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时期连环画的美学特点

2014-06-12 02:31王娇艳
文教资料 2014年8期

王娇艳

摘 要: 本文概括总结了“文革”时期连环画的美学特点,其具有强烈的时代印记,研究其艺术的同时会感受到当时的强大的艺术感染力,能为今后的艺术创作起到很好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 “文革” 连环画 美学特点

一、 引言

“文革美术”是指从1966年开始到1976年结束的,被人们称为“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那一场巨大灾难中出现的中国美术作品。“文革”连环画作为文革美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十年的时间有1500种连环画出版,总印数7亿多册,当时几乎人手一份,成为那个年代不可替代的视觉符号。

二、“三突出”“高、大、全”“红光亮”是“文革”时期追求的艺术创作原则

1969年后,智取威虎山剧组发表了《努力塑造无产阶级英雄人物的光辉形象——对塑造杨子荣等英雄形象的一些体会》(《红旗》杂志1969年第11期),总结了其创作经验,并把《文汇报》提出的“三个突出”简化为“三突出”,将具体表述进一步修正为:“我们的经验是需要注意‘三突出: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至此,“三突出”的标准表述出炉,“三突出”的理论正式提出。“三突出”的提出使文艺创作者意识到文革时期的艺术创作需要寻求自己的规则、方式,同时也使广大的艺术创作者得到怎样才能适应新的时代创作要求的信息,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创作符合“无产阶级文艺创作的根本原则”的艺术作品,“三突出”得到广泛的运用。

在那段政治狂热的年代里,样板戏连环画如同样板戏一样,总是能够给观众带来激昂、强烈的感染力,这究竟是参与创作的画家或是表演人员的激情的体现,还是形式本身具有的艺术魅力的缘故?我想表现形式也应该有值得肯定的地方。比如,为了“三突出”艺术形式的实现,艺术创作者们多使用特写的模式进行创作,把主要英雄人物放在画面最显著的位置上,注意面部表情、动作细节的刻画,强烈凸显出主要英雄人物的光辉形象。所以,很多连环画封面和内容都使用了这种模式。例如1971年7月,上海市新闻出版系统“五·七”干校,邱少云连环画创作组编绘的《集体主义的英雄邱少云》,封面使用油画的形式表现,画面中心偏左的地方刻画着邱少云匍匐在地的形象,左手紧握,目光怒视着前方,周围冒着浓烟,面部表情的刻画尤为突出,目光坚毅,眉毛紧蹙,仅是对其个人的描绘就能体现出我们所宣扬的革命主义精神。所以,突出英雄人物的特写镜头的使用,使画面的艺术形象更高大,更能达到宣传的目的。1972年以后,各地陆续有一些传统题材的连环画出版,也有一些五六十年代的传统连环画再版,但无论是新出版的还是再版的此类连环画,基本上都排除了作品中对善与美的赞扬主题,而是集中地强调了阶级斗争,如赵宏本与钱笑呆合作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为适应形势的需要,再版时新添了一些图画。这时不再突出原版中孙悟空的机智灵敏,而是通过强化其形象,重新塑造了一个高大、威武的孙悟空形象,而白骨精的形象正如对阶级斗争中反面角色的塑造,狡猾、丑陋、险恶。孙悟空这种形象的重塑,虽然总体的画幅还是原版,但是具有“文革”的时代性。至于新版的一些传统题材的作品,其正面的人物形象普遍具有高大的特征,而反面人物形象则被故意丑化。另外,有些连环画颜色在使用上很具有当时的时代特征,以接近年画的语言来表现主题,其手法注重形象的细腻,把笔墨线条依附于对结构和空间转折的处理上,并运用对比鲜明的色彩以红色和深沉的黑色为主,用暖红色的色调表达社会的蒸蒸日上和火红的人民生活。除了象征以外,从视觉审美上,观者也会收到红色视觉吸引的讯号。这种视觉符号的形成无疑是适合当时政治的绘画语言,是当时社会的需求的视觉符号。从作品的审美和思想性特征来看,这些作品几乎没有什么区别,然而由于画家水平的不同,部分作品在遵循“三突出”的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人物形象塑造的概念化,从而使这些作品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在1974年7月出版的戴敦邦绘制的《陈胜吴广》,次年11月出版的《投降派宋江》,都是此类难得的优秀连环画。

三、新型线描风格的运用

南朝谢赫“六法论”有“气韵生动”、“骨法用笔”等美学观点,在连环画中仍然遵循这一美学原则。“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在连环画里多是指对线条的要求,其核心就是强调艺术要有活泼的生命感。旺绚秋从1947年即已开始连环画的创作,“文革”时已经是大家都熟知的连环画画家了。他的《映山红》反映的是一个赤脚医生自学成才的励志故事,表现手法上依然使用的是线描,画面构图布局,除了重视传统绘画的疏密关系,具有耐读耐看的特点外,还把黑白的设计恰当地融入进去,同时画面沿袭了中国画传统的绘画表现技法,山水房屋表现出绘制者扎实的功底,人物的线描的表现转折处多用方折的线条,这种线条正与主人翁的坚韧性格特点相协调。

