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桂岐
上早教课会是一种什么情景呢?且不说我们的宝宝第一次来到这样陌生的环境中,行为和表现都各有不同,就是我们的家长也是千姿百态,现在来聊一聊带着宝宝上早教班的家长的不同表现吧。
总体上,从参与的程度来看,有参与型、不参与型和干扰型三大类型。
参与型家长
A适度参与型:配合老师的活动,引导宝宝完成相应的操作或游戏,帮助宝宝理解老师的指令,但又给宝宝充分的空间和时间让宝宝自己探索。
B过度参与型:这一类型的家长全程非常配合老师,每一个细节都很认真专注,但他们往往很在意宝宝是否能完成某一个游戏,有时就没有了耐性,会很焦急地替宝宝完成,有时当宝宝没有做好时,还会问宝宝:“你平时在家不是都会吗,为什么现在不会了呢?”
不参与型家长
A置身事外型:这一类型的家长往往是数码控,不是低头玩手机就是拿着平板电脑,从一开始上课就这么坐着,只是偶尔换个坐姿,有一些家长还带着书来看。还有的爸爸可能因为工作太累了,坐着坐着打起瞌睡来,下课后还得宝宝把他叫醒呢。
B旁观监督型:监督型的家长,上课时会保持高度关注的状态,但他关注的不是他的宝宝,而是老师,他主要是看看老师有什么错误。当然,这一类型的家长一般自身的学历较高或者社会地位、经济条件都不错。
干扰型家长
A养育干扰型:最常见的干扰方式就是在宝宝还没有感觉到渴或者饿的时候,就给宝宝喂水、喂食物。事实上,一般小宝宝的课程中,都会在课间(通常上课上到20分钟左右)安排休息的时间。当有两个家长一起带宝宝来上课时,一位家长和宝宝做互动游戏,另一位家长可能会去逗弄一下正在用心听老师讲故事的宝宝,如拍照(尽管出于知识产权的保护,大部分早教中心都不允许在上课过程中拍照摄影)。
B交际干扰型:在上课的过程中,可能与旁边的某位家长对某个话题产生了共鸣,愈聊愈投机,而不管自己的宝宝了。另外,还有一些家长,工作比较繁忙,手机一直响个不停,也有家长会在活动室里接听电话。
C情绪干扰型:当宝宝的表现不太令人满意或因某件事情哭闹不止时,这类型的家长也会变得激动起来,有时无奈之下就会大声地呵斥宝宝。这种情况一般在大一点的宝宝,如2~3岁左右的发生的比较多。
在上过一段时间的早教课程之后,我们发现参与型家长的宝宝会更加愿意配合老师的互动,投入度较高,对内容的理解程度也就更高。当然,过度参与型家长的宝宝可能会有一些逆反心理,在某些环节中自己操作的意识更强或自信心较差。而不参与型家长的宝宝,相对而言,宝宝的投入程度就会差一些。干扰型家长的宝宝,往往注意力较差,因为家长在课堂上的表现也折射出他们在家中的相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宝宝的注意力很难集中较长的时间。
我们建议:适度参与型的家长是比较合适的。那什么是适度参与呢?
1.引导宝宝观察老师的示范及相关授课内容;
2.解释老师的话语;
3.引导宝宝理解并遵从游戏里的规则;
4.协助宝宝完成对他而言有点难度的活动;
5.引导宝宝跟其他小朋友互动,如简单的问好、握手、拥抱、说谢谢等。
做个适度参与型的家长,对宝宝和家长的意义何在呢?
首先,宝宝年龄小,语言和理解能力都在发展之中,相对每周只见一次面的早教老师,家长的说话方式和表达习惯,更容易让宝宝理解。而且在早教活动中,家长对宝宝的互动和引导占有很大的比重。如果家长缺失了这个过程,宝宝损失的就是对活动的感受度和融入感了。
其次,爸爸妈妈更加熟悉宝宝的理解水平,知道宝宝有可能会在哪个操作或活动中遇到问题或有难度,这时就可以相应地给宝宝提供帮助。比如,在上课的过程中,宝宝之所以没办法完成穿线的动作,有可能是他还没有发现手抓绳子的位置,只要一个小小的提醒,宝宝就可以向前迈进一步了。
最后,3岁前的宝宝无论是心理还是行为都是易受暗示的,不要看他们小,他们会从家长的身上学习如何应对一件事情的态度。我们常说“言传身教”,早教活动室正是家长“言传身教”的场所。
还是那句话,早教的主体并非只是宝宝,也包括家长,家长也要参与早教活动,与宝宝亲密互动,与宝宝共同进步。所以,如果爸爸妈妈们已经选择了带着宝宝来到早教中心,为什么不选择一种更加有意义的参与方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