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细源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着许多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怎样让学生不断感受、体验这些教材的内在美以及外在美?用怎样的形式遵循学生审美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体验到评判,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呢?
一、运用多媒体激发审美意识,提高对美的感知能力
语文教材的文章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其语言是千锤百炼的,有着丰富的韵律美,还富有极为深刻的意蕴。但对于阅历尚浅的小学生,就要运用多媒体,以其丰富多彩的表现手法,满足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思维、唤起情感的共鸣,将这些美的因素更为直接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抽象的语言借助多媒体变成声、图、文并茂的情景,从而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产生对美的感知。如教《草原》,为了激发学生感受草原景色的美,我先让学生带着感情朗读这段话,使学生初次领会大草原的美丽风光,然后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直观、形象、具体的视听文字,用多媒体展示一幅幅一碧千里、如诗如画、有着无限乐趣的草原风光图,再配上柔和、欢快的音乐,让学生品味、感受,自然而然地产生了美的感知,感受到“绣”给草原带来的神韵。
二、运用多媒体创设审美情境,提高对美的欣赏能力
多媒体就是让学生在声、色、光和像创设的情境中,披文而入情、破文而动情、悟文而移情、读文而抒情,做到情动辞发、情景交融。如教《地震中的父与子》,我借用多媒体展示一幅幅地震后的画面,配上音乐,创设一个震后的特定情境。再把救援人员在废墟中怎样进行救援的场面呈现在学生眼前。这样,学生的心弦被拨动了,油然而生的情感就是对埋在废墟下面的孩子的担忧,对父亲的执着的赞叹。课文描写到:“父亲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有人来阻拦他。……他突然听见瓦砾堆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教师不再需要声嘶力竭地去讲解,而是借用多媒体出示画面,配上文字、声音以及动画,这样跨越时空的播放,达到了声、图、文并茂的情景教学效果,使坚忍不拔、决不放弃的父亲和在绝境中与死神搏斗的儿子的感人场面再现学生的面前。
三、运用多媒体调动审美情感,提高对美的鉴别能力
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课,为了让学生在理解五壮士当时的思想感情和伟大的精神,使学生得到情感的升华,我合理地运用课件,创设情境。首先,我出示课件中一幅“五壮士屹立在顶峰”的图片,让学生结合文中的语句,仔细体会五壮士的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等,使学生理解了五壮士在胜利完成掩护任务之后的喜悦和面对死亡毫不畏惧,以及对人民无比热爱、对祖国无限的依恋之情。然后播放五壮士英勇跳崖的片断,学生的情感就与作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使文中人物形象真实地进入到学生的情感领域。
四、运用多媒体丰富审美心灵,提高对美的创造能力
多媒体的运用,使学生在美的形象的不断熏陶中,丰富审美心灵,提高对美的创造能力。教《桥》这一课,我先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文章的思想感情,再让他们有感情地朗读,他们都为老汉无私无畏、不徇私情的崇高精神所震撼。抓住这一契机,我出示一幅幅洪水肆虐的图片,以及老汉指挥村民逃生的图片,输上文字:“父亲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儿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父亲凶得像只豹子。儿子瞪了父亲一眼,站到了后面。……儿子推了父亲一把,说:‘你先走。父亲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儿子推上木桥。”我把文中的“老汉”换成“父亲”,把“小伙子”换成“儿子”,当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读着这两个充满血缘、充满亲情的字眼时,感情进一步深化,不仅感受到这位父亲的平凡而又伟大,还感受到一个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用自己的生命连接了村民逃生的生命桥。这样,学生获得的美得以再造。
德谟克利特说:“人的快乐来自对美的作品瞻仰。”“美”时时影响着学生的情感、智慧、身心的发展。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不断地寻找美的音符,去拨动学生的心弦,使他们感到美就在平凡中,就发生在自己的身边,使其自觉地发现美、追求美、创造美,使学生从乐学到爱学,不断增强审美意识,提高审美能力。
责任编辑 魏文琦