陈谷长1964年从浙江美术学院毕业后便开始从事美术编辑工作,“文革”中他画了《新松屯的后代》、《牧马姑娘》等反映知青生活的连环画。相较于五六十年代严谨的线描造型的连环画,陈谷长的连环画充分借鉴了传统写意人物的表现笔法,用轻松灵活的线条和笔墨来造型,形成了画面黑白对比强烈的效果。画家出于美术学院,受到过系统的造型训练,所以他的连环画能在写意的笔法中显示出写实的精神。在《新松屯的后代》中,画家用短而直的线条来塑造人物,造型简单明快,具有鲜明的个人化特点,人物背景的刻画,特别是山林树木的刻画,线条粗壮有力又不失变化,依稀可以看到潘天寿的影响。在文艺创作沉闷的“文革”期间,陈谷长的连环画带给人们一种爽朗、松透的感觉。另外,如顾炳鑫绘制的《向阳院的故事》、《英雄小八路》,巧妙利用线条的疏密、繁简等变化,组织成丰富生动的画面,尤其是图画中各种树木、农作物、山石及其他场景的描绘,深入细致而生动自然,密密麻麻的树叶、农作物的线条和人物的空白形成鲜明的对比,显示出一种节奏感,引导人们视觉的跳跃,给人们留下难忘的印象。连环画《金光大道》是由陈惠冠等五位画家合作绘制,人民美术出版社于1972年9月出版的一套四册长篇作品。其塑造了从旧社会到翻身做主人后,依然有着坚定的革命意志和路线的英雄人物高大泉的形象。这套作品以线描为主,结合黑白对比,这种黑白对比的使用突破了原有的纯线的艺术魅力,大胆使用个性鲜明体现个人艺术素质的表现语言,有着质朴的绘画风格,个性色彩厚重。我很陶醉和欣赏这种个性语言的抒发,艺术符号的确立和使用,体现绘者对艺术的个人见解和追求,只有形式和内容的高度结合才能使艺术流传下去。令许多人难以忘记的《闪闪的红星》,有江西人民出版社、天津人美版和黑龙江人民版等多个版本,出版的时间也都集中在1973年。其中,江西版本由陈水远、夕淋绘,画风朴实、细致,比较符合故事发生时的历史环境和气息;天津人美版署名为“北郊区文化馆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是典型的“文革”署名方式,其画线条厚重,人物造型严谨,动作有英雄化的夸张;黑龙江人民版的绘画作者是扬沙和王純信,两个人分别绘制了前后各60幅图画,绘画用线与体面地表现相结合,较之天津人美版的更显质朴,人物造型坚硬挺拔,尤其是背景的表现,在略微的装饰性趣味中带有北地的凛冽气质。在刻画人物形象的时候,正面人物的面部的刻画除了浓眉圆眼之外,在线条的趣味上也加入了版画的黑白理念,线条正如人物性格一样刚劲有力,而反面人物的刻画上则多是八字眉、三角眼,人物的动作设计上也是体现出狼狈、猥琐的性格特点。此外,在传统题材的绘制上,出现了一批优秀的连环画家,如赵宏本、贺友直、顾炳鑫、刘旦宅、郑家声、王亦秋等,在图画绘制的质量上少有可比者,成为公认的“文革”连环画精品的代表。戴敦邦的《陈胜吴广》的绘制也是难得的优秀连环画。《投降派宋江》在营造大规模的作战场景上,除人物密集的线条之外,用大量的装饰性烟雾来营造气氛,从线条上也有了大疏大密的组织关系,使其更具有美学因素。1974年12月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秦始皇》是由戴敦邦绘制的,它所体现出来的绘画风格是我喜欢的类型之一。人物造型严谨,线描和黑白关系结合起来,这种黑白关系不是素描的光影黑白,是与黑白木刻的手法相结合,体现出作者独特的绘画语言。连环画大师贺友直在他的《对线描的几点体会》中论及连环画的线描艺术说“没有自己的主观意图,只是如实地描绘对象,不但不会有自己的艺术个性,也不可能有形象的典型性”,充分体现出线描对于连环画艺术的重要。

四、结语

“文革”时期的连环画受到很多限制,但是在这种环境下,伟大的艺术家们创作出了很多感人、能引人共鸣的优秀作品。我们在研究其可肯定的地方的时候,可以宽容点,正是这一时期的探索尝试,为改革开放后连环画的创作大放异彩提供了充分的借鉴和实践经验。很多现在很著名的画家就是在那个年代成长和磨炼出来的。正是这个意义上,“文革”时期的连环画成为新中国连环画发展中的重要篇章。

参考文献:

[1]鲁迅.“连环图画”辩护[A].南腔北调集[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2]贺友直.对线描的几点体会[A].

[3]林敏,赵素行.中国俩幻化艺术文集[C].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390-398.

基金项目:遵义师范学院教育部高等学校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示范基地2014年基地项目“本科教学中如何运用文革时期的红色经典艺术连环画的作用研究”(立项编号HYSJD1407)

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