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璟
那是一条延伸至永恒的铁轨,在朝阳的映衬下,孤孤单单地趴在地上,稍稍泛着朝阳尚显微弱的红。阳光被铁轨反射,像是不谙世事的孩子在呐喊着要挣脱束缚,一如那个十五岁少年。
少年背着庞大的双肩包,深深地、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缓缓将脚踏上了站台前的铁轨上,继而另一只脚也轻轻点在这并不宽的平面上,似乎有些不稳,身体左右摇摆着,他慌忙张开双臂保持平衡,然后如释重负般吐了口气,望了眼前方,便小心翼翼地踩在铁轨上,朝着太阳的方向走去。太阳如他一样的稚嫩,一样的孤傲,也一样的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
初读《海边的卡夫卡》,便想到了这样一幅画面。或许是因为这个青涩而寂寞的故事缘于少年的一次离家出走。
他说:十五岁生日到来的时候,我离开家,去远方陌生的城市,在一座小图书馆的角落里求生。
直到现在我仍未弄清他出走的原因,或许正应了那个叫乌鸦的少年的一句话:
“某种情况下,命运这东西类似不断改变前进方向的局部沙尘暴。”
毫无理由可言,只是单纯的向往,便这样做了,却借命运之名来掩饰,充满了少年的特质。
于是,命运使然,少年离开生活了十五年的家,去往未知的城市,似乎是很简单的故事,几乎一言蔽之。但村上总喜欢将一件完整的东西一寸一寸地分割开来,把那些小如丝线的细节一点一点铺开,毫不留情地曝露在阳光下。它们逃逸进空气中,被不知情的人们呼吸着,而后嵌入他们体内,将他们包裹着内心的坚硬外壳打碎,人们的心为此而有了细微的疼痛。或许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所谓成长。
每个人都曾是少年,在通往成人的道路上都曾孤独,渴望着别人的慰藉,即便仅仅是一丝目光,也能使心上的伤口愈合。书中的少年在异地求生,虽并不艰难,但他也遭遇命运给他的考验与选择。幸运的,他的身边有很多双眼睛关注着他,很多双手等待着他的求援。那些眼睛给予他力量,那些手将他从一条条歧路上找回。这一个个场景是多么的似曾相识呵!难道不记得了么?我们的生命中都或多或少拥有过这样一些人,那些人静静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陪伴在我们身边,守护着我们,不愿让我们受到半点伤害。正是有了他们的帮助,我们才能安然无恙地走过那一段崎岖的道路。有谁能说自己年少时不是依靠任何其他人的帮助,独自一人撑着走过的呢?这一点一滴的相伴,勾勒出了我们历经蜕变的少年时代。
每个人都曾是少年,在通往成人的道路上都有过迷茫,却坚持自己的方向,不管它是对是错。书中的少年无论受到怎样的伤害,遇到怎样的挫折,都义无反顾地沿着自己选定的路走下去,从未在意过前方是否有更大的阻碍要跨过,是否会有更坎坷的路要走,是否会因此被伤害得更深。而目标,仍隐于很远很远的远方,未见且未知。这难道不能勾起埋藏在我们心底的回忆么?难道不记得了么?曾几何时,我们也如此倔强,对自己充满了自信甚至于自负,绝不肯向困难低头,只是一味被心中的理想吸引,不认得东南西北,仅识得自以为理想所在的方向。书中的少年是世界上最坚强的十五岁少年,他可以一次次受伤却不放弃向心中的目的地进发。而我们呢?我们平凡,我们优柔,我们迷茫。于是我们的路途变得无比曲折。当我们以为找到目标时,却发觉所谓终点不过是假象,真正的目的地尚无比遥远。于是我们困惑:自己迄今为止所做的,难不成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我们一直向往着的理想,也不过是如同乌托邦一般虚无的存在?因而我们失去前进的动力,一切返回至原点,我们重新确定方向,再一次踏上旅程,可结果总如宿命的齿轮不断回环,我们一次次从头开始,一次次失去希望,一次次拾起被打击得体无完肤的信心。这一次次的轮回,拼凑成了我们碌碌的少年时代。但并不曾为自己的无为生过一丝后悔。这是记忆,亦是纪念。记住我们拼尽全力的追寻,也纪念我们将要失去的青春。
当翻过最后一页,我望着印有无际海洋的封面,闭上双眼。我想起了自己快要消逝的少年时代。空气中飘着一股淡淡的怀念的气味,夹杂了浅浅的哀伤。
少年走了很久。最终,他发现,这条铁轨并不通向永恒。它的终点,是一片没有边际的蔚蓝色海洋。那是少年从未看见过的景致。海蓝得通透,没有任何瑕疵。波涛在他的耳边浅唱,不小心撞在岩石上还会发出略带惊讶的轻轻呻吟。海滩上的沙子纯白、细腻,踩在脚下能感受到阳光的温度。头顶上不时有海鸥伸展着翅膀掠过,伴着海鸥欢快的鸣叫。少年抬头,看见海鸥迎着太阳飞去,他的目光不由自主地追随它们,却因为阳光的刺眼而不得不用手遮住双眼。原来在不知不觉地行走中,太阳已升至天空的中心。
太阳已成长。他恍然明白,自己也已将所有少年的青涩一路散落。
他是孑然一身地站在新世界的入口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