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美文写作第五季:因人说理型

2014-06-13 22:54
美文 2014年2期
关键词:行事史铁生猫头鹰

“郭家海名师工作室”是专门研究中小学写作教学的工作室,领衔全国中语会“十二五”重点写作课题,下辖三十个子课题,系统研究小学—初中—高中写作教学。

“高考美文写作学院”是该工作室下辖的一个专题研究机构。该专题将高考美文写作分为八个课程类型:借人抒情、借事抒情、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因人说理、因事说理、因景说理和因物说理。

郭家海 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科技带头人,常州市特级教师后备人才,常州市高中语文学科带头人,江苏理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特聘教授。

主持全国中语会“十二五”重点课题《中学写作教学发展性评价体系的构建与运用》,主编系列丛书《表达的升级》(共6册),《中学生作文升格指导》。先后在《人民教育》《中国教师》《中学语文教学》等报刊发表论文六十多篇,十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转载复印。

类型概览

因人说理散文是议论散文的一种,其最大的特色是“由人及理”,即“人”是由头,“理”是归旨;而一般议论文往往是“由理及人”,即先有“理”,再以“人”的事例为论据来“证明”。“由人及理”也就是“由表及里”、“透过现象看本质”,合乎人们认识事物的思维流程,所以显得自然;“由理及人”则是观点在先,不经分析先抛出来,自己再选典型的人的行事为例印证,读者没有一个思考的机会,感觉是作者在灌输,显得生硬。

本类型以感悟为核心,分为三个构思环节:描述人物重要行事——联系现实生发感悟——分析阐述所得感悟。

(1)描述人物重要行事。因人说理散文最能体现“散文性”的地方首先就在开头部分。这“散文性”就是描述。运用特写法描述所借之人的重要行事——他说的某句重要的话及其神态,他做的某件重要的事情及其神态,甚或是他在自己的文章中所说、所为。

(2)联系现实生发感悟。这是文章的“枢纽”部分,是由“情”及“理”的枢纽。这里的“现实”可以是现实生活的现象,也可以是作者自己的经历、自身行为,关键是运用了比较的手法生发感悟。“感悟”可以是观点,也可以不是观点。如果不是观点,也要隐含着观点,以便于下文分析。

(3)分析阐述所得感悟。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要占全文的一半。这一半是很见功力的分析。它不同于一般议论文“面”的分析,它是紧紧扣住感悟所得这个“点”的逐步深化式分析。在分析过程中既可以提及上面的人物行事,也可以用另外的人事名言来论述。

本类型成功运用的关键在三处:

(1)选择好“人”的行事。“因人说理”之“人”一般都是积极正面人物。积极正面人物也非常多,在选配人物的时候需要注意两个符合:一是符合试题要求,所选之人的行事精神与试题内在指向一致;二是符合提炼需求,所选人物的重要行事要便于提炼出感悟的观点。

(2)提炼好“理”的内核。任何一句话、一件事、一个细节、一个行为都蕴含着多面的“理”,但是,试题暗示的方向是什么“理”一定要搞清楚。所以,提炼好“理”的内核就是提炼好合乎试题要求的“理”,就是选好人物行事最能合乎试题要求的“理”那个角度。

(3)把握好“说”的逻辑。前面两个关键一是由头,一是话头,真正的骨头却在这个“说”上。“说”是议论的本性,没有合乎逻辑的“说”就称不上议论。因此,把握好“说”的逻辑就成了文章成败的关键。如何把握住“说”?八个字至关重要:“紧扣观点,逐层分析”。这“层”可以是纵向的,也可以是横向的,关键在有逻辑。

美文示范

猫头鹰人

林清玄

(1)在信义路上,有一个卖猫头鹰的人。我想不通他从何处捕到那么多的猫头鹰,有一次闲谈起来,才知道台湾深山里还有许多猫头鹰,他光是在坪林一带的山里一天就能捕到几只。

(2)他说:“猫头鹰很受欢迎咧!因为它不吵,又容易驯服,生意太好了,一有空我就到山上去捉,大部分捉到还在巢中的小鹰,运气好的时候,也能捉到它们的父母……”

