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挑战与新对策

2014-06-12 02:31张欣怡
文教资料 2014年8期
关键词:政治思想大学生

张欣怡

(南京师范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微网络是指各种带有嵌套性、及时性特点的网络工具实现了计算机、手机等多终端的信息发布和传播[1]。微网络的出现,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信息传播方式、人际沟通方式和网络舆论管理方式。一方面,目前多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都在使用微网络工具,思想政治教育微网络平台逐渐形成。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和发展,这种发展推动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走上一条整合型创新发展的道路。

一、“微网络”的特征及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意义。

微网络时代的诞生,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满足了大学生日益丰富的人际交往和文化生活的需求,已成为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获取信息资源、进行思想交流的重要平台。微网络时代,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创新教学方法尤为重要。大学生成为微网络的主要使用人群,如何利用这一特点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造性地建设和谐校园等问题引发了人们的思考。微网络由此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新发展是显而易见的。

1.正确引导网络舆情,合理建设和谐校园。

网络舆情是指在互联网上流行的对社会问题不同看法的网络舆论,是社会舆论的一种表现形式,是通过互联网传播,公众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热点、焦点问题所持的有较强影响力、倾向性的言论和观点。微网络时代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赖于密切关注网络舆情的新动向,正确引导其发展方向。一方面,可以通过收集分析网络舆情,把握其传播规律,由此分析大学生的心理需求,综合了解大学生思想状况,掌握他们对于社会热点问题的理解,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符合社会主旋律的价值观[2]。另一方面,在学生中培养一些舆论领袖,借助已建立的各级微网络教育平台,在一些校园文化活动中发挥高理论水平的领袖优势,向学生广泛宣扬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平复一些极端化的问题意见,帮助学生群体提高思想道德和理论水平,以有助于和谐校园文化的产生与发展。

2.积极加强师生互动,有效活跃学术氛围。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法早已不适应当代学生获取知识的需求,而仅仅依靠互联网计算机传递信息的渠道也愈发狭窄。针对师生间交流弱化、信息沟通存在时差等问题,微网络的出现无疑是一剂良药。手机客户端的嵌入使得微网络技术融入人们的生活,师生之间问题的交流与探讨不存在时差性,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交流和沟通的桥梁愈加宽阔和牢固。师生除了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学术知识的教授与探讨外,还可以利用生活中难以把握的间隙时间,利用微网络技术进行零距离互动。手机邮件、视频通话、各种学术性软件的开发与应用,无疑给师生之间的互动方式带来许多新鲜元素。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这种传统的方式如果不能与时俱进,就很难适应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和发展需求。从师生零互动到师生有互动,再到师生全互动,这是一个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社会化、时代化的过程,对于活跃学术氛围、推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起到积极向上的作用。

3.适当拓宽德育渠道,巩固发展思政工作。

走进网络时代的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人际关系模式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变,他们之间的交往方式、诚实信用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大学生可以在微网络上获得更多的信息,这些信息往往都是最能引起他们关注的。在微网络时代,大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在手机等“微”媒介中进行思想的交流和沟通,对热点事件进行评价等。这种传递信息的方式,使得学生与传媒之间的对话成为可能。这就导致大学生接受思想德育的方式不局限于原有的状态,而更重视通过及时交互性强的传播媒介进行学习。大学生之间讨论的话题也随着时代发展而改变,要想正确有效地对这个群体进行德育工作,必须事先了解这个群体感兴趣的话题和焦点,对症下药。也就是说,围绕大学生目前较关注的舆论话题,采取相应的先进的微网络设备,结合一定的德育理论知识,全方位地塑造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观。3G手机等微网络媒介,一定程度上拓宽了高校目前的德育渠道。在传统方法的基础上安插相应的微网络技术,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构建思维与思维之间的有效互动,巩固发展了高校德育工作,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径。

二、“微网络”时代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挑战。

微网络存在于网络社会这一全新的人类生存环境中,在给人类带来崭新的思维发展模式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理论和实践的问题。大学生作为思想观念逐步趋于成熟的一个群体,在此阶段,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对大学生人格及思想的塑造尤为关键。在微网络环境下,各种私人化、自主化的信息不断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新式挑战。

1.信息质量良莠不齐,学生接受比较难以分辨。

微网络,通俗来说就是利用手机、平板等手持电子工具在互联网的背景下进行信息交流与传播。这种情况下,信息传播的飞速性、交互性和个性化等特征,就会导致信息的自由性、随意性和质量的良莠不齐。一些不真实的、引人误解的信息,往往会引起许多人的关注,其中也不乏大学生这一群体。大学生面对这些良莠不齐的信息时,可能会出现难以分辨真实性的困扰。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手机等微网络工具成为大学生过分依赖的信息交流媒介,学生过于关注这一媒介上发布的消息,使得信息运营商把握机会制造不实舆论,赢得关注度,扩大市场。(2)相应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没有严格的约束机制控制虚假信息的传播,使得受众面广的舆论得到大学生这一主要群体的关注。(3)大学生自身思想道德发展不全面,缺乏相应的分辨能力和自制能力,面对传播更快捷、交流更方便的微网络境况,无法站在中立的立场看待信息,甚至会跟风做出不道德的行为,发布或转发虚假信息。

2.网络信息更新迅速,教师教学相对难跟主流。

人类的网络交流活动本就比现实交往活动更为频繁,在微网络时代,这一特点被急剧放大。一些信息敏感度低的教师对于信息知识的快速更新难以把握,不善于借助微网络及时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停留在原始的或者落后的传统教学方法上,与学生的接受能力和习惯脱离,使得“教”与“学”不在同一条轨道上。比如,对于手机新闻软件的出现,大多数大学生表示很欢迎,然而,一些教师却不懂如何利用此软件进行信息搜索,学生向教师进行提问时,教师无法解答,导致课堂师生交流环节缺少新鲜元素与活力。因此,高校教师有必要学会利用微网络设备进行信息采集与知识更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发展自己的教学技能,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向前发展。

