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世宜
传统的阅读教学以知识的客观性为基础,停留在知识本位,忽略了人的主体性。新课标雷厉风行,一改传统,强调人本主义,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侧重个体通过参与体验的方式进入语言的意义世界,注重以个体的审美体验为基础展开有效对话,通过促进学习者的意义建构来彰显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可以说,没有审美体验介入的阅读教学是残缺的。因此,在审美体验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当下不可或缺的论题。
一、让教师成为审美体验阅读教学引领者
阅读教学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既包括教师的教,也包括学生的学,这一特殊的认识过程需要师生共同的互动才能在审美体验中开展,才能让师生的内在体验成为人与世界的弥合点,实现个体的自我发现和确证。所以,阅读教学不能再采取八股文、四书五经那样的教学方式了,死记硬背,满堂灌已夕阳西下,不再符合时代的要求。
新课改对阅读教学的要求是师生面对审美对象进行交流、分享、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审美场域是教师、文本、学生平等对话的和谐、愉悦场所,也就指向课堂必须是开放的,也就要求课堂抛弃一如既往的机械模式,打造一个师生精神交往的情感交流美感效应场。教师应锻炼自己引导学生进入特定审美场域的本领,注重主体与主体之间的情感交流、精神交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必须打破控制与被控制、驾驭与被驾驭、权威与奴隶、主动与被动的不平衡格局,他们必须共同参与、分享与创造审美体验这一历程,这就要求教师:
第一,深入研读文本。尽量摒弃主观意志,以内在的自我与文本进行对话,从文本中体验理性美、艺术美。进而反复体味,在蕴涵中调动自己的审美体验,将文本中美的因素融入到教学设计中。
第二,灵活设计课堂美。在深入研读文本的基础上,教师初步进入到文本的审美场域,接着应该是跳出这个场域,把自己的才、学、识等融入课堂中,以使得阅读教学课堂在审美体验中达到巅峰状态。
第三,具备一定的审美素养。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理念均可以体现其审美的素养。体验教材美,发挥自身的智慧,提升内在素质,与教学内容的美相互融合,这都是对教师审美能力的检验。
二、让学生成为文本意义审美解读的主体
文本的意义是多义的,不管是作者创作时的情感渗透,还是读者读书过程中的主观理解,都足以让文本的意义丰富起来。“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文本的原旨与解释者本人之间的桥梁可谓绚丽多彩。在审美体验中进行的阅读学习,是个学生自我发现、自我超越的过程,是他们与世界建构关联,用心灵完成的过程,实质也是个体与人类总体发生的情感对话,在这一过程中寻求理解与自我理解。
阅读不是读者主观感情对文本的凌驾,而是读者对文本的心灵敞开,是读者对世界的发现、理解、审美。在文本的深刻信息中遨游,与文本的内涵情味触碰,重构文本的世界。缺少学生对文本的体验,学生对阅读的审美体验就无从谈起。
学生内化教师的审美教学内容后,通过自己审美体验的交融,会反馈出新的审美观念,譬如在教授《纪念白求恩》这一课时,可展示“白求恩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他身上最本质的东西是什么”这个问题让学生审美解读,有学生认为白求恩纯粹是被派来的,也有学生认为白求恩是想无私地救人。其实,文本的解读可以从交流中寻求共识,但不能脱离文本的根本意旨漫天大话,而应与阅读教学的课程目标紧密相连。尤其是针对学生的思维偏差,甚至与教学内容相去甚远的情况,教师应及时加以引导,不能任凭他们散漫自由,也不能打着“审美互动”的旗帜走向异轨。因为如果单纯为了追求课堂表面的热闹而置阅读教学目标于不顾,那么这样的审美阅读教学就失却了它的本质。
三、让学生与学生在审美体验中多重对话
新课标推崇自主、合作 、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无疑也是强调阅读教学活动是一个注重交流的过程,提供学生相互了解和沟通交流的机会。如在教授《孔乙己》这一课时,可让学生就“孔乙己的形象特征”展开对话,共同讨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知识视野不一,已得经验不同,立场不一,价值观不同,自然会对孔乙己这一形象作出不一样的价值判断,这就铸就了阅读教学的多重审美体验,多重对话。
审美体验的阅读教学是新课程标准对“三维目标”的直接践行,不仅重视“知识与能力”的认知目标,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落实,使得学生重视自己独特的见解,促使他们对阅读教学保持在自我实现、自我超越的良好状态。审如此一来,既可以丰富学生的审美阅读体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又可以促使学生审美能力全面完整地发展。所以,让他们相互分享阅读审美经验既可以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又可以建构更有意义的世界。
责任编辑 黄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