(3)我劝他说:“你别捉鹰了,捉鹰的时间做别的也一样赚那么多钱。”

(4)他说:“那不同咧!捉鹰是免本钱稳赚不赔的。”

(5)对这样的人,我也不能说什么了。

(6)后来我改变散步的路线,有一年多没见过卖猫头鹰的人,前不久我又路过那一带,再度看到卖鹰者,他还在同一个街角卖鹰。当我看见他时,大大吃了一惊,他的长相几乎变得和他卖的猫头鹰一样,耳朵上举、头发扬散、鹰钩鼻、眼睛大而瞳仁细小、嘴唇紧抿,身上还穿着灰色掺杂褐色的大毛衣,坐在那里就像是一只大的猫头鹰,只是有着人形罢了。

(7)短短的一年多的时间,为什么使一个人的长相完全不同了呢?我努力思索卖鹰者改变面貌的原因。我想到,做了很久屠夫的人,脸上的每道横肉,都长得和他杀的动物一样;而鱼市场的鱼贩子,不管怎么洗澡,毛孔里都会流出鱼的腥味。我又想到,在银行柜台数钞票很久的人,脸上的表情就像一张钞票,冷漠而势利;在小机关当主管作威作福的人,日子久了,脸变得像一张公文,格式十分僵化,内容逢迎拍马;坐在电脑前面忘记人的品质的人,长相就像一架电脑。还有,跑社会新闻的记者,到后来,长相就如同社会版上的照片……

(8)一个人的职业、习气、心念、环境都会塑造他的长相和表情,这是人人都知道的,但像卖猫头鹰的人改变那么巨大而迅速,却仍然出乎我的预想。我的眼前闪过一串影像,卖猫头鹰者夜里去观察鹰的巢穴,白天去捕捉,回家做鹰的陷阱,连睡梦中都想着捕鹰的方法,心心念念在鹰的身上,到后来自己长成一只猫头鹰都已经不自觉了。

(9)和朋友谈起猫头鹰人长相变异的故事,朋友说:“其实,变的不只是卖鹰的人,你对人的观照也改变了。卖鹰者的长相本来就是那样子,只是习气与生活的濡染改变了他的神色和气质罢了。我们从前没有透过内省,不能见到他的真面目,当我们的内心清明如镜,就能从他的外貌进而进入他的神色和气质了。”

(10)难道,我也改变了吗?

(11)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意念都如在森林中的小鹿,迷乱地跳跃与奔跑,这纷乱的念头固然值得担忧,总还不偏离人的道路。一旦我们的意念顺着轨道往偏邪的道路如火车开去,出发的时候好像没有什么,走远了,就难以回头了。所以,向前走的时候每天反顾一下,看看自我意念的轨道是多么重要呀!

(12)我们不只要常常擦拭自己的心灵之镜,来照见世间的真相;也要常常照照镜子,看看自己的长相与昨日的不同;更要照心灵之镜,才不会走向偏邪的道路。卖猫头鹰的人每天面对猫头鹰,就像在照镜子,我们面对自己俗恶的习气,何尝不是在照镜子呢?

(13)想到这里,有一个人与我错身而过,我闻到栗子的芳香从他身上溢出,抬头一看,果然是天天在街角卖糖炒栗子的小贩。

分析:

本文是一篇成功运用本类型的作品。全文分为三个部分,紧紧围绕“描述人物重要行事——联系现实生发感悟——分析阐述所得感悟”这个关键构思逻辑设计。“人”为一个普通的卖猫头鹰的小贩,“理”是“要照心灵之镜,才不会走向偏邪的道路”。

(1)描述人物重要行事。第(1)—(6)节为开头部分,描述卖猫头鹰的小贩不同时段的形象。“猫头鹰人”是我散步路上结识的,具有真实性,对其外貌的改变的描写十分细腻立体,可触可感,趣味之余引人思考。

(2)联系现实生发感悟。(7)—(8)为联系感悟部分,将卖猫头鹰的小贩和现实其他行业人员进行类比,得出自己的认识。由猫头鹰人的长相的改变发问,由此联系到一系列不同环境工作生活的人身上各不相同的气质,这对引导读者了解文章主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整段的排比气势十足,比喻形象贴切,读来甚有同感。