3.微网络的交互性特征,增加学生不道德行为的产生。

微网络的传播模式是指每个使用微网络的用户,既进行信息的接收,又进行信息的传播。在这种传播形态下,大学生作为微网络中的用户,集传播者和受传者身份于一体,拥有了从未有过的广阔的话语权。话语权的扩展,导致选择范围的增大,大学生可以在交互广泛的微网络背景下选择不一样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只要是对自己有帮助的,通常就不会被质疑。例如,目前网上有许多信息泄露的案例,不法分子会利用这些信息,通过手机终端向大学生发送助写论文或者帮做作业的广告,以此赚钱,这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道德程度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微网络的这种交互性,使得大学生网上的不道德行为日益增多。据不完全统计,有13.2%的大学生曾通过手机截获他人的邮件,有10.1%的大学生曾利用电子软件浏览黄色信息,有5.6%的大学生曾主动发布不健康的文字或图片。大学生应该坚守大学生必备的行为准则,遵守社会道德,自觉抵抗不道德行为的产生。

三、“微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对策。

微网络时代的信息传递交互性极大地改变了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特点,传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已不能满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紧扣时代跳动的“微”脉搏,结合大学生的“微”特点,与时俱进地推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发展,应对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难题。

1.建设高校各级微网络教育平台。

高校需要充分运用各种新的微网络工具,在各级组织和环节当中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微网络平台。这个平台“以3G手机网络和计算机互联网为技术支撑,以各种短小细微的网络信息传播工具为载体,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主客体之间即时的、跨时空的思想情感互动交流的网络互动传播”[3]。目前,国内一些高校已经开始构建这样的微网络教育平台。如南京师范大学开通的官方微博,由“演出预告”、“吾爱吾师”、“就业资讯”、“讲座预告”、“校友风采”、“校史上的今天”、“图片分享”和“毕业季”九个板块组成,利用微博平台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及获取的及时性特点,通过微互动、微咨询、校友新生互动等交互立体的展示方式,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通过各级微网络平台的建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从两方面发展:一方面,可以在这些平台上进行更加便捷有效的心理咨询与交流,有利于师生之间创建和谐融洽的关系。另一方面,可以在平台上及时发布相关活动的资讯,便于学生踊跃参与,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有帮助。

2.建立学生课堂微网络教学窗口。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微网络在学生之间建立一个全新的课堂,提出一个讨论题目,在微网络课堂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大学生自身的素养。使用手持平板设备进行教学的方案已纳入不少学校未来的教学计划之中,高校应该与时俱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跟随时代潮流。在建立微课堂教学窗口的同时,还可以加强相应的学生社团思想政治教育窗口。合理利用社团的资源,把握大学生兴趣爱好和愿意投入的精力,在社团组织建设中安插微网络技术,这样可以成功避免距离、地点等限制,提高大学生的参与度。同时在微网络教学窗口中,师生可以进行学习探讨,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存在的问题[4]。利用微网络技术,在不经意间,通过学生日常课堂、社团生活,对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影响。

3.探索创新复合型微网络教育方法。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能指望靠某种单一的方法解决网络受众思想和行为问题,需要运用综合性的方式方法”[4]。复合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手机移动通信与计算机网络的全覆盖式整合。随着3G移动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手机媒体越来越成为大学生,乃至整个社会信息传递与交往的便捷工具。每一位大学生手机用户都可以通过3G手机网络进行视频通话、浏览新闻等活动。以往只能依靠计算机互联网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传统方法,现在都能通过手机或者其他便携式移动工具进行,这种几乎全校覆盖的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机制应该得到高校管理者的重视与开发。

(2)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与基本现实方法的有机结合。无论是微网络新方法还是传统的现实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都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二者之间是没有隔阂的,应将它们相结合,充分发挥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融合发展的特点,共同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发展。例如,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上,融入一些移动电子书设备的运用,使得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快捷迅速地浏览相应的红色书籍,更好地体会与交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义及价值,提高教育效率和新鲜度。但是,在追求适当的新鲜度时,一定不能忘记这是建立在传统的教育模式的基础上进行的,二者决不可割裂开来。

(3)纪律约束与榜样示范的兼顾和融合。对于大学生不道德行为的增加,要加强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同时也要进行纪律约束。对于学生在微网络上传播不实消息,造成不良舆论导向的问题,可以通过实践教育法、自我教育法等方法进行道德说服和约束,利用微网络技术,对学生现实生活中的错误决定进行纠正和积极引导。同时,对于在新式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取得良好表现的典型榜样学生,可以进行相应的表彰,在学生群体中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积极向上的榜样可以带动同学们的积极性。随着手机等微网络技术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创建榜样表彰的平台,利用手机客户端进行榜样的宣传,引领学生思想向积极进步的方向发展。兼顾纪律约束与榜样示范,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进步。

“微网络”的兴起迎来一个新时代,其生动多样的形式丰富了大学校园文化。高校要充分把握微网络的特点,清楚认识微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的新挑战,结合现今大学生的新需求,努力寻求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问题的新对策,不断探索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道路,积极引导大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思想道德品质,从而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切实有效、与时俱进。

[1]董娅.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新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218.

[2]唐琳,许琛,徐昕.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德育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2(4).

[3]董娅.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新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219.

[4]杜文丽.微博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神州(下旬刊),2011(4).

[5]曾令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内涵及体系构建[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11(4).

猜你喜欢
政治思想大学生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大学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