇角毛囊炎,总不良反应率为8%。
目前,白癜风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受到遗传、精神、神经化学、自身免疫以及黑素细胞自身破坏等因素影响[4-5]。白癜风患者在性别方面无较大差异,各个年龄阶段均易发病,发病人群以青少年为主,皮损表现为色素脱失斑,呈乳白色或者浅粉色,表面光滑无皮疹[6]。白癜风患者还伴有其他种类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如肾上腺功能不全、糖尿病、硬皮病、甲状腺疾病以及斑秃等,主要包括局限型、散在型以及泛发型3种类型,其中,泛发型白癜风患者全部或者部分色素脱失[7]。目前,白癜风治疗方法较多,主要包括糖皮质激素、紫外线治疗、外用钙调磷脂酶抑制剂、中医药治疗、手术治疗以及外用维生素D3衍生物等[8]。在本组研究中,主要采取钙泊三醇倍他米松软膏进行治疗,其本质是维生素D3衍生物,人类皮肤中有较为广泛的活性维生素D3的受体存在。有相关研究表示,白癜风患者常伴随钙离子的平衡失调,维生素D为一类对钙离子的平衡进行有效调控的重要影响因子,维生素D的衍生物同黑色素细胞膜表面的维生素D3受体进行结合之后能较为有效地对细胞内钙离子紊乱情况进行调节,最终有效治疗非泛发型白癜风患者。但单独使用钙泊三醇倍他米松软膏治疗,易发生潮红、灼痛、瘙痒等不良反应,与糖皮质激素类药物联合使用,能够降低对皮肤产生的刺激,缩短治疗过程,提高治疗有效率,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在本组研究中,所有患者均采用钙泊三醇倍他米松软膏进行治疗,治疗3个月后,治疗总有效率为76%,总不良反应率为8%。
综上所述,使用钙泊三醇倍他米松软膏治疗非泛发型白癜风患者效果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值得临床推广。
[1] 周隽,李剑,傅雯雯.钙泊三醇倍他米松软膏治疗非泛发型白癜风的疗效观察[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33(4):520-522.
[2] 李强,焦彬,翟佳,等.钙泊三醇倍他米松和卤米松软膏治疗寻常型白癜风的自身对照研究[J].中国美容医学,2012,21(9):1366-1368.
[3] 顾科峰,章莉,高宜云.钙泊三醇倍他米松软膏联合中药熏蒸治疗寻常型白癜风疗效观察[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14(10):815-816.
[4] 马莉,黄岚,黄琼,等.钙泊三醇倍他米松软膏外用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疗效、安全性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13,1(11):9-10.
[5] 王文娟,赵梓纲,李恒进.钙泊三醇倍他米松软膏治疗掌跖角化性湿疹疗效观察[J].武警医学,2013,24(7):575-576.
[6] 刘强,王爱学,李玉平,等.钙泊三醇倍他米松软膏与卡泊三醇软膏联合NB-UVB治疗稳定期寻常性银屑病疗效比较[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3,14(3):209-210.
[7] 赵泰娟,吉冯伟.白癜风的治疗现状[J].当代医学,2011,17(10):28-29.
[8] 李慎茂.自拟消白汤联合心理疗法治疗白癜风临床研究[J].当代医学,2009,15(7):135-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