(3)分析阐述所得感悟。(9)—(13)节为主体分析部分,分析“要照心灵之镜,才不会走向偏邪的道路”之重要。通过写路上偶遇的猫头鹰人一年之内的变化展开一连串的联想与议论,说明了职业、习气、心念、环境对人的外貌、心态、性格和人生道路的影响,提出要经常反省自己,摆脱恶俗习气,走上正确的人生轨道。文章从环境对人外貌长相的改变到对人性格心志的影响,从猫头鹰人的改变到我的改变,逻辑思想性不断加深,主旨步步拔高,让人仰之弥高。文末的糖炒栗子小贩也源自生活,二者形成鲜明对比,有点睛之妙。

考场实战

我的时间

(1)祭坛石门中的落日,落日的光辉平铺的那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地坛,以最落魄的地方给最落魄的灵魂得以安慰。

(2)现在这位看似落魄的灵魂以高调的方式远去,2010年12月31日,史铁生因突发脑溢血而离开了人世,享年59岁。

(3)这个本不太让我感到幸福的世界又离开了一位能让我感到幸福的人。有一位作者说过:“史铁生用一生的苦难为我们背负了生与死的沉重答案,他用自身的苦难提升了我们对生命的认知,而我们毫无成本地享受了来自他的生命高度。”所以,我想说,史铁生用一生的时间将自身的苦难化成一生的幸福,他用自己手中的笔,一分一秒地勾画了自己的人生。

(4)他是一个成功者,他的成功我们无法复制,但他获得成功的态度却可以值得我们认可。他说过:“不为别的,只为了不让自己活成一个负数,进而也不是零,不是花着成千上万的药费,活的却像一个若有若无的人,要给自己活出价值,给家人活出安慰。”

(5)而我们呢?看似快乐地活在这个世界上,却从不思考人生,时间,灵魂,我们的“欲望”与史铁生的“欲望”不同,他的“欲望”是来自生命最初的那一声的呐喊,并归于对生命结束的叩问!

(6)顾城的一句诗说:“时间,是死神用来丈量生命长度的。”

(7)而我们丈量得了史铁生的生命长度吗?

(8)正是史铁生对生命和苦难的认知让他认识自己,又用正确的方式去做好该做的事,这才是真实的人生。

(9)每个人的生命长度无法预知,但不过也是时间洪流中的一粒微尘,我们需要思考,需要给自己的人生路找到合适的事,正如一位大师说过:“为做一件大事而来,完成一件大事而去,死而无憾矣!”

(10)认识自己,找对人生的方向,把握自己的每分每秒。

(11)舒婷的诗歌《神女峰》中说道:“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的肩头痛苦一晚,千年不如一晚,不是因为为了这一晚等待了千年,一晚的情感浓缩了千年的等待。”

(12)的确,千年的时间我们无法把握,何不浓缩成下一秒内心的感悟,让自己一生的时间充满幸福与向往。

分析:

本文是一篇成功运用本类型的高考满分作文。全文分为三个部分,紧紧围绕“描述人物重要行事——联系现实生发感悟——分析阐述所得感悟”这个关键构思逻辑设计。“人”为著名作家史铁生,“理”是“认识自己,找对人生的方向,把握自己的每分每秒”。

(1)描述人物重要行事。第(1)—(2)节为开头部分,描述史铁生在重要行事。第(1)节重在描写,从史铁生著名的作品《我与地坛》中选取经典的富有哲学内涵的描写语句,开头就吸引读者的目光,表现得起笔不凡。第(2)节是对第(1)节的补充说明。

(2)联系现实生发感悟。(3)—(5)为联系感悟部分,将“我”、“我们”与史铁生进行对照,得出感悟“我们的‘欲望与史铁生的‘欲望不同”。第(3)节承第一部分提炼出史铁生“用自己手中的笔,一分一秒地勾画了自己的人生”这个观点。第(4)节联系“我们”,推出“他获得成功的态度却可以值得我们认可”。第(5)节将“我们”的现实状态与史铁生进行对比,指出问题所在(“我们的‘欲望与史铁生的‘欲望不同”)。

