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敏
(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8)
职业化发展视角下提升辅导员职业能力之思考
方 敏
(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8)
本文从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视角出发,对辅导员职责和职业能力要素进行分析,归纳整理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中存在的一系列现实问题和障碍,在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总结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措施。
辅导员 职业化 能力建设
高校辅导员肩负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与学习指导、心理疏导、就业指导的重要职责,由此可见辅导员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成长与成才。因此,必须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促成并确立辅导员职业化,提高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工作水平,使辅导员队伍向职业化、专家化发展。
2005 年教育部 《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要统筹规划专职辅导员的发展。鼓励和支持一批骨干攻读相关学位和业务进修,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向职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2006年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又指出:“高等学校应当把辅导员队伍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因此,良好的职业素养是辅导员顺利开展工作的前提条件,使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辅导员作为一项专门的职业,必须具有特定的职业能力。
1.1 辅导员的基本职责。
辅导员作为高校教师队伍中的特殊岗位,与普通教师岗位一样,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有利于确定辅导员的工作职责,也有利于推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创新,更有利于促进辅导员的自身发展。
1.1.1 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最基本的职责,应当是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根据当代大学生的特征,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当前,高校中大学生以90后为主,他们个性鲜明,自我意识较强,纪律观念相对淡薄,互联网的普及在带给他们大量信息的同时,使他们对网络产生了一定的依赖。以上种种情况,要求辅导员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关注他们的群体特征,引导他们在学习中全面发展。
1.1.2 指导生活和学习。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大学生学会处理各种人际关系,适应各种环境,指导他们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1.1.3 进行心理辅导。辅导员应当注重在思想、情感上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疏导不良情绪,帮助他们提高心理素质,使其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坚强的意志及耐挫能力,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正确认识自我,拥有完整健康的人格。
1.1.4 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学习大学生就业工作的相关知识,积极有效地指导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加强个别指导,帮助学生转变在就业、择业中的错误观念,协助学生制订就业方案,做好就业服务工作。
1.2 辅导员的职业能力要素。
1.2.1 职业化素养。在新的社会发展要求下,辅导员只有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才能更好地适应新时期学生工作的新任务和新要求。因此,职业化的辅导员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素养、道德素养、知识素养、文化素养、责任素养和心理素养,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终身学习的职业意识、善于思考与总结的职业行为习惯及自主自发的职业态度,才能保证学生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1.2.2 职业化技能。职业化技能主要指辅导员在具体的工作中,综合运用有关法律法规和教育学、心理学、学生日常事务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管理技能,沟通技能,突发事件和危机事件的处置能力等),分析和解决学生具体问题的能力。
1.2.3 职业化行为规范。高校辅导员应严格按照行为规范要求自己,使自己的思想、语言、行为符合辅导员的身份。而行为规范更多地体现在遵守辅导员职业要求和高校的有关规定,包含职业化的思想、职业化的语言、职业化的行为等几个方面。
2.1 角色定位模糊,职责不明确。
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往往因各种原因而表现出模糊不清。辅导员每天都会在不同时间交替扮演教师、行政管理、班主任等各种角色。这种模糊的定位,使辅导员每天奔波在学校各个部门之间,与学生有关的事情都被认为是辅导员的工作,弄不清自身的责任、权利、地位和应尽的义务。这种模糊的定位往往让辅导员自身产生职业困惑和倦怠,工作的热情受到严重影响。
2.2 工作任务边缘化,工作效率低。
由于辅导员工作性质和高校相关规定的限制,辅导员在高校工作中有被边缘化的倾向,处于“多人用、少人管”的局面。辅导员事务繁杂,做得多,思考得少,待遇比同期入校从事教学的教师低,个人发展空间有限地,这种现状严重制约辅导员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无法真正融入到学校的工作团队中,辅导员成了校园中的边缘人。
2.3 专业素质不高,管理水平有限。
辅导员是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应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协调能力、语言及文字表达能力等),还需懂得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并能灵活运用。但从目前现状来看,大多数辅导员只经过短期的上岗培训,没有经过专门系统的训练,缺乏科学管理的知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技能,在把握和处理学生问题时,缺乏正确的方式方法。另外,由于角色定位模糊,辅导员整天忙于大量的事务性工作,不能把主要精力用于提高自身的工作水平和能力上,导致辅导员队伍的教育管理水平有限,工作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
2.4 辅导员队伍稳定性缺失。
辅导员是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和实施者,辅导员队伍的稳定关系到学校人才的培养质量。但是,因为辅导员日常工作繁多,职责不明,待遇相对较低,岗位定位不明确,发展空间受限,自我认可度偏低,工作压力大,缺乏工作成就感等,高校辅导员转岗、跳槽的现象增加,辅导员队伍难以稳定。
3.1 创造良好的职业成长环境。
辅导员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力军,良好的职业成长环境,对辅导员自身建设及工作开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从教学上来讲,提供一定的教学机会,有专门的课程供辅导员参与,使辅导员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服务;其次,鼓励参加科研,申报课题,参加学术交流、培训等,促进辅导员向专家化、职业化道路发展;再次,学校应树立育人不仅是辅导员的责任,而是学校各部门、每位教职员工的职责的意识。动员全校教职员工的力量,形成育人的合力,减轻辅导员的日常工作量,使辅导员有更多时间加强学习,提高能力。
3.2 构建专业化培养机制。
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心理、生活与学习上的导师,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较强的能力素质。要达到上述要求,仅仅靠辅导员日常的积累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建立和健全专业化的辅导员培养机制,是各高校正常开展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有力保证。建立科学合理的选拔制度,严格把好辅导员选聘的关键环节,选取思想品德好、理论知识素质高、良好学科背景的人员进入辅导员队伍。制订辅导员职业发展的规划,加强辅导员职业生涯指导,强化职业认同感,在职称评定和培训学习等方面提供与教师同等的机会,鼓励辅导员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历学位,选派优秀辅导员外出交流或继续深造,促进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发展。
3.3 建立科学考评体系及长效激励发展机制。
建立一套科学考评体系,对辅导员的工作给予科学公正的考评并给予适当的奖励,提升辅导员的工作满意度。以岗位职责和目标要求为依据,制定相关的考核指标,使辅导员的工作职责更加明确、具体,工作管理更加规范、科学,个人素质和业务水平能够不断提高。建立健全辅导员激励和发展机制,考虑到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难度大,量化困难,可以将辅导员指导学生社会实践、心理健康教育、职业指导等工作按一定比例计入教学工作量。关注辅导员职业生涯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发展机会,鼓励辅导员不断提升自己,发挥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稳定辅导员队伍。
3.4 健全规章制度,规范管理体系。
促进辅导员职业化发展应从完善辅导员管理制度入手。当前,辅导员管理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工作职责不清晰,功能发挥不明显,考核制度不完善,激励机制不健全等。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管理体制不先进,角色定位不科学,政策制定不合理。因此,必须完善辅导员的责、权、利管理制度,制定激励办法,科学合理地进行绩效管理考核,保证辅导员的职业化健康发展。
总之,向职业化方向迈进的辅导员应树立职业化的意识,把职业能力要素贯穿于自身工作实际中,以职业化的心态,不断提高职业化的能力,担负职业化的使命,促进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1]刘林.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冲突与对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2).
[2]高晓倩,任露.完善高校辅导员培养机制的几点思考.高校管理,2012(10).
[3]曹克浩.高校辅导员管理制度研究.郑州大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2010.
[4]韩延明.试论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高校辅导员,2010(1).
[5]王玉良.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工作职能定位探析.科学教育家,2010(6).
南京化工作职业技术学院2012年人文社科教研重点课题,项目编号:NJCC-2012-ZD-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