(3)分析阐述所得感悟。(6)—(12)节为主体分析部分,分析“认识自己,找对人生的方向,把握自己的每分每秒”之重要。第(6)节以顾城的诗句引出两个分析层次:时间可以丈量生命的长度,有质量的生命超越时间的丈量。第(7)节用反问句突出第二层次的论述,第(8)节从正面肯定史铁生的生命质量。第(9)节至第(12)节都从学习史铁生的角度来论述,强调“把握自己的每分每秒”。

模拟抢滩

审视自然和社会,我们常常为一种叫坚守的美丽所打动。“严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这是青松在严寒中的坚守;“非梧桐不止,非竹实不食,非醴泉不饮”,这是凤凰在清贫中的坚守;弃官归田,不为五斗米折腰,这是古圣先贤对高洁的坚守;“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威胁利诱不为所动,这是革命烈士对信仰的坚守……

请以“美丽的坚守”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③标题自拟;④不少于800字。

参考例文

美丽的坚守

曾记否,黄花岗,七十二番坚守。

百年前的一个夜晚,决然的男子在小小一块方帕上留下给妻的别言:“意映卿卿如晤……汝体吾此心,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永谋福也。”男子在绝笔书托付给友人之后,一路离开广州。他就是那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林觉民。而数日后,觉民英勇就义。

湖应青山总无语,后人凭吊立斜阳。

每每看到《与妻书》那样动人的句子,不免感动,感于革命烈士为国民国土国荣的守护,更感于他们心间对爱国情怀的坚守。

坚守的,是叶对根的情。

一场场同样的坚守在中华大地美丽上演:那为祖国“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的鉴湖女侠秋瑾,那为国民“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那火车前执爱人之手,低语“七尺之躯,已许国,再难许卿”的革命者蔡锷,每一个动人的坚守的身影都停留在一个定格的画面,深印在怀想他们的人心中。

是的,那是叶对根的情,那是人对“祖”的情,那是一次次的坚守,捍卫了国人心中对“中华”的浓浓爱意,伟大的人不仅坚守着自己心中对此种情怀的依恋,同时也激发着代代国人,共同坚守一份“叶对根的情”。

然而,恋根情怀的坚守在百年传承中似乎有些飘摇。我们看到传统文化、爱国情怀在某些人内心深处发生了断裂,一片片或破败或鲜活的落叶,执意挣扎着逃脱枝干,不作告别,便随风而去。

哪里有叶对根的情?

美丽的坚守一再断代。

作为同在一棵树上抽芽生长的叶,我们怎能纵容那些“动摇”的发生,我们与土地下的根有脱不了的干系。如果“祖国”在慢慢变成“国家”,“国家”退化为“国”,“国”成为一个生硬的“框框”,出生证上一个“框框”,那又何有心的归属?我们所要的,不是一个身份,“祖国”的概念,不是一个名词的局限。我们源自同一个血脉,便应该坚守,坚守我与中华的依托,坚守叶对根的情谊,并坚守着这一代代传承的坚守!

愿叶,牢牢守住,对根的情。

分析:

本文是一篇成功运用本类型的模考优秀作文。全文分为三个部分,紧紧围绕“描述人物重要行事——联系现实生发感悟——分析阐述所得感悟”这个关键构思逻辑设计。“人”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林觉民,“理”是“对家国民族大义的坚守”。(1)描述人物重要行事:以林觉民《与妻书》场景描写开头。(2)联系现实生发感悟:推出感悟“坚守的,是叶对根的情”。(3)分析阐述所得感悟:叶对根的情是人对“祖”的情。恋根情怀的坚守在百年传承中断了代。我们应该坚守与中华的依托。

猜你喜欢
行事史铁生猫头鹰
猫头鹰
搞笑事件满天飞,就数你们最给力
猫头鹰
爱哭的猫头鹰
历时七年精心编纂《史铁生全集》出版
路过史铁生的情感世界
《史铁生作品全编》出版
听史铁生讲故事
以“联